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14《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1)《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它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课文的重点讲述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分别看到不同的幻象。我在教学这堂课首先采用的方法是:导读──导思──,然后从思中说,说出每个孩子的感受,让学生精读第一部分,了解小女孩的心理变化。学生们读中思,思中读,从读中体会到小女孩在大年夜卖火柴是多么的悲惨,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现实生活,又是多么的幸福,这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中比较适用。这一方式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互相取长补短。而且锻炼了每个同学的动手及语言表达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能力的发挥。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选一名小组长来代表发言,在学习方式上,我号召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比如,“对比学习”、“质疑学习”、“抓重点词句”等,这样不同方式的学习让学生开拓了视野,并且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探求知识的能动性。

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的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课堂应出现互助互动、协同合作、师生共融的场景方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情境之中去,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自身的探究获得数学过程和结果的感受、体会与理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师生共同求得能力的提升与综合素质的增强。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抓住了几个对比,进行探讨、研究。让学生感悟小女孩悲惨才命运。

我在教学第二部分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擦火柴部分,让学生勾出每次擦火柴所看到的情景,从读中感受到小女孩此时的心情,她多么想拥有食物,拥有温暖,拥有奶奶的爱,可是,这只是幻想,在当时黑暗的社会里是无法得到的。在结束课文时又提出:假如小女孩在我身边,你会对她怎么说,她怎么做?让学生自己写。学生们写得不错,写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充分反映出学生们对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2)《卖火柴的小女孩》是长春版版小学语文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19世纪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我执教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重点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二大段,学习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像的表达方法。

静下来的时候细细反思这堂课,总结了以下几点成功之处,需改进之处以及困惑之处。

一、成功之处:

1、教学能紧扣文章

痛苦是小女孩的现实生活,幸福是小女孩五次擦火柴所幻想到的,这正是现实与幻景相结合的写法。教学紧紧围绕这条主线展开。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

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因此,我在课堂中,努力创设情景。

3、文本对话,领悟课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

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时,能够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内涵,感受小女孩的悲惨。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够引导学生去体会,幻景越是美好,现实越让人感到悲凉,学生也能领悟到到小女孩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一下她对幸福的渴望,太可怜了。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一次次从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从中,深刻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二、须改进之处

在引导学生感受小女孩的痛苦命运时我的语言不够煽情,学生体会不到位,朗读缺乏感情。

三、值得思考之处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虽然明白这一点,但是上课时如何很好的去操作却很难,总有一种眼高手低的感觉。所以如何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课上达到完美统一,教师该如何操作是我在将来的教学中需要思考的。

(3)《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课文的重点是讲这个小女孩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为了暖和暖和快要冻僵的身体,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并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而这些幻象又恰恰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果泛泛都讲,一是课堂时间不够,二是凸显不出重点。因此我采用直奔主题方式,设计一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提问导入:为什么说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街头是个美丽的故事?她在冻死前到底看到了哪些美丽的东西呢?这是这节课探究的主要问题。

二、学法指导:

1、文中哪些段落描写了小女孩的幻象?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

2、第一次看到的是什么美丽的东西?小女孩此时的心情怎样?想象如此美好,现实又是怎样的?找出文中语句。

3、一根火柴的火焰对于小女孩来说是那么温暖,那么明亮,可是擦燃一根火柴对她来说却多么不容易。找出文中语句读一读。擦燃一根火柴为什么这么艰难,这么矛盾?你体会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注意读出小女孩的感情变化,矛盾、害怕——喜悦、激动——悲伤、失望。

三、总结学法

1、找出描写幻象的句子,感情朗读;

2、联系上下文说现实;

3、对比幻象和现实谈体会;

4、感情朗读段落。

四、迁移学法,学生展示。

师追问:四次幻象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五、感情朗读感人语句,深化主题

1、然而火柴一灭,暖和的火炉不见了,喷香的烤鹅不见了,美丽的圣诞树不见了,慈祥的奶奶不见了,当她擦燃整把火柴的时候,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齐读“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地方去了。”你怎么理解?感情朗读。

2、小女孩的生活是悲惨的,但她死前却看到了那么美丽的东西,所以说这是一个凄美的故事,结尾也这样凄美。齐读倒数第二段。小女孩又冷又饿,结果冻死在街头,她的嘴角为什么还带着微笑呢?齐读“她曾经……曾经……”。感情朗读。怎么理解这两个“幸福”?

