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的梦教学反思

读了《绿叶的梦》,会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沉浸在美好的向往之中。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调动生活体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入情入境,去美美的阅读,细细的品味。体会绿叶给作者童年带来的欢乐,感受作家的情感,抒

发自己对自然的情怀,乐于像作家一样关爱生活,关爱大自然。

首先我拿出一张照片,给他们讲我小时候的故事:这是我童年时,和我的老师、同学春游时的一张照片,我们在树林里捡树叶,捉迷藏,爬土山……玩的特别开心,直到现在,我还十分怀念大自然给我带来的乐趣。今天,我们就追

随着作家葛翠林的足迹,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绿色童年。

接着我让学生默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朗读。然后学生谈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生通过读课文,觉得作者的生活生动有趣,和自己的生活一比较,孩子对作家的生活产生了羡慕之情。当学生谈到:那许许多多留做标本的叶子,成了我们的珍宝:圆形的、条状的、桃形的、针壮的、蛋形的、元宝状的、叶面带绒毛的…… 我鼓励学生去探索,搜集,从自然界中获取

更多的有关绿叶的知识。

双休日,我在大街上看到学生三三两两地拣树叶。周一我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制作精美的标本,我惊叹了,真没想到他们竟然搜集到了各种各样的不同颜色树叶,有些细心的孩子还在每一片叶子下面写着详细的介绍。于是我决定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一次“树叶展示”会,让学生分别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树叶的有

关知识。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绿叶的梦》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述的是作家葛翠琳美好的童年生活,文章字里行间都散发出大自然浓郁、清新的气息,从题目到内容都会让人产生美好的遐想。作家童年生活真实而美好,语言生动而富有情趣。随着作家的娓娓叙述,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快乐的童年生活画卷,揭示了人类置身于大自然的愉悦和欢欣。

我们的孩子接触到的都是公园、游乐园等一些地方,接触大自然的机会特别少,所以他们渴望走进大自然、更多地了解大自然。读了《绿叶的梦》,会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沉浸在美好的向往之中。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调动生活体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入情入境,去美美的阅读,细细的品味。体会绿叶给作者童年带来的欢乐,感受作家的情感,抒发自己对自然的情怀,乐于像作家一样关爱生活,关爱大自然。

首先我给他们讲我小时候的故事:童年时,和我的老师、同学去春游,我们在树林里捡树叶,捉迷藏,爬土山……玩的特别开心,直到现在,我还十分怀念大自然给我带来的乐趣。今天,我们就追随着作家葛翠林的足迹,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绿色童年。

接着我让学生默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朗读。然后学生谈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生通过读课文,觉得作者的生活生动有趣,和自己的生活一比较,孩子对作家的生活产生了羡慕之情。当学生谈到:那许许多多留做标本的叶子,成了我们的珍宝:圆形的、条状的、桃形的、针壮的、蛋形的、元宝状的、叶面带绒毛的…… 我鼓励学生去探索,搜集,从自然界中获取更多的有关绿叶的知识。课后我让学生亲自去搜集树叶,充分地给了孩子们亲近大自然的机会,缩小了学生生活与作家生活的时代差异,引发了学生的共鸣。

没想到他们竟然搜集到了各种各样的不同颜色树叶,有些细心的孩子还能详细的介绍自己采集的叶子。这就充分体现出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绿叶的梦教学反思:

优点:绿叶随处可见,但现在的孩子却往往不去关注。为此,在学文之前,我让学生亲自去搜集树叶并制作树叶作品。充分地给了孩子们亲近大自然的机会,缩小了学生生活与作家生活的时代差异,引发了学生的共鸣。这篇课文的特点是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意境优美,语言生动形象,通篇洋溢着一种欢乐的气氛。所以我采用了“读讲议”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来体会绿叶带给孩子们的乐趣,使学生乐于像作者一样热爱生活,关爱自然。

不足:

1 、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上还要多引导。

2、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继续培养学生的精练概括能力。

 

第二篇: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 绿叶的梦 教案示例

1绿叶的梦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描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重点记叙了与小伙伴们在启蒙老师的引导下,到大自然里采集绿叶,制作标本,并讲述这些绿叶的知识和趣闻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的快乐生活和有益活动的留恋之情。

【设计理念】

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地读,把朗读、理解和感悟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1.认识“粱、瓢、搜”等生字,会写“汇、岗、戒”等字以及课文中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2.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感悟课文。

难点: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各种树叶的标本。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文中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请看这两幅画面,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说出童年的乐趣。

2.师述:是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美好的回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绿叶的梦》(板书课题),看看作者对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出来。

2.教师配上音乐,边出示相关课文内容的课件,边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楚生字词的读音。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得不好的地方反复读几遍。想一想:读了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4.指导识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学生自主识字。

(2)四人小组自学字音,给生字组词。

(3)利用字典理解字义,引导学生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4)让学生找出容易写错的生字。如“汇”字:“汇”字的最后一个笔画“竖折”不能写成“竖、横”两画。

三、表情朗读,整体感知

1.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回忆了作者童年的哪些事?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些事?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练习,看谁读得好。(学生练习,教师适时指导。)

3.播放配乐,齐读课文。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

1.认读生字词。

2.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二、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过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走进作者的童年生活。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如:绿叶最使我着迷。)

2.绿叶为什么会使我着迷?齐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这段的写法有什么特点。(是下文的总述,同时也解释了上文的悬念。)

3.同学们请看,多快乐的场面!(播放录像或看图讲述。)

4.同学们,通过看录像(或看图),你们看到了什么?(“我们”采集绿叶的快乐。)

5.默读第三自然段,把你感受到的作者搜集绿叶觉得很快乐的地方画出来,把重要的动词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爬大树,钻丛林,嬉笑、打闹??树叶串成项链??草做成戒指和手镯,豆角花挂在耳朵上,野菊花插满了小辫儿??)

(让学生反复读,个别读,齐读,感受采集绿叶的快乐。)

6.秋天的收获更大,请你们采用老师刚才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来学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看看有什么收获。先默读,再讨论。

(引导学生汇报:作者在秋天的收获更大,课文中一系列动作描写用词很贴切。如:“背着、扛着、奔跑、欢呼、搂、堆、躺、打滚、翻跟头、挑选、串成、挂”这些词语描绘出一个既忙碌又欢乐的场面。)

7.同学们,请把眼睛闭上,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生活。

(配上音乐,老师有感情地范读第三和第五自然段,让学生想象画面,并把想象的内容说出来。)

8.绿叶不仅带给“我们”快乐,还让“我们”了解了许多丰富有趣的生活知识。

指名朗读第六自然段,想想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的。

(文章最后一句“也随着一串串叶片,留在我的记忆里”,表明了那一串串叶片,那采集树叶标本的活动,那绿叶带给“我”的生活知识,无不给“我”留下永久的记忆,正因如此,“我”对绿叶是那样的着迷。)

三、朗读课文,加深感悟

1.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投入,最有感情。(可以边读边做动作来感悟课文的内容。) 指导学生要读出深深的留恋之情、浓浓的喜爱之情。

2.读到这里,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

四、拓展内容,讲述自我

1.小组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童年生活。

2.指名把最有趣的童年生活说给大家听。

五、布置作业

1.课文里有许多好词佳句,把你喜欢的抄写下来。

2.小练笔:写一写自己童年有趣的事。

探究活动

课后自学实践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树叶的知识?写一写吧。

2.读下边的句子,收集一些叶子的图片或标本,把它们画下来,看谁画得多。

那许许多多留做标本的叶子,成了我们的珍宝:圆形的、条状的、桃形的、针状的、蛋形的、元宝状的、叶面带绒毛的??

2 芦叶船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回忆了童年与伙伴们做各种各样的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和长江里的事,记叙了 2

芦叶船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想象、无限的希望,也给“我”留下了永久的记忆,表达了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朗读、自主识字、合作探究、互相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认识“蜘、蛛、桅”等生字,会写“横、竖、蜘”等字以及课文中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2.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有的还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

3.小组合作学习。

(1)组员轮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每人试着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老师引导: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感情,这就要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需要同学们善于提问题,因为任何的“懂”都是从“疑”开始的。那些有助于你读懂课文的问题,也就是疑问,就是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4.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2)芦叶船给作者童年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可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小组互相交流。

四、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交流认字方法。

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课后读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3

1.听写本课词语。

2.同桌互评互改。

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1.谈话导入。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乐趣。

(1)同桌一起细细品读课文。课文写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找出有关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2)“我们”做成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说一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四人小组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说得有道理,老师就应给予肯定。)

(让学生在读中,在交流中,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感受他们当年的乐趣。作者童年的生活乐趣,还在于这小小的芦叶船装载着他们儿时的丰富想象,开向长江,开向大海,开向未来。)

(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预设:

生A:我感到他们能用普普通通的芦苇叶做成大篷船、小舢板,还可以做成三桅帆、五桅帆,真是多种多样,手艺高超。

生B:他们的生活虽然简单,但是在这简单的生活和游戏中,他们不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在想象中自得其乐。

生C:作者在如此简单的生活中,只是用普通的芦叶做小船玩儿,却感受到如此丰富的童年生活乐趣。但是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儿童所缺少的正是这种乐趣,这不能不让我羡慕、向往。

三、朗读训练,加深体验

1.课后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作者丰富的联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无尽的想象,无限的希望。)

2.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读背说写,积累语言

1.这么生动的语言,这么有趣的画面,你能把课文连起来用情、用心地读一读吗?(配乐朗读课文。)

2.把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生动优美的语言。

3.能画一画你想象中的芦叶船吗?

五、拓展延伸

你喜欢作者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自己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六、作业

1.理解句子(课后练习3)。

2.课外阅读《芦苇》和《风筝》(见四年级上册的《语文同步读本》)。

探究活动

课后自学实践

课下自己也试着折一只小船放到河里,看看会产生什么想法?把你的感受写一写吧。

3 《一只贝》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海里的贝被潮水送到岸边后,其中有一只普通的贝,因为一粒沙子钻进壳内,它的壳失去了光泽,破烂了,里面却形成了一颗闪光的大珍珠。

【设计理念】

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咸、涨、虹”等生字,会写“咸、拢、虹”等字。正确体会课文中“围拢、长虹、漂亮、图 4

案、荣耀、稀罕”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字词卡、贝壳、珍珠、挂图、有关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示物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贝壳和珍珠实物。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知道这贝壳与珍珠有什么关系吗?你们想知道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一只贝”的故事吗?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课《一只贝》。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2)自由拼读词语。指名读,小组读。

(3)四人小组交流怎样识记这些生字,并说说生词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次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与同学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3.默读课文,结合课后“学习链接”读懂课文,记下不理解的问题,然后提出来。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故事,想想作者想借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抽卡片认读生字词。

2.听写生词。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评一评,谁读得最棒。

2.海边的贝壳很美,同学们知道这些漂亮的贝壳是怎么来的吗?

(从“有一次??还留着这些色彩和线条”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作者丰富的想象,虽然我们无法考证事实是否如此,但这些光洁的贝壳上留着的色彩和线条,是大自然赋予它们的。)

3.漂亮的贝壳让人赞美,但有一只贝壳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因为它不漂亮。后来,这只不漂亮的贝壳形成了什么?(一颗罕见的大珍珠。)这颗珍珠是怎样形成的呢?齐读第三、四自然段。

4.珍珠真的像作者描述的那样形成的吗?

(不是的,珍珠的形成是因为有杂物刺激。)

你是怎么知道的?

(课后“学习链接”介绍了有关珍珠形成的小知识。)

5.作者在课文中写道:“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它只能默默地忍受??”“这是??用血和肉磨制成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

(这是作者对客观事实的一种内心感受,是人对贝赋予的感情。)

6.“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你是怎样体会的?

(因为它没有留给人们漂亮的贝壳,却为人们奉献出一颗宝贵的珍珠。凡是像这只贝那样不惜牺牲自己,默默地做出奉献的人,都是可敬的人。这是作者要表达的一种思想感情。)

三、指导朗读,陶冶情感

师:漂亮的贝壳令人喜爱,但用血和肉磨制成珍珠的贝更令人可敬,下面这两句话,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A.多漂亮的孩子!多漂亮的贝壳!

B.这是珍珠!嘿,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

(第一句话重点描写的是美丽的贝壳,主要是强调贝壳,所以“贝壳”二字比“孩子”二字读音要重些:“多漂亮的孩子!多漂亮的贝壳!”第二句朗读时,要把惊喜、赞叹的感情表达出来。“这是珍珠!嘿,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

四、联系生活,拓展训练

1.学习完这篇课文后,你们敬佩那只不漂亮的贝吗?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

2.老师总结归纳:不惜牺牲自己,默默地奉献出最珍贵的东西。

3.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我们周围有这种行为的人吗?说给大家听听。(让学生充分说。)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预习第四课《快乐的暑假》。

(1)自读诗歌,画出不懂的生字词。

(2)结合课后思考题,自学诗歌。

探究活动

课后自学实践

你的童年里有什么让你得到启示的事情吗?想一想,写一写。

4《快乐的暑假》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首儿童诗,描写的是学生们结束了紧张的学习生活,走进暑假,在丰富的暑假生活中,享受大自然的阳光,感受童年的快乐。

【设计理念】

以感情朗读为主线,通过朗读,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憧、憬、泼”等生字。

2.感悟诗歌语言,领悟诗歌意境,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或图片展示“郊外采花”“海滩戏水”等画面。

2.导入(指着画面):同学们,你们向往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吗?请跟老师一齐走进《快乐的暑假》。(板书课题。)

6

二、范读课文,感受快乐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边读边画出生字,再多读几遍。(可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或借助工具书理解字义。)

2.小组合作,分节试读,交流体会。

四、再读课文,读中感悟,探究发现

1.听课文朗读音带,让学生感受如何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可采取个人读、小组里读、全班指名朗读等形式。)

边读边体验诗中所描绘的暑假生活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3.小组交流:你在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快乐?你希望怎样度过自己的寒暑假?

4.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紧张、严肃”的教室、学校,“沉重”的书包的意思。

5.把这首诗美美地朗诵给大家听。

五、作业

熟读课文。

探究活动

课后自学实践

课文最后一节写道:“喜欢蹦蹦跳跳,喜欢唱唱笑笑,对着天上飞过的白鸽,齐声呼叫。”假如你是课文中的一个小朋友,对着天上飞过的白鸽,你会喊些什么?你会表达怎样的心愿?把你想喊的话写下来吧!

语文百花园 一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本次“语文百花园”安排了五个栏目,包括“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能话会道、笔下生辉”。这些练习既能巩固本单元涉及的语文基础知识,又可以积累语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通过看、听、说、读、做、写等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丰富词汇。

2.感受打比方的写法的好处。

3.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读、背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通过言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能说会道。

难点:学习仿写句子,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及图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语海畅游——汉字真有趣

1.(出示多音字。)汉字真有趣!我们来读一读,看谁读得最准确。

2.读一读,想一想:每组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

3.学生讨论。(有些字意思不同,读音就不相同。)

4.教师点拨:汉字就这么有趣,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7

5.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理解每个字在词语里应该读特定的读音。

6.拓展: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多音字吗?

二、语海畅游——词语搭配

1.出示“童年”开花图,以“童年”为中心词,让学生在四周填上合适的词语。

2.学习自主填写。答案力求丰富多样。如:童年趣事、童年生活、快乐的童年??

