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现象的教学反思3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胡美娟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它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课标准中要求“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与传统教材相比,把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由演示改为了学生的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节只强调平面镜成像具有“像物等大”“像物等距”,不讲成像的对称性。教材设计的实验表格里,强调了该实验在不同位置做两次,这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十分有益。

本节课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 从生活中例子引入,便于学生理解

我从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我们每天都照镜子,像子中的像有什么特点呢?并让学生拿起手中的镜子观察,引出这节课的内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变“讲述式”为“探究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围绕实验探究的几个环节去进行探究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实验探究,我先让学生熟悉实验探究的几个过程:观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证实猜想。学生拿着手中镜子去观察,。由于他们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很多感性认识,每一位同学都能说出一些,然后让他们提出问题、并作出猜想:“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我不失时机的提出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刚才那两个猜想。在设计实验时,我利用铁架台支起一块大玻璃板,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让学生从点燃的蜡烛这边看过去,会看到玻璃板后面有个像。由于所成的是虚像,而像在哪,像的大小如何确定,这是一个难点。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把手中的玻璃板固定好了,然后把其中一个塑料蜡烛放到玻璃板前面。我引导学生,我们桌面上有没跟那个像类似的器材,我们能不能用一个物体去代替这个像呢?(等效替代法)一步步引导学生用另外一个塑料蜡烛去代替前面那个塑料蜡烛的像。去找到像的位置呢。此时,

用多媒体配合讲解,让学生知道实验过程如何做。然后让学生把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再去进行分析。

三、把抽象变为形象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这是比较抽象的。我让学生对比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在后面能用光屏接收到像,但是平面镜呢?学生在玻璃板后面放一张白纸,从纸上看不到蜡烛的像,可知所成的是虚像。

不足之处:

1、是时间把握不好,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有些少;

2、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的点评不够深刻

3、可以把平面镜的应用放到第二课时讲,这节课就专门讲实验,这样时间就能充裕些。 在今后教学中,我要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多听老教师的课,不断提高自己教学能力。

 

第二篇:光现象的教学反思4

第五节《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陈 怡

在实施新课标的物理实践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在教学思路和方法上求新、求实、求变。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注意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突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课程强调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了“设计置疑——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学生用实验探究、验证----分析与讨论、解释-----练习巩固-----运用创新的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在教学中,重点并不放在结论上,而是放在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之后,我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平时更多地关心科学、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事实证明,这样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同时也学会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二、对教学素材的反思

在设计问题时,我注重物理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引领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取材广泛,生动有趣,物理情景丰富,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亲切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取材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符合学生的感知过程,激励学生有意识地在生活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在教学设计方式中,从实验题所设计的物理情景。有来自课本的传统的探究性实验、有演示实验、有些来自身边容易得到的材料进行实验,还有些实验是与社会的热点和科技融在一起。有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探究性的设计类题目。以生活为载体,取材来源于生活,生动有趣,情景丰富,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感知过程,激励学生有意识地在生活中体验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做到了“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并且融进了科学方法和创新思想。

三、对教法和学法的反思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

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对教师本身的反思

从总体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校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物理基本现象的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让我反复思考:在目前学生学业负担如此重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追求有效的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特别要注重发挥物理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重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积极的、快乐地学习。此外,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多方面,包括一些细节的处理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