3、在当时社会,对穷苦孩子来说死就等于幸福,这告诉我们什么?(社会的冷酷、世界的冷漠)

4、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你想对这个小女孩说什么?

师生互动,以读代讲,以情促学,再加上步步深入的追问,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合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想象、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达标课)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潘小红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传世之作,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地位尤其重要。这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我认为这篇作品最精彩或者说最触动人心的地方是小女孩用细细的火柴点燃美丽的幻觉世界的那一刻,因为小女孩用她那细细的火柴为黑暗而又寒冷的世界点燃了温暖与光明。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生活在悲苦中的千千万万个孩子们的缩影,他们是社会生活中被压榨、被欺侮、被贱视的弱者。安徒生笔下的形象是一个弱者顽强不屈的抗争与追求,这是安徒生自身的写照。这个气息可闻、身形可见的小女孩,她的可怜、她的孤苦激起了读者切入心底的同情,与安徒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童话世界里,安徒生对小女孩怜悯的爱最终变成了一种抚慰的爱——小女孩在痛苦的极点留下了微笑。安徒生最后给予小女孩的是永恒的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以及作者寄予的同情,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丰富的想像能力、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了解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的表达效果。
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对比、想像、朗读等多种方法,增强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激起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关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起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设计理念:
  对于这样语言凄美、情感强烈且富于变化的文章来说,“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环节设计:
  我在设计《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时充分考虑了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在第一课时让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了五次幻象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将本节课分以下几步进行:
   1、欣赏美文,感受魅力。    2、创设情境,初读感知。
   3、品读课文,感受悲惨。   4、课外延伸,情满人间。

  下面,我具体说说我是怎样教学这一课的:

(一)欣赏美文,感受魅力
   孩子们大多都读过《安徒生童话》,但那都是简单的情节记忆,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前对安徒生的童话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在上课以前出示了一段话,让孩子们在准备上课之余提前感受到安徒生童话的魅力。
  (课件出示)安徒生的童话
  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一部世纪交响乐,优美的词句、奇妙的想像,让人陶醉在音乐的海洋;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一部走访世界的游记,每读一则童话,就有一束阳光射进我们的心灵;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一部跨越年龄的经典,每一篇的来历,都是那么不同寻常。他的童话中有对假、恶、丑的揭露、鞭挞,但更多的是对真、善、美的赞扬和向往,从而给人以朝阳般的温暖和健康向上的力量。他以自己美好的幻想向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爱与同情、善良和真诚、平等和正义的未来世界。

(二)创设情境,初读感知
  上课伊始,我和学生进行谈话,让学生回忆过除夕的情景,调动学生快乐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图片,以充满感情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孩子们除夕的快乐和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凄惨形成显明的对比,激起孩子们迫切想了解这个小女孩的强烈欲望,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接下来,我让孩子们静静地欣赏《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动画,伴着哀伤的音乐--《火柴天堂》,体会着画面中小女孩痛苦的神情,我相信整个班里都会回荡着悲伤的氛围。这种氛围的营造,为下面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然后,我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初读课文,畅谈感受。孩子们可能会说:她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贫穷的孩子、美丽的孩子,一个听话的孩子,一个孤独的孩子……叶澜教授曾指出:“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在孩子们谈感受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用眼神和表情来和学生产生情感的沟通,老师要充分尊重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不要给予是非评价,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去不断地印证自已的感受。

(三)品读课文,感受悲惨

我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所以我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课件出示)有爱就有发现:
  爱可以给人以温暖,爱可以给人以力量,请你敞开爱的心扉,用心去细细品读文章,在你眼前的这个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带着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你一招:你可以通过品词酌句的方法谈理解,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谈理解。
  1、静心悟读,体会悲惨。
    出示阅读提示后,老师要给孩子静心悟读的时间,因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在读书的过程中,有的孩子的脸色变得凝重了,有的孩子的眼睛湿润了;有的孩子用自己的情感朗读感染了周围的同学,有的孩子拿起笔在书上勾勾画画,孩子们在静心悟读的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深切地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可怜,便有了不吐不快、急于交流的迫切愿望。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就比较容易找到知音、引发强烈的共鸣。

