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嫦娥奔月》是一个流传上千年的神话故事,讲述的是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使百姓免于受害,吃了长生不老药升天奔月的故事,意境优美,情节动人,告诉人们要做一个心地善良、舍己为民的人。

在备课时,我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虽然很想一步到位,在每要讲解一篇新课文时,能够用最短的时间,找准切入口,构思出最科学合理的设计思路,组织出生动简练,丝丝入扣的过渡语,深入学生内心,紧紧抓住他们情绪的精准评价语,在与学生心灵共舞的过程中,享受一种艺术创作的幸福与满足。但就目前为止,这种境界还只能是一种追求,因为每设计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教案,在我都要经历一个较为艰涩的过程,虽然我渴望高山流水一气呵成的感觉。

第一阶段:广泛搜集资料,丰富自己。

教材不过是个例子,透过这个例子,我们所要传递给学生的东西却很广博,怎样在短短的一节课之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相信他人的智慧可以让自己少走许多弯路,所以备课之前,我习惯查阅大量的资料,备课时,既可以高屋建瓴,又希望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

备本节课时,我查阅了神话的定义,特点,世代广为流传的原因,试图抓住题材的精髓。我阅读了大量教学设计,教学实录,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寻找打动自己的共鸣点。我请教教过本节课的老师,听他们对教材的解读与设计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头脑慢慢丰富起来。

第二阶段:寻找突破和创新,实现自我创作。

在阅读了大量的资料之后,我便开始在心里反复琢磨设计思路,总希望有所突破与创新。他人的设计再好,总有剽窃的感觉,不愿再用。我最初的想法是,作为故事题材,强调它的情节连贯性,学完课文之后,争取让每个孩子都能流利地复述课文,并在情节的不断深化与矛盾的升级中,让人物形象逐渐在学生头脑中丰满起来。但根据这个思路设计教案,却并不顺畅。首先遇到的一个难题是,课文不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展开的叙述,而是以前言、主体、后续来组织的课文。这样以情节为线索来设计教案,就显得不够自然流畅。遇到的第二个难题是,也许因为查阅的资料太多,对教材理解得很透,所以觉得课文处处是训练点,舍不得遗漏任何一处,容易陷入繁琐的讲解,无法突出重点,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案设计出来之后,自己感觉并不满意。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实现再创作。

在教研组集备时,我阐述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并提出了我的困惑。经过反复讨论,我们觉得课文内容浅显生动,应更多的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而这种学习方式,更适合于探讨人物形象,不应该因为已经有以探讨人物形象为线索的设计而弃之不用。当我打电话给纪老师时,纪老师认为以分析人物特点为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设计会比以情节串联的设计上起来更简单,更舒服。在此基础上,我对教案又进行了再创作,再修改。

经过这样三个阶段的备课,在上这节课时,我的确感觉挥洒自如,学生也兴致高昂,思维活跃。正赶上纪老师来校听课指导,他对这堂课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虽然一步步走来并不轻松,可我甘之若饴,我相信,只要我这样继续走下去,离我的目标一定会越来越近。

 

第二篇:乡下孩子和嫦娥奔月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课题 苏教版第二单元第四课<<乡下孩子>>第二课时

作者及工作单位 陕西商南县城关镇逸夫小学教师刘晓英

教材分析

1.<<乡下孩子>>是篇反映农村孩子童年生活情景的儿童诗。

2.全诗共四个小节,第二、三小节是课文的重点,理解上的难点是语意上的省略与跳跃。课文配有插图,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丰富想象,帮助他们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对诗歌很感爱好,在上课前已有不少同学能熟练朗读这首诗歌。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展开想象,在朗读、想象中体验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生活。

3、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情境情导入

二、教学1、2小节

三、教教学3、4小节

四、背诵

五、课堂小结 1、师放投影,几组农村小孩玩耍、游戏画面。

2、农村孩子没有各种玩具玩,可是他们有充足的阳光和开阔的空间,今天我们也走进农村玩耍吧。

1、齐读第1小节。

哪些词语能反映“我”还小?哪些词语又能反映“我”的高兴呢?

