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音乐活动《买菜》的教学策略

关注细节 愉快歌唱

——谈中班音乐活动《买菜》的教学策略

歌唱活动不仅要关注歌词内容的理解、旋律的整体学习,更应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认知能力、思维等学习品质的发展,让幼儿歌唱过程中充分享受学习、主动学习、和高效学习。根据本次大会主题词“关注幼儿学习过程,研究教师教学行为,提升课程教学品质”,我们的理解是:聚焦灵动的细

节,实现愉悦的歌唱。因为细节虽小,却能见微而知著。

一、难点的巧妙前置,帮助幼儿快速认知,精确记忆。

理解记忆歌词是幼儿有效学唱歌曲和产生相应的审美情感体验的基础。歌曲《买菜》前后两段歌词以记叙性语句出现,且曲调也基本一样,幼儿容易理解和学唱。但菜名部分却以说唱形式呈现。菜名数量多达十种,光是记忆就已经是件不容易的事了,还要按XX XX | XX X的节奏合拍接唱,对中班孩子是个不小的

挑战。

那么如何有效突破“合拍接唱,快乐歌唱”的难点,帮助幼儿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实现三个目标:1、感受歌曲轻快活泼的音乐节奏,掌握歌曲中的念白;

2.理解歌词,能较完整地演唱歌曲。3.乐于把自己融入情境,体验音乐活动带来

的乐趣。

我们采用 “难点前置、分层落实”的策略,在活动一开始就直接引入中间的说唱环节,让幼儿多形式练习有节奏的念白后再让幼儿唱着夸夸我的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求孩子做到认真倾听、仔细辨认、详细记忆、快速准确地接唱,隐含的是对孩子倾听观察模仿品质的培养目标。随着难点的逐一突破,再引出歌曲的前后乐句形成完整歌曲。 这样巧妙的难点前置设计,使得整个活动过程呈

现出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特点,孩子的学习自然就显得轻松了。

二、图谱的有意识增减,物化音乐元素,发展幼儿思维品质 图谱能帮助幼儿解决认知的困难,使幼儿接下来能更好地集中学习和表达歌唱的的旋律与情感。我们以简笔画的形象呈现的简易图谱更符合孩子们的审美情

趣,教师制作起来省时省力,非常适合常态教学。在设计图谱的过程中我们更关

注了几个细节上的处理:

1.音乐元素的物化 如我们将抽象的XX XX | XX X音乐节奏转化成“2个萝卜2根黄瓜3个西红柿”,促使幼儿在看一看、说一说、拍一拍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无形中延长了孩子的注意投入时间,有利于孩子专注学习

品质的养成。

2.迁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活动中我们紧扣歌曲中“鸡蛋、青菜、母鸡、鱼儿”四小结曲调完全相同、歌词结构一样的特点这个小细节促幼儿的经验迁移。如:在引导孩子精确记忆“绿油油、圆溜溜”等词语时,我们采用迁移的方法引发孩子想想“你能象唱青菜绿油油一样,用好听的词来夸夸鸡蛋吗?”;同样的方法由“母鸡”迁移“鱼”的歌词。幼儿在倾听同伴、观察模仿、填充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变得更加主动积极。采用迁移的学习方式的音乐活动模式的背后其实更

隐藏着另一个特殊的价值:仿编经验的积累。

3.循序渐进的学习 考虑到幼儿新歌学习记忆有一定困难,我们贯彻 “目标小步前进,难度逐步叠加”的原则。撤掉反复部分的母鸡和鱼,以忘记买母鸡和鱼的口吻补充图谱,演唱歌曲;并用加法增加图谱,等孩子基本会唱歌曲后,

用减法逐渐拿掉图谱,撤离“图谱”这一支架让幼儿主动记忆歌词。

三、教育情景的游戏性创设,唤起幼儿学习热情,愉悦歌唱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化的情境教学也更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为了凸显活动趣味性,最初我们精心设计了“去菜场挑菜→说说我的菜→我和奶奶来买菜→变成蔬菜玩买菜”这样一个以“买菜”为主线的富有情趣的完整教学情境。期望孩子们始终置身于买菜的情境中,乐此不疲地玩着唱着。然而实践中发现最后的游戏出现了“喧宾夺主”的情形,孩子被游戏的好玩吸引,而远离了老师预设