2、展开想象,体会悲惨。
  在描写小女孩“卖火柴”的一部分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比如:(1)、小男孩在嘲笑她时,可能会说些什么?(2)、小女孩在街头叫卖时,那些拒绝她的人会说些什么?(3)、小女孩的爸爸为什么一定会打她,他爸爸可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老师创设的情境,培养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这就给这个本来就可怜的孩子又抹上了一笔浓重的悲剧色彩。
  3、情境朗读,激发同情。
  语文课堂,不仅要有同学们的议论纷纷,更要有孩子们的书声朗朗。所以要让孩子们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尤其是配着哀伤的音乐朗读,孩子们与这催人泪下的情感气氛融为了一体。作者采用了虚实的对比写法写小女孩的5次幻象,反衬了小女孩生活的痛苦。特别是后两次幻象,是前三次的高潮,在看见奶奶的一刹那,她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赶紧想把奶奶留住,于是擦燃了一大把火柴,她和奶奶一起飞走了,她死了!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幻象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在文章最高潮的部分,可以通过齐读的方式让学生的情绪也达到最高潮!通过情境朗读来感受小女孩生不如死的悲惨,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孩子们感受得越深,对文章中的难理解的句子理解得越到位。
  4、品读句子,理解幸福。
  课文中有两句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句子,
  (1)、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所以,我把这两句的理解放到文章最后去处理,由于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体会,学生可以理解到:对于这个小女孩来说,死了才能得到解脱,她最终的“幸福”就意味着死亡。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课外延伸,情满人间
    说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

其实生活中,也不乏有像小女孩一样遇到困难的人,但他们有着和小女孩敢擦燃火柴一样的勇气去战胜困难。比如在汶川地震中受伤和遇难的孩子们,他们是不幸的,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但他们同时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新中国,他们得到了我们所有人的关爱和祝福,我们大家用爱心筑起了一道爱的长城,抚平了他们心中的伤痛,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爱。最后,我们就在欣赏《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中结束今天这节课。
  整堂课的设计,我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年级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读悟结合的教学理念,基本达到了教学效果。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评委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潘小红。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 。

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说教材 ;第二:说学生; 第三:说教学目标; 第四:说教学设计; 第五:说教学过程 。

一、说教材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传世之作,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 死街头的故事。文以火柴为线索,重点写了小女孩五次划火柴看见的美好的幻像,渴望得到温暖、食物、快乐和亲情。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生活在悲苦中的千千万万个孩子们的缩影,他们是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榨、被欺侮、被贱视的弱者。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二、说学生 总整体说来,六年级的学生对童话已经有基本的了解,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时代意义,掌握了一定得学习方法。但是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参差不齐。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六年级学生已有的基础,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以及作者寄予的同情,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丰富的想像能力、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了解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的表达效果。
   2、 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对比、想像、朗读等多种方法,增强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激起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4、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各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

5、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说学法和教法: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本课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为主,辅以点拨引导法。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 ,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 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五、说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教学分为以下四步,共两个课时进行: (一)创设情境,介绍背景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三)理清脉络,把握情节 ;(四)品读课文,激发同情心;(五)走近人物,培养同情心。

(一)  创设情境,介绍背景 。

 好的课文导入,是课堂成功的重要部分。我以“同学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呢?” 这个问题导入,让学生畅所欲言,调动学生快乐的情感体验,再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课件动画,配以《火柴天堂》的音乐,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 继而让学生回忆所学安徒生的童话,以及对安徒生的了解。教师作出相应补充并介绍这篇童话的写作的社会背景和人物背景, 故事中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原型其实是安徒生的母亲。这些都为学习本课做好铺垫。

(二)  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新字词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一: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问题二:卖火柴的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问题三:小女孩总共擦了几次火柴,每次分别看见了什么景象?

