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心得

结合本课特点和学生特点,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信息资源平台。在本课的学习中,我选用“读中感悟”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诵读法,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金华的双龙洞,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因此我在教这课时,创设了一个快乐夏令营,让同学们以夏令营队员的身份,去欣赏课文,并且以这条游览的主线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我还通过自己设计的过渡语,始终让学生沉浸于参加夏令营去游览双龙洞的情境中。这样不仅把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的游览,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使他们感觉在身临其境的游览西沙群岛。

二.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

感。

语文教学的特色任务是语言训练。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从数量上分析,其中自由朗读四次,集体朗读五次,个别朗读的次数更是充分。从质量上分析,我给了每个学生较为充分的时间接触文本,从而有助于他们整体感知文本,并产生对文本的独特认知。在各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学生朗读的增量体现较为明显。首先让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教学中,我将从赏句入手,抓住体验,通过课件、诵读、动作、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从而读懂每句话。尝试阅读用欣赏的方式进行,学生对喜欢句子可以多读几遍,有朗读的自主权,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教学中我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要的教学环节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自己通过学习、讨论来理解课文。学习课文时,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景点,避免平均使用力量。而学习途径也可以自主选择,或朗读或表演或介绍等,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不足之处: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第二篇:记金华的双龙洞

四年级下册第一组 第一周 1课时

《3记金华的双龙洞》《4* 七月的天山》

【设计理念】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记金华的双龙洞》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两篇课文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和七月的天山的美丽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

1.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和七月天山的美丽景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3.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难点】

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

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瞧,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再看看另一处美景(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你看到这样的景致,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想起怎样的诗句呢?最后出示山东济南大明湖的景色,“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今天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一起走进浙江金华的双龙洞。

【设计意图】

谈话时,课件出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初步激发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

1

1. 出示图片,揭示课题:

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为什么叫双龙洞?)

2. 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

3. 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小组互相交流讨论。

小组汇报:

作者首先来到了金华城,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来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5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走进去就来到了外洞,到了孔隙,就到了内洞,最后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金华城 罗店 入山 双龙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师引导: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这是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外洞、孔隙、内洞这是作者正在?(游览)最后,原路—(返回)。

师小结:通过游程图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游览过程,游览的顺序也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简单地说,作者先写了在途中,再写了游洞;最后写了返回,这就是这篇课文的段落结构。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同学们,游记除了交代流程,还要抓住景点的特点写出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还有感受到的,这就是游记文体的另一特点(板书:见闻感受)。

【设计意图】

这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通过让学生标注游程图,并用板书的方式清晰,简洁地出示游览类文章的两大特点,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这类文体的两大特点:一是交代游程,二是见闻感受。

三、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 -7自然段)

2. 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那么,在游双龙洞中,哪一处景点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留下的感受最深?(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1. 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 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

孔隙:窟窿眼狭小的缝。

特点:窄小(板书)

3.深入文本,小组讨论: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小组汇报交流:

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 2

额角,擦伤鼻子。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块跟着作者乘小船,过孔隙。游客们,你们准备好了吗?你是怎么躺的?

生1: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 师:那就开船吧!(音乐起)船慢慢地在孔隙中浮动,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你能不能动?你会不会动?游客们,你们敢不敢动?因为,我又感觉~~

生齐: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呢?准会?那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呢?那要是把臀部稍微拱起一点儿?

终于,过了孔隙啦!游客们,你又有什么感觉?从孔隙出来了,你的感觉是?

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四、迁移运用 《七月的天山》

(出示七月的天山图片)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天山优势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下面就让我们运用刚才学到的知识一起感受本单元的最后一篇写景的游记类文章。(板书,齐读课题)

(一)读提示语,出示学习要求

1、找出表明作者的游览顺序的句子,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移步换景:进入天山 再往里走 走进天山深处

第2自然段 第3自然段 第4自然段

2、小组讨论:

(1) 抓住其中的一个自然段,找一找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2)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说出理由。

(二)小组汇报交流

1、汇报景物及特点

小组1:我们小组认为进入天山后,作者所描绘的景物有:雪峰、雪水、溪流。

小组2:我认为作者所描绘的景物还有:原始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

小组3:我们小组认为走进天山深处后,作者重点介绍了山、溪流、野花。

师:无论是雪峰、雪水还是溪流,它们都是写出了天山的什么呀(水)?

(板书:水、树、花)

教师小结:

天山的景物很多,碧野先生却重点抓住了天山的水、树、花这三种景物来具体描写,而且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品读感悟优美语句(完成阅读提示2的要求)

预设:

句子1: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生1:我喜欢的句在课文第2自然段: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我喜欢它是因为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雪峰云影的美。

师:你是从修辞的角度来欣赏的,就这一句,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生2:高耸,巨大,写出了山峰的高长、雄伟。

师:你是抓住重点词语去体会的。

指导朗读:能通过朗读来体现雪峰的特点吗?(突出多种形式的读)

3

句子2:在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师:能用一个词语说出水的特点吗?(清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的清澈?(石子、鳞光)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好吗?

句子3: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喜从天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因为蜿蜒无尽写出了树的多,密密的、重重叠叠??写出了树的茂密??

师:鼓励学生积累叠词,指导朗读。(依据学生实际随机指导)

句子4: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

生1:从修辞角度(排比、比喻)去欣赏。

生2:抓住野花的特点来欣赏。

生3: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如:解读“五彩缤纷”一词的引导)

请你试着用朗读来体现花的特点。(个别读——齐读)

(三)、总结、读悟第5自然段

师:这就是七月的天山,不是春天却胜似春天,难怪作者会慨叹(齐读第5自然段),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时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四)、总结回顾单元训练重点

《3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我们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4* 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作者重点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的特点,语言优美,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希望同学们在这节课上能够有所收获。

六、板书设计

游 记 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程 外洞

见闻 孔 隙 : 窄 小

感受 内洞

七月的天山

移步换景: 进入天山 再往里走

记金华的双龙洞

走进天山深处

第2自然段 第3自然段 第4自然段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