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车陂小学 郝淑儿

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本册教材中,学生又学习了倍数与因数以及分数的再认识等,这些知识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为进一步加强学习的探索性,本单元的内容分为3个情景呈现:在“折纸”中,主要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星期日的安排”中,则重点学习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在“看课外书时间”中,通过解决不同形式的数的比较,引出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与整数的加减法相比,分数加减法是一种较为抽象的运算,学生在理解运算的意义、掌握运算的方法等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呈现了如下特点:

1、以直观操作为载体,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运算方法。

首先,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通过折纸或涂色,提出两个小朋友所用材料是几分之几的问题。策略二,安排了一组对两部分进行拼图的活动,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两部分是如何拼合起来的,从而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意义。策略三,在上星期日的安排这节内容时,刚好是星期一,我就就地取材,立刻调查我们班学生的星期日的安排,然后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后与教材对比,虽然数据不同,但是方法是一样的。在练习上我分成三个部分:一是先两个部分直接加减,再进行通分,如

133522312 ﹢- ﹢- ,1- -等;二是三个数需要先通分,再按加减顺序计算,如 5574xxxxxxxxxxxx++ ,- + 等;三是需要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如-(- ),这题需要53354357

先计算括号内的,再计算括号外的。四是补充一些能简便计算的计算题,如1-55 -,12123711111 ++ ,还有一些容易混淆的题,如1-+ ,1-- ,然后把两道题进行对比。 5886262

2、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相互转化的方法。

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三个情境的学习内容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如在“看课外书时间”,在学习本课时的知识前,学生分别认识了分数与小数,也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与小数的大小,而这本课的内容则是在这一基础上的发展。教材出示了两个小朋友课外看书的时间,但呈现的方式一个是分数,一个则是用小数,然后请学生比一比“谁用的时间多一些?”我并没有硬性规定如何进行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而是把它放在如何进行比较两种不同数的活动中。首先提出如何比较两个不同形式表示时间的数,这是学生第一次碰到类似的问题,需要他们运用已学的知识寻找解决的途径。其次,为学生准备一些材料,以供他们进行探索。学生的探索并没有书上所呈现的那么完整,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探索。学生在探索中可能出现的方法:策略一:画图;策略二:通过简单推理的方法,得出谁用的时间多一些;策略三:将分数表示的时间转化为小数,然后再比较时间的多少;策略四:将小数转化为分数,然后再比较。学生在上述的探索中,可能会出现这些实例,对于学生的这些实例教师不要过早地加以概括,可以再出示一些类似的题目供学生练习,在一

1定量的练习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概括。如分数化小数,在探索中学生可能会解决 转化为小数4

1的问题,接着可以继续安排 ,等分数怎样转化为小数的讨论,经过一定的讨论,让学生悟5

出分数转化为小数的基本方法。同样,小数转化为分数也可以采用这一过程。练习后可以与

学生归纳分数化成小数的常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是一般的方法,它适用于所有的分数化为小数。一种是先把分数化为十进分数,然后再化为小数。这是特殊的方法,需要根据分母的数值确定能否运用。当然,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分数化为小数的方法,那样他们的感受特深。

我还在上课的前五分钟进行“你说我答”的游戏,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分数与小数

1互化的结果。如我说 ,你说0.5等。 2

本单元从学习效果来看,全班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 直观的操作活动、自主探索的效果。我们在考虑教学策略时,需要依据知识的实际、学生的知识基础而定。开展教学时,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异分母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必要性。学生通过折纸所用纸的数量提出异分母分数的加法,目的是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这样的需求。其次,通过折纸、图色活动,是为了学生能直观地理解两个不同分数相加在图形上所呈现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知道这两部分的相加并不是分母与分母、分子与分子简单的相加。当学生初步理解先通分、后相加的算理后,教师仍应结合直观图形,请学生说明为什么要先通分的道理,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最后,在学生独立探索中展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

2、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本单元的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都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学生在同伴互助中能有效解决学习中的一些难点问题,纠正错误,在碰撞中使模糊的认识更加清晰。如在探索分数加减法时,把新授课的讲解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索。探索中出现了学生常见的错误,教师不急于进行纠正,又请学生开展争论,最后才讨论出结论。

3、 教师引导的效果。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需要少而精。本单元为了解决难点,牢固基础知识,教师提出了对比性的问题:以前学的分数加减法与今天学的分数加减法有何不同?提供了两组题组原来的写法和现在的写法有什么不同?还组织了两次必要的齐读、,并在学生发生争执而无法统一意见时给予明确的指导。使学生学得明白,使关键的结论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单元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有待加强,在同学汇报时有的错漏仍得不到及时地发现;反馈不够全面,未能对全班堂上练习进行全面了解、

及时批改。尤其对学困生的关注和指导还不够,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努力的。

 