课文朗读完毕, 学习本课生词。 我将易错字、 同音字、 重点理解词分开讲解和朗读, 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例如易错字: “灌” “焰” “裙” ;重点理解词,如“哆哆嗦嗦” “两腮通红” “蜷腿”这些词,都让学生来表演,让学生理解透彻记忆深刻。

(三).理清脉络,把握情节。

 1、通过回答自由朗读课文时提出的三大问题来理清文章脉络。学生在回答问题和谈感受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用眼神和表情来和学生产生情感的沟通,老师要充分尊重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不要给予是非评价,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去不断地印证自已的感受。

问题一: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了了文章大意。

问题二: 卖火柴的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回答出很冷、 很饿、 很孤独, 小女孩此刻最需要的就是温暖、食物、快乐和亲情。这为回答第三个问题作出了铺垫。

问题三:小女孩总共擦了几次火柴,每次分别看见了什么景象?提示学生回答这个问题 时要注意小女孩看见这些幻象的顺序。

 2.回答完三个问题,学生基本把握了故事的情节,便可以划分文章段落并概括大意。 第一段(第 1—4 节) :下着雪的大年夜,一个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 第二段(第 5—11 节) :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 第三段(第 12、13 节) :小女孩的死。

(四).品读课文,激发同情心。

 首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在学生已经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小女孩第一次到第五次擦燃火柴的情景,体会小女孩感情的变化。学生抓住每一部分重点句段进行朗读,写出自身独特感受,即作批注。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其次,引深问题,对比强化。 通过刚才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把学习的收获进行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 抓住每一部分重点词语、句子进行理解。教师抓住关键问题: “小女孩手上抓着成把的火柴, 为什么一根也不敢擦呢?为什么她又终于抽出了一根, 到最后赶紧抽出一大把?”

这期间小女孩情感有怎样的变化?小女孩擦燃火柴前是迫切之情,燃烧时是高兴之情, 熄灭后是失望之情。让学生在幻象与现实的对比中,发现小女孩在美妙的幻象中没有寒 冷、饥饿、享受着快乐与疼爱。她是幸福的。当火柴熄灭时,她又会回到冷酷的现实, 这里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这样的写作手法的好处是更能体现小女孩的悲惨生活。

最后,对比升华,思维扩展。 教师紧接着创设情境:我仿佛听到小女孩的声音,你们听到了什么?学生从小女孩的角度说自己听到了什么,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对小女孩所处的社会冷酷有了初步的认识。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部分

学生有了理解与情感的积淀,教师引导学生引深原问题:文中两个幸福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小女孩冻死了也是“幸福”的,她真的走向自己的幸福了吗?

配着音乐,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幻灯片。教师引导学生:如果小女孩没有被冻死,她活了下来,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最终发现:小女孩只有在幻象中才是幸福的,现实只会带给她寒冷、饥饿和痛苦,也只有死亡才能让她摆脱这一切。死对小女孩来说是幸福的,这个幸福是悲惨的。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接触到问题的实质,理解句子中蕴含的深厚情感,让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情感,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接着创设情景:此刻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学生可以对小女孩说,可以对安徒生说,学生还可以对社会说。在学生多角度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时可以层层深入到对社会制度的认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像小女孩这样的穷苦人完全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五)、走近人物,培养同情心。 

 在课堂最后,设置了拓展延伸内容: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所体验到的运用于生活实际,引发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六、结束语

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完毕,陈述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评委和老师多提宝贵 意见。谢谢!

说课教师:潘小红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以及作者寄予的同情,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丰富的想像能力、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了解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的表达效果。
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对比、想像、朗读等多种方法,增强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激起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关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起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乐曲《火柴天堂》