3.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4.拓展:你还能用更多的词语进行搭配吗?如:美丽的田野、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的田野??

5.老师小结。

三、语海畅游——照样子写句子

1.自由读例句,体会句子的特点。

2.学生讨论:这个句子描写的事物是芦苇,联想的事物是桅杆。把芦苇比作小船上的桅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作“打比方的句子”或“比喻句”。

(老师引导学生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作用即可,不要讲授有关修辞知识。)

3.学生照样子写几句打比方的句子。

4.合作交流:同桌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5.老师小结。

四、积少成多——背诵古诗

1.轻声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将古诗大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

3.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比一比谁读得最有味道。(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验眼前仿佛看见什么景色,入情入境地读,个别读、齐读、分组读等等。)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诗句。

5.拓展:课外搜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五、阅读平台——《一只小鸟》

1.轻声自由读短文,想想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细读短文,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说说为什么感兴趣。

3.再读短文,讨论:(1)你想对受伤的那只小鸟说些什么?(2)你想对用弹子打鸟的孩子说些什么?

第二、三课时

内容:“能说会道”“笔下生辉”。

一、学习“能说会道”

1.创设情境,引导说话。

播放《童年》的歌曲。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钓鱼、找朋友等游戏。)

2.明确交流要求。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本单元中,《绿叶的梦》的作者的童年是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最令他觉得有趣、难忘的是采集绿叶,制作标本。而《芦叶船》的作者最难忘的是采芦叶做各种各样的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现在,我们来回味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选择一件最有意思,最令自己高兴的事,讲给同学听,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

(先分成小组,把自己最感兴趣,最难忘的事讲给同组同学听,要重点讲述“有趣”“难忘”之处在哪里,让听的人与自己有同样的感受。听者要认真,听完后作出评价,看谁讲得最好。)

3.每组推荐一个同学上讲台前,讲给全班同学听。

4.师生合作评价: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规范流畅,是否能把最有趣的地方说具体。

5.评出“故事大王”。

二、学习“笔下生辉”

1.激发习作兴趣。

刚才,我们通过口语交际,评出了班中的“故事大王”。现在,我们将通过习作训练,评出“最佳小 8

作家”。希望大家努力!

2.明确习作范围和要求。

(1)读本题“笔下生辉”部分。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交流:本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你准备选择哪一件事来写?

3.提出要求,指导习作。

(1)回忆自己和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2)在众多的童年趣事中,选择一件你认为最有趣,最难忘的写下来。要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写法,把有趣的地方写具体。在写作中别忘了用上我们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互动评一评:组员之间互阅、互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写具体。

6.修改作文。

5 古诗三首

教案示例

《望洞庭》

【内容简析】

《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作者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从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具匠心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应该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自悟词与句的大意,在诵读中体验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解释诗中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洞庭湖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洞庭湖图片。师: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2.板书课题(《望洞庭》刘禹锡);齐读课题。

3.创设情境。请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学习诗文

(一)交代学习古诗的方法——“五读法”。

(二)运用“五读法”读古诗。

1.一读读通,咬准音。

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ng 磨m$

2.二读读懂,知大意。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诗人月夜遥望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3.三读读精,解词义。

9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②根据书后注释练说诗意。

③重点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④读第三、四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⑤根据注释说意思。

⑥重点理解“白银盘”“一青螺”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4.四读读会,悟意境。

配乐读古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5.五读会读,有感情。(进行配乐朗读。)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前往观光旅游的人很多。我们将来要有机会,可以去看看洞庭湖,好好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想象《洞庭湖》中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菊 花》

【内容简析】

《菊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菊花是诗人们喜爱的歌咏题材。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不畏风霜,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蕊洁香远,诗人元稹爱菊则是因为菊花开尽就再没有别的花了。诗人立意新颖别致,是咏菊诗中难得的篇章之一。

【设计理念】

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运用朗读、理解、体会等阅读程序自读,老师适当点拨、讲解,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内容,学习后让学生根据诗意,发挥想象,进行情景描写或绘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体会诗人喜爱菊花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从与众不同的角度赞美菊花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菊花图片。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元稹的资料。

3.课件出示菊花的图片。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注意读好“舍、斜、尽”。)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是什么意思?“似”是什么意思?“更”是什么意思?)

3.分小组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句大意。

10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三、提出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小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①秋天的菊花开得怎样?

②诗人怎样一遍又一遍地观赏菊花?

③菊花开过后大自然中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四、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说说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五、作业

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象画下来。

《枫桥夜泊》

【内容简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景抒情的一首七绝。诗歌描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看到江南水乡秋夜的幽美之景,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忧愁。

【设计理念】

这个教学设计,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进行互学、互补、互相启迪,从而能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自学自悟。在这堂古诗教学课中,尤其注重课堂内外的相互结合,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并注重人文教育。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文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4.能按“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步骤学习这首诗。

【重点难点】

1.根据文中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枫桥夜泊》的有关课件、插图。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1

1.读准字音,把每句诗读通顺。

2.检查初读效果。

3.对照插图思考:诗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

(天将亮的时候,在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写下的。)

三、解诗题,知诗人

1.理解诗题(枫桥夜泊——客船夜里停泊在枫桥下面)。

2.检查预习,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张继的资料。

四、明诗意,析内容

1.自由读,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与小组同学讨论。

2.指名朗读,师生诵读。

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①结合插图,再看古诗,想想用什么方法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②学生交流以前理解古诗所用的方法。

③师生总结方法,并用课件展示。

(a.看诗中的注释; b.查字词典; c.看工具书或看插图理解; d.联系上下文理解。)

④小组学习。

⑤学生汇报,教师根据诗句进行对译(课件演示)。

五、入诗境,悟诗情

1.学生一边听老师示范朗读,一边闭目想象画面:你眼前出现了诗中怎样的画面?(播放忧伤的古乐。)

2.诗人看到和听到了什么?

(看到:月落、霜、江枫、渔火;听到:乌啼、钟鸣。)

3.从画面的情景和诗句的描绘中,你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是怎么样的?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为什么诗人一夜不能入睡呢?同桌之间探讨原因。

(惆怅、思乡、忧国忧民、因科举落榜、伤感等等。)

六、朗读背诵

1.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朗读这首古诗?(忧愁、伤感。)

2.确定基调,划分节拍,标出重音。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教师范读,学生练习读(课件播出忧伤的乐曲)。

4.背诵本诗。

七、质疑问难

八、总结,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或家人听。

探究活动

课后自学实践

收集一些描写关于水的古诗,写在下面:

6《观潮》

案示例

【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描绘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让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培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的能力。

1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内容。

3.认识“盐、据、昂”等生字;会写“盐、据、卧”等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难点: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学习过李白笔下的《望庐山瀑布》。庐山瀑布是多么壮观啊!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观潮》(板书课题),描绘的钱塘江大潮更可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钱塘江大潮,再次感受我们祖国的壮丽河山,好吗?齐读课题。

2.“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观”字,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查字典理解。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一)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同桌互读生字,互相帮助纠正读音。

2.教师检查:投影显示,指名认读。

3.重点指导“卧、沸、盐、震”等较难写的字的书写。

(二)交流资料,看录像。

1.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还查阅了有关资料。谁来说说你查到了什么资料?

2.查到的资料可真多!现在让我们看看录像,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看后,谈谈你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呢?请自由读课文。

2.根据学生汇报,相机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四、学习“潮来前”部分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想潮来前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

2.学生汇报。

3.指名读有关句子。

4.潮来前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静,潮来时又会是怎么样的景象?我们下节课再学。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背诵课文中描写潮来前情景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说说潮来前江面的情况。

二、领略“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一)同学们,通过看录像,我们感受到潮水的壮观,课文是怎样用文字描述的?请自由读第三、四 13

自然段,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读给大家听。

(二)全班交流,品读理解。

1.汇报自己喜欢的句子。

2.谈自己喜欢这些句子的原因。

3.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采用各种办法(模仿、表演、简笔画、视频等)引导学生感受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4.指导朗读。

5.再读第三、四自然段。

三、学习“潮过后”部分

1.惊心动魄的潮水过去了,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默读最后一段,画出有关词语。

2.齐读。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觉得文章写得怎样?

2.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样好吗?

3.师小结:是呀,正是因为作者细致地观察了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到来之时、到来之后的情景,既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样子,又留心了江潮发出的声音,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观潮人群情绪的变化,因此,读了这篇课文,使人如同亲临其境。

五、课后练习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2.选择“词语花篮”中的词语练习造句。

3.背诵描写潮来时情景的内容。

探究活动

课后自学实践

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出你观察到的一种自然景象,如:大雨、大雾、大雪??

8四季童话

教案示例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中把四季人物化,形象地描绘了四季中的各具特色的景物,生动描写出四季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四季童话》是一篇充满童趣的课文,文章使用优美的词句、活泼的语言,描绘了四季的特点。本教学设计旨在抓住景物特点,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理解文中的词句,品读出四季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四季特点的,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3.认识“澡、烤、烘”等生字。

【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4

【教具准备】

四季风光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质题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2.读了课题后,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预设:这童话中的主人公是谁?文中讲了一个怎样的童话?)请同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自主探究

1.自读课文,借助注音读准生字。

2.童话中四季的主人公是谁?分别做了些什么有趣的事儿?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四季的哪些特点?

3.汇报学习收获。

三、小组交流,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选自已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细细品味,想一想:哪些句子或词语让你印象最深?你是从哪些地方了解到每个季节的特点的?(喜欢相同季节的学生,可坐在一起作为一个学习小组。)

2.学生选内容,找句子,圈词语,写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3.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4.小组内以各种形式品读句子,体会本课的写作技巧。

四、全班交流,升华感情

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说的时候可以按这样的方法:先汇报你喜欢哪个季节,再读读你认为最能体现季节特点的句子,然后谈谈你的感受。如果能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来感悟就更好了。)

2.在汇报过程中,相机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再通过配乐和图片再现情境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体会感悟文本。

(教师要引导喜欢相同季节的学生汇报完毕后,再汇报其他季节。)

3.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每个季节的特点。

4.积累背诵。

师:想不想把这么美的景色永远留在脑海里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背一背吧。

五、布置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们。

2.每人选择课文中的一个部分,组织一次朗读比赛。

15

9满山的灯笼火把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课文写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作者小时候生活在外婆家。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他独自一人从田里回家,不小心坠入一口土井,被卡在井口,直到天黑。在危急中,他冷静地意识到不要胡乱挣扎,要保持体力,等待亲人前来救援。在黑暗、寒冷、孤独、害怕中,他坚持着,坚信着,最后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出来救助他,令他十分感动。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语言的积累,以朗读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演示,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读中获得体会和感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从作者童年这件难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会认“婆、骤、坠、亏”等生字;会写“婆、杂、幕、溜”等字;掌握“外婆、雨幕、滑溜溜、幸亏”等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会课文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利用课件播放:寂静无人的野外,傍晚时分,狂风骤起,乌云翻滚,下着滂沱大雨。天色渐渐暗下来,四周一片苍茫。

2.设问:在这样一个夜晚,假如你一个人卡在土井中出不来,你会怎么样?

3.“满山的灯笼火把”是什么样的景象?通过读课题,我们一定想知道曾经发生过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

二、朗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横线标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几遍,不会读的,请教老师或同学。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拼读;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认读。注意“卡”等多音字的读音和“援、瘦”等容易读错的字的读音。

3.四人小组互读课文,相互学习,相互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谁愿意把你的理解告诉大家?

3.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回忆的这个故事是分哪几个部分写的。

4.小组讨论,反馈。

(这个故事分两部分写,首先写“我”在大雨中一个人从田里回家,坠入一口土井卡在井口,自己勇敢地坚持着,并坚信亲人定会前来援救;再写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找到并救出了“我”。) 16

四、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卡片。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一节交代了什么。(时间、地点。)

(2)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2.学习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2)谁能说一说这几个自然段的意思?

(3)小组内思考、探究下面的问题:

①“我”一个人从田里回家时,天气是怎样的恶劣?(狂风骤起,乌云翻滚,下着倾盆大雨,猛烈的疾风扑面吹来。)

②当坠入田边的一口井中时,“我”是怎样做的?心情怎样?结果怎样?

③“我”冷静下来后,明白了什么?

④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全班交流,教师点拨,相机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雨幕、盲目”等词语的意思。

(5)自由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3.学习课文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1)齐读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2)这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写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找到并救助了“我”。)

(3)课文中出现了两个“急”,这两个“急”有什么不同?(一个是“我”“急切的渴望”,一个是亲人们“焦急悠长的呼唤”。是亲人“焦急”的呼唤感动了“急切”的“我”。)

(4)全村的男女老少打着灯笼火把出来寻找“我”,是一个怎样的场面?(“紧接着??很快??”)

(5)“我”为什么泪如泉涌?

(是全村人对“我”的关心、疼爱、温暖感动了“我”,这种浓浓的亲情是“我”永远难以忘怀的。)

4.课文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跟同学交流。

5.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受到什么启迪?

(一是在危难之中不仅要勇敢、坚强,还要做到遇事冷静,学会动脑筋想办法,自我保护;二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离不开亲人、朋友的关心帮助。)

三、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部分。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复习

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启发?

二、指导朗读

1.课文中的哪个部分你最受感动?请带着感情读一读。

2.如有读得不够好的,请读得好的同学来帮忙,或是老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好。

三、合作识字

1.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和要求会写的字,学生齐读。

2.学生提出难记的字或难写的、容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4.引导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17

5.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瘦”字中“叟”的笔顺和笔画;“杂”字上边的“九”的撇上不要加一点。) 四、积累语句 1.朗读课文,用“△”标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2.出示词语卡片或屏幕显示,齐读。 3.组词比赛。 4.齐读“词语花篮”里的词语,并从课文里选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抄到笔记本里。 五、巩固练习 读一读,从带点的词语中选两个各写一句话。 ◎我应该保存体力,坚持着不再往下掉,等人来援救。 ◎从远处村庄的方向,传来我急切渴望听到的声音。 ◎那满山遍野的灯笼火把,越来越近,越来越亮?? 六、拓展延伸 1.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过什么让你感动的事呢? 2.说一说你在学习、生活中克服困难的事。

探究活动

课后自学实践

收集一些关于信心的名人名言,写在下面:

10《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上中小学时候的故事,她总称赞自己的中小学老师讲授知识注意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从生物课上悟到的道理,对她的成长和从事的医疗事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她在医学上一再创造奇迹。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围绕“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讲述的事件,用心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采用各种阅读形式,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向老师学习丰富的知识,还要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懂得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向老师学习丰富的知识,还要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2.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3.会认“婴、哲、亦、毕”等生字;会写“启、简、亦、毕”等字;掌握“启发、简单、人云亦云、毕业”等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揭示的哲理。

2.帮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树叶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2.今天,我们学习《树叶都是绿色的吗》这篇课文。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8

1.学生自读课文,用横线标出生字词,多拼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去掉拼音,全班认读。“开火车”认读。注意一些易读错的字的读音,如“哲、诺、材”等。

3.再自由读课文,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读得流利。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讲了林巧稚中小学时期的哪些事?重点讲了哪件事?

(2)为什么林巧稚回忆起这些事时,总要称赞老师的讲授方法?这方法对林巧稚产生了什么影响?