的技能练习、情感体验的本意。

于是围绕着“帮助幼儿不断巩固完善和充分享受歌唱”的目标。我们重新设置了“让幼儿想象自己飞入图谱,成为歌曲中的角色”的游戏,让幼儿对比原唱听听“我们唱对了没有?”“哪里可以唱的更好听?”,鼓励孩子仔细寻找唱的不太完善的细节,给幼儿提供了“自我觉错、自我纠错”的学习机会,有效促进

幼儿自我定向、自我追求、自我完善的主动学习品质的发展。

最后我们英国布莱克的一首诗与大家共勉:

天真的预示

布莱克(英国)

一颗沙中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花中看出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把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

我们看到仅仅是一颗沙,但是我们以呵护之心关爱每一朵“花”,珍惜“一

刹那”的相逢,看到了头顶的太阳,就看到了真诚的世界。

研读教材 研读幼儿

——记中班语言活动《开心菜园》研课过程

海宁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中心园 吴海燕

一、教材说明

本活动取材于中班主题《香香的蔬菜》,该主题主要帮助幼儿梳理对蔬菜的一些粗浅、宽泛的知识,使他们对蔬菜的一些模糊、混沌的知觉转变为有意

义的、有结构的知觉。

《开心菜园》处于主题的中期,是在幼儿对蔬菜有了一定的感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语言活动,主要讲述长豇豆、芹菜和不同的蔬菜宝宝进行各种体育比赛,最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比赛项目。一共有五个画面,色彩鲜艳,角色形象拟

人化,表现的内容诙谐有趣,对幼儿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原设计以讲述为主要教学形式,选取了其中的三个画面作为讲述对象。主要

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幼儿进行较细致地观察与讲述。

二、教材的研读与改编

(一)教学形式的改变——变看图讲述为故事教学

细细地研读教材后发现,该内容蕴含斜坡、体育项目、外形与项目的匹配等认知经验,画面细节丰满,对幼儿的细致观察、生活经验、思维水平要求较高。原设计以看图讲述为主,引导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与描述,还设计了许多纠因性问题,这样对孩子的思维要求更高了。考虑到中班上学期的幼儿还是以模仿学习为主,因此我们以故事教学为主要形式,这样能提供幼儿语言学习的范本,让幼儿在看看听听说说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不会因讲述简单

而失去故事的趣味性。

(二)教材详略的处理——变五个画面为两个主要情境

原教材一共有五个画面:跳绳比赛、跑步比赛、摔跤比赛、排球比赛、体操比赛。在第一次教学时我们选取了三个比赛为主要内容让幼儿理解,其中跳绳比赛及跑步比赛是以引导幼儿先看图理解故事内容为主,摔跤比赛则教师讲述在前,并安排了个别幼儿尝试摔跤比赛的环节,最后一个体操比赛作为结尾,主要关注如何庆祝,以突出开心的主题。但试教后发现,容量太大,而且幼儿对于摔跤比赛、体操比赛缺少原有经验,幼儿尝试摔跤比赛只是增加了活动形式,虽然幼儿很兴奋,但缺乏实际的教学意义,对幼儿理解故事、发展语言能力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又进行了调整,舍去了摔跤比赛的内容,修改了体操比赛的画面:把画面修改为纯粹的大家为长豇豆、芹菜庆祝的画面。这样的调整降低了对幼儿科学认知、理解、表达的难度,符合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

(三)教育价值的挖掘——变渗透科学性为社会性教育

本活动虽然是一个语言活动,但作为主题背景下的一个语言活动,我们还是关注主题的目标与价值,但也正是受这影响,我们一开始太关注对于蔬菜特征,这一科学知识的落实。在核心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了“进一步了解几种常见蔬菜的主要特征。”这一目标。但在试教后发现,故事中的角色形象都是拟人化的,和实际生活中见到的蔬菜有一定的差距,在这样一个童话故事背景下,再牵强地渗透严谨的科学认知不是很妥当,也不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而且作为主题背景下,这个活动是在对蔬菜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的,再把这一科学知

识作为主体目标似乎不太适宜。

于是我们又多次对作品进行了解读,发现作品中一个隐含的教育价值: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始终不放弃,坚持到底,最终获得了胜利。这不正是现在很多孩子身上缺乏的品质吗?于是,我们把以科学目标调整为“尝试感受角色的心理,知道做任何事都要坚持”的社会性价值目标。并相应地改编了故事与教学策略,让幼儿能更深刻地体会角色的心理变化,提问的设计也引导