第二篇:分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分数的加减法——折纸》教学反思

优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探索小组合作,到算法的多样化和优化,到最后的又来解决折纸中的数学问题,在不断地探索和交流中,学生的数学思想得以显现,思想有了着落点,智慧的生成也就成了必然。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得学习的时机;重视数学方法的渗透,如:转化思想的渗透,鼓励算法的多样话和优化算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运用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不同学生的个性和智力特点,挖掘他们的潜能,除教师价外,让学生自评,互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当然,这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难点的突破不够自然,它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仍局限于教学预设,未能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调整教学策略;作业设计中的解决问题,可以设计得更开放性,让学生自己来提问题,解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措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局限于教学预设,注重课堂的生成,能够利用好课堂中的生成环节,用以更好的教学。

《星期日的安排》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抓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旨,大胆地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解决,我只是在一旁适当加以引导,效果不错。从本节课的设想到实践让我感受颇深的是:

1、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转变了教师的角色。新课程认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诉学生。如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看课外书的时间》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北师大版《看课外书的时间》,个人觉得内容比较简单,教学的重点在于小数和分数之间的互化,并进行比较大小。我的教学设计是参考网上的,并做好课件,想尝试一下,网上这样设计的教学案例,经过自己加工后,课堂效果会是如何让?出现了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时间来不急,练习没有讲完,只能留在课后

2、整个流程很不适合自己的学生,学生举手明显比以前少多了,而且都有点发呆3、没有关注细节方面,很多细节都没我忽视了!

4、没有把握好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只会一笔带过!对于课堂中的不和谐的声音,不知道如何让处理。

5、教育机智不够!

反正个人觉得自己很不理想,我需要很多方面要加强!

《看课外书的时间》教学反思

在学习本课时的知识前,学生分别认识了分数与小数,也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与小数的大小,而本课的内容则是在这个一基础上的发展。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挑战性,教材出示了两个小朋友看课外书的时间,呈现的方式一个是用分数,一个则是用小数,然后请学生比一比“谁用的时间多一些?”比较两个用不同形式表示的数,这是一个新知识,也是学生认知上的新冲突。如何解决这种冲突则需要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后也得出了和书上一样的四种比较方法,即使没有书上的那么完整,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探索。第一种用画图的的方法,直观地比较两个小朋友看书的时间;第二种通过简单推理的方法,得出谁用的时间多一些;第三种是将分数表示的时间转化为小数,然后再比较时间的多少;第四种则是将小数化为分数,然后再比较。 1

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将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的方法渗透在其中,将分数化为小数,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将小数化为分数对于个别学生就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练习时多安排一些小数化为分数的练习题,经过一定数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组合图形面积》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从学生喜欢的复习形式引入组合图形,在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中,学生更是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不为做题而做题,而是善于归纳方法,思维在探索中得到不断的提高。

我个人认为,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基本图形组成的一种图形。解决几何图形的面积,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想像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还可以渗透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策略。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组织学生估计不规则图形的活动,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的兴趣,学生在图形上画规则线,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跨越,继而探索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我都给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表扬、不强求学生思维的一致性,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特色。还给学生学习得空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学习,引导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同时,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到最朴实的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不足之处:在课堂上,我应该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做,但是大部分内容还是在我的带领下完成,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改正。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

《鸡兔同笼》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尝试与猜测”中的内容。教材在这一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主要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入,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同学们早在1500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像这样有趣的数学问题就是鸡兔同笼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鸡兔同笼问题。”

接着我和学生共同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列表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我没有统一要求,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方法。而且在这个环节中,我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也比较充分,因此部分学生对列表法掌握得还蛮可以的。在教学列表法后,我又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去试着解这种类型的问题,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操作活动,但是,在画图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

点阵中的规律 教学反思

“点阵中的规律“这一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图形中点的变化情况,进而推导出后续图形点的数量。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教者认为有以下两点值得与同行们交流。

一是为学生搭建探索问题的平台,鼓励学生探索和交流。从课堂教学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学“点阵中的规律”这一教学活动时,在学生明确任务后,探索点阵中的规律时,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素材,从本节课的课堂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到,点阵中的规律,是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猜测,自己归纳、总结出来的。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不遗余力地为学生搭建探索问题的平台,并鼓励学生能够积极探索和交流。

二是积极渗透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策略。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数学知识、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在探索数学问题时,必然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如,在探索点阵中的规律时,教者并没有局限于求正方形面积的方法:1×1,2×2,3×3,4×4,??n×n,而后又引导学生探索另外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1,1+3,1+3+5,1+3+5+7,??1+3+3+7+??+(2n-1)而正是这种多角度的思考方法,才能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并以此作为一种长期渗透的教学策略。