2.小组内交流各自思考的结果,再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1)课文讲了林巧稚中小学时期的两件事:第一件是地理老师上课时把他们带到海边做地形沙盘,第二件是生物老师带她们上山采集树叶标本,让他们知道树叶有多种颜色,奇形怪状。重点写第二件事。

(2)因为老师讲授知识时注意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四、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词。

2.课文重点讲了林巧稚中小学时期的哪一件事?老师的讲授方法对林巧稚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自由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

(1)你认为林巧稚的生物课老师的方法好在哪里?

(2)这堂生物课使林巧稚有什么收获?她为什么能得到这些收获?

(3)林巧稚为什么能在她的医疗事业上做出那么显著的成绩?

(4)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5)能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吗?

2.小组代表在班中交流对以上问题的看法。

着重引导理解如下几种看法:

(1)林巧稚的生物课老师的方法好在讲授知识时注意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2)这堂生物课使林巧稚不仅学到了知识,更体会到了一种人生的哲理——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会那么简单。你要认识它,就要亲自到实际中去调查了解,不能人云亦云。

(因为林巧稚有良好的悟性,她不但 从老师的方法中学到知识,而且能悟出人生的哲理。)

(3)林巧稚之所以能在她的医疗事业上做出那么显著的成绩,是因为她非常重视医疗实践,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在医疗第一线工作,使她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积累了宝贵的治疗经验。

3.教师相机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指导学生理解“兴趣盎然、经久不忘、异口同声、千奇百怪、人云亦云、不折不扣、哲理、诺言、思维方法”等词语的意思。

三、指导朗读

1.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部分?请带着感情读一读。

2.指导朗读。如有读得不好的地方,要引导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必要时,教师可做范读、带读。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总结归纳

第三课时

一、复习

学习课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二、指导朗读

三、巩固练习

读下面的词语,有不懂的先查词典,再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兴趣盎然 经久不忘 异口同声

19

千奇百怪 人云亦云 不折不扣

四、合作识字

1.出示要求会认的字,齐读。

2.提醒学生“婴”字读作“yīng”,韵母是“ing”,不要读成“yīn”;“哲”读作“zhé?”,不要读成“zé?”。

3.学生提出难认的字。

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4.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提出容易写错的或难写的字。

5.学生交流记住这些字的方法。教师提醒学生:“亦”字第四画是竖钩,不要写成竖;“辈”字上小下大,上边的“非”字要写得扁一些,紧凑一些。

6.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

五、积累词句

1.读一读课文中的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读。

2.指导学生给生字组词。评选组词高手。

3.从课文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抄在笔记本里。

六、拓展延伸

1.用“异口同声”“千奇百怪”各说一句话。

2.在你的学习中,有哪一节课给了你深刻的印象或启迪?

11《成长》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这篇课文写小约翰每天到“我”工作的店里,只花两块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虽然很想却从不多花钱买两根香肠。后来我发现他每天给人送报纸挣钱,并不是他家经济情况不好,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而是约翰父母为了培养他的生活能力才这样做,并认为这样更利于他成长。

【设计理念】

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创设自主学习的情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重视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自身成长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重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

【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设计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健康成长,最后成才,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成功,这是每个人最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成长》,看看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20

1.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3.检查生字读音。(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检查。)

4.分析个别难写字的字形,如“诞”等。

5.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报酬:由于使用别人的劳动、物件等,而给别人的钱或实物。

恍然大悟:恍然,突然清醒的样了;悟,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漫不经心:漫,随便。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嘀咕:小声说,私下里说。

纷纷扬扬:(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

穿戴:穿的和戴的(衣帽、首饰等)。

听:英文tin的音译。马口铁罐。也用作马口铁罐装物品的量名。如:一听香烟、一听饼干。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讨论,然后汇报。)

2.快速默读,想想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六自然段):写一个叫约翰的意大利小孩儿,每天都到“我”干活的面包店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我”以为父母不喜欢他,或是他家的经济情况不好。

第二部分(第七至第十三自然段):写“我”在一个大雪天看到约翰的妈妈开着汽车陪他给每家每户送报纸,并知道他每月可以拿到八十元的报酬,但他仍然花两块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

第三部分(第十四自然段):“我”明白了,约翰的父母从小培养约翰的生活能力的做法,更有利于他的成长。

3.指导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1)听录音朗读。

(2)学生自由读。

(3)检查学生朗读。

四、小结

结合实际,进行小结。

五、作业

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读生字新词。

2.上节课学习了课文,知道文章写了什么事。谁能跟大家说一说?

二、研读课文

(一)自由读课文。

(二)导读第一至第六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

2.理解词语“听”“嘀咕”“琢磨”等。

3.理解感悟:

(1)约翰在面包店里的什么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

(2)“我”对他的表现产生了什么想法?

4.找出描写约翰外貌的句子,指导朗读,并抄下来。

(其中有一个叫约翰的男孩儿,长得虎头虎脑的,一双蓝色的大眼睛老忽闪忽闪的,十分可爱。)

(三)导读第七至第十三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理解感悟。

21

(1)后来我为什么改变了对约翰的看法?

(2)对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

(四)导读第十四自然段。

1.“我”为什么恍然大悟?

2.怎样理解这句话?

(五)再读课文,拓展思维。

课文最后写道:“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你同意这个看法吗?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大家讨论讨论。

1.结合课文内容,小组讨论探究。

2.小组推荐发言,注意结合自己的经历。

3.教师小结。

(提示:要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如有与自己不同的见解,要想办法说服;要接受别人正确的观点。)

三、谈学习收获

学习了《成长》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四、教师总结

12球王贝利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贝利从小非常喜欢踢足球,但因家境贫困,只能拾来塑料盒、汽水瓶、椰子壳,在空地上踢。一位足球教练见他球感很好,就送给他一个足球。

后来,他踢得越来越好了。圣诞节那天,贫穷的小贝利为教练挖了一个圣诞树坑来报答教练。教练被他的真诚感动了,让他到训练场参加训练。三年后,贝利就和队友为巴西捧回了世界杯足球赛的金杯。后来,贝利被人们称为“球王”。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理念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使学生自己会学;关注学生的情感,重视评价效应。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抓住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并懂得“爱好出勤奋,勤奋出人才”的道理。

2.会认“垃、圾、椰、祈、祷、锹”等生字。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启发谈话:同学们喜欢看足球赛吗?你们了解足坛名将吗?知道世界上有“球王”之称的足球运动员是谁吗?

2.课件播放球王贝利的录像片段。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找出文中的生字,先自己拼读。

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22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贫民窟:指城市中贫苦人聚居的地方。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别墅:在郊区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的园林住宅。

誉为:称为(含有称赞的意思)。

真诚:真实诚恳;没有一点儿虚假。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意思。

2.快速阅读课文,想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理清课文的顺序。

第一部分(第一至二自然段):写贝利从小喜欢踢足球,一位教练送给他一个足球。

第二部分(第三至六自然段):写教练被贝利的真诚感动,让他到训练场参加训练。

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写三年后贝利与巴西队球员一起捧回了世界杯足球赛金杯,被人们称为“一代球王”。

四、小结

五、课后作业

1.熟记生字新词。

2.搜集有关“球王”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搜集资料情况

1.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

2.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发言。

3.贝利为什么能成为“一代球王”呢?下面就请同学再读课文,看看贝利是如何成为“球王”的?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部分。

2.学生汇报读第一自然段的收获。以下是要点:

(1)贝利家境贫困。

(2)贝利喜欢踢球。

(3)贝利球感很好。

(4)教练送给贝利一个足球。

(5)贝利更加刻苦练习,进步很快。

3.重点探究以下内容:

(1)教练为什么送给小贝利一个足球?

(2)从这一段中,你感悟到什么?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三至第六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理解感悟以下内容:

(1)小贝利在圣诞节送给教练什么礼物?

(2)教练为什么让贝利到他的训练场上来?

(先让学生小组交流,再汇报,教师适当点拨。)

(三)学习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

思考:你从这段话中,看出贝利取得了什么成就?

三、讨论交流,深化理解

1.思考课后题,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理解。

2.读了贝利成为“球王”过程中的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探究活动

23

课后自学实践 了解一下成功人士的事迹,看看从中你得到哪些感悟,把你的成长感言记录下来: 如:要成功就要 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 要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 要_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 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百花园三

教案示例

【内容简介】

语文百花园三安排的内容有:初步感受词语中“一”字的声调变化;了解“析”和“折”的字源,辨析它们的不同意义;进行多义词的辨析;读背有关“勤奋”的格言;阅读短文《苏东坡改联立志》;口语交际——夸夸同学的闪光点;习作——写自己熟悉的同学的一件事。

【设计理念】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探求新知,找规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和认识词语中“一”字声调的变化。

2.初步认识象形文字的形成与今义的关系,以及“析”“折”二字的演变过程。

3.了解词语一词多义的现象,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不同意思。

4.读背关于“勤奋”的格言,培养学生养成勤奋好学的良好品质。

5.阅读短文,了解文学家苏轼少年时代立志发奋读书的故事。

6.学会制作读书卡片。

7.学习“能说会道”,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8.能写一篇完整的文章,把同学的闪光点具体写下来。

【教学重点】

“能说会道”和“笔下生辉”。

【教学难点】

体会“象形文字”和“一词多义”。

【教学准备】

读书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四课时。

【设计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一些名人的成长故事,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百花园,进行一次快乐的旅行吧。

二、学习“语海畅游”第一题

1.学生读词语,注意“一”字声调的变化。

2.学生合作、交流,找出“一”字声调变化的规律。

3.“一”字单用或在词语末尾念阴平,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教师不必要求学生熟记。)

4.让学生结合语言实际,再列举一些“一”字声调变化的词语。

三、学习“语海畅游”第二题

1.学生阅读“汉字真有趣”的内容。

2.汇报学习收获。可以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讨论。

3.教师适当讲解,让学生明白“析”和“折”这两个象形文字的形成与字义的关系,以及这两个字的 24

演变过程。

4.让学生再列举自己所知道的象形文字,增强学生对汉字的了解和学习汉字的兴趣。

四、学习“语海畅游”第三题

1.读句子,思考带点词语的意思。

2.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带点词的意思。

3.教师总结归纳。

(1)第一组句子中的“保险”一词,在第一句里是“担保”的意思,在第二句里指“集中分散的社会资金,补偿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人身伤亡而造成的损失的方法”。(可结合学校、家庭生活实际,通俗地向学生进行讲解。)

(2)第二组句子中“精神”一词,在第一句里应该读“jīngshén閚”,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在第二句里读“jīngshen”,指“活跃,有生气”。

五、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上节课学习的字、词知识。

二、学习“积少成多”的“读读背背”

1.自由读文中的格言。

2.分小组交流,讨论格言所表达的意思。

3.推荐同学汇报,教师点拨。

4.指导朗读,背诵。

5.教师小结。

这组格言都是关于“勤奋”这一话题的,目的是教育我们养成勤奋好学、勤奋工作的良好品质。

6.把格言抄写在《采集本》上。

三、学习“阅读平台”的《苏东坡改联立志》

1.学生自读课文,依靠字典把文章读通、读顺。

2.理解文章大意:短文讲的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少年时代立志发奋读书的故事。

3.理解词语。

自负:自以为了不起。

生僻:不常见的,不熟悉的。

狂妄:极端自高自大。

攻读:努力读书或研究一门学问。

4.阅读感悟。

(1)改写前后的两副对联,意思有什么区别?

(2)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想法?

5.教师小结。

第三课时

一、课前准备

自带一本读过的书,或自选一篇喜欢的课文。

二、复习导入

检查“读读背背”。

三、学习“怎样制作读书卡片”

1.学生自学,明白要求。

2.学生说说读书和制作读书卡片的意义。

3.学习文中的读书卡片,看看他们是如何制作卡片的。

读书卡片可包含以下内容:

(1)书名; (2)篇名; (3)作者; (4)精彩句子;(5)感想收获。

25

4.制作读书卡片还可以摘抄哪些内容?

(1)可以摘抄书中优美的词语、句子。

(2)摘录对我们很有启发的语句。

(3)写下自己的感想??

5.拿出自己准备的书或文章,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读书卡片。

6.小组交流,推荐好的在班上交流。

7.小结。

四、学习“能说会道”

1.课前布置:观察同学身上的闪光点。

2.自读“能说会道”的要求。

3.明确说话的要求。

(1)说清楚同学所做的好事。

(2)夸夸他(她)的好品质。

4.分小组交流,然后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5.小组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点拨。

6.小结。

我们要善于发现、发掘别人身上的闪光点,由衷地赞美他们可贵的品质,发现真、善、美,并从他们的身上汲取好的东西,使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快进步。

第四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忆上节课“能说会道”的内容。

二、学习“笔下生辉”

1.自读习作要求,审清题意。

这次习作的要求是写自己的同学,一定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同学,而且是自己熟悉的事情,因为这样才容易把事情写具体,对人物的闪光点,也会认识得更明确,也容易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写作前要明确三点:

(1)闪光点是什么?

(2)选择能表现这个闪光点的一件事。

(3)在事件中这位同学具体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2.小组交流,然后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发言。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4.教师小结。

5.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课后作业:办一期板报

办一期板报,贴上每个人的文章和被选择同学的照片。

13 《麻雀》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麻雀》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课文描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其免受伤害的故事,赞扬了亲情的无私和伟大。

【设计理念】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读书活动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无私、伟大的亲情。

26

2.了解文章是怎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会认“嗅、巢”等生字,会写“梧、桐”等字,掌握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体会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作的叙述方法。 难点:感受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伟大母爱。 【教具准备】 课文朗读录音带,生字词卡片,课件或挂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读课题。

2.《麻雀》是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一百多年来,这个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你们想读读这个故事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认识生字

1.听录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写了什么故事?

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自学生字,想想你用什么方法记字形,可与同学讨论交流。

4.检查自学情况,借助字词卡,多种形式认读。

5.同桌互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6.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标出自然段。

三、指导书写生字

1.自由认读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2.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上的位置,你认为要写好这些生字,哪些地方必须特别注意?

3.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4.学生自由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些什么?

二、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根据课后第二题自学。根据题中的三个内容,试着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2.与同桌或小组里的同学讨论交流,了解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3.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为什么?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默读课文,讨论交流。

(1)遭到大风猛烈的摇撼,从树上巢里掉在地上的小麻雀是怎样的?画出表现小麻雀弱小可怜的词语。

(2)猎狗走近小麻雀,它想干什么?画出表现猎狗凶猛厉害的词语。

(3)引导学生将上面的内容进行对比,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让学生体会小麻雀处境的危险。

(4)就在小麻雀即将遭到不测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图文对照,讨论、探究:

①为什么老麻雀飞下来时像一块石头落地?

27

②在文中找出两个描写老麻雀“临战”前紧张姿态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④老麻雀为什么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 ⑤根据自己的理解,充分地、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老麻雀形象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动之情读出来。

2.齐读第七自然段。

思考讨论:凶恶的猎狗竟然在小小的麻雀面前愣住了,后退了,这是为什么?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3.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上文,品味感悟。

(1)看到老麻雀和猎狗搏斗,“我”会怎样想?

(2)“我”为什么急忙唤回猎狗,并把它带走?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小结:母爱,这是存在于小生灵老麻雀身上的令人钦佩的伟大情感,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是它驱使老麻雀放弃自己安全的环境,铤而走险飞落在凶恶的猎狗面前,誓与猎狗进行殊死的较量,掩护和拯救自己的幼儿。母爱,是多么的无私和伟大啊!