幼儿对此进行思考。

(四)故事的改编与完善——变平铺直叙为生动有趣的儿童化语言

有趣的情节、生动的语言,总是能吸引孩子的参与。一开始我们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改编了故事,但在讲述时发现总是不太能吸引孩子,图片所展现的有趣诙谐也变得平淡了,细细推敲之后发现故事还是以成人的语言来理性地叙述故事,而忽略了孩子的语言习惯,于是对故事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尽量以孩子的角度出发,运用儿童化的语言,使故事更有趣,更易于孩子理解。如跑步比赛中的一个场景,一开始的故事是这样的:“土豆先生发令枪一响,包心菜、番茄就“叽里咕噜”地滚着跑,一会儿就到了山坡下。”修改后的故事:“土豆先生说:预

备,跑!包心菜、番茄就飞快地滚起来,“叽里咕噜、叽里咕噜”,一会儿就到

了山坡下。”

当然改编故事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语言的儿童化与趣味性,同时也尽量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如故事开头部分,一开始编的时候是“开心菜园的蔬菜宝宝们要开运动会啦!大家排着整齐的队伍,神气地走入运动场。”这样简单导入故事主体部分。而考虑到语言活动中如何丰富幼儿的词汇、巩固对蔬菜特征的了解(为理解故事作铺垫),我们又进行了修改“开心菜园里住着一群快乐的蔬菜宝宝。有高高瘦瘦的长豇豆、芹菜;有矮矮胖胖的大南瓜、冬瓜,有红艳艳的小辣椒;还有圆溜溜的包心菜、蕃茄??” 而且这样的修改更加生动有趣了。

三、支持核心目标的教学策略

核心目标:理解故事内容,并能描述角色形象的外形、动作、神态。

(一)激发幼儿积极说

1.猜猜说说

幼儿对于猜测验证总是兴趣浓厚。在本活动中教师给予幼儿猜测、想象的空间,并能联系幼儿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充分地调动幼儿说的积极性。如:猜猜蔬菜运动会的比赛项目、猜猜比赛结果、想想自己比赛输了是怎么样的心情等。

2.演演说说。

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学说、理解,更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在丰富形容词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学一学,在学说“叽里咕鲁往下滚”时,引导幼儿学一学动作,并且老师用“我来听一听谁滚得快”引导幼儿在动的过程中更

关注说。

3.对话情境创设。

对话情境的创设让幼儿说得更自然。在故事角色进行了第三场比赛后灰心时,引导幼儿向他们说说安慰的话,并想办法帮助他们,让幼儿说得更自然、更

主动。

(二)引导幼儿说得完整

1.激励性评价。

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于小年龄的幼儿尤其要坚持正面教育。积极的鼓励与表扬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幼儿的参与积极性,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幼儿的积极表扬。以激励性的评价促进幼儿说得

更主动,说得更完整。

2.提供说的范本。

中班上学期的幼儿还是以模仿学习为主,在事个活动中老师关注幼儿同伴间的学习、教师的示范、有效的回应,给幼儿完整表达提供更好的支持。

一起研课的过程,让我们再一次深深的感悟到:不管是目标的制定,还是教学策略的预设,都要基于对教材的深入研读,基于对幼儿的真正了解!让研读教

材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尊重每个孩子的特别之处!

省教学评比说课稿(宁波何妨)

《落叶》是一首传统的散文诗,意境优美又充满童趣,想象力丰富而画面活泼,它以重复的段落、诗化的语言,形象地展现了孩子眼中奇妙的大自然,非常

符合孩子的思维与情感。

是的,这是一首非常经典的文学作品。在我们选定这则教材的时候,有老师质疑:这个作品作为参赛内容太平常了,而且要突破传统的散文诗欣赏的教学模式,可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我们认为,一则文学作品所蕴含的语言魅力、所传达的意境、审美等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情感与思维的发展是否适切,是最

关键的。

这首散文诗,我们抓住了两个要素:一是“想象”,二是“语言”。 在“想象”层面上:我们鼓励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他们自由式的、叙事性的口语表达他眼中落叶与小动物们之间的趣事,这种想象是建立在幼儿原有经验基础之上的,同时落叶与动物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对孩子理解事物之间的联