执教:潘小红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作者入手,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出示几段话请学生来读:

a我年届七十,有机会又读了一遍安徒生童话,颇有以前没有过的感受。因此我深深领悟到,安徒生童话真是可以从小读到老的书。(任溶溶)

b在安徒生的童话世界里,虽然他并不经常给你一个甜蜜蜜的大团圆──而是让女孩点完所有的火柴冻死,让锡兵为了得不到的爱情甘心熔化,让小人鱼化成美丽的海水泡沫,让刚刚爱上公主的穷人失手烧掉自己的飞箱──但掩卷之后,我们觉得他的童话世界仍然充满了善良和爱,充满了感动和美。

c丹麦大物理学家奥斯忒看到了安徒生的才能。他对安徒生说,如果他的长篇小说能使他出名,那么,他的童话将使他不朽。

d列夫·托尔斯泰曾意味深长地问高尔基:“你读过安徒生吗?我读过,十年前,我没读懂,十年后,我终于读懂了,他很孤独,非常孤独!”

e我相信,用生命写作的作家无论多稀少,安徒生都是其中一个,他的生活、经历、情感、血液、梦想……一切都在文字中,这使得他的童话拥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在儿童和成人的世界里都广受欢迎。仅此一点,就可以把世界上绝大部分童话作家和安徒生区别开来。

1.关于安徒生,你了解了什么?

2.关于安徒生,你不解什么?

二、从故事走近安徒生

1.简介《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846年。当时有个朋友要求他为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画写一篇童话。这幅画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亲的苦难童年。他的母亲幼年讨过饭。安徒生说:“妈妈告诉我,她没有办法从任何人那里讨到一点东西,当她在一座桥底下坐下的时候,感到饿极了。她把手指伸到水里去,沾了几滴水滴到舌头上,因为她相信,这多少可以止住她的饥饿。最后,她终于睡过去了,一直睡到下午。”

安徒生就怀着这种感情创作了这篇感人的童话的。

2.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自学生字。

三、默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把自己的想法批注在书上。

教你一招:你可以通过品词酌句的方法谈理解,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谈理解。

围绕课文,交流自学所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检查朗读,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介绍背景 。

 好的课文导入,是课堂成功的重要部分。我以“同学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呢?” 这个问题导入,让学生畅所欲言,调动学生快乐的情感体验,再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课件动画,配以《火柴天堂》的音乐,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 继而让学生回忆所学安徒生的童话,以及对安徒生的了解。教师作出相应补充并介绍这篇童话的写作的社会背景和人物背景, 故事中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原型其实是安徒生的母亲。这些都为学习本课做好铺垫。

二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把握情节。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一: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问题二:卖火柴的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问题三:小女孩总共擦了几次火柴,每次分别看见了什么景象?

1、通过回答自由朗读课文时提出的三大问题来理清文章脉络。学生在回答问题和谈感受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用眼神和表情来和学生产生情感的沟通,老师要充分尊重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不要给予是非评价,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去不断地印证自已的感受。

问题一: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了了文章大意。

问题二: 卖火柴的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回答出很冷、 很饿、 很孤独, 小女孩此刻最需要的就是温暖、食物、快乐和亲情。这为回答第三个问题作出了铺垫。

【展开想象,体会悲惨】
 在描写小女孩“卖火柴”的一部分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比如:(1)、小男孩在嘲笑她时,可能会说些什么?(2)、小女孩在街头叫卖时,那些拒绝她的人会说些什么?(3)、小女孩的爸爸为什么一定会打她,他爸爸可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老师创设的情境,培养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这就给这个本来就可怜的孩子又抹上了一笔浓重的悲剧色彩。

问题三:小女孩总共擦了几次火柴,每次分别看见了什么景象?提示学生回答这个问题 时要注意小女孩看见这些幻象的顺序。

 2.回答完三个问题,学生基本把握了故事的情节,便可以划分文章段落并概括大意。 第一段(第 1—4 节) :下着雪的大年夜,一个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 第二段(第 5—11 节) :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 第三段(第 12、13 节) :小女孩的死。

三、品读课文,激发同情心。

 首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在学生已经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小女孩第一次到第五次擦燃火柴的情景,体会小女孩感情的变化。学生抓住每一部分重点句段进行朗读,写出自身独特感受,即作批注。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要让孩子们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尤其是配着哀伤的音乐朗读,孩子们与这催人泪下的情感气氛融为了一体。作者采用了虚实的对比写法写小女孩的5次幻象,反衬了小女孩生活的痛苦。特别是后两次幻象,是前三次的高潮,在看见奶奶的一刹那,她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赶紧想把奶奶留住,于是擦燃了一大把火柴,她和奶奶一起飞走了,她死了!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幻象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

 其次,引深问题,对比强化。 通过刚才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把学习的收获进行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 抓住每一部分重点词语、句子进行理解。教师抓住关键问题: “小女孩手上抓着成把的火柴, 为什么一根也不敢擦呢?为什么她又终于抽出了一根, 到最后赶紧抽出一大把?”