四、朗读背诵,积累语言

1.把自己最受感动或最喜欢的段落找出来,多读几遍,熟读成诵。

2.把自己读了本文后的收获与同学交流。

3.提出自己还没弄懂的问题与大家讨论。

4.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在采集本上。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2.老麻雀为什么使你感动?

3.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赞颂一下母爱。

六、课后延伸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用实际行动,回报妈妈的爱。

探究活动

课后自学实践

收集一下关于动物世界中的情感故事。讲给同学听。

14让它们自由生息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在瑞士日内瓦,这个以油画般的湖光山色闻名遐迩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里,却有野草自由生息,各种野生鸟类与人们和谐共处。文章按照“围绕一个意思,按事物的不同方面叙述”的方法,向我们展示了日内瓦独特的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景象,表达了日内瓦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回归自然的情怀。

【设计理念】

突出训练主题,把阅读、思考、感悟、探究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中培养读写能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日内瓦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叙述方式。

3.学会本课“瑞、筋”等生字;会写“钢、筋、政”等字以及由这些会写字组成的新词;会用“虽然??但??”“几乎”造句。

【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了解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叙述方式。

【教具准备】

课文朗读录音带、生字词卡片、课件或挂图。

28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引疑激趣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师生合作,梳理归纳问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懂或难懂的地方,尝试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解决。 2.检查自学生字情况,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再读课文,注意读准音,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 4.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正字音。 5.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 三、再读课文 1.带着你和同学们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自读课文。 2.在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准备向同学们或老师请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围绕课题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大家一起到课文中找答案。

二、细读课文,认真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2.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写“让它们自由生息”的?分别是哪些自然段?

3.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2)用“~~~~”画出一般城市的人们对野草态度的句子。

(3)读句子“日内瓦人对野草的态度却有点儿不同”,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个句子在这部分课文中的作用。

(4)读句子“日内瓦的绿地虽然大多是地毯般美丽的人工草皮和花坛,但也随处可见花花绿绿的野草和野花”,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5)日内瓦的野草是怎样自由生息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结合课件或插图,想象日内瓦独特的美景。)

(6)日内瓦的野草能自由生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7)小结:日内瓦人让野草自由生息,但又不是任其自生自灭。他们不仅使野草美化了现代化城市,而且使城市保留了野草野花带来的天然美景。

4.自学第五、第六自然段。

(1)提示读书方法:可以用“抓住重点句理解段的内容”的方法学习。

(2)这部分课文是围绕什么来写的?找出这一部分的总述句。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日内瓦的鸟也像野草般自由生息”?分别画出这部分两个自然段的重点句子。讨论交流,体会日内瓦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①日内瓦的鸟类是怎样生活的?

②为什么这里几乎所有的鸟儿都不怕人?

③为什么日内瓦的鸟儿不仅活得自在,而且活得“有尊严”?

5.朗读积累。

(1)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自由读一读。

(2)与同学交流读,并说说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

29

第三课时

一、再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

1.说说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描述日内瓦人怎样“让它们自由生息”的,体会“围绕一个意思,按事物的不同方面叙述的方法”。(教师点拨:这种叙述方法常用于写景、状物、说明类文章。)

2.谁能发现,课文的第四、第五、第六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围绕重点句进行具体描述。)

二、指导完成课后练习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借助字词卡认读。

2.找出本课会写字中的难写字和易写错的字,提醒同学们注意:①“尊”字的笔画多,可用分析部件的方法记。②写“叉”字时千万不要漏写一点。

3.仿照田字格中的范字,自由书写。

4.互相交流评价。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2.观察自己身边的环境,或搜集有关资料,领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探究活动

课后自学实践

查找日内瓦的风光图片,并且给这些照片写出文字介绍。

15蒲公英的梦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本课是一篇童话。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在城市的街心公园里,一棵蒲公英开花了,但是她深受城市恶劣环境的困扰,渴望生活在美丽的环境中,后来在梦中她的愿望实现了。这个童话形象地向人们介绍了有关环境污染的问题,教育人们增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的家园,是一篇可读性强,富有教育意义的儿童读物。

【设计理念】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让学生在积极读书、积极思考和情感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自觉增强环保意识。

2.理解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蒲、废”等生字,会写“梦、恼”等字。掌握“梦乡、烦恼”等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

难点:通过蒲公英的愿望在梦中实现,认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教具准备】

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课件或挂图。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展示课件或挂图。

导语:夜深了,热闹了一天的城市渐渐安静了下来。在街心公园里,焦虑了一天的蒲公英也终于进入了梦乡。你们看,她正在做着甜甜的梦呢。

30

2.板书课题,读课题。读了题目,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感知内容

1.听录音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①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或与同学合作理解词语。

②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读互查。

②借助字词卡,认读生字词。

4.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部分的内容?每部分分别由哪些自然段组成?讨论交流,在教师的点拨下,理清本文的叙述顺序。

三、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1.自由读。

2.四人小组分段轮读,互纠互评。

3.自荐读给大家听。

四、作业

1.认真朗读课文。

2.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准备与同学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几个新词。

2.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听教师范读课文。说说蒲公英梦里的情境是怎样的。找出课文中相关的内容读一读。

师:梦,毕竟不是现实。蒲公英为什么做了一个这样美好的梦呢?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六自然段)。

①读这部分课文,说说是什么问题一直困扰着蒲公英。(担心开不出漂亮的花。)

②找出蒲公英的话,自由读,体会蒲公英焦虑、担心、委屈的心情,与同学交流。

3.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七至第十自然段)。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思考:蒲公英又为什么做了那样一个美好的梦呢?(深受环境污染的伤害,希望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中。)

②蒲公英开花后,受到了怎样的伤害?把课文中描写得生动、形象的句子找出来多读几遍,并与同学交流。

③蒲公英希望的美丽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

④找出椰子树伯伯安慰蒲公英的话读一读,说说自己从椰子树伯伯的话中体会到什么。

4.师生合作,分角色读文中蒲公英和椰子树伯伯的对话。

三、指导完成课后练习3

1.认真读句子。

2.联系上下文讨论“愁眉苦脸、迫不及待、震耳欲聋”三个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中用词的贴切。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词语造句,注意把词语用在贴切的语言环境中,把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楚。

四、拓展活动

与小伙伴合作,留心观察周围的环境,了解有没有被污染的情况,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保护环境,在采集本上记下来。

第三课时

一、读课文最后一段,讨论交流

1.蒲公英在梦中实现了什么愿望?

31

2.蒲公英的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二、回归全文,质疑问题 1.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童话,你想到了什么? 3.学完了这篇童话,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三、识记书写生字 1.识记生字:自主选择生字,说说识记字形的方法。 2.指导书写生字。 ①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容易写错的地方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②教师示范书写难写的字。 ③学生自由练习写字。 ④检查,纠正,评价。 四、课后语文活动 围绕环境污染和如何改善环境写一篇小小观察报告。也可以用日记的形式写。

探究活动

课后自学实践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于防止环境污染有什么建议?写一写你的想法。

16台湾蝴蝶甲天下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介绍了世界著名的台湾蝴蝶,从蝴蝶的种类和著名的蝴蝶谷——黄蝶翠谷两个方面具体介绍了为什么人们赞叹“台湾蝴蝶甲天下”,激发人们对祖国宝岛台湾、对神奇美丽的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积极读书,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真正有所感受,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从不同方面分段表述的写作特点。

3.会认“繁、殖”等生字。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方式。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或挂图(标本)。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信息,导入新课

1.在你的印象中,台湾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用一句话概括说一说。

2.自由读“语文百花园四”中“我的采集本”部分。读后说说你对台湾有哪些新的了解。

3.台湾还有一个世界出名的奇特景观,人们赞叹它(板书课题):台湾蝴蝶甲天下。

二、揭示课题,据题引疑

1.齐读课题。

2.谁知道“甲”是什么意思?

3.从课题中,你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些什么?

三、自读课文,识记生字

32

1.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自主识记字形,再与同桌交流。

3.借助生字卡,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四、带疑读文,理解内容

1.自主读课文,边读边想。

①课文是围绕哪个句子来写的?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台湾蝴蝶甲天下”的?

②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台湾蝴蝶甲天下”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③结合课件或挂图(标本),体会台湾蝴蝶品种多、数量大。

④结合课文插图,读有关句子,感受黄蝶翠谷的奇异景色,再用自己的话把黄蝶翠谷的奇异景色向大家作介绍。

2.小组交流。

五、朗读全文,自主体会,把不明白的问题记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认读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叙述方式(结合课文内容)。

二、交流感受,质疑问难

1.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读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在小组中与同学交流。

3.把自己不太明白或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请教同学或老师。

三、拓展思维,开阔视野

1.讨论:台湾适合蝴蝶大量繁殖,具备哪些自然条件?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什么人为的原因吗?

2.你还知道哪些著名的自然景观?向大家介绍介绍。

探究活动

课后自学实践

收集蝴蝶的图片和资料,写一段关于你了解的蝴蝶的介绍吧!

语文百花园四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语文百花园四共安排了五项语文活动,有“语海畅游”(巧记成语、读句子想象画面),“积少成多”(读读背背古诗、采集小知识),“阅读平台”(阅读短文《大理的“风、花、雪、月”》),“能说会道”和“笔下生辉”。通过这些训练,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巩固单元训练专题,提高说写能力。

【设计理念】

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活动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积累语言,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巧记成语训练,了解汉语词汇的丰富性,掌握一些记忆成语的方法,激发积累成语的兴趣。

2.通过词句训练,体会如何使句子意思表达得更具体、形象、准确。

3.读背古诗,体会诗意,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4.阅读短文,感受大理独特的自然风光,巩固单元训练专题。

5.通过辩论会和习作训练,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资料、快速反馈信息的能力,提高说话和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调查了解,搜集信息资料,打好说写训练的基础。

难点: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辩论会的积极性。

【教具准备】

1.有关大理风光的课件或图片。

33

2.准备“正方”“反方”的标志牌。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又到了游玩“语文百花园”的时间。我们将进入一个新的“语文百花园”,去畅游知识的海洋,游览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大理,还要通过小小辩论会和笔下生辉活动,增长自己的才干。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百花园四”。

二、学习“语海畅游”

1.巧记成语。

①自由读题中八个成语,你发现了什么?

②再读这些成语,想想每个成语的意思,不懂的可借助成语词典或请教同学。

③你是怎样记住这些“风”字打头的成语的?想好了,和同学们交流,比比谁的办法巧。

④采用你认为最巧妙的方法记住这些成语,比比谁记得又快又好。

2.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想象句子描绘的画面。

①自由读,把句子读通顺,读准确。

②说说这两个句子分别主要写什么。

③再读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作用,互相交流。

④听教师朗读句子,闭眼想象句子描绘的画面,再向大家介绍你“看”到了什么。

三、学习“积少成多”

1.读读背背。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乐游原(节选)》,熟读成诵。

②合作交流,了解诗意。

③互读互背。

2.我的采集本(可配合《台湾蝴蝶甲天下》学习)。

四、学习“阅读平台”

1.展示有关大理风光的课件(图片),激发阅读兴趣。

2.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把短文读通顺,并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3.四人小组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4.教师引导点拨。

①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云南大理的独特风光?

②文中介绍的这几个地方各有什么特点?

5.把你喜欢的句子抄在采集本上。

五、课后延伸

1.把大理的“风、花、雪、月”介绍给家里人,有条件的争取到大理游玩。

2.调查、了解有关生活环境好与坏的有关情况,整理一下,准备参加下节课的辩论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交流欲望

学习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感受到大自然里的小鸟、野草、蝴蝶都是那么的可爱,它们美化了我们的环境。我们现实生活的环境又是怎样的呢?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下面,我们用辩论会的形式,把你的观点和了解到的事实材料与同学们交流。相信大家一定会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增长能力。

二、明确辩论会的要求

1.在你的印象中,辩论会是什么样的?

2.师生合作梳理,提出要求:

①辩论双方(正方、反方)要有自己的观点。

34

②辩论时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并用事实来说明。 ③辩论时要以事实、事理服人。 3.准备。 全班分大组,每组持相同观点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推荐组长,集中资料,分工合作。 4.进行辩论。 ①展示观点。(分别持牌:“正方”“反方”。) ②按要求展开辩论。 5.确定胜负方,评“最佳小辩手”。 6.教师小结,颁奖。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辩论会,用调查了解到的大量事实,把自己对现实生环境变好或变坏的观点展示出来。这节课,我们要把辩论会上说到的、自己感触最深的事写下来,表达自己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二、明确习作范围和要求

1.读文本“笔下生辉”部分。

2.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教师相机提出习作要求。

3.你准备写哪方面的内容,怎样写?思考后与同学交流。

三、学生自由写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四、互相交流,互提修改意见

五、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在班中点评

六、把修改好的文章抄一抄,自读欣赏

17小草之歌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这是一首现代诗。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抓住小草的特点,赞美了小草的奉献精神。以小草自我表白的口吻,唱出自己的心声,唱出自己的自豪感。

【设计理念】

以感情朗读为主线,通过朗读,理解诗歌的含义,感悟作者表达的感情,从而产生对小草的奉献精神的敬佩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渺、惭、愧”等生字,会写“计、奉、福”等字,理解“渺小、气馁、微不足道、索取”等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是本课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含义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挂图(或有关小草的课件)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古诗引入

1.有谁读过白居易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可以背出来吗?

2.小草的生命力真强啊!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小草的现代诗《小草之歌》。

3.齐读课题,理解课题:“之”是“的”的意思。“小草之歌”即“小草的歌”。小草唱什么歌?为什么 35

要唱这首歌?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诗歌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确,遇到不会读的字可以查字典或向同学请教。

2.认读生字词。

①自由读;②指名读;③同桌互读;④“开火车”读(或齐读);⑤与同学交流:哪些字难记?你用什么方法把它记住的?

3.再自由读全诗,要求读准确,读流利。

4.指名读诗(每人一节),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给他们正音。

5.听课文录音带的范读,注意听诗的停顿、节奏。

6.自由读课文,读出停顿、节奏,并思考诗歌主要写什么。

7.默读诗歌,思考并回答:

第一至第三节写什么?第四至第六节写什么?最后一节写什么?

三、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哪些字容易写错?该注意什么?

2.依照课后田字格里的范字,把生字写好。

3.同桌互评。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课文主要写什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二、细读感悟

1.自由读诗歌,边读边想:作者从哪几方面赞美了小草?

