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李费鸿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有很大的作用。在这样一种新的形势之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还很爱听老师“侃”,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

  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四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

  《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言散文。文章写景语言简洁,议论语言深刻。作者借助富于韵味的文言语言,极富魅力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生存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的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比如实词的意思,这节课中,有学生不懂“俯察品类之盛”的“俯察”的意思,就另有学生告诉了她自己总结的规律:文言文句式整齐,通过和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中“仰观”二字对比,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俯察”的意思。再比如虚词的用法,如果让教师来讲解“也、哉、夫”表达不同语气的知识,哪里比得上在诵读中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更自然呢?

  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一把重要的钥匙,一把不可替代的钥匙。学生在诵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就能够增加积累,就能够形成语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展开更充分的诵读活动。

  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应该还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文言文。

 

第二篇:《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反思(一)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反思(一)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的课文。这节课为公开课。由于为了更好的让指导老师给予指导,特别向曹老师借用一个班来上。借用的班级是4班,也是为普通班,水平与10班类似。

在教材中《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从属于第六单元,第六单元主要体现的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一篇十分短小的散文,与其他学过的散文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在教学上要注意这个特点。

经过分析,教学目标是:

1、 疏通文意,理解文章中的典故与难句,背诵全文。

2、 理解文中“浮生如梦,为欢几何”流露出来的热

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3、 感受古代散文“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

4、 比较阅读《兰亭集序》摆脱“喜而悲”的陈套。 教学的重点在于背诵全文与延伸思考文章内涵。

采取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导入部分直接进入课文。先叫学生朗读课文,注重字音与释义,再全班朗读,要求整齐。随后进行解题。因为这篇课文从题目中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文体等,根据题目提出问题:为何举办宴会,宴会是如

何的情况?

文章的详细分析分为三个部分,在黑板上写出关键字,提示背诵,如下:

(夫)天地·····万物·····光阴·····百代······

一 (而)浮生·····为欢····?古人·····良有······

(况)阳春·····大块·····

二 会·····序·····群······皆····吾····独·····

幽····高·····开······飞····

三 不·····何·····如·····罚······

这样便于学生背诵课文,在利用分组背诵的形式让学生分部分背诵,再让学生翻译句子,解释重点词句,并进行赏析。最后延伸部分是思考李白在文中体现的精神,即诗意的有情调的生活。这部分引导学生努力思考解释。

在实际的教学中,课堂氛围较活跃,学生回答问题都有较大的积极性,背诵方面效果很好。不足的地方是在解题是提了一个问题,但是在整个课堂却没有回答;在板书的设计时也在中途时擦了一次黑板。这些是指导老师给出的意见。

希望自己在公开课上多多改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