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 教学反思

《空气》教学反思

香樟树

(一)、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活动

本节课以学生的兴趣需要作为设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上课伊始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语的方式,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带到了本节课的研究任务上。抓住三年级学生好玩爱动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整节课以玩为主要活动方式,通过一系列的找空气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以玩促学,给足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率达到100%。

(二)、学生的探究过程明显、实在。

由于教学活动设计的环环相扣,尤其是找空气部分,加上实验记录单的辅助作用,使得学生的探究过程(包括思维过程和实践过程)层层递进,清晰有效。思维过程跃然纸上,实际操作过程井井有条。

(三)、探究材料的指导可以更细致,要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

探究过程之前,教师通常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验材料。在探究过程之中,教师应该重视对材料的使用方法进行细致的指导,关注学生在使用材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材料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本节课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可以自主选择的风车、注射器、瓶子、纸板,然而部分学生拿到材料之后不知道如何使用(有效的使用),这时教师应该进行个别指导(询问学生打算怎么做?为什么打算这样做?),使他们的活动有目的有实效。

(四)、更多关注学生探究习惯的养成。

学生的猜想,直接影响他们探究的方向和目的。因此,应该重视学生的猜想,而且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猜想。本节课中,在探究粉笔、砖头、海绵里是否有空气时,我看到一名学生猜想时认为砖头里没有空气,而通过实验验证之后却发现砖头里有空气,于是他回过头去把原来猜想时的“砖头里没有空气”改成了“砖头里有空气”;另外,很多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有所混淆,在实验现象里写着“砖头、粉笔、海绵里都有空气”(应该写“砖头、粉笔、海绵”放入水中都冒泡)。这些现象说明学生的探究习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在更多的活动中进行培养和训练。

 

第二篇:《空气》教学反思

《空气》教学体会

《空气》一课是首师大版第一册第12课教学内容,属植物人与空气单元。这节课是通过几个小实验来证明空气的组成的,由于空气是看不到,摸不到的气体,对于实验的实施有一些困难,这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经过设计教案→教研员指导教案→试讲→再修改教案→教研员听课指导等,过程虽然很复杂,很繁琐,但是从这个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很多。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思考和总结当中,我修改了部分教学结构和内容,而且不断提升了自己对科学课教学的新理念。下面我就结合这次教学指导活动作如下反思。

一、教学之所得

1、教学流程的设计可以成为一根贯穿一节课的线,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本课教学流程应“提出问题→寻找空气→进行猜想→进行实验→归纳概括→得出结论”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把握一节课的内容,更好的建构知识概念。

2、教师在教学中,切忌语言太快,不能包办代替。能让孩子说的让孩子充分的说,能由孩子们做的让孩子们充分的去做,一定要给孩子们留有充分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这样才能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孩子们才能真正的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3、科学课应体现出用证据说话,少一些说教。例如:认识空气没有一定形状能流动时,应该让学生充分去体会,自主得出结论。

4、科学课要体现科学性,语言要有激励性。例如:学生闻空气的正确方法,,对于学生证明空气性质的不同想法,教师应给予一定的鼓励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语言的过渡,既是对前一个小节的总结,又是对下一个小节的要求,在表扬评价学生的同时对学生还是一种激励。

二、教学之不足

课堂教学活动中,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教师的语言不够简洁、精炼;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多样,缺乏针对性;还有个别之处活动进行得不够充分,有些急于求成等等,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需要不断进行改进。

另外通过此次活动,我也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应变能力,否则我们所组织的活动就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所以在平时我们要多下功夫,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的磨练自己,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