(三个方面:一是为大自然作出奉献;二是能防洪、固沙及美化环境;三是有顽强的生命力。)

2.细读第一至第三节,看看你能从中读懂了什么。

预设:

生1:知道了小草虽然渺小,但并不惭愧,不气馁,因为能为大地献出一点绿。

a.你是从哪里读懂这点的?(第一节。)

b.“渺小”“气馁”是什么意思?

c.这节诗表达小草怎样的心情?(自豪。)

d.谁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导朗读。)

生2:从第二节读懂“小草的地位微不足道,但它不灰心,不计较,因为能为大自然做一丝奉献”。 理解“微不足道”“计较”,指导朗读。

生3:从第三节读懂“小草向大自然索取得很少”,还可以读懂小草不求索取,不图富贵,不讲享受,只讲奉献。

指导朗读:朗读指导应重点指导第一节,其余两节仿照第一节读出自豪感。

3.小结:小草只讲奉献,不求索取,这多么令人佩服呀!让我们怀着对小草的敬佩之情,齐读第一至

第三节。

4.细读第四至第六节,想想小草有什么贡献。并想想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同学讨论。

5.自由读第四至第六节,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6.检查并指导朗读第四至第六节。

①小草还有很强的生命力呢!齐读最后一节。

②这正如白居易所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齐读这首诗。 ③用自豪的语气读全诗,读出对小草的赞美之情。

④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美美地读一读,并把它背下来。

三、拓展延伸

36

自己画幅小草图或从课文选一幅小草图,写上一句或几句赞美的话。

四、布置作业

课外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也可把全诗背下来。

探究活动

课后自学实践

查找有关赞颂小草或其他植物的语句,抄写下来。

18争吵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我”和同学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的事,具体讲了“我”所受到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要宽容待人、团结友爱。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在讨论朗读课文中思考、感悟,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语言,提高阅读质量。

【教学目标】

1.认识“嫉、妒、骂”等生字,会写“奖、骂、悔”等字;理解“嫉妒、后悔、缘故”等词语,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会用“可是”“不是??而是??”“既然??就??”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两至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因题设疑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读完题目,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吗?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不会读或没把握读好的字标出来。

2.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听准字音,特别是刚才标出来的字。

3.自由认读生字词,然后同桌互相认读,纠正读音。

4.检查认读生字词。

5.再读课文,做到不丢字,不加字,把课文读准确、流利。

6.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7.再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8.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细读,探究原因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思考:

“我”和克莱谛争吵的原因是什么?从哪里可看出来?(是因为克莱谛不小心弄脏了‘我’的本子,更主要的是因为嫉妒。)

2.“嫉妒”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说和克莱谛吵架不是因为嫉妒?

3.你从这些自然段里还读懂什么?从哪里读懂的?

(“我”有意碰了克莱谛一下,把他的本子弄脏了,克莱谛非常生气。)

4.相机指导读好有关句子。

37

5.有感情读好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四、总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你弄懂了什么? 2.课后认真把课文多读一两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课文主要写什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他们因什么事争吵?

二、细读体会

1.自由读课文第五至第八自然段,想想“我”和克莱谛吵架后是怎样的心情,说说是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很后悔,想认错又不敢认错的矛盾心情。)

(指导读好有关句子。)

2.“我”为什么觉得后悔?“我”当时是怎么想的?

3.吵架后克莱谛有什么表现?

4.为什么克莱谛眼里表现出来的是悲哀而不是愤怒?从“悲哀的眼神”你体会到什么?

5.“我”和克莱谛说“我在外边等着你”时,两人分别在想什么?

6.放学时克莱谛和“我”分别是怎样做的?你觉得克莱谛是个怎样的人?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7.“我”两次说“再也不了”,这说明“我”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8.分角色朗读“我”和克莱谛的对话,注意读出两个人的不同语气。

9.父亲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把尺子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

三、朗读深化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你喜欢课文中哪个人物?喜欢他什么?

四、拓展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遇到类似的事情会如何处理?

五、指导书写

先让学生找出难写、易错的字,并说出识记方法或容易写错的地方。再认真观察课后生字表中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最后写一写。

探究活动

课后自学实践

如何与朋友更好地相处?搜集一些名言写在下面,相信会对你有很多启发的。

19 小泽征尔的判断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叙述了世界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参加指挥家大赛中,敢于在众多权威评委面前果敢地做出判断,指出乐谱的错误,并在大赛中夺魁的事。表现了小泽征尔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己正确见解的品质。

【设计理念】

采用读思结合的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品质,得到启迪。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生词的意思。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泽征尔的品质。

3.会用“全神贯注”“再三”造句。

【重点难点】

38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泽征尔在什么情况下做出果断的判断和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判断。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和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从课题引入,激发阅读兴趣 1.齐读课题。师:日本的小泽征尔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指挥家。 2.读了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 3.简介小泽征尔。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遇到不会读的字,可以查字典、问老师或问同学。 2.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检查生字词的自读情况。 ①指名读;②同桌互读;③“开火车”读;④齐读。 4.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在他们读错的地方做个记号,读后纠正刚才读错的字音。 5.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不添字,不漏字,并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三、理解词语,弄清文章思路 1.小声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听录音(或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想: 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3.指名回答。 四、认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读生字,看看可以用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2.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识字方法,其中可特别强调: “欧”:“区”最后一笔是“竖折”。 “谐”:要注意“比”字的笔顺。 “棒”与“捧”比较,“桂”与“挂、洼”比较。 3.观察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然后书写生字。 五、谈谈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2.课后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课文写谁的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二、质疑问难 1.细读课文,看看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在课文里做个记号或在旁边写一写。 2.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难,并引导学生进行梳理。 三、品读解疑 1.四人小组讨论刚才梳理出来的问题。 ①小泽征尔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果敢的判断的? ②小泽征尔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判断? ③小泽征尔和前两名参赛者有什么不同? 2.指名回答对问题的理解,并说说是从哪些句子中读懂的。 问题①,可从第三自然段读懂,相机指导理解“和谐、郑重、考虑再三”等词语,并读好有关句子。 39

问题②,从第四自然段读懂:“只有小泽征尔不迷信??正确的判断”。 “迷信权威”是什么意思?“果敢”又是什么意思呢? 问题③,把“小泽征尔与前两名参赛者”的表现联系起来读,想想说明了什么。 3.好好地朗读全文,并想一想:小泽征尔为什么能获得大赛桂冠? 4.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 (可表达对小泽征尔的敬佩之情,也可谈谈明白的道理。) 5.再次朗读课文,读出对小泽征尔的赞美、敬佩之情。 四、课堂练习 1.读课后练习3的句子,说说加点词的意思。 2.说说在什么情况下能用上加点词,然后说句子。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采集自己喜欢的语句。

探究活动

课后自学实践

词语接龙:

诚心诚意→→→

20皮巧根桥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记叙了皮巧根在爷爷的帮助下,砍倒一棵大柳树,在一条小河上造起一座木桥的事。从而说明了一个孩子虽然力量有限,但用爱心为人们架设起一座安全方便的桥,受到人们的爱戴和赞扬。

【设计理念】

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进行阅读,营造自读自悟的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重点难点】

默读课文,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设疑激趣

1.谈话引入,并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2.同学们,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想法吗?

(“皮巧根桥”是一座怎样的桥?为什么叫皮巧根桥?它与其他桥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课文的字音,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自己查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快速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三、自读探究

1.默读课文,看看你从文章中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分四人小组交流读懂的内容,讨论不明白的问题。

3.汇报不明白的问题,师生一起解决。

4.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问题:

A.皮巧根为什么要架桥?怎样架桥?

B.有了新桥,为什么人们还是叫“皮巧根桥”?

40

四、回归全文 1.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要告诉大家? 2.读了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如:为什么逮住大狗鱼就能成为打鱼英雄?又如:“皮巧根不声不响”说明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后可阅读本文作者的小说《大灰狼的故事》《驼背熊》等。

探究活动

课后自学实践

什么是狗鱼?想办法弄明白,把你找到的资料写或贴在下面。

语文百花园五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本次百花园有五个栏目。“语海畅游”中有两项内容:一项是“词语真有趣”,介绍词语中两个字前后位置变了,词语的意思也发生了变化;另一项是“读一读,想一想”,是“说”字后面标点符号的使用。“积少成多”是背诵一首古诗《别董大》。“阅读平台”是阅读短文《尝试》。“能说会道”是学习劝说别人。 “笔下生辉”要求写你遇到困难时别人怎样帮助你,或别人遇到困难时你怎样帮助别人的一件事。

【设计理念】

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为主线,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学习语文,积累语言,发展和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知道词语中字的前后位置变了,意思也会发生变化;了解对话中“说”字的位置不同,它后面的标点符号也不同。

2.背诵古诗《别董大》。

3.通过阅读短文,明白布鲁斯为什么尝试了第七次战斗,树立永不言败的信心。

4.学会写一件自己帮助别人或别人帮助自己的事,并能把自己最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明白布鲁斯最终能取得胜利的原因,并树立永不言败的信心。

2.把自己最感动的内容写具体、清楚。

【教具准备】

《别董大》的朗诵录音带。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语海畅游、积少成多。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去畅游语文百花园五。

二、学习第一题

(一)到语海中畅游。

1.出示“词语真有趣”栏目中的词语。

(1)自由读这些词语,看看每组词语有什么特点,想想每组里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指名汇报:

①你发现每组里的两个词有什么特点?

(词语的两个字前后位置变了;两个词的意思不同。)

②指名说说每组里两个词语的意思。

41

(4)这些词语真有趣!你还能说出具有这样特点的词语吗? (到来——来到、水池——池水、文盲——盲文、晴天——天晴??) 2.出示“读一读,想一想”栏目中的句子。 (1)读一读这三句话,看看句子中“说”字的位置,再看看“说”字后面的标点符号有什么不同。 (2)指名回答。 (3)小结规律: ①揭示语“某某说”在前边,“说”字后面用冒号,表示引出引文。 ②揭示语“某某说”在引文后面,“说”字后面用句号。 ③揭示语“某某说”在引文中间,“说”字后面用逗号。 三、学会“积少成多” 1.学生自主朗诵古诗《别董大》。 2.老师简单讲清“曛”字的字义和诗的写作背景。 3.学生再自主读诗。 4.放音乐,学生读诗。 四、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别董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平台、能说会道。

一、复习引入

检查背诵《别董大》。

二、学习“阅读平台”

1.这节课,我们先到“阅读平台”来体验。板书题目。“尝试”是什么意思?

2.自由读短文,多读几次,并想想短文写谁尝试做什么事。

3.指名说说短文的主要内容。

4.再默读短文,看看能从短文中读懂些什么,然后指名回答。

5.思考并讨论:布鲁斯是从什么事情中受到鼓舞,并最终打败侵略者的?从布鲁斯最后获得胜利这件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三、学会“能说会道”

1.阅读“能说会道”的内容,并想想从中可以知道些什么。

(说话内容是劝说,说话要有礼貌,态度要诚恳,语气要温和;讲究方法,要通过讲道理来说服别人。)

2.除了课本所说的,还可以有哪些劝说的话题?

3.自选话题,想一想该怎样劝说,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演一演。

4.全班交流:指名演一演,再评一评他们演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5.小结。

劝说别人重在“劝”字,要以理服人。我们平常见到一些不良行为应该主动劝说,维护社会公德,做一个守公德、讲文明的好公民。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笔下生辉。

一、谈话引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里,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这节课,我们就从众多别人帮助你或你帮助别人的事中,选择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写下来。

二、明确要求

打开课本,读读“笔下生辉”的内容,想想这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然后说说。

三、选择事例

1.在平时生活中,你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别人是怎么帮助你的?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你又是怎样伸出援助之手的?

42

2.从这些事中选择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想想这件事情的经过。

四、交流材料

1.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选择的事,要把最受感动的部分说清楚、说具体,其他同学可以发问或补充、修改。

2.指名在全班说,集体评议好在哪里,并修改。

五、自主习作

1.独立撰写习作。

2.请同桌同学读一读。

六、课后作业

再把习作写完整。

第四课时

(习作点评课)

一、自斟自酌

自读习作,根据习作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看看是否完整;是否把最受感动的部分写清楚、具体;是否有错别字、病句等。并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画出来。

二、精品共赏

1.小组内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读出来共赏,说说好在哪里。

2.每小组选出一篇写得很有特点的习作,全班欣赏。

3.推选一篇优秀的习作,读出来,集体评议好在哪里。

三、锦上添花

1.集体修改一篇同学的习作。

2.再自改习作。

21一块特别的石头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设计理念】

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一步一步地把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追求的特点写具体的。

【教学目标】

1.认识“垛、哄、遗”等生字,会写“哄、爹、砸”等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体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感悟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有顺序地写具体的。

【重点难点】

了解李四光研究巨石由来的过程,及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追求的可贵品质。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设计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2.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最感兴趣的问题要提出来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43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准自己认为难读的字音。

3.同桌互读画出来的生字词,纠正错音。

4.检查认读生字词。(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5.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有几个自然段。

6.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7.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

①自主选择生字识记。先组内读一读,再说说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②检查点拨。

如: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垛、哄”;用“造句”的方法记准“遗”字:一件很贵重的东西掉在海里了,真可惜真遗憾呀!

2.指导书写。

仔细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请老师示范。你认为哪个字你能写得最好?请你做小老师为大家示范。然后检查订正,评价谁写得好。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认真朗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汇报:课文先概括介绍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再写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大石头的由来产生了疑问,村里的老人和父亲没能解答他的疑问;最后写李四光长大后,在英国学习了地质学回到了祖国,经过考察才明白巨石是被冰川带来的,并由此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3.学习第二至第八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至第八自然段,边读边想:这块特别的石头“特别”在哪里?

(2)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3)小组面向全班汇报。

(4)默读第二至第八自然段,用“___”画出李四光的问话,用“~~~~”画出别人的回答,读一读这些话,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5)指导读好对话,体会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可贵品质。

4.学习第九、第十自然段。

(1)指名读,边听边想:当村里的老人陈二爹和李四光的爸爸都不能回答李四光的疑问时,李四光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

(2)检查点拨。

李四光并没有放弃。这些问题一直缠绕在李四光的脑海里,到他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石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后来,他回到家乡,专门为这块石头而考察中国的冰川,发现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的遗迹。

(3)从李四光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指导读好第九、第十自然段,体会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追求的可贵品质。

5.学习第一自然段。

让我们带着崇敬之情读读第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44

1.李四光终于解开了巨石之谜,并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这一切靠的是什么? 2.你此时还有什么感受要说吗? 四、巩固拓展 1.读读课后的“学习链接”。

2.搜集李四光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李四光执著求索的精神。

22地图上的发现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课文记述的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说”的故事,表现了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自读中提出问题,在充分读书后,小组合作交流个人阅读时的理解,大家一起分享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

1.认识“魏、廓”等生字,会写“吻、锯、拼”等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成了著名的地质学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的主人公魏格纳又在地图上发现了什么?请响亮地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把字音读准。

2.同桌互相认读生字词,纠正对方的错音。

3.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生字词。

4.识记生字,交流记字的好方法。

5.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6.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45

7.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三、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汇报:用“__”画出魏格纳在地图上的发现,用“~~~”画出“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3)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南美洲和非洲的位置,看看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跟非洲西海岸线的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很吻合。

(4)指导读好画出来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2.学习第三至第八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至第八自然段,边读边想:科学家是怎样证明“大陆漂移说”这一假说的?

(2)四人小组内交流。

(3)检查汇报。

(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在南极洲找到了显示植物生长痕迹的煤块,找到了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还发现了有冰川移动时留下的擦痕的冰碛岩。这些新的发现,使“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

(4)师生合作读书。(老师读第三自然段,女同学读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男同学读第七、第八自然段,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证明“大陆漂移说”的。)

四、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再读感悟

1.默读课文,想一想: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

2.讨论交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3.把课文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次。

三、质疑问难

你还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让大家讨论?

