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于忠勇

经过一段时间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和实践,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难度梯度的问题来逐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而不是老师念,学生写和记;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讨论和思考,教学中不能为了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殊不知赶进度会使学生的某个知识点掌握不清反而会影响教学的进度。

二、学生课前预习

之前有一种学习方法叫“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预习主要是让学生对于本课题的知识点有个大体的认识,并确定自己听课的重点在哪里,而学生往往是不会课前预习,如果老师给留下预习某一课题的作业,学生经常只是简单的看看书,起不到预习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印发一些“预习学案”或者在导学案中加入预习部分来帮助学生达到预习的效果。

三、注重知识的落实

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之中表现很积极,但是课后习题却不会做。我分析,主要是这部分学生在听课中偷懒了,跟着别人的话后音来回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这部分学生,多多鼓励学生自己站起来回来,而不是集体回答。

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通过努力和不断改进,相信自己会进步的地更快!

 

第二篇:_燃烧和灭火_教学探究实践与反思

燃烧和灭火教学探究实践与反思

课例一、教法选择与教学设计

”◆(2)用烧杯罩住的蜡烛逐渐熄灭而另一支蜡烛继续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要用燃着的火柴就可将蜡烛点燃,而煤炭(或蜂窝煤)的燃烧需要大量的柴火,这又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根据生活经验和以上的实验现象,作出猜想,提出问题: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总结。

猜想一:要有可燃物(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可以燃烧)。

猜想二:要有氧气或空气。猜想三: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教学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生产经验,找出燃烧的条件。

燃烧和灭火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两种常见的现象中蕴涵着一定的化学原理。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归纳出本节的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逐步学会从生活中总结科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体现《化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人从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强调学生合作学习等几个教学过程中的整个教学环节模方面进行了教学设计。式为:

燃烧和灭火教学探究实践与反思

教学探究过程二、

1.创建学习情景,提出探究问题

教学的关键在于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对火这种现象非常熟悉,尤其是对火柴和蜡烛以及蜂窝煤的使用等。因此,本课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学生倍感亲切。在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本课学习活动之中。

教学过程摘录:

(实验演示、提出问题)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物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燃烧呢?

实验演示:

(1)用坩埚钳分别夹取一根火柴棒和一根小玻璃棒,在酒精灯上灼烧,观察现象。

(2)分别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的一支蜡烛用烧杯罩住,观察两支蜡烛出现什么现象。

提出问题:

(1)酒精灯只能点燃火柴棒而不能点燃玻璃棒,这说明燃烧需要什么呢?72中教研究2010.1~2

(过渡)燃烧和灭火就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2.探寻新知(1)燃烧的条件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就是遵循这一理念来实施教学的。首先,让学生通过对生活和实验中的燃烧事例回忆描述,归纳出燃烧的定义,使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提出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来验证。新课标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科学学习方法和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这部分内容先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组交流评价设计方案,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指最后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案进导,通过分析,达成共识。行实验,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摘录:

学生课桌上有实验用品,教师讲桌上有其他备用品。学生2人一组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汇报设

燃烧和灭火教学探究实践与反思

例案

计方案。

组1:验证燃烧需要一定温度。把2根木条同时放在酒精灯的内焰和外焰上点燃,看在哪处先燃烧?

组2:验证燃烧需要一定温度。把木条和小煤块同时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点燃,看哪种物质先燃烧?

验证燃烧需要氧气。点燃一只蜡烛,然后用组3:

集气瓶罩住,看蜡烛是否继续燃烧?

组4:验证燃烧是否需要可燃物。把小石子和小木条分别放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看哪个能燃烧?

师:我们来分析一下同学们设计的方案可行吗?首先思考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应该用什么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

教师肯定实验方案,学生开始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汇报结果:

组1:我们验证的是燃烧是否需要一定温度。把2根小木条同时在酒精灯的内焰和外焰加热。在外焰加热处很快燃烧起来,在内焰加热处过一会儿燃烧起来,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组2:我们验证的是燃烧是否需要一定温度。把小木条和小煤块同时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小木条很快燃烧,而煤块很长时间后边角发红,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组3:我们验证的是燃烧是否需要氧气。将点燃的蜡烛用集气瓶罩住,过一会儿,蜡烛渐渐熄灭,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组4:我们验证的是燃烧是否需要可燃物。用坩埚钳分别夹住小木条和小石子,分别放在酒精灯外焰,木条很快燃烧而石子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师:同学们,通过实验验证你们提出的假设正确吗?生:正确。

师:总结燃烧需要的条件:

①可燃物;②助燃物(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学生活动:记录、理解并记忆。(2)灭火原理

“灭火原理”也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学生已能很好地掌握燃烧条件,“灭火原理”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因此,本人在教学时就没有再设计探究实验,而是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灭火的原理。这样做不仅节省了时间,还能再次使

学生体验到熟悉的生活现象中蕴含的化学原理,认识到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道燃烧现象所蕴涵的化学原理,同时还要使学生知道火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懂得不当用火的危害,从而使学生防火。实现强化安全教育的目的,提高知道如何用火、

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最后要求课下学生自己通过报纸、书籍、电视、上网等方法,搜集发生火灾时逃生自救的知识,并调查哪些地方需要安装灭火器及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写出调查报告进行交流。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树立防火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

3.巩固练习,知识拓展

)用扇子扇煤炉火,为什么越扇越旺?用扇子扇(1

蜡烛火焰,为什么一扇就灭?

(2)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火灾如何灭火?说出灭火原理:

①使用酒精灯不慎打翻,导致酒精在实验桌上燃烧起来。

②液化气罐使用不慎发生火灾。③农村家中堆放的柴草起火。④电器起火。⑤炒菜时油锅中着火。三、教学反思

这节课紧紧围绕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进行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做科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在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由于教学内容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现象,课堂上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气氛活跃,教学进展顺利,完成了预定的教学计划。开放式实验给了学生广阔的自由思考空间,给了学生学习提高的机会,同时必然会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尤其是时间的调控、突发问题处置等。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机智的应变能力、充分的思想准备,才能有效地驾驭动态的教学过程。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以教师的教来促进学生的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之真正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人才。

中教研究2010.1~2

7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