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 教学反思

《空气》教学反思

本课题的重点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及实验测定过程的研究,虽然化学是初三才开设的学科,学生了解的化学知识相对比较少。但经过序言和第一单元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学科有一定的认识,有一些简单的化学概念,理论做基础。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刚接触化学,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而空气一节的内容是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最能培养学生从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发现问题,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初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极好契机。

在这节课中,我的教学流程是按照课本上对空气认识的顺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在整个课堂中主要讲的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以及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而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主要是从概念上理解再结合身边的例子加于说明,之后有引导学生分别举例说明。

在备课的时候我就在考虑,这节课是否应该多给学生留一些展示的机会,但由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这个实验学生没有理论基础,我把重点放在讨论实验过程,试验现象和试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上。通过设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问题。上完课后,我认真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征求其他老师的一些意见,发现了一些问题:

课容量有些大,有些知识可以简要带过的,讲述的略多,如拉瓦锡实验。这样一来,虽然说学生的知识更完善了一些,但是一节课的东西太多了,学生听起来有点累。因此,以后在处理教材上,要有所取舍。

学生的练习偏少。讲练结合,这样的效果应该更好些。

回答问题时,为了节省时间,多数是让大家一起答,这样可能造成一些学生偷懒,对知识的印象不太深刻。

总之,本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课后认真总结与反思发现自己的语言、教学组织等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今后要注重查漏补缺,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

 

第二篇:《空气》教学反思

《空气》教学体会

《空气》一课是首师大版第一册第12课教学内容,属植物人与空气单元。这节课是通过几个小实验来证明空气的组成的,由于空气是看不到,摸不到的气体,对于实验的实施有一些困难,这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经过设计教案→教研员指导教案→试讲→再修改教案→教研员听课指导等,过程虽然很复杂,很繁琐,但是从这个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很多。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思考和总结当中,我修改了部分教学结构和内容,而且不断提升了自己对科学课教学的新理念。下面我就结合这次教学指导活动作如下反思。

一、教学之所得

1、教学流程的设计可以成为一根贯穿一节课的线,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本课教学流程应“提出问题→寻找空气→进行猜想→进行实验→归纳概括→得出结论”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把握一节课的内容,更好的建构知识概念。

2、教师在教学中,切忌语言太快,不能包办代替。能让孩子说的让孩子充分的说,能由孩子们做的让孩子们充分的去做,一定要给孩子们留有充分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这样才能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孩子们才能真正的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3、科学课应体现出用证据说话,少一些说教。例如:认识空气没有一定形状能流动时,应该让学生充分去体会,自主得出结论。

4、科学课要体现科学性,语言要有激励性。例如:学生闻空气的正确方法,,对于学生证明空气性质的不同想法,教师应给予一定的鼓励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语言的过渡,既是对前一个小节的总结,又是对下一个小节的要求,在表扬评价学生的同时对学生还是一种激励。

二、教学之不足

课堂教学活动中,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教师的语言不够简洁、精炼;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多样,缺乏针对性;还有个别之处活动进行得不够充分,有些急于求成等等,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需要不断进行改进。

另外通过此次活动,我也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应变能力,否则我们所组织的活动就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所以在平时我们要多下功夫,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的磨练自己,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