四、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组词说句。

2.观察各个要求会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你的发现。

3.指导书写。

要点:“适、存”是半包围结构,“适”的笔顺是先内后外,“存”的笔顺是先外后内;“吻、锯、拼、煤”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吻”字的右边“勿”不要写成“匆”;“置、悬、崖”是上下结构, 46

其中“置、崖”上小下大,“悬”上大下小,“置”字下面的“直”中间是三横,“崖”字下面是两个“土”,不要写成四横一竖,书写上下结构的字,上下要对齐。

4.学生在写字本上独立书写。

5.评价,互相欣赏与指正。

五、总结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查阅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

23新型玻璃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本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这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设计理念】

注意以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进行积极的评价,使学生及时获得成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轻松的课堂氛围和自由的想象空间。

【教学目标】

1.认识“博、窃、嫌”等生字,会写“警、犯、罪”等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以及它们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3.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我们都认识玻璃。谁能说说玻璃有什么特点?你理想中的玻璃是什么样的?

2.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要提出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或向同学请教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词(同学互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4.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47

5.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几种新型玻璃?用“....”标出来。(检查回答后,教师板书。)

三、分段阅读,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用“____”画出玻璃各自的特点,用“~~~~”画出它们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2.选择你最感兴趣的玻璃,认真读一读介绍这种玻璃的自然段,并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3.与伙伴们交流交流,说说你读懂了哪一节,从中知道了什么。

4.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有疑问,提出来,或请教老师,或请教同学,或再读课文去理解。

5.把你最有信心读好的一段课文朗读给大家听。

四、总结课文

1.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课文介绍了哪五种玻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用途?

二、再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介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时,是怎样介绍的?这五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2.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或别的什么?可仿照课文的写法,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三、识字写字

1.认读生字。先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识记生字,再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先观察各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你的发现;接着教师示范书写难写的生字;最后学生练习、检查评价。

四、完成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3,先读一读句子,再练习用加点的词说句子。

2.把自己最喜欢的词语摘抄在词语花篮里。

24人类的“老师”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人们从动物的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许多有益于人类的东西,从而说明广大生物是人类的“老师”,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立志探索科学奥秘。

【设计理念】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学生自主实践获得的。本课设计旨在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

4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些仿生学知识,从中受到启发,树立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向。

2.会认“蝙、蝠、祸”等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词典理解课文中疑难词语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看图,导入新课

1.观看蜻蜓与飞机的图片,说说你的发现。

2.读题目,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要提出来?

二、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音读准生字的音。

2.认读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再组词造句。

4.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5.自由读,把课文读通顺,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6.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7.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读,最后一句读出感叹的语气。

8.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想一想:课文通过哪几个例子说明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3)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4)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自然段好好读读,看看你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做个小记号。

(5)同桌互相交流,把你的理解向对方介绍介绍,不明白的地方向对方请教。

(6)你读的是哪一段?读了这段你理解了什么?指导读好各段写人类从生物的哪些特点中得到启发的句子,在句子下面画上“___”。

(7)自由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想一想:这四个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9.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第六自然段,想想这段写了什么。

(2)这一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句,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再好好读读,读出感叹的语气。 49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习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从课文中你学到了哪种写作方法?

3.你还知道哪些生物是人类的“老师”?

语文百花园六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这次的百花园安排了五个栏目,包括“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能说会道”和“笔下生辉”。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重视综合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探求新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相学习,构建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议、练、说、评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乐中学。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学习“把句子写具体”。

2.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丰富课外知识。

3.通过“阅读平台”让学生明白人们从鼹鼠身上受到什么启发。

4.了解笔的演变过程,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能说会道”和“笔下生辉”两个训练内容。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学习“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

一、语海畅游

1.词语接龙。

(1)自由读读这三组词语,看看这些词语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2)照样子,试着续接词语,看谁接得多。

①生离死别——别开生面——面红耳赤??

②短兵相接——接踵而来——来历不明??

③四海为家——家破人亡——亡羊补牢??

50

(3)把你接下来的词语多读几遍。

2.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1)反复读例句,注意加上括号里的内容后与原来的句子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2)讨论怎样把下面的四个句子补充具体。

(3)全班交流,看谁写的句子好?好在哪里?

(4)把这些句子美美地读出来。

二、积少成多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你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

4.选择你最喜欢的词或句子,跟大家说说你的理解。

5.齐读。

6.自由背诵,同桌互相检查背诵。

三、阅读平台

1.自由读,画出不会读的字,查工具书或向别人请教。

2.听老师范读,注意难读的字音。

3.指名读,正音。

4.自由读,把句子读通顺,想一想:短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5.默读,想一想:人们从鼹鼠身上得到什么启发,建造了地下铁道?地下铁道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6.四人小组讨论。

7.全班交流。

8.你乘坐过地铁吗?你想象中的地铁是什么样的?

第二课时

学习“能说会道”。

课前活动: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各种笔以及有关笔的资料,了解最初的笔是什么样子的,它又是怎样发明和演变的。 课内指导:

一、实物引入,揭示课题

二、阅读文本,明确要求

1.自由阅读“能说会道”《笔的演变》的内容,想想写了些什么。

2.说说本次“能说会道”提出了什么要求。

51

三、看“笔”说“笔”,指导训练

1.教师出示课件或展示搜集到的一些笔,让学生了解笔的发明和演变过程。

2.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和了解的情况,选择一种笔,看看它的结构和质地是怎样的,优点和不足是什么,怎样改进,这种笔是怎样发明的,又是怎样演变的。

3.四人小组进行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扮演成“笔”,表演“笔的自述”或进行“笔的对话”等。

4.全班交流。谁想扮演哪种笔进行自述?教师相机点拨:先说名称,再说结构和质地,然后说优点和不足,还有改进方法,最后说这种笔是怎样发明与演变的。

5.选你的好伙伴,互演“笔的对话”,然后在全班展示,评一评谁的话最具体,谁演得最好。

四、总结课题,拓展训练

第三课时

学习“笔下生辉”。

一、自读习作要求,了解习作内容

二、回忆典型课文,归纳表达方法

三、构思写作提纲,自主撰写习作

1.想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选择一支常用的笔,仔细观察它的外形、质地和结构,并回忆自己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什么缺点和不足,想一想怎样改进才能克服这些缺点和不足,让它功能更多,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还可以想象一下未来的笔会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功能。

3.小组内互相介绍,给对方提建议。

4.学生独立习作,撰写初稿。

四、示例点评指导,修改习作成文

1.教师选择典型习作,师生一起修改。

2.四人小组交换初稿,互相阅读,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自改并抄写成文。

25倔强的小红军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他本想帮助小红军一起走出草地,却被小红军说服独自前行。当陈赓同志醒悟后往回找小红军时,却发现小红军牺牲了,他深深责怪着自己。

本文围绕“倔强”一词,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刻画了一位宁愿自己牺牲,也不拖累别人的小红军的光辉形象,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描写小红军神情、动作、语言等语句的体会,使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位机灵、乐观、坚强的小红军的形象,并让学生在对语言有所领悟的基础上积累语言。

52

【设计理念】

本套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课程思想教育功能的发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坚持多读少讲,把读书、想象、感悟、体验的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学习读书;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引导体会人物的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教学目标】

1.会认“倔、惫、稞”等生字,会写“倔、顾、饥”等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读出人物相应的语气,了解人物的内心。

3.学习小红军在长征途中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学习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重点难点】

1.通过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动作、神情、语言的描写,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体会、习得抓住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2.让学生体会到小红军的表现是和陈赓同志有着密切联系的。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是啊,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历尽千辛万苦,他们强渡天险,翻越雪山,横穿草地??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更为感人的是有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同样用自己的双脚走完了全程。但也有一些小红军,则永远地牺牲在行军途中。陈赓同志每次回顾自己的革命经历,就会想起一个关于小红军的故事,陈赓同志深情地把这位小红军称为“倔强的小红军”。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个小红军的故事。

2.看老师板书课题并齐读,理解“倔强”的意思及题目的意思。

3.从课文的题目可以看出这是篇写人的课文,我们该怎样学习?

三、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新词或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字音读准了没有?(重点指导读准“忍”“吻”“挨”“膝”。)句子读通顺了吗?(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把一些长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3.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么样?

4.交流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53

四、学习生字新词

1.交流学习生字的好方法,指导写好难写的生字。

2.学习“词语花篮”里的词语,再在空花篮里填上自己喜欢的词语。

五、作业

1.掌握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倔强、回顾、薄嘴唇、一段路、满不在乎、无可奈何。

2.导语: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课文《倔强的小红军》。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昨天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关于这篇课文的哪些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了解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故事是从第二自然段写起的,那么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起了什么作用?“深情”是什么意思?

2.认真读读第二至第九自然段:(1)标出小红军倔强地拒绝陈赓帮助的语句;(2)想想他为什么要这么做;(3)议一议小红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4)读一读,读出作者的情感。

3.小组交流。(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4.全班交流。教师重点点拨:(1)已经累得走不动了,要是能骑会儿马,那该有多好;已经好几天是孤单一人了,要是有个伴,那该有多好;已经饿了好几天了,要是能吃上一口,那该有多好。可是,小红军在特别需要帮助的时候,却一次次地拒绝了帮助,当时他心里可能想些什么?想一想:小红军的话该怎么读?指名读,齐读。(2)面对这样倔强的小红军,陈赓同志又是怎么做的呢?

5.小红军瞒过了陈赓,陈赓骑上马走了,课文的后半部分,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陈赓回头找到小红军,他看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你对“陈赓啊陈赓,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呀!”这一句是怎么理解的?

6.师小结:多好的首长,多好的小红军啊!长征路上艰难重重,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可他们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让我们读读这两个人的对话吧!

三、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6小兵张嘎夺枪记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本文以“枪”为线索,围绕“发现手枪”“夺手枪”“比试手枪”等几部分内容,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小兵张嘎不畏强敌,从鬼子手中夺下手枪的故事,赞扬了小兵张嘎的机智勇敢。本文为了刻画小兵张 54

嘎的形象,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教学中应继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设计理念】

抓住反映嘎子机智勇敢和表现敌人凶神恶煞、野蛮抢掠的语句,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进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入情入境,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并受到熏陶和感染。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嘎子是怎样夺下鬼子的枪的,感受嘎子的机智勇敢,并受到熏陶和感染。

2.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认识“汹、灶、嚎”等生字,会写“势、汹、仇”等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嘎子是怎样夺下鬼子的枪的,感受嘎子机智勇敢的精神,并体会细节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

【课前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小兵张嘎的故事。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为了不拖累别人而牺牲自己的倔强的小红军,这节课我们将认识一位在抗日战争中与鬼子斗智斗勇的小英雄——小兵张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想想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2.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读生字,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指名分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否读准了字音。读完后评一评。

4.同桌互读,互相检查,互相提醒。

5.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汇报。

三、再次读文,指导分段

1.再读课文,根据“发现手枪”“夺手枪”“比试手枪”这三个小标题给课文分段。

2.指名汇报。

四、小结(略)

五、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55

1.读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悟词语的意思。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上的位置,互相提醒书写时应注意些什么,并进行书写。

3.完成“词语花篮”的练习。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小兵张嘎夺枪记》这篇课文。本课的生字词大家还记得吗?(出示生字词。)我们来“开火车”读生字词,好吗?

二、细读课文,理解领悟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嘎子是怎样夺下鬼子的枪的?

2.默读课文,想一想:嘎子是个什么样的人?(聪明、智慧、有心计、勇敢、随机应变、沉着等。)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找出有关的语句,做做旁注。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

(1)“嘎子眼珠子一转,快步上前,横在院门口,说:‘你们想干什么?’”

(嘎子眼珠子一转,心里在想些什么?从嘎子的神态、动作、语言可以看出嘎子有什么特点?这句话该怎么读?)

(2)当鬼子要进院子,嘎子见拦不住时“故意放大声音说”和“朝里面大声喊”。(嘎子为什么这样做?)

(3)“嘎子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嘎子的眼睛为什么一下子亮了起来?他心里在想些什么?这句话该怎么读?)

(4)“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支手枪,恨不得伸手就把它摘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什么意思?嘎子此时的心情怎样?)

(5)从“鬼子见势不妙转身就跑时,嘎子‘急忙把门一关??鬼子官跌在了台阶上’”看出嘎子有什么特点?

(6)嘎子怎样夺枪?找出描写嘎子夺枪动作的词,说说你的体会,想想该怎样读。

5.日本鬼子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凶神恶煞的嘴脸、野蛮疯狂的行径在文中随处可见,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自找自读——指名读,交流评议——全班齐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龇牙咧嘴”“气势汹汹”“恶狠狠”“饿狼似的”“见势不妙”等词语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位机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嘎子,他的沉着勇敢、随机应变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吧!

56

2.课后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父母或邻居小朋友听,也可以找来《小兵张嘎》的故事书读一读。

29重阳节的传说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这篇美丽的民间传说,讲的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相传,古时候有个叫桓景的人,他家乡受瘟疫的侵害,死了不少人。桓景立志铲除妖魔,为民除害。他历经艰险,向神仙费长房拜师学艺,终于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农历九月初九,桓景回到家乡,依照神仙费长房的方法,斩除瘟魔。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课文先写桓景家乡遭遇瘟疫,他外出拜师学艺,练就一身好武艺,再写桓景除掉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最后写重阳节的风俗。

这个故事曲折动人,反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赞扬了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素材。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觉地、愉悦地读懂课文,在读读议议中,感受我国民俗文化的精华,领悟古代劳动人民在认识、改造自然中所表现出的坚韧、神勇与智慧。

【教学目标】

1.会认“睦、拜、鹤”等生字,会写“妻、拜、勤”等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勇于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4.查阅资料,了解各地人民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勇于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本课的生字词卡片。

2.查阅各地过重阳节的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这些节日是在农历的哪一天?它们都有哪些风俗?

2.小结:这些民俗风情流传至今,蕴藏着合理而科学的成分,折射出我们民族的精神及智慧。你能破解这其中的奥秘吗?能领悟这些现象所反映的古代人民的生活及追求吗?今天,我们学习的《重阳节的传 57

说》一课,会带领我们进行文化探索,使我们在阅读美丽的传说故事中,寻根求源,感受祖国优秀的民俗文化及伟大的民族精神。

3.板书课题,弄懂题意。

引导学生读课题后质疑,并与学生一起梳理问题。在下面的教学中要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线索,展开学习。

问题归纳:

①“传说”是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要过重阳节?

③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④这些习俗的由来是什么?

⑤为什么称重阳节?

