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亚的木匣反思

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科利亚的木匣》同课异构教学案例反思

桐乡市启新学校 俞丽亚

最近,我参加了濮院小学举办的连堂课教学联谊活动。我上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利亚的木匣》第二课时。在两次磨课中,我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从中给了我很多的思考。现截取两次试教过程中的同一片段“科利亚第一次挖木匣”作对比和分析。

第一次试教:

师:同学们,当科利亚看到妈妈挖到木匣后,他又是怎么挖的呢?

生读。(出示句子: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师:仔细找一找,这里用得最多的是哪个字?

生:用得最多的是“挖”。

师:作者一连用了六个“挖”,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生1:科利亚挖得很辛苦。

生2:科利亚挖的时间很久。

(两名学生发言后,没人举手了。)

师:是呀,他挖得很用心,很投入,谁能把这份用心和投入读出来?(学生读)

师:科利亚真是太想找到心爱的小木匣了,结果他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来?

生:仍然。

师:科利亚挖得这么深,还没找到,挖的范围这么大,仍然没找到,他的心情怎样?

生:很着急。

师:谁把他的着急读出来?(学生读,比较平淡。)

第二次试教: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科利亚,站在一旁看到妈妈挖到了箱子,你心里在想什么?

生1:我要尽快找到我的小木匣。

生2:我也要像妈妈那样把心爱的小木匣找出来,里面还有我的玩具呢。 师:科利亚像大家一样也是迫不及待地想挖到他的木匣,可是紧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你细细读读课文8—12自然段。看谁能把这几段长长的文字浓缩成一句话?

出示填空题。科利亚先学着妈妈的样子( ),可是( )。再通过( ),他终于( ),然后又动手挖起来,最后 ( )。

生自由读,然后交流。

生:科利亚先学着妈妈的样子(拿来铲子挖),可是(怎么挖也挖不到)。再通过(挖,还是挖不到,他坐在台阶上想啊想),他终于(想明白了),然后又动手挖起来,最后(他终于挖到了他的小木匣)。

师:你真能干,用上“先?再?然后?最后”就把长长的几段话概括成了一句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利亚第一次没有挖到木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出示第8自然段。指名读。

师:第一遍读就读得这么流利,这么动听,真了不起。同学们看,这里共有几句话。

生齐说:三句话。

师:虽然只有简短的三句话,可是这三句中有一个字却在我们眼前不断闪现,哪个字?

生:是“挖”字。

师:透过这六个“挖”字,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1:我仿佛看到科利亚在很用力地挖,头上都冒汗了。

生2:我仿佛看到科利亚挖得很用心,已经挖得很深了,还要继续挖。 生3:我仿佛看到科利亚挖得很不甘心,一直在坚持,挖得这么深了,还要朝左边挖,又朝右边挖。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深刻。我相信你们一定也能把体会到的用读表达出来。 (生1用缓慢的语气读。)

师:你为什么把“挖呀,挖呀”读得这么慢呀?

生:因为科利亚挖得很细心。

(生2读得很投入,读得有抑扬顿挫之感。)

师:你听到你把“仍然”强调了一下,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这样更显得他很着急。

师:能带上自己的理解读,真好。同学们,这6个“挖”字是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

生:不是的,作者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样写就更加生动了。

师:这并不是作者语言贫乏。选用最准确的字来表达,让我们感受到科利亚不但挖得很用心,而且挖得很辛苦。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

[ 教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的本体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品味文本的语言,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触摸到作者思想的深处、情感的深处,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思想的撞击,从而产生敏锐的语感。

第一次试教,我在学生理解妈妈怎样挖木箱的基础上,马上就让学生去找一找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然后说一说从这六个“挖”字读出了什么,学生只会说到科利亚挖得很辛苦、挖的时间很久。当学生无话可说时,我没有想方设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一步品味语言,只是让学生找到“仍然”这个重点词帮助朗读,朗读的效果很平淡。可以说整个环节没有立足文本,只是蜻蜓点水式地触摸到文字的表面,使朗读实效成了空中楼阁。

在第一次试教后,我就在思索:如何能使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语言,加深对人物的印象,直至达到感情读文呢?在一次次的修改、解读中,我蓦然发现:其实8—12自然段可以做为一个板块,因为这几段都是围绕科利亚善于思考展开叙述的。感受到了这一点后,我对教学设计作了大量的修改。在第二次试教中,我先让学生站在科利亚的角度,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然后给学生时间,充分地读后

面8—12自然段,在此基础上,采用填空的方式,用上“先?再?然后?最后”的句式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把这部分内容概括出来。通过这个环节,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也让学生整体感知科利亚的所做,所思,对科利亚的人物形象有了初步认识,激发了学生研读文本的兴趣。

一旦学生进入了学习状态,我就可以把着力点放在文字的品味上,加深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使情感体验逐渐丰盈起来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挖”字可以说是这个片段中的一个重要“字眼”。我先让学生找出这段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字,知道这一点后,引导学生把这6个“挖”字在脑海中转换成内心的视觉形象,有了这种体验,课文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眼前所展示的就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的形象、真实的生活、丰富的情感。然后不断地用“挖”字刺激学生的感官,在反复的品读中,学生慢慢感受到作者连用6个“挖”,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从而明白了:原来这个简简单单的字居然有那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还把人物的心情变化写出来了。这样的教学,既能够让学生咀嚼“有尽之言”感悟“无尽之意”,又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品味语言,理解文本,水到渠成。

为了追寻语文学习的本真,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咬定“语言”不放松,通过开展巧妙而丰富的语言训练,引领学生去品味语言的滋味,探寻语言的规律,最终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这正是语文教学的应尽之责。

 

第二篇:7.2科利亚的木箱

彩一小学教师备课教案

72科利亚的木箱

72科利亚的木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