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反思

清晰的结构——三叠排比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浚县实验中学 孙雪鹤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既具故事性,又具论辩性的文言文。本文文字并不深奥,学生可以借助课文注释和已学的文言文知识,自行翻译。

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一个有自知之明,精于思考,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贤士形象。也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性格特点。同时又以齐王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强大魄力,从侧面烘托了邹忌的治国才能。

文章有“比美”“进谏”“赏谏”“朝齐”四个自然段。“比美”中的“三问”“三答”展现了“比美”的过程,“三思”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进谏”中的“三比”比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赏谏”中的“三赏”“三变”演绎了齐王从善如流的魄力;“朝齐”中的四国“朝齐”亮出了“战胜于朝廷”的辉煌。文章“三叠”式的运用,彰显了结构整齐对称的间架之美。

采用类比的方式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邹忌是以自身经历来和齐王进行类比的。邹忌讽谏齐王时,先从自家“比美”的趣事侃侃道来,通过三比,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的类比进谏,就不能不让齐王欣然领悟,从而接受群言,而使齐国大治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一 了解常识 二 掌握字词 三 疏通文意

四 理清思路 五 品味人物 六 思考讽谏。其中“理清思路,品味人物,思考讽谏”是教学的重点,“思考讽谏”是难点。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读代讲,板块推进。三个板块是:初读文本,疏通文意;精读文本,突破类比;延伸类比,激情创造。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先翻译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才便于解决一系列的问题。然后我又让学生找出文中奇特的“三叠式排比”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这样可以让学生尽快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对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和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在内容上前后呼应,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样对于学生来说,能更好的在课堂上接受教师讲授的拓展方面的知识点。

理解了文章的结构方式,自然的引出本文所运用的讽谏方法。以文本所用讽谏方法——类比作为重点突破对象。类比是根据两个人或者事物具有某些相同的特点,其中一个还具有另一特点,从而推出另一个人或者事物也可能具有这另一相同特点的一种推理方式,它也是一种思维方法。对于初中生来说,如果从概念方面去进行解释,那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量回避概念,充分调动多媒体的功能,将简洁明了的“类比解析图”叠影在“邹忌进谏解析图”上,让同学们在直观的类比中解读类比的思维过程,从而

领略类比的魅力,赏析类比的奥妙。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了对同学们思维能力的培养。

解析类比之后,我们将引导学生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长河中,去积淀类比的精华,比如运用了类比的成语和俗语;让他们在激情中,创造类比的神奇。我们深知,对于类比,要达到现学现用的教学目的,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们在出示“情景现场”之后,还出示了相关的图片,并且辅之以适当的语言提示,引导学生将情景中的人和事与图片中的事与物联系起来,弄清二者的相似特点,让同学们在一种“依葫芦画瓢”的模式中进行创造。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采用系列问题的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专注于对课文内容的探究。而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也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本节课试图探寻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的改革路子,努力体现文言文的教学价值,以期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益。

 

第二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导学案例及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导学案例

复习内容及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复习巩固文学常识、重点文言词句,通译全文,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2、体味邹忌讽齐王的语言艺术,把握邹忌是如何成功的使齐王欣然纳谏的,体会其进谏的妙处以及对我们的人际交往的启示。

3、读诵全文。

复习重点 目标1

复习难点 目标2、3

一、文学常识:《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该书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活动的史书,其涉及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西汉时,经---------整理,其三十三篇,我们曾经学过的-------------也选自该书。

二、读课文,解决疑难字词,明确停顿,读出文言文的美感。

1、疑难之处汇总:

2、解决下列读音:昳丽( ) 窥( )镜 寝( )

谤( )讥 间( )进 期( )年

三、结合注释及《精讲训练》翻译全文,把握重点词句的意思。

1、 邹忌讽齐王纳谏 .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

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

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

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之”字用法总结:

2、一句话总结本文内容:

四、探究课文,把握人物。

1.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了什么问题?他们是怎样回答的?

2、邹忌的态度怎样?为了证实妻、妾、客的话采取了哪些行动?得到了什么结论

3、由此,他想到了什么?他是用什么方法讽谏齐王的?他的结论是什么?

4、齐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

5、你怎么评价齐王?

6、邹忌具有哪些特点

五、深入把握:

邹忌是如何成功的使齐王欣然纳谏的,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有何启示?

五、拓展延伸:虽然“忠言逆耳利于行”,但“伴君如伴虎”,臣子对君王直谏,稍不如意就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课文邹忌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与他的善于言辞是分不开的。结合你课内外的阅读,谈谈你知道的有关进谏的故事。

六、中考链接: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

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问、吊唁)。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贾谊集》)

1.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C.一国吏民/皆来贺 D.今/齐地方/千里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③孙叔敖为楚令尹 ④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4.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理由。(5分)

1.(D)2.①偏爱 ②实在、确实 ③担任 ④离开

3.①几个月过后,不时有人偶尔来进谏。 ②地位高而独揽大权的人,国君厌恶他。

4.答:邹忌运用设喻的方法进谏齐王,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 “老父”运用从反面讲道理(或直言不讳),向孙叔敖进言。直接陈述利害,可以产生“苦口良药”的劝说效果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反思:

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如何利用比较短的时间,高效的完成复习,导学稿的应用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将该篇课文的所有内容浓缩于一份导学稿中,复习目标明确,复习内容全面,有利于节省时间,目的性非常明确,复习完成后通过检测反馈出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按照以下复习思路:

本节课利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熟读课文,基本回顾课文内容,然后利用导学稿,学生进行复习。

第二课时:教师针对导学稿,引导学生交流疑难后进一步巩固,后检测。

教师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充分发挥导学提纲的作用,简单明了的把课文中的重点内容以一张纸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其有的放矢的学习,经过实践,效果非常明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文言文教学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怕学”变“乐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