⑥从美丽的传说中透露出中华民族的哪些精神与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画出生字词,借助文中注音及工具书学习本课生字词。

(2)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想一想:课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

(3)与同桌交流读书的收获与疑问,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2.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读好以下词语:和和睦睦、妻子、掷出、侵袭、茱萸、趾高气扬、瘟疫、斩妖除魔、拜师、桓景、和蔼可亲。

(2)全班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有的问题老师可通过提供资料、提示方法或者直接解决的方式帮助解决;有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留到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解决。

3.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做到初步把握课文的脉络。

三、突出重点,精读课文

1.桓景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___”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用简单的词语在文中标注你的感受。

2.读读你画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

3.班级交流读书的感受。

(1)交流自己受感动的句子,归纳整理让我们感动的句子。

(2)出示并朗读句子:

①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②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58

③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④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⑤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3)在熟读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的感受。

这几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了桓景的精神,是指导学生精读的重点所在。教学时可以在学生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好这几处内容。

第(1)处,抓住“一心”这个词语,看桓景的决心之大,目标之明确。从“除掉瘟魔”“不再受害”等词语中,体会古人的坚毅、果敢的品质以及他们的追求与理想。

第(2)处,从“翻过”“蹚过”“磨破”等词语中看到桓景长途跋涉的身影,从“又??又??又”中体会桓景经历的种种艰辛,感受古人对理想的执著。

第(3)处,从“每天”“终于”等词语中想象出桓景勤学苦练的画面,感受古人勇敢顽强的精神。 第(4)处,从“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喝了一口菊花酒”“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等语句,了解桓景消除瘟疫斩妖除魔的方法与步骤,感受古人的聪明与智慧。

第(5)处,从“手持宝剑”“直冲下来”“展开了搏斗”“掷出宝剑”“扎死”等词语中想象桓景斩妖的情景,感受古人的神勇与伟大。

要引导学生通过这几处重点内容的精读,在心中树立起桓景英勇无畏、关爱百姓、不辞辛劳、不怕牺牲、勇于创建安康和谐社会的英雄形象。

四、练习读课文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说说重阳节有哪些风俗。

2.给家长讲“重阳节传说”故事。

3.与家长一起探究:这些风俗有哪些积极的意义或科学的内涵?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理解提高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的脉络。

遇难——学艺——除妖——纪念。

2.默读课文,说说桓景是怎样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你喜欢桓景吗,为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交流自己这样读的理由。

(1)练一练: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以自己的体会、感悟为基点,选择适当的语气,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故事发展的线索,读出桓景由幸福温馨到悲伤孤独的感情变化;读出桓景学艺时付出的艰辛;读出桓景做准备时的从容与精细;读出桓景除瘟魔时表现出的气魄;读出人们对桓景的景仰之情。

59

(3)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4)议议谁读得好,为什么。

4.说一说:九月初九为什么叫“重阳节”?人们有哪些习俗?为什么?

二、指导写字

1.读生字,观察字的结构,找出特点及写法。

2.指导书写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有的字要写匀称,必须注意笔画间距要均衡,如“妻”“拜”“侵”“勤”这四个字横画较多,书写时注意笔画间距要均衡;有的字要平稳,必须注意穿插与谦让,如:“勤”“袭”,这样才能疏而不空,重心平稳。

3.注意把字写正确。

“妻”的笔顺:共8画,第5笔为竖,第6笔为撇点,第7笔为撇,第8笔为横。

4.引导学生掌握书写的规律。

“妻”“袭”是上下结构,注意字的结构要上窄下宽,横在中间时,书写要略长一些;“拜”“瓶”“勤”是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要左高右低。

三、读句子,用画线的词造句

●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你赶紧回家,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

●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1.读句子,理解画线词所表达的意思。

●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你赶紧回家,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

●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2.指导学生造句。

(1)要运用“终于”造句,需要在“终于”前有一个语境,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2)“先??然后??”表示次序。

(3)“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前一个分句表示原因,后一个分句表示由这个原因而产生的结果。

四、展示交流,合作探究

1.说说你的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2.各地过重阳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请你说一说:这些习俗有必要继续延续下去吗?为什么?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看法因个人的家庭、个性与对其合理、科学性的认识不同,理解也会不同,教师要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要引导大家发现在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中蕴涵着积极的科学的因素。如:亲情、健身、保健、弘扬民族精神等。)

60

五、布置作业

1.讲一讲你所知道的传说故事。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词语花篮”中。

3.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使节日有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内容。请你说一说:你准备在重阳节为老人做些什么?

30寓言两则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由两则有着浓厚讽刺意味的寓言故事组成。故事中蕴藏着深刻的哲理,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好教材。

《掩耳盗铃》讲的是一个人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自以为自己听不到铃响,人家也听不到,结果当场被发现。《守株待兔》讲的是一个农民在耕田时,碰见一只兔子撞在田间的树桩上死了,他毫不费力地捡到了兔子。从此以后,他便丢下农活,整天守候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撞死的兔子,结果没等到撞死的兔子,田地也荒了。

本课的两则故事篇幅短小,语言平实,学生易读易懂。

【设计理念】

挖掘学生的知识积累,在以往学习、了解寓言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总结学习寓言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铛、蹿”等生字,会写“盗、铛、零”等字,能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寓意,受到尊重事实,老老实实做人做事的思想教育。

3.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培养独立学习寓言的能力。

【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懂得两则寓言的寓意,理解两个成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前引导学生搜集一些寓言小故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唤起情感体验,作好学习铺垫。

(1)老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寓言吗?为什么喜欢它们?你们在课堂里学习过哪些寓言?(用成语概括。)

61

谁还知道其他的寓言吗?

(2)小结:寓言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我们都喜欢它。寓言故事短小,形象生动,语言朴实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它把深奥的哲理蕴藏在故事中,供我们借鉴,给我们启迪,使我们受到教育。让我们在寓言故事的阅读中增长智慧、提高认识吧!

(3)导入新课。学习第一则寓言《掩耳盗铃》

二、板书题目,理解题意

1.指导“盗”字的书写。“盗”,上下结构,上部书写要注意左窄右宽,下部“皿”字要写得扁而短,最后一横要长,托住上部,使字平稳。

2.理解“掩、盗”的意思。

3.说说题意。

三、商讨学习策略,关注学习方法

1.讨论:根据以往学习寓言的经验,说说学习寓言与学习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

(学习寓言除了理解故事内容外,还要弄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顺。

(2)结合插图,理解故事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3.根据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

4.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四、全班交流,深入学习提高

1.读生字卡片,书写生字。

2.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说清楚故事的起因——想偷;经过——怎样偷;结果——被发觉。)

3.说说你是通过哪些词语读懂课文的。(引导学生紧扣课文语言,自己读懂课文。)

学情预设:学生提出的词语可能不同,要引导学生讲出理由及自己的感悟,允许存在不同见解,不要在对错、优劣上纠缠不清。

4.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词语。

5.(出示多媒体课件。)读大屏幕上的词语,体会词语的意思及作用,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结合上下文、联系语言运用的经验、删减词语后品读等方法,理解这些关键词语。)

(1)“很想??偷”:偷,私下里拿别人的东西。这是不能让人家知道的。而下文盗铃人自作聪明掩耳盗铃,结果铃声一响,盗铃的行为就被人发觉了,只有结合上下文理解,才能深刻的理解寓意。

(2)“明明知道”(查字典):明明,副词,表示显然如此或确定(下文意思往往转折)。这里强调是盗铃人知道。我们联系下文,可以从这个词中看出“他”是自欺欺人。

62

(3)“只要??就??”:用词语删减法体会其作用。通过对比品读,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两个分句之间十分明确的意义关系:前者提出一个条件,后者必然出现结果。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造句,套用这对关联词语,以便理解句子。

(4)“掩住自己的耳朵”:他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结合下文我们知道,他不能掩住别人的耳朵,别人还是能听到铃声的。

(5)“刚??就??”:说明结果只能骗自己,却骗不了别人。

五、指导朗读

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盗铃人自作聪明的语气。读全文时要把盗铃人的愚蠢表现出来。

六、归纳寓意,总结扩展

1.讨论:

①盗铃人错在哪里?

②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③学习这则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这些讨论意在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学习阅读的方法,谈出个人阅读的独特感受,达到交流提高的目的。因此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谈。答案不是唯一的。如:讨论“盗铃人错在哪里”时,学生可以从第一段中生发:错在看到人家有什么东西,自己想要,就动偷的念头;从

第二段中生发:(1)错在他明知故犯,知道只要铃铛用手一碰,就会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现,可是他鬼迷心窍,还去偷;(2)错在他自作聪明、自欺欺人,掩住了自己的耳朵,自己听不见响声,可别人的耳朵却没法被掩住,别人当然会发现。从第三段中生发:错误思维必然产生错误的结果,可是他还“没想到”,只好束手就擒??)

2.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3.想一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展开想象,续编《掩耳盗铃》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归纳学法

1.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回忆并归纳学习方法。

(1)自学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2)抓住关键词语,结合插图,读懂寓言故事。

(3)分析人物错在哪里,思考寓言的寓意。

(4)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的意思。

二、自学寓言《守株待兔》

63

三、交流学习成果

1.出示卡片,认读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种田人捡到兔子时美滋滋的心情,以及后来着急、盼望、失意的感情变化。)

3.先说说课题“守株待兔”的意思(解释“株、待”的意思),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说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4.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四、拓展思维

1.思考:面对着急、盼望、失意的种田人,你想怎样劝他?

2.同桌配合表演。在小组中选出表演最好的一对,在全班表演。

3.评一评谁的口语交际能力强。(从劝人的态度、讲的道理、说话的技巧上评。)

五、说说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是开放性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如:不能存侥幸心理,只有积极地努力地做,才能有收获;不能不劳而获;做事情要灵活,不能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六、用自己的话说说“守株待兔”成语的意思

七、用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展示寓言故事,选其中的一则寓言,说说故事内容或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如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班门弄斧、邯郸学步等。

八、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自己找其他寓言故事读一读。

31快乐王子(剧本)

教案示例

【内容简介】

这是一篇根据英国作家、诗人、戏剧家王尔德的同名童话改编的剧本。讲的是英俊善良、高贵富有的快乐王子,在传递爱心的小燕子的协助下,用剑柄上的红宝石、两颗蓝宝石眼睛和身上的一片片金箔救助穷人的动人故事。故事赞扬了快乐王子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课文语言准确而优美,故事曲折而感人,人物形象生动而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进行爱的教育的好教材。

【设计理念】

利用剧本语言优美、感情充沛的特点,引导学生读剧本、演话剧,以此来激发学生研读剧本的兴趣。学生在演好话剧的任务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解课文,自觉地积累并内化优美规范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演练话剧的过程中受到真、善、美的教育。

【教学目标】

1.认识“雕、柄、迁”等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64

2.通过抓住描写人物语言、行动的词语,读懂课文,理解人物,体会快乐王子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3.分组表演并评议,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感受快乐王子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品质。

【教具准备】

1.根据课文插图的提示,制作表演用的道具。如:快乐王子的衣服、宝剑、蓝宝石眼罩、小燕子头饰等。

2.制作多媒体课件。

3.世界地图一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期待

1.出示课件:随着优美舒缓的音乐,欧洲式的广场及雕塑画面,一幅幅展现在学生面前,最后画面定格在快乐王子的塑像上。

2.导入谈话。

这一幅幅滚动的画面,使我们欣赏到雄伟华丽的欧洲古建筑及流淌着异国风情的广场。看,这尊造型独特、金碧辉煌的雕像是谁?让我们学习第31课,破解谜团,聆听发生在这里的一个凄婉动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围绕课题质疑。(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问题意识。)

二、合作学习,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要求做到:学会要认的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把课文读通顺,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小组交流。

(1)理解词语:金箔、塑像、流离失所、英俊、寂寞、无忧无虑、信使、破涕为笑、轰然倒地、朱门、基座、乞丐、载歌载舞。

(2)讨论:故事主要写什么?

(3)介绍作者、地名及相关名胜等。

A.简介王尔德、维纳斯。

B.(展开地图)介绍英国、埃及、尼罗河。

C.(看课件)介绍金字塔。

(4)讨论:故事发生在哪里?什么季节?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65

A.群燕是怎样赞美快乐王子的?那只小燕子为什么要留下来?

B.快乐王子在小燕子的协助下救助了哪些人?为什么要救助他们?是怎样救助的?

3.再读课文,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着重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通过重点词语来体会快乐王子善良无私、关爱穷人的高贵品质。)

(1)“快走吧,小燕子。”“快快动身去埃及。”(反复出现三次,这是王子在自己十分孤独,没有眼睛,需要帮助的情况下,对小燕子一遍遍说的话。从王子对待小燕子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王子关爱他人,胜过关心自己。朗读时要读出他急切、诚恳的语调。)

(2)“虽然??可还是忍不住泪落如雨。请把我剑柄上的宝石,给无助的母亲送去救急。”

(3)“天气太凉行人稀,没人施舍好可怜。送他一颗蓝宝石,安安心心度晚年。”

(4)“这颗宝石送给她,晚上回家好交代。”

(5)“??把身上的金箔一片片全给了穷人。”

(6)“虽然??但??我的心里比什么都高兴。”

(这是王子对待穷人的态度,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现给了穷人。让学生思考王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想象穷人得到帮助后高兴感激的情景。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出王子的善良与无私,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时要读出王子对穷人的同情、关切之情,同时要表现出王子因无法解救他们而产生的无奈与痛心的感情。)

(7)“只听一声巨响,王子的心裂成了两半,王子的雕像轰然倒地。”

(这是王子爱至所极的结果。当他知道爱的传递者——小燕子死了,他的心都碎了,自己也随着小燕子一起离开了这个他曾经十分牵挂、眷恋的世界。朗读时要读出悲痛之情及对王子的敬重之心。)

三、分配角色,研究人物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一说:快乐王子为什么叫快乐王子?他真的快乐吗?(第二问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行。如:可以说不快乐,因为他看到贫困人的悲惨生活,心里很难过;也可以说他快乐,因为他无私地帮助了穷人,心里很高兴??)

3.快乐王子是怎样的人?小燕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练习。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群燕及燕子甲、乙、丙、丁赞美快乐王子的语言。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开展活动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表演童话剧《快乐王子》。为表演好这个童话剧,我们上节课已经读懂了课文,了解了人物的特点,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分配了角色,记住了台词。现在,大家准备好了吗?

二、合作表演,深化理解

66

1.穿好服装,进入角色。

2.分组进行排练,学习积累语言。

(1)学生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2)可以用剧本中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根据剧情的需要创设表情、动作,以此感动自己,感染别人。

三、汇报演出,评议优点

1.评一评:哪组演得好?好在哪里?

2.评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合作奖、最佳创意奖、最佳服装设计奖等奖项。

四、布置作业

1.找一个其他童话剧读一读。

2.积累词语。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填在“词语花篮”里。

32牛郎织女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本文是一个凄美动人的民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孤儿叫牛郎,黑心的哥嫂虐待他,分家时只给了他一头老牛。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过着清贫孤苦的生活。在老牛的帮助下,他在湖边的树林里结识了天上的神仙织女,织女同情牛郎的遭遇,留在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后非常愤怒,派天兵天将到人间抓织女回天庭,牛郎披上牛皮,挑起孩子就去追,最后被天河隔开,他们隔河相望,天长地久,最后变成了牵牛星与织女星。故事赞扬了牛郎织女勤劳、善良的品质和他们真挚的感情。 本课情节生动,语言浅显易懂。学生能自觉地、愉悦地读懂课文,复述课文。

【设计理念】

《牛郎织女》是一个古老的传说故事,反映的是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家庭关系。改编为课文后,它不囿于原文的旨意,所表达的思想是深刻的,多元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多元地理解。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最受感动的内容,在感受故事里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的同时,关心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认识人物的品行与追求,了解故事所传承的中国文化,领略故事营造的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美好的空间。

【教学目标】

1.认识“郎、嫂、锦”等生字。

2.学习默读课文,并有一定的速度。读懂课文,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复述故事。

2.在读课文中,感受牛郎织女勤劳善良的品质与他们真挚的感情。

【教具准备】

67

1.“九月夜空星图”多媒体课件。

2.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引起阅读期待

1.启发谈话:在晴朗的夜晚,你是否注意过璀璨的群星?星空是多么美好,想象是那么美妙!有多少天真少年对着星星,编织着自己奇异的故事;有多少文人墨客的想象驰骋星空,演绎了世间悲喜情仇。对于星空你知道哪些?