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在“语言”这个层面上,我们引发了孩子敢想、敢说的愿望后,让他们比较自然地接触诗化的语言,从叙事行语言过渡到诗化的语言,引导他们体验、理解散文诗的句式结构,并尝试用诗化语言建构散文诗。这种学习方法,突破了原来的散文诗教学模式,更加尊重孩子原有的语言基础,尊重他们建构语言、运用语言的积极性,是一种把新的语言形式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语言结构中的学习方法,

它将提高幼儿的学习品质。

因为有了这样的分析,我们采用了逆向的构课方式,同时强调“学习建构”与“意境欣赏”同步,让孩子在感受散文诗的优美、有趣的同时,习得新的语言,

拓展语言表达的形式。这也是近几年来我们对散文诗欣赏教学的认识。

那么,我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来实践这种认识的呢?

我觉得,对大部分老师来说,让孩子感受散文诗的意境,是一个难点,通过不断地思考与尝试,我们认为,感受意境,就是一种情感体验,因此,需要用一

条“情感线”来贯穿整个活动:

一是传达:在今天的活动中,我非常注重表述语言、朗诵语言和体态语言对孩子的感染与影响,尽可能地向孩子传达散文诗的优美与它所展现的童趣。我想,

教师本身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

二是体验:从活动开始,我和孩子们一起扮演小树叶,配以舒缓的音乐,让孩子们进入秋叶飘舞的情境,体验做一片落叶,落到不同的地方的快乐心情;当小动物发现落叶,我请孩子们想象:“小虫会怎样想?怎么做?”这种角色迁移的方法,能较好地调动孩子的情感体验,站在动物的角度大胆想象;在完整欣赏这个环节,运用视听结合的方式,欣赏我们共同建构的散文诗,进一步感受其意

境。

在强调“意境欣赏”的同时,我们尝试让幼儿“学习建构”。这里的学习建构包括诗句结构和诗化语言。在诗句结构上,我们做了细致的分解:首先孩子们扮演落叶想象自己落在了哪里,解决“树叶落在哪里”的问题;想象小动物和落叶之间可能发生的趣事,逐层地解决“谁来了”、“它怎么做”、“把它当做什么”的问题;在幼儿诗化语言的建构中,我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其中一名成员,先向幼儿朗诵其中一段,并请幼儿比较诗化语言与叙事性语言的不同,用多媒体辅助与教师的引导,请幼儿尝试将叙事语言转化为诗化语言,最后,呈现完整的散

文诗,请幼儿安静的聆听,投入地朗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幼儿:幼儿观察在前、教师引导在后;幼儿表达在前、教师提炼在后;幼儿想象在前、教师梳理在后,充分发挥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作品蕴含的教育价值,让幼儿感受到想像的趣味与表达的快乐.

在今天的活动中,多媒体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特点一:简约与形象,让主题更明确

整个课件的画面都采用了卡通的形象,这些图片是来自于金山画王、各大搜索引擎的gif动画和jpg图片。选用这些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画面是为了突出教学主题——秋天里的落叶。因为,卡通图片比现实物体图片所包含的信息量少之又少,简单明了的卡通图片能让幼儿很容易的就观察到秋天的季节特征,想像到秋天里可能发生的事情,有助于幼儿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突出教学

主题。

特点二:预设与生成,让教学更灵动。

提到“预设与生成”,相信老师们马上就产生了疑惑:课堂教学有“预设与生成”,课件中何来“预设与生成”?我可以非常肯定的说:课件中也有预设与

生成。

预设:就是把诗歌所描述的画面特征聚焦在同一个画面中,运用路径动画,

和触发器技术,唯美的展现教学的重点。

生成:课件的一大亮点。它可以超越文本,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制作。本课件,可以在幼儿认知的基础上,配合激发他们的想象,可以增加各种秋天的特征,并把这些暗藏在画面中,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适时的出现。如,散文诗图谱,在触发器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打破按照顺序出现画面的弊端,根据幼儿的需要或者回答而出现,显得非常灵动。教学是活的,课件也是活的,能极大的激发幼儿的想象潜力和学习兴趣,在师生对话中,实现课堂生成的推进。

特点三:反馈和补充,让想象成为反馈器。

卡通形象是想象力的一种反馈和补充,及时的反馈能激励幼儿进入下一步的

学习。在该课件中是如何让图片对想象力进行补充的呢?