这期间小女孩情感有怎样的变化?小女孩擦燃火柴前是迫切之情,燃烧时是高兴之情, 熄灭后是失望之情。让学生在幻象与现实的对比中,发现小女孩在美妙的幻象中没有寒 冷、饥饿、享受着快乐与疼爱。她是幸福的。当火柴熄灭时,她又会回到冷酷的现实, 这里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这样的写作手法的好处是更能体现小女孩的悲惨生活。

最后,对比升华,思维扩展。 教师紧接着创设情境:我仿佛听到小女孩的声音,你们听到了什么?学生从小女孩的角度说自己听到了什么,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对小女孩所处的社会冷酷有了初步的认识。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部分

学生有了理解与情感的积淀,教师引导学生引深原问题:文中两个幸福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小女孩冻死了也是“幸福”的,她真的走向自己的幸福了吗?

配着音乐,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幻灯片。教师引导学生:如果小女孩没有被冻死,她活了下来,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最终发现:小女孩只有在幻象中才是幸福的,现实只会带给她寒冷、饥饿和痛苦,也只有死亡才能让她摆脱这一切。死对小女孩来说是幸福的,这个幸福是悲惨的。

当最后一把火柴熄灭的时候,奶奶抱起小女孩,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里,我是这样引导和启发学生的:“真有这样的地方吗,在旧年的大年夜,小女孩就这样永远的走了,对于这个冷冰冰的世界,她已不再留恋,虽然她是带着微笑、带着幸福走的,可为什么老师的心里却会如此的悲痛?是谁让小女孩生不如死,是谁害死了小女孩?是无情的风雪吗?我们中国也有过雪灾;是凶爸爸吗?虎毒尚不食子;是贫穷的生活吗?而他又为什么会穷成这样……这一切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丹麦当时那黑暗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

教师接着创设情景:此刻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学生可以对小女孩说,可以对安徒生说,学生还可以对社会说。在学生多角度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时可以层层深入到对社会制度的认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像小女孩这样的穷苦人完全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四、走近人物,培养同情心。

 结合学生的感悟,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小女孩现实生活悲惨的句子。

比如冷──

天气的冷: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大街走着。”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师:是啊,这个冰天雪地的大年夜,除了寒冷,还能给光头赤脚在街上的女孩带来什么呢!难怪小女孩首先就想到火炉了。请同学们接着交流。

人情的冷: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

在课堂最后,设置了拓展延伸内容: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所体验到的运用于生活实际,引发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五、课外延伸,情满人间
  1、其实生活中,也不乏有像小女孩一样遇到困难的人,但他们有着和小女孩敢擦燃火柴一样的勇气去战胜困难。比如在汶川地震中受伤和遇难的孩子们,他们是不幸的,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但他们同时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新中国,他们得到了我们所有人的关爱和祝福,我们大家用爱心筑起了一道爱的长城,抚平了他们心中的伤痛,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爱。最后,我们就在欣赏《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中结束今天这节课。
  

2、鼓励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准备召开“班级读书会──走近安徒生和他的童话

(课件出示)安徒生的童话
     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一部世纪交响乐,优美的词句、奇妙的想像,让人陶醉在音乐的海洋;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一部走访世界的游记,每读一则童话,就有一束阳光射进我们的心灵;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一部跨越年龄的经典,每一篇的来历,都是那么不同寻常。他的童话中有对假、恶、丑的揭露、鞭挞,但更多的是对真、善、美的赞扬和向往,从而给人以朝阳般的温暖和健康向上的力量。他以自己美好的幻想向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爱与同情、善良和真诚、平等和正义的未来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