2

点阵中的规律 教学反思

本课提供了各种不同的图形,旨在训练学生的发现规律,寻找最佳方案的能力。每幅图都隐藏了各种各样的规律,有些比较表面的,只是一些表层的规律,而且是数和数之间的规律,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什么困难,问题在于不断地推下去,越到后面难度就越大,由此,刺激学生思考新的深层的规律,并且把规律和图形结合起来,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这样的一个追问的过程,能大大地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但本课还有很多值得提高的地方,语言的严密性和简洁性,必须要在此方面下大工夫,重点的地方应让学生多说,说透,还要培养学生倾听的好习惯。

《摸球游戏》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可能性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是在前两个年级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和发展,这时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用描述性语言说出事物可能性大小,而是会用分数描述可能性的大小,体现数据表示的简洁性和客观性。

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这不仅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体验可能性的大小的合理性。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猜想、观察、想象、分析、验证等思考方式亲自体验、感知,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可以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使枯燥的知识趣味性,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之中。与此同时,也关注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应用部分中,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同时也能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学会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活动方案》教学反思

本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提出设计方案的要求。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式,另一方面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符合实际的活动方案,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活动中,我先复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式,随后提出设计方案的具体要求。由于学生是第一次自主设计,因此把这一设计活动安排在小组内进行,各小组在设计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便学生设计出各种与众不同的方案。在交流时,首先请各小组汇报设计的方案并说一说设计时的想法,结合他们的想法加以引导。学生在交流汇报后,我把每一种方案的设计都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并引导学生观察各种不同方案中的共同点,从中发现设计的基本特点。

有些学生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来说,十分抽象,也难于理解。

《迎新年》教学反思

1、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创造性利用教材

我的第一个活动设计是感受最深刻的。为了让激发学生兴趣,在第一个活动中,我调整了教材的内容,从自己班级的节日活动调查入手,再与淘气班的来比,孩子更喜欢也更自然。原来计划让学生随意说出自己在节日里的活动,教师及时板书,接着整理分类,再让学生调查填表分析的。可是后来再仔细想一想,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值得吗?再回过头看一看教学目标,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而是主要让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对分数的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教师提前做好了解,大致分了几类活动,让学生调查统计填表。这样活动的目的性就很明确了。

另外,调整了长跑接力中的前2个环节。由于这幅图如果让学生先按教材上的顺序标出不合理的位置之后,对于后面自己重新设计产生视觉障碍,本来就不长的路线上面标的都是点,混淆了学生的视觉,易产生错误,所以教师就让学生先来设计,再通过对比,认识到表格中设计的不当之处。

2、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学生敢于表达的前提。

本节课营造民主的和谐的共生的课堂氛围,很利于思维的开放。课堂上孩子们畅所欲言,激烈辩论, 3

甚至几次与老师争议,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我们的课堂那强大的生命力。说到此不由的想起一句话:课堂是师生生命的历程,课堂上,师生不就在共同创造和欣赏着美景吗?我们的人生不就是为了创造和欣赏美丽的风景吗?

《铺地砖》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是运用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方法对数学实践类课做探索的,课后我作了如下反思:

1、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方法的介入,固然能将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能解决一些在课堂中自已无法解决的生活实践体验,学生能共同探讨的环境中,在强烈的兴趣驱动下,兴奋地参与学习活动,但我透过现象作冷静思考,也确实存在着一些干扰的因素:如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脆弱,无疑给学生的学习活动进程带来了制约与干扰,尤其表现在个别学习能力薄弱的同学身上,热情与欲望总得不到很好的倾泻而使他们留有遗憾,如何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发展,此类问题不得不使我们深思。

2、“数学和生活同在”,丰富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何让学生通过课堂掌握解决生活问题方法,提高生活实践的能力,最终更好地走向生活这是我们窒待研究探索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在数学学习中,如何让学生掌握一种建模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大有裨(bi)益的,这堂课中,如果将师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归结成能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在个性中找到一种解决生活问题的共性,我认为,本设计也就为学生的学习找到了源头与归宿。

《铺地砖》教学反思

在《铺地砖》教学中,我是运用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方法对数学实践类课做探索的,课后我作了如下反思:

1、“数学和生活同在”,丰富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何让学生通过课堂掌握解决生活问题方法,提高生活实践的能力,最终更好地走向生活这是我们有待研究探索的问题。

2、小组内讨论,设计方案,分工合作,老师给予适当的指点。课堂内顿时热闹非凡,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安排下,分工去操作。量的量,算的算,长的、短的、各种工具都派上了用场。看着这种情景,我也笑了。

3、这节课,通过一个生动活泼的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索。在探索中,他们发现了大图形的长、宽、面积与小图形的长、宽、面积的关系,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对各种方法的判断,进一步理解了求“能铺多少块”也就是求“大面积里面包含几个小面积”,而这正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所以,通过这一策略,学生对本课知识能够掌握得比较好。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