2、指名朗读第1小节。

(1)学生自由练读,指名朗读。

(2)男女生比赛读

3、齐读第2小节

(1)这小节讲“我”干了什么?

(2)为什么说捉蝴蝶能编织一个故事?什么故事?

4、指导朗读第2小节。

提示:体会孩子嬉戏时活泼愉快的童年生活。

反复练读,齐读。

1、看图,展开想象.

同学们,如果你也是乡下孩子,会做些什么呢?

2、课文中的小女孩挖了野菜、逮了小鱼干什么?

3、谁能仿照文中第三小节句子说一句话?

(1)学生看图自由练说。

(2)指名学生说。

4、乡下孩子的生活真有趣!谁能看着图,连起来说两三句话吗?

(1)同桌相互说。

(2)指名学生说。

5、指名读第4小节。

6、师指导,生自由读,齐读。

1、齐读课文。

2、师指导背诵

(1)同桌互相练背。

(2)指名背。

师指挂图,讲述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农村,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生欣赏交流

学生齐读

指名朗读

比赛读

反复练读、齐读

指名学生说自己感受,并表演。

指名学生说。

学生齐读

同桌互相练背

指名背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美,积累了句式,丰富了语言。 抓注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展开想象

学生表演感受

教师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背课文,学生的背诵习惯得到了培养。

富有激情的语言使学生再次受到感染。

板书设计

4、乡下孩子

怀里 黄鹂 欢唱

背上 野菊 盛开 幸福

捉蝴蝶 编故事 阳光下生

含草叶 吹歌曲 旷野里长 快乐

挖野菜 撑猪肚

逮小鱼 猫乐坏 勤劳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由于学生事先有了充分的准备,在说话训练时,学生发言踊跃。

2、这堂课学生表现的都很快乐,发言都很踊跃,个别同学语言让人感觉清新动人。

3、学生在多读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也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教学反思

《乡下孩子》是一首反映农村孩子童年生活的儿童诗。诗歌语言生动,富有童趣,意境清新、活泼,但文字简略,语意上极具跳跃性。因此,我把训练朗读、积累语言、发展想象

力、感悟诗歌意境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其中后者又是本课教学上的难点。在教学中我着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抓住一个“乐”字,以读、演、想、说等手段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努力让课堂充满活力。在这次的课堂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抓住关键词品读感悟

在学习第一节时:通过换位思考,让孩子们回忆自己幼小时在妈妈怀里、爸爸背上时的感觉,再抓住“欢唱的黄鹂、盛开的野菊”,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评价语言,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让孩子们感受到在父母关爱下的乡下孩子幸福、快乐的生活,从而把这种快乐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二、启发想象 抓住诗歌的“空白”点

在理解第二节时,我抓住两个想象点:想想孩子们会怎样捉蝴蝶?捉到了蝴蝶,会编织什么美丽的故事呢?他们用草叶会吹出什么样的曲子?进行想象说话,学生思如泉涌。在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再来指导朗读。

学完第三小节后,出示句子:挖野菜 撑猪肚

这样的训练,意在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加深了他们对课文丰富内涵的理解和感悟,而且让他们在语言实践中进一步感受了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美,积累了句式,丰富了语言。仿照书上的句式说一说,使学生把书中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活学活用。同时,在训练学生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的过程中,让他们进一步感悟诗歌意境,体验诗歌的灵动。

三、读演结合,体会诗歌的意境

低年级的孩子,最不喜欢枯燥的说教,他们有着活跃的思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最喜欢表现自己。于是,表演成了他们最受欢迎的课堂表现形式。我在教学第3节时让学生做做“挖野菜”的动作、演演小猪撑得圆圆的肚皮,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来介绍乡下孩子是如何“逮鱼”的以及利用动作和语言来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了“一串”这个词的意思。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老师的及时评价,进一步感悟乡下孩子的勤劳、能干,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体会出作者的思想,又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之顺利地实现语言的内化。

基本信息

课题 新课标苏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嫦娥奔月》

作者及工作单位 商南县城关逸夫小学 刘晓英

教材分析

《嫦娥奔月》记叙的是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使百姓免于受害,吃了长生不老药升天奔月的故事,意境优美,情节动人。

