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

【摘要】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老子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环境问题的思考主要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关键词:人 自然 和谐发展

恩格斯是自然辩证法的奠基者,而道家学说中也对大自然进行了分析,他们都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突出强调了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人与自然的能动性和受动性,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的联系.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昭示人们,人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是和谐统一的辨证运动,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然状态。从哲学理论上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存在,天地万物与人,同为自然整体的一部分,相互之间存在着感应的关系。人与天地万物感应,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制约;就自然整体而言,天、地、物、人,都遵循着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节律而在变化着,对这个整体统一的节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总体上呈现为差异一体的状态。这就是说,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是统一体内的差异关系,不是主奴关系,不是对立的两极存在,人不是主宰自然的主体,也并不具有征服与支配自然的权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然的世界”是“人在物质环境中的存在”的概念,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而不是脱离人的、被人作为观察对象的概念。那种被人作为观察对象所涉及的东西,不仅是 1

物理学中的“宇宙”,而且是哲学中的“人也在其中的自然世界”。 第二,自然世界必须人化,具有人的属性。因为,哲学是人对自然世界的探求,,人只对其生活的自然世界有发言权。所以,真实的自然世界是人的世界,真实的自然世界是与人息息相关的、人化了的自然世界。所谓人化,就是现实化,就是形成真真切切的现实的自然世界,如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于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第三,自然世界的人化具有人的本质,是由自然界和人的对象化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当人面对天地万物或“面对自我”,形成经验和认知之时,形式上是人在认识,但因为认识者和被认识者都在自然之中,所以实质上就是自然的自我认识;由于人对自身的超越,人将自身从自然分化出来,并通过人的能动的感性实践活动,将自然摆置到自己的面前,构成了对象化活动;人的对象化活动肩负着一种使命,即按照人自身的性质和需要改变对象本身。这个过程就是自然界的人化,而人化过程的结果,就是使“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这就是说,对象成为他自身”。这样,人的对象化活动就架起了一座从主体到客体的桥梁,使客体主体化,自然界人化,世界最终归结为人。

第四,人的对象化活动的最终归结是“天人合一”。 自然界里, 2

生命在进化和发展中,人利用自己的生命活动(感性的实践活动)创造了“超越生命的生命”,把生命引向更广大的无生命世界,使无生命界潜在的能量得以活化,从而发挥出天地万物自身难以实现的价值性。人的出现,意味着宇宙中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和进化模式的形成。而且,人生为人的活动,既是从自然分化、与天地万物剥离的过程,同时又是更加深入自然、与天地万物相互同化为一体的过程。人对自身的超越,对自身也是既属肯定而又否定的两重关系,在人否定自然肯定自我的同时,人就把自我肯定于自身的否定形式即对象之中。人的本性必然会引导人走向这样的结局:人属于自然、自然也属于人,人即是世界、世界也即是人,人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人与自然达到本质合一。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

在不断增长的需要与满足这种需要的能力之间相互促进过程中。人越来越显示出其对自然的主动的、支配性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总是相伴而生的。人的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还有另一方面的问题,那就是“预定的目的和达到的结果之间还总是存在着非常大的出入,不能预见的作用占了优势,不能控制的力量比有计划发动的力量强得多。”也就是说,当人对自然的支配活动还被盲目的力量(自然规律)所支配的时候,活动的目的性愈强,结果对预期目的的偏离可能就愈大,活动的强度愈大,对自然的破坏性可能就愈大;反之,自然应对这种破坏性的反应,便是自然对我们的报复。对于由人的不当活动而引起的自然界的报复,恩格斯作了精彩的描述:“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 3

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在今天看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化的建设,所有自然都看起来并不那么自然,大片的森林变成荒漠、河流断流,河水污染、空气二氧化硫,二氧化碳超标,为了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文化的发展几乎所有国家都是走的先破坏再治理的道路,但是在治理的代价是非常大的,治理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自然也只是一个亚自然状态。在全世界都在呼吁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处理城市建设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不能丢弃城市建设更不能忽略环境保护,所以我们得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我们才能营建和谐自然、优美的城市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现代城市建设的目标,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求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保证基本生存的前提下,科学改造自然、合理开发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和谐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所以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