(学生从影视片上、风俗中会了解一些,如:对流星的许愿、自己的星座、古老的传说、美丽的神话等。联系生活的交流会激发学生探索星空的欲望。)

2.展示“九月夜空星图”,你认识哪些星座?

(学生可能认识一些星座。如:北极星、北斗七星、织女星、牵牛星等。)

3.据说,每一颗星星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传说——《牛郎织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要求:

(1)自学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

(3)你还有哪些问题?

2.小组交流。

(1)检查自学结果,轮流读课文。

(2)说说围绕“牛郎”和“织女”,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主要讲了什么?

(树林相会、隔河相望。)

(3)质疑问难,梳理问题。

3.全班交流。

三、学习课文,交流体会

1.通读课文,理清层次。

(以“牛郎的成长”为线索,按“童年时”和“长大后”将第一部分分成两部分。以“牛郎与织女的生活”为线索,按“平静的生活”和“王母娘娘拆散牛郎与织女”为线索,将第二部分分成两部分。)

2.默读课文,围绕“树林相会”“隔河相望”,提出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

学情预设:

68

(1)牛郎与织女是怎样相识的?

(2)织女为什么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3)老牛为什么要帮助牛郎?它怎么知道织女会在树林出现?

(4)“好心有好报”是什么意思?

(5)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织女贤惠、心灵手巧?

(6)王母娘娘为什么不让织女下嫁牛郎?

(7) 七月初七,喜鹊真的去搭桥了吗?

3.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4.全班读课文并且交流。

有的问题,如问题(2):“织女为什么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自己解决问题,旨在读懂课文,受到感染;有的问题,如(3):“老牛怎么知道织女会在树林出现?”要让学生结合对神话、传说故事特点的了解,感受古人奇妙的想象力;有的问题,如(7):“ 七月初七,喜鹊真的去搭桥了吗?”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上网、看书、咨询有关人员得以解决,旨在引领学生打开了解世界、解决谜团的窗口。

5.自由读课文,同桌说说读书时的感受。

要求:说清楚读到哪里,看到什么,你联想到什么或眼前出现什么景象,心里有什么想法或产生了什么感情。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初步感受故事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关心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同桌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感受可长可短,可一条,也可多条,可全面,也可单项,只要基本符合文本的意思,思想健康就行。如:看到牛郎是一个孤儿,受哥嫂的虐待,吃剩饭,穿破衣,天不亮就被赶上山放牛,觉得他好可怜啊;看到牛郎与美丽善良的织女成为夫妻,好人终有好报,心里真为他们高兴;读到牛郎与织女辛勤劳动,男耕女织,过着美满的生活,我感到很欣慰;读到老牛含泪而去及它的临终叮嘱,感动、伤心、惋惜之情油然而生;得知“王母娘娘要惩罚织女”,心都提起来了;看到王母娘娘抓走织女,让他们骨肉分离,既气愤,又担忧??

6.重点品读,深刻体会。

启发谈话:小组交流中,同学们把自己阅读中的感受及情感体验表达出来,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爱有恨,有敬有恶。说明你们读进去了,读懂了。请大家把自己在交流中体验最深刻的内容,找出来仔细品读。

四、巩固练习,积累词语

1.认读生字,交流记字的方法。

2.将自己喜欢的词语填在“词语花篮”里或写在自己的词语本上。

3.观察星空,或查阅有关星空的图片,找出天河、牵牛星和织女星。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回忆内容

二、小组交流品读的体会

69

要求:说说你是抓住哪些词语进行品读的,体会出什么。

提示:

抓住织女“决心留在人间”及姐妹们很“佩服她的勇气”等词语,体会织女蔑视天规,勇敢地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

抓住“美满”一词,体会牛郎织女依靠勤劳的双手,生活不仅富足,而且一家人团团圆圆。说明牛郎织女勤劳节俭,热爱美好、和谐、平静的生活。

抓住“喜欢??喜欢??喜欢??喜欢??”等语句,感悟织女贤惠、不图富贵、热爱人间的生活与情感。

抓住“尤其、发誓、狠狠”等词语,体会王母娘娘凶狠残酷,说明她不通人性,心狠手辣。 抓住“从此”“日子久了”等词语,体会牛郎与织女忠贞不渝的感情。

三、小组交流,感悟人物

1.写出课文中的角色。

2.请你评价这些角色,并说出理由。

(课文中出现的角色除牛郎织女外,还有哥嫂、老牛、王母娘娘、喜鹊与众仙女,这些角色对故事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引导学生说出对他们的看法,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这些角色会有深刻的认识。) 如:牛郎淳朴、憨厚,能诚恳地对待外界,能吃苦耐劳,织女美丽贤惠,心灵手巧,他们两人都是善良、勤劳、珍视人间真情、敢于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令人敬佩。

王母娘娘是只注重等级制度,不顾人间真情,凶残、恶毒的人;牛郎的哥嫂是没有手足之情,欺弱怕强、自私、冷酷的人。这些角色令人憎恶。

老牛是牛郎的朋友,知恩图报。活着时帮助并鼓励牛郎,促成美好姻缘,死了也保护牛郎与织女,捍卫他们真挚的感情。

3.学课文,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主要意思,或针对课文的某一处,进行多元理解。可以说说课文的思想内容,也可以说说自己的认识,还可以谈自己有哪些感受。只要结合课文内容,言之有理地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会就行。如:

课文通过讲述牛郎与织女从相识到分离的生活,赞扬了牛郎与织女的勤劳、善良,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感情。

课文通过讲述王母娘娘破坏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的事,揭露了封建等级制度带给人们的苦难。

看到牛郎与老牛是生死之交,相互帮助、依存的关系,体会出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人与动物和睦相处,动物是有灵性的。

看到牛郎诚恳地待人处世,最终好人得到好报,我们明白做人要忠厚诚实的道理。

看到牛郎小时候贫苦、孤独的处境,后来过上美满的生活的例子,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身处逆境,不能怨天怨地,只要自强不息,吃苦耐劳,总会改变的。

看到王母娘娘破坏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让他们隔河相望,觉得世间真不公平。但是看到毫无关联的喜鹊却为他们帮忙搭桥的事,感触很深,认识到“世间虽有不平事,真情仍在天地间”的道理。 70

读了课文,了解了“男耕女织”美满生活的意思。

????

四、回归全文,复述故事

1.理出故事提纲。

(1)故事发生的时间及牛郎的身世。

(2)牛郎照顾老牛很周到,老牛是他的好朋友。

(3)牛郎与织女在湖边的树林里相识了,织女决定做牛郎的妻子。

(4)牛郎织女辛勤劳动,日子过得挺美满。

(5)老牛临死前,嘱咐牛郎把它的皮剥下来留待日后急用。

(6)王母娘娘派天兵天将到人间抓织女回天庭,牛郎披上牛皮追,最后成了牵牛星与织女星。

2.在小组内练习复述。

五、布置作业

1.召开故事会,大胆取舍,或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对故事进行创造性复述。

2.讲讲自己平时积累的其他民间传说。

语文百花园八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语文百花园八包括五个固定栏目“语海畅游”(安排儿化韵、关联词语造句的练习)、“积少成多”(安排读读背背学古诗,认识我的采集本中的歇后语的练习)、“阅读平台”(引导学生了解在文字出现之前人们怎样记事与通信的)、“能说会道”(引导学生关注民间文化,搜集、讲述民间传说故事)、“笔下生辉”(写自己搜集到的传说故事)等语文实践活动,旨在认识一些语言现象,加强语言训练,扩大阅读量,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要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运用,注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探求新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开放性,通过多读、多说、多练、多评等形式,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积累、提高。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儿化韵,在比较中体会儿化韵的作用。

2.引导学生理解关联词“不仅??而且??”“虽然??但是??”在句子中的作用,并能正确运用。

3.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古诗《乞巧》,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4.引导学生明白本组歇后语的意思,了解歇后语的特点,激发学生搜集歇后语的热情。

5.指导学生了解文字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6.学习搜集、整理、讲述民间传说故事,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71

【重点难点】

培养阅读、写作的能力。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能表现儿化韵作用的句子。

2.教师准备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故事的多媒体课件。

3.学生搜集歇后语。

4.搜集当地的民间传说。

【教学时间】

四至五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将在语海畅游中认识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将会感受到汉语是多么优美神奇的语言。

二、认识儿化韵

1.读词语,体会它们读法不同。

视学生的情况而定,可以自读,也可以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读。要引导学生在朗读时注意教材中“学习伙伴”的提示,充分利用对话框里的资源,使学生认识儿化韵,了解读法上的不同,能正确读出儿化韵——即后缀“儿”字不自成音节,而与前面的音节合在一起,使前一音节的韵母成为卷舌韵母。 歌曲——小曲儿 鱼刺——尖刺儿 枪眼——心眼儿

花草——小花儿 那里——那儿 鲤鱼——小鱼儿

这里——这儿 辫子——小辫儿

2.读词语练习。

3.读几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用儿化韵。

引导学生多读几遍,在朗读中体会句子音韵的优美,在朗读中理解它们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汉语的美妙与神奇。

如以下(1)的两个句子,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出有了儿化韵,语音柔美、亲切、自然;(2)的两个句子,在朗读中体会出儿化韵有区别词性的作用;从(3)组两句话的朗读中体会儿化韵有区别词义的作用。 大伙儿跑到小孩儿跟前一看,羊在乖乖儿地吃草, 有的还在撒欢儿。

大伙跑到小孩跟前一看,羊在乖乖地吃草,有的 还在撒欢。

他放下茶杯,盖上盖儿。(“盖”是动作,“盖儿”是物品的名称)

他放下茶杯,盖上盖。

72

到目前为止,火星上尚未发现生物。(“火星”指天体。)

森林防火中一定要注意,决不能有火星儿出现。(“火星儿”指小的火点儿。)

4.写出两个有儿化韵的词语。

5.小组之间交流,并相互读一读这些词语,选择其中一个造句。

6.小组交流。说说你在朗读中是否体会出“只加上一个‘儿’字,其他词语不变,就表现出语音的优美与韵味,内容的丰富与准确,感情的投入与色彩”。你对祖国语言又有了哪些了解呢?

三、用关联词语造句

1.读句子,比一比,加上带点的词语后,句子有什么不同。

织女美丽贤惠,心灵手巧。

织女不仅美丽贤惠,而且心灵手巧。

(加上关联词语,不仅表示出织女的两个特点,而且表示出进一步的意思,表达的意思更明确。) 天上富丽堂皇,织女并不喜欢。

天上虽然富丽堂皇,可是织女并不喜欢。

(表示句子意思的转折,织女知道天上富丽堂皇,她不是喜欢,相反是不喜欢,这样表达意思就更明确了。)

2.参考对话框中的提示,体会用上这些关联词语,句子的意思更明确。

3.说说对“不仅??而且”“虽然??可是”这些关联词语的理解。

4.读句子,根据意思填词语。

①快乐王子( )十分英俊,( )十分善良。

②( )我的外表已失去光彩,( )穷人不再忍饥挨饿,我的心里比什么都高兴。

③( )你不再英俊,( )在我的心中更伟大了。

④根据“薄壳结构”特点设计的建筑,( )省料美观,( )坚固耐用。

⑤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 )头是尖尖的,( )总是开不快。

⑥自然界的生物( )是人类的朋友,( )是人类的“老师”。

四、读读背背

1.谈话: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在人们中间代代相传,牛郎勤劳善良、织女心灵手巧的形象像种子一样在人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它们常常出现在诗歌中,戏剧里。

今天学习的古诗就是写 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的晚上,家家户户的女子在院子里向织女星祈祷,请求织女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的情景。

2.自读古诗,把古诗读准确流利。

3.师生质疑解疑。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查工具书,解决问题。如了解“乞巧、七夕、宵、霄”等词语的意思。

4.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73

5.小组交流,根据《乞巧》的内容,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所描绘的景象。

6.练习背诵。

五、搜集有趣的歇后语

1.引导学生自学“我的采集本”。

(1)读一读采集本上的内容。

(2)体会每句歇后语的意思。

(3)结合对话框的提示,分析歇后语的构成形式,体会它的特点,认识歇后语。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是一种富有汉语特色的语言。它们具有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幽默含蓄的特点。

(4)小组交流,将自己知道的或搜集到的歇后语说给同学们听。

(5)继续搜集歇后语,写在自己的采集本里。

六、阅读理解

1.谈话: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怎样记录重要的事件,怎样与远方的人交流呢?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为我们解开了这些疑团。在阅读中,你会在看到有趣奇妙的事件的同时,感知文字的重要性。

2.读短文,说说文章写了什么。

文章主要写了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用一些奇妙的方式来代替文字,进行记录与交流。

3.分别读自然段,说说各段写什么。

4.讨论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用哪些奇妙的方法帮助记忆和通信。

5.说说你知道的关于造字的传说故事。

补充阅读小知识。

结绳记事:文字产生之前人们用来记数记事和传递信息的方法。其特点就是通过在绳子上打结来帮助记忆。不同的绳结,或绳子的不同长短、颜色表示不同的含义。我国古代文献《周易》中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易以书契。”据此估计古代的先民曾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如今小小的彩绳早已不是人们记事的工具,但当它被打成各式绳结时,却复活了一个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今天的中国结,正是古时候采用结绳记事的遗风。

仓颉造字的传说(内容略)。

中国最早的文字(内容略)。

6.说说你读短文后的感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能说会道。

一、创设情境,拓展思路

1.展示多媒体课件。(展示神话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如:女娲、娥皇、女英、月下老人、钟馗、吕洞宾、何仙姑、张果老、铁拐李??)

74

2.谈话:这些美丽的传说故事,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丰富我们的情感,增长我们的知识。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美丽的传说。把你们搜集的民间传说故事的名字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学习搜集信息的方法,可以询问老人,问一问自己家乡村名的来历、当地某种习俗的产生等方面的传说。)

二、自选内容,准备说话

1.选择你最感兴趣的故事、传说或其他话题,想想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是怎样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结果是怎样的。

2.可以用提纲把要说的内容列出来,再准备说话。

三、小组交流,练习表达

要求:讲故事时要注意使用一些技巧,能引人入胜;听的时候要用心。然后每组选出一个内容有意思、讲述生动的传说故事参加全班的比赛。

1.把搜集到的民间传说故事讲给小组的同学听。

2.评一评:谁搜集的民间传说故事最有意思?哪些同学讲得生动?

(1)讨论最有意思的标准。如:是自己当地的民间传说故事;有比较神奇、曲折的故事情节,能吸引人;思想健康,表达人民的美好愿望或表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很有趣。

(2)讨论讲得生动的标准。如:故事讲得很清楚,能讲得绘声绘色,有感情。

3.评出组里最佳故事员,全组同学帮助他,准备在全班讲。

四、全班交流,感受民俗文化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笔下生辉。

一、明确任务

在你搜集到的民间传说故事中,选一个你自己最喜欢的故事,整理一下,写下来。

二、讨论交流

整理民间传说故事要注意些什么?学生讨论后归纳:

1.把时间、地点、人物交代清楚。

2.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

3.把传说中最有趣、最感人的地方写具体。(写清楚当时的环境怎样,人们是怎样做的,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三、独立习作

四、互读互改

同桌同学互相阅读,互相提出修改意见。

五、师生共改

选择部分习作在全班展示,师生共同修改。

75

7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