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后,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颇深。整堂课大致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探究思考: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

二是探索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放手让学生去计算。至此,学生们都已经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胸有成竹,非常清楚了,所以都很顺利,兴致也极高了。他们在互相探究、思考、讨论并写一写的过程之中都有了各自的体会与理解,

三是探索优化计算方法:请同学们仔细的观察,认真地对比,看看你是否对这些种方法都有所理解,再想想自己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以后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喜欢哪一种方法就选用哪一种方法来计算。

本节课 不足之处:

一是知识的形成不应是给予,而应是探究获取。以前教学这个内容好像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学生死记公式,那么,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

二是倡导算法多样化更适合于学生的实际。对于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既然有的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其道理非常明显,如果是学生们能总结出适合于自己的最好记、又实用的计算方法,那才是最有用的方法。

 

第二篇:长方形周长教学案例与反思

长方形周长教学案例与反思

20xx年10月 王秀珍

案例一:

师: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图片?(出示一张放大的卡通画片,并标出长6厘米,宽4厘米)

生:(异口同声)“哇!好漂亮的画片,给我一张好吗?

师:当然可以。谁来说说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画片?

生1:这是一张长方形画片。

师:大家能比划出这张长方形画片的周长吗? 6厘米

4厘米

学生一边比划,一边描述。师按生的描述,平移画片至右,显出画片框架图。

生:真神奇!董老师象个魔术师。

师:这个框架图一周的长度就是这张画片的周长。谁会计算它的周长?

生1:画片的周长就是长方形的周长,我已经会算了。

生2:我还会用小棒摆出运算过程呢。

(生解答,有的还利用图表描述过程)

4厘米

6厘米

汇报展示解答方法。

生1:我先算画片一条长边与一条宽边的和: 6+4①;再加上另一条长边6厘米 ②,最后加上另一条宽边4厘米 ③,就是长方形画片的周长20厘米。

生2: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把生1的①式6+4的和10,再加10就可以了。

生3:10乘2更简便!6+4=10(厘米),表示长方形画片周长的一半,所以10乘2就是它的全周长。 生4:还可以这样想:第一步求出两条长边的6+6=12(厘米) ①,第二步求出两条宽边的和4+4=8(厘米)。 ② 第三步:把两条长边的和加上两条宽边的和:12+8=20(厘米) ③,即长方形画片的周长。

生5:2个6和2个4都可以用乘法算:6×2+4×2=20(厘米)

生6:如果把画片的两条宽边看作与长边相等,那么,可以这样列式:6×4;因为每条宽边多看了2厘米,两条宽也多看了2×2=4厘米,所以再减去2×2=4厘米即:6×4-2×2=20(厘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