4

 

第二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

20xx年1月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ocialScienceEdition)

Jan.2009Vol.34No.1

第34卷第1期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

董明辉

(湖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摘 要: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首先必须做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经历了“和谐—不和谐—新的和谐”的十分曲折的过程。于人类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价值观、生产观、;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图分类号-(2009)01-0053-04

ofHDevelopmentofManandNature

DONGMing-hui

(CollegeofResourcesEnvironmentandTourism,Hunan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Changde,415000,China)

Abstract: Theharmonious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isamustforharmonioussociety.Thereisacom2plicated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Theyexperiencedaprocessofbeing“harmonious-inharmonious-newharmonious”.Deviationofman’sthoughtisthemainreasonoftheimbalanceof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2ture.Establishingrightmanandlandoutlook,valueoutlook,productionoutlook,ethicoutlookisthepreconditionforharmoniousdevelopmentofmanandnature.Protectingenvironmentandusingproperlyresourcesisanimportantwaytoachieveharmoniousdevelopmentofmanandnature.

Keywords: manandnature;harmoniousdevelopment;philosophicalthinking

  和谐是生命世界的永恒主题。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创举。和谐社会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三层互为递进的关系。和谐社会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最基本的和谐,可以说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任何其他的和谐无从谈起。自从人猿相揖别之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就开始了错综复杂的交叉。人类虽为自身创造出了与自然完全不同的自为世界,但是自为世界仍就依托自在世界,所以人类既是自在世界的产物,又是自为世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究竟应当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关

乎人类的命运和人类所生存的地球的命运。人类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探求和自我反省,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思考的理论前提。

一 利用自然资源的两种后果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轨迹

  整个人类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生产力水平提高,主要标志是利

用自然资源水平和利用自然资源手段的提高。然而,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

(一)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两种后果

尊重自然,按照规律办事可以造福于人类。仅

[1]

①收稿日期:2008-10-20

 作者简介:董明辉(1955-),男,湖南桃源人,湖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资源管理与区域开发。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

5 4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卷

就大气圈而言,人类目前对大气环境还无力控制,一场台风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00颗2万吨级的原子弹,人类无法减弱它的强度,但人们可以预测它的路径,减轻其危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的加深,人类利用自然的规模不断扩大,不断向自觉地利用自然方面转化。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改造利用自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李冰父子率领人民修筑都江堰,证明了我国人民利用自然的高度智慧。秦国修筑郑国渠,引泾水灌渭河北岸一百余万亩土地,变“不可以稼”为“每收一钟”的沃壤。新疆吐鲁番用坎儿井引地下水灌溉,减少水分蒸发,至今,吐鲁番地区还有坎儿井1100条,长3000公里,每年输水相反,,做了许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候,人们的认识有限,追求利用自然的短期效果,看不到利用的自然的长远效果。在科学技术发达以后,由于追逐短期经济效益,上层建筑与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造成人与自然的矛盾,使人类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如不合理地开垦土地,砍伐森林,引起水土资源的恶化。恩格斯指出,早在远古时期“,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了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

当今世界许多地区,对水土资源的破坏已经成为影响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我国一些地区自然环境的巨大变迁,大都与水资源的恶化有关。“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汉朝时,乌兰布和沙漠曾是农业兴旺的地方。700多年前,成吉思汗看到那里水草丰满,风光秀丽,亲自选为终老安葬之地。今天,成吉思汗陵园附近已呈现荒凉的半沙漠景象。当前,我国水土资源恶化相当严重,突出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森林破坏,草场退化。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值的44%,全国1Π3的草场退化,土壤养分减少,载畜能力下降;二是水资源枯竭,湖泊干枯,地下水位下降,河流断流,威胁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湖泊减少已成为诱发洪灾的重要原因;三是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含肥

