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是初中地理课程的开头篇章,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认识、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等知识点。其中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初中阶段最难学的知识点之一。按教学大纲规定可用2—3课时的教学时间来完成,需要准备的教学用具主要是地球仪。

开学这两周来,我一直都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由于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才刚刚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又不想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到地理难学,所以尽量放慢教学进度(安排了3课时),但3节课下来,除了第一课时时间略有充裕外,第二、三课时的教学时间都非常紧张。想想教学中存在的遗憾也不少,浪费了3节课的口舌,结果还有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好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N、S、E、W常常分不清),还有东西半球和东西经的划分界线学生也还容易混淆,特别是“0°—20°W”和“160°E-180°”经度范围内的半球位置也还有很多的学生没有掌握好。导学案因为授课时间比较紧张,所以有些问题也处理的不是很好。

 

第二篇:《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实践反思稿)

文本框: 鲁教版 六年级 地理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说明:“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一项,旨在通过该学习内容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安排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五个内容。主体内容是围绕“人类是如何逐步认识地球形状和测量出地球大小的?”“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制作地球仪有什么用处?”“人们为何在地球仪上建构经纬网?经纬网该怎样利用?”这一系列问题来展开的。

三、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4.运用地球仪,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整个地理学习的基础和重点之一,一是空间概念教强,涉及的新名词与概念较多;二是教学内容中所隐含的时间与空间、静态与动态和图形中的点、线、面、体的联系等思维转换较大。这对于12—13岁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困难。

五、评价设计

本节课的问题设计大部分是在提取学生的日常知识储备,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就会有一种自我肯定,自我激励。另外,本节很多内容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活用教材、地球仪和相关图像,使学生在观察与思考、操作与演示中建立直观的感知,所以老师在评价时主要是肯定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