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生日》教学反思

《借生日》教学反思

《借生日》是一篇内容新颖的课文,讲的是小云过生日时,妈妈送给她一只布熊并祝她生日快乐,而小云得知妈妈从来不过自己的生日时又把礼物送给妈妈,同时还把生日借给了妈妈,体现了母女之间互相关心的真情。此次公开课,在上哪个课时的问题上,的确有些犹豫。

平时总是布置学生先预习课文,经过预习后,孩子们课文都读得比较流利,很遗憾就缺乏了指导的过程,孩子们如何把课文从读得磕磕巴巴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我绝对不事先布置孩子们预习课文了。

如何上好第一课时,又能让孩子保持对课文学习的兴趣,我决定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这样教学目标就非常明确: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今、正”两个个字。认识2个偏旁“饣、牛”。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故事中初步感受母女间的情感。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引入课题,质疑问难,激发阅读的兴趣。在板书“借”后,我问学生我们平时都向别人借什么了。在积极发言后,出示课题“借生日”,学生纷纷质疑:生日怎么借?为什么要借?谁把生日借给谁?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开始了课文的学习。

二、注意引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如何初读一篇课文,虽然孩子们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大部分孩子能够利用拼音读课文,但还有的缺乏耐心,读得不够认真。因此,为了让孩子们扎扎实实地读通课文,我一步一步地引导。先标上自然段序号,在逐段读课文,接着在都统的基础上随文识记生字词。

三、把课文读流利,整体感知,提高第一课时的实效性。第一课时不能只识记生字,还应该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争取把课文读得流利有感情。通过再次朗读,师生轮读以及分角色朗读课文,我引导孩子们解决一开始提出的疑问,学生很快明白了文章写的是妈妈爱小云,小云爱妈妈。

当然,虽然比较成功地完成了第一课时的内容,但是由于时间分配不均,课堂略显拖拉,导致最后一个环节未能很好地展开。第二课时的内容在设计上未能很好地突破“妈妈真的忘了自己的生日吗”这个理解的难点。

 

第二篇:《借生日》教学反思

《借生日》给我的启示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对所学知识发生浓厚兴趣,就会产生求知欲,注意力高度集中,整节课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特点是好动,当然也没有耐性了,不管教师讲得怎样津津有味,没几个学生听讲专心,课堂氛围很难和谐、融洽。所以教学方法更应灵活多样的。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学生不听讲时,我们该怎么办?今天,一节语文课算是解决了长期困扰我的问题。

星期一第一节课,我和往常一样走入教室。在黑板上写下了今天要学的课题:《借生日》。“齐读课题!”“借--生--日!”还是老样子。以往的经验提醒我,批评肯定无效。稍作思考,我诚恳地说:“同学们读的声音响亮,读音很准!能读得干脆些吗?”很多同学对老师这种本应批评反而却大大赞赏的态度感到意外,但看到老师期盼的目光后,精神为之一振,不自觉挺起了胸,仰起了头,精神头十足。我心中一喜,奏效了。“借生日”“大家读得太棒了!”我由衷地为同学们精彩的齐读伸出大拇指。“读了课题,你的心中是否产生了小问号?”只见一只只小手踊跃地举了起来,和往日的课堂明显不同。“生日还能借吗?”陈华祥第一个发言。“你真是个有心的孩子!”我很为这个平时做事马虎的孩子今天的表现而高兴。“谁借给谁生日?怎么借的呢?”哟!黄梓岚一口气提了这么多的问题,“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真为你高兴!”我不失时机地表扬,只见他自信地冲周围的同学笑了笑。“这借出去的生日是怎么过的呢?”东阳这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同学可真是一问惊人,“你是个会钻研的孩子,一问道出了课文真谛!”我摸着他的头,由衷地称赞。他腼腆地笑了笑,但我从他的微笑中看出他心中自豪、激动。此时,教室质疑气氛异常浓烈,学生学习积极性极度高涨,我趁热打铁,“那同学们赶快读书,去探寻小问号的答案。”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一边读书,一边圈画,一边不时同桌间交流、讨论,不到半节课,预想目标都完成了。没想到这节课的效果这样好,自己没费多少口舌,学生通过质疑、释疑轻松地完成了任务。课后,慢慢想来,得出如启示:

1

1.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答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学问为主”的教学方式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现出来的观念不同,课堂效率也不同。本节课中我多采用肯定激励的语言来欣赏学生,让学生产生自信,不断自强,追求完美,同时也发现自己高尚起来,心胸开阔起来,真是一举两得。

2.学会赏识学习。俗话说:“十个人中,有九个爱听好的。”这里的好,也就是对其的肯定、表扬,当然我们的教育主体——学生更是不例外。

在启示的同时,也有两点思考:

1.提问题的深入。事后再深一步想想:很多学生因为早就拿到了课本,所以课堂上肯定不是第一次见到课文。那么,他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多就是假问题了。他们提的这些问题自己就能解答。之所以现在当众问出来是为了让老师和同学看看自己也会提问题。作为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课的起点,就应该对问题加以筛选,剔除假问题。只要这么做上几次,学生自然就不会问些浅层次的问题,而把目标指向真正不理解的东西了。

2. 让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什么之中呢?

前几年畅销的美国研究快速学习法的教育学博士珍妮特-沃斯的著作《学习的革命》中提到“孩子们从生活中学习”: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谢。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 教师的语言不光是传递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激励语言是他们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是他们学习动力的桥梁,也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的纽带。鼓励的语言,生动的语言,恰当的语言,所体现的就是平等、尊重。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