学情分析

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领学生感受中国神话故事的神奇美好,受到文化传统的熏陶。针对学生阅读只是停留于表面的问题,采用“学生质疑,讨论释疑”的方法。通过自读自悟和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解决学习中的疑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AABB和ABAB的叠词的特点,积累这两类词语。

3、学会5个生字,绿线中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掌握多音字“济”,“奔”,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课文的意境美,体会嫦娥的品质。

情感目标:

学习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理清课文顺序,了解嫦娥 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的意境美。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及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赏“月”吟诗,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三、相互交流,探究文章重点内容,

四、背诵喜欢的段落

五、拓展练习,布置作业

知识目标:

学习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能力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一、赏“月”吟诗,引入新课。

投影富于色彩感的《月之图》。

在中秋的夜晚,看着一轮圆圆的月亮从水面升起,作为一个受过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心中此时会不由冒出许多的诗句来,比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比如……(让生去补)

在四年级,我们还学过一首苏轼在中秋之夜写的词……

引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是啊,在月圆的中秋之夜,天各一方的人们多么盼望能和自己的亲人相聚在一起。这是一个多么温馨而甜蜜的时刻啊。记得小时候,一到中秋的晚上,我常常倚在奶奶的怀里看月亮,看吴刚伐桂,看玉兔捣药,听奶奶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学生齐读课题,解题:奔,奔向。

“奔”是个多音字,此处读四声。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任务:

(1)读要过关(正确地读,流利地读)

(2)自学好生字新词(会读、会写、理解),常规:比较组词、课后描红。

2、自学情况交流。

(1)认读生字词。

远古 昆仑山 后羿 逢蒙 嫦娥

敬重 奸诈 贪婪 接济 宝剑 时值 中秋 迫不及待

威逼 翻箱倒柜 洒满银辉 焦急 树影婆娑 企盼

(2)指名开火车朗读课文,不足处及时指导练习。

(3)讨论课文哪些自然段的意思接近,归为一段。

讨论交流后总结。

第一段(第1、2自然段):讲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九个太阳。

第二段(第3—6自然段):讲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苦,吃下仙药,飞到月亮上去了。

第三段(第7、8自然段):讲人们想念嫦娥,企盼团圆。

再让学生试着用简练的语言给三段分别列一个小标题,交流后板书: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想念嫦娥。

(4)看词语串讲课文。

师:列小标题,我们是把课文读短了,这是本领;读完课文,头脑中留下了印象,这时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头脑的印象生动地讲出来,这也是本领。这节课先来个简单的,请你用上黑板上的词语将这个故事讲出来。试试吧。

同桌共练→指名讲述

三、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弟弟妹妹听;

2、采记“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有关中秋、月亮的传说。

3、抄写生字词语。

一·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脉络。

三·品读课文,获得个性化感受,我心读我书。

四·交流心得,升华认识。

五·培植语感,丰富情感体验,积累优美语言。

板书设计

后羿射日 获赠仙药

逢蒙威逼 误吞仙药

飞向月宫 企盼团圆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量表

项目 A级 B级 C级 个人评价 同学评价 教师评价

认真 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 参与讨论态度认真 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依时完成,有参与讨论 上课无心听讲,经常欠交作业,极少参与讨论

积极 积极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大量阅读课外读物 能举手发言,有参与讨论与交流,有阅读课外读物 很少举手,极少参与讨论与交流,没有阅读课外读物

自信 大胆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作出尝试 不敢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不敢尝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善于与人合作 善于与人合作,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能与人合作,能接受别人的意见。 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难以听进别人的意见

思维的条理性 能有条理表达自己 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楚,做事有计划 能表达自己的意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条理性差些 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做事缺乏计划性,条理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思维的创造性 具有创造性思维,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思考

能用老师提供的方法解决问题,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 思考能力差,缺乏创造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嫦娥奔月》记叙的是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使百姓免于受害,吃了长生不老药升天奔月的故事,意境优美,情节动人。

在教学中,我重在让学生在读悟的过程中,感受人物的美,真正做到在读中悟,悟中读。这节课我认为做得较好之处是:能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发人深思的导入法,启发学生潜心投入到文中边阅读边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在组织读悟交流中,教师穿针引线,扮演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较好地形成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