[3]

料4000万吨左右,与全国每年化肥施用量相等。

可见,只有当人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的时候,才可以取得比较完满的结果。反之,就会受到惩罚。

[2]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轨迹

人类社会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从原始和谐到分离、对立、对抗,再到和谐、协调发展的历史。人与自然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个亘古的话题,它反映着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依赖自然也改变自然、影响自然的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发展过程。

1.在原始社会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整体和谐特征。人与自然共处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形:,体质发生重;工具和火的制造与使用,即所谓人类的文化适应,二者在其发展中,随

[4]

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才有了人类的进化和人类社会的产生。但由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原始社会自然环境的产物,如水中的鱼,空中的鸟,森林野地的野菜和野果是维系原始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只能被动生存在自然的怀抱中。因而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被动服从,人与自然和谐的主导因素只能是自然,自然决定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在农耕社会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是整体和谐。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整体和谐开始出现变化,即在整体和谐的基础上出现了阶段性的、区域性的不和谐。由于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类开始不安于自然的庇护和统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试图改造与改变自然,而这种改造和改变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缓慢,往往伴随着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破坏性。又由于农耕时代自然人口增长速度较慢且数量不大,整个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仅仅是阶段性的和区域性的。同时,人类也开始萌发出顺应自然的一些思想。如北魏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谷篇》中有“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性反道,劳而无获”。

3.工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整体上处在失衡状况。工业文明的出现至20世纪6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类对自然的理念也发生了的改变:由“利用”变成“征服”,“人是自然的主宰”、“人为自然立法”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有的学者曾认为,借助科学“我们就可以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人与自然关系产生了逆转,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变成了对自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

20xx年第1期董明辉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 55

然的掠夺和破坏。自然资源被无节制地大规模消

耗,造成污染物大量排放,自然资源枯竭和生态日益恶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动植物物种大量灭绝……这些灾难性后果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4.人类进入后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

了恣意妄为的疯狂掠夺和破坏,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危害了人类的根本利益。今天,仍然有些发达国家为了本国的利益,不顾其他国家和全人类的利益,把污染环境和具有破坏性不可逆的产业输出到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我国有些地区也存在为了眼前经济利益肆意破坏环境的现象。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导致整个地球的生态失衡、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最终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如禽流感和其他传染性疾病对人类的威胁,根源都在于人

[1]

,。

()偏差。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必然要经历错综复杂的过程。正如列宁在谈到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时所说的那样,直线性与片面性、死板与僵化、主观主义与主观盲动性,都是导致人类不能正确认识自然的主观原因。由于自然界本质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运动变化过程,人类对生态系统循环规律的认识也是曲折发展的。原始社会和农耕时代,人受自然支配和奴役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落后和科学知识的贫乏,导致人对自然的无知和敬畏。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适应自然,认识自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又走向了反面,夸大了人类对自然的作用,把人类当作自然的主宰,随意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类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过度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对自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自然的自净能力越来越差,使自然界越来越不适应人类活动。

另一方面,人类实践活动在解决具体问题和矛盾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虽然在全世界来说,国际社会已经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性达成初步共识,但国家与国家在意识形态、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利益矛盾仍然十分复杂,如何把共识落实为具体的行动还任重而道远;就国内而言,各地的条件千差万别,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等矛盾冲突也极为明显。人类曾经经历了为脱贫快速发展而牺牲环境,经济发展之后再治理环境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弯路,不少地区甚至为了短期、眼前的经济利益,对环境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尽管我们现在已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但要坚决杜绝也不是轻而易举的,比如发达国家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应担负更多的责任,可是

关系的认识产生了新的飞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望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实现和谐。这是因为人类在征服自然带来巨额财富的同时,也制造了巨大灾难,这迫使人类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全球治理成为各国的共识。19xx年6月5日,联合件———《人类环境宣言》,球,的义务,;19xx年2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从一个地球至一个世界: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总观点》的报告,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对“可持续发展”作了一个迄今为止最权威的界定: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从此深入人心,人类社会也由此开始新的发展历程。此后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纲领性文件和国际公约相继问世,标志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在全球的治理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可以预期的。

二 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的认识根源和谐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

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不是静态的。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无时无刻不在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如辩证唯物主义揭示物质世界的一切运动过程一样,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在“和谐———不和谐———新的和谐”的曲折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回顾人类历史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复杂过程,可以看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是有着深刻认识根源的。

(一)“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

工业社会的发展带来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为人类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人类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滋生了极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万事万物的中心,人是价值和价值判断的主体。这种认识坚持一切从人的利益和价值出发,忽视人类的存在必须以自然的持续存在为前提。由此人类对大自然采取

[5]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

5 6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卷

《京都议定书》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得到美国的批准。三 转变观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现实告诉我们,要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就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一些陈旧、过时、片面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价值观,生产观、伦理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必须转变“人是自然的主宰”的人地观这种人地观建立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对立的基础上,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过程,向自然索取越多,物质财富越丰富,物质文明的程度也就越高。。,生、发展的基础,的掠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自然的索取应保持良性循环,人类生产与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不能超出大自然的自净能力,爱惜资源,保护环境是人类必须承担的责任。

(二)必须转变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的价值观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追求由低档次向高档次递进,由简单稳定向复杂多变发展。这种消费需求上的变化在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社会

[6]

的进步状态。但也使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逐渐主宰了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由于生产能力迅速提高,物质财富激增,个别时期形成“供过于求”的虚假现象,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也因此大行其道。这种价值观把人们精神的满足完全建筑在物质消费基础上,实际上是把人的尊严和价值与消费、特别是大量的浪费等同起来,形成了拥有财富的人就是大肆挥霍资源的人,大肆挥霍物质财富就是富有的表现等“暴发户”心态,这种行为消解甚至扭曲了

[7]

人文精神的真正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将自身的幸福体现在适度消费之中,寻找消费行为与理性需求的平衡点,用人类应有的理性去约束具有无限扩张的消费欲望。要求人们的消费建立在符合物质生产与生态良好发展的水平上,在对生态环境给予保护的前提下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使人们的消费具有适度性、可持续性、全面性、协调性与精神消费第一性等特征。

(三)必须转变陈旧的生产观念

在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生产被当作谋取基本生活资料的手段和满足自身需要的活

[8]

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工具性生产的发展和工具理性的张扬是自然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重要原因。随着把保护自然和保护环境纳入生产力发展的范畴,绿色GDP概念的提出,循环经济的确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也必须是人类只能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博爱万物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类与自然万物在高度和谐统一中相互转换物质和能量,最终实现人类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四)“恶”的伦理观念

,都必须达。在现代社会的和谐伦理的视野中,人类的最大幸福与价值,不再是通过蛮横地支配自然万物而获得,而是运用和谐理性来促进万物的平衡发展。人类只有成为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因素时,才是善的,否则,就是恶的。生态问题的日益恶化实际上折射着人类的道德危机。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历经亿万年形成的整体,在这个系统中,所有生命都有一定的位置,都有持续生存的权利,和谐而有序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只有把自然万物包容在人类社会和谐伦理关系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真正获得和谐发展。人类离不开大地,人与自然的矛盾集中反映在环境和生态保护上。优美、适宜的环境和生态可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进入21世纪,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日益深入人心,综合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保护生态平衡已经成为我们矫正过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失误的重要举措,其核心就是谋求实现环境、生态、社会和经济上的可持续良性循环。参考文献:

[1]阎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J].生态经济,2006(11)85-8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19.[3]胡兆量.中国区域发展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王思涌,主编.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

[1]

版社,1997:66-67.

[6]尹世杰.关于生态消费的几个问题[J].求索,2000(5).

[7]毛中根,林哲.从生态消费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J].生态经济,2007(6).

[8]曾建国,陈娟.利益表达及实现机制与和谐社会构建[J].湖南文

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47-49.

(责任编辑:张群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