用PHOTOSHOP的图形处理技术和POWPT的图形组合技术所设计的树叶组合图:房屋、船、伞,代替了原有的实物图片。这正是追寻幼儿的想象轨迹,把树叶当成屋子、船、伞,也是对幼儿头脑中已有的这些形象进行反馈和补充的结果。

工作感言:

孩子是可爱的,工作是琐碎的……

就让我怀揣着一颗平常心,去爱孩子、爱工作!

因为只有平常心,我才会去爱孩子,对他关怀备至;

因为只有平常心,我才会去爱工作,对他充满热情。

让爱伴随着孩子每一天,

让孩子快乐着每一天是我永远的追求。

 

第二篇:小学音乐活动课教学模式

“乐中乐”小学音乐活动课教学模式

(1)低年级唱游活动课教学模式:

激趣→引导→尝试→探究→表现

(2)小学中、高年级综合活动课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表演评议

“乐中乐”小学音乐活动课教学模式初探

南麻六小 李志凤 南麻四小 王忠红

“乐中乐”即:快乐的上音乐课,在音乐课中寻求快乐,让学生充分体会音乐中的无尽乐趣。

一、“乐中乐”小学音乐活动课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 指导思想

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教会方法、提高素养是“乐中乐”小学音乐活动课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出发点,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热情参与认知过程,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当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学生的主体地位便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从传统的知识的传援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在调动其参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和会学知识,同时使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意志品质得到锻炼,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理论依据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行为特征及发展规律为依据,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前提,以调动学生兴趣,突出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为核心,以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学习过程为基本特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主动参与、主动创造、主动发展的一种模式。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其终身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模式的建构体现了全员参与,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求异创新的基本理念。

(3)教师的教学目标:启发诱导、激情授法、鼓励点拨、拓展升华

学生的学习目标:乐学、勤学、会学、学会

二、“乐中乐”小学音乐活动课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程序

(1)低年级唱游活动课

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吸取了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如柯达伊、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洛兹体态律动学等,在小学低年级形成具有特色的"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的唱游活动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性,采取音乐游戏、律动、歌表演、集体舞、节奏乐等综合性艺术手段,提倡艺术教育的多元性。以激

发儿童的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为目的,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题为核心。实施唱游活动教学,一方面为进入中高年级打好基础,一方面积淀为具备审美情操的基础,从而成为完善学生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

通过归纳提取,初步形成"激趣→引导→尝试→探究→表现"的良性循环的模式。这一模式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让儿童从游戏中产生对音乐的兴趣,、在游戏中引导学生融入音乐,尝试参与音乐活动中,在老师的及时鼓励下,小组合作探究创编歌词和律动,并大胆表现音乐。发展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从而严生更高层的需求。教学中可采用"赛歌会"、"小演奏家"等形式对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审美情趣进行测试,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坚定学习音乐、热爱音乐的信念。

(2)小学中、高年级综合活动课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内容的增加,以唱游活动教学逐步过渡到音乐基本技能综合课。 即创设情境→自主探究→表演评议三个阶段。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创设情境,采取配乐讲自事、游戏、舞摇、猜谜、听范唱、看录缘、幻灯、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内心产生迫切参与学习的欲望。导入可以包含基本训练,让基本训练中比较枯燥的练习变成游戏、接龙:听觉、训练、视谱练习,变成具有竞争性的游戏。

自主探究这一环节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自浅入深,带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分群进行讨论,逐步扩大学生的自学及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勇于创新,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探究的成果,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表演评议是指将创作进行交流汇报,并进行评议,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层面要求,让优生、学困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二、“乐中乐”小学音乐活动课教学模式的特点

(1)游戏性与趣味性

游戏是孩子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立足于音乐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提高他们"动"的欲望,课堂气氛才能活跃生动。

(2)即兴性和创造性

师生共同参与,即兴创造。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给学生创作题材及表演空间,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提高。

(3)自主性与审美性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原则。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支持学生活动、鼓励创造、善于捕捉和挖掘音乐的美,使学生更加热爱音乐,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四、“乐中乐”小学音乐活动课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

1.教学过程要实。教学过程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约实际,既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也要考虑到让优秀学生吃得饱,更要考虑到让后进学生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在原育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教学过程的安排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不能“一刀切”。

2.教学形式要活。教学形式和教学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有了“立体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教学形式可以选择“自学式”: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讨论式”:师生互教互学,相互切磋,互相讨论,质疑问难;“问题式”: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师问生答,生问师答;“发现式”:学生自己钻研教材,发现问题共同解决。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较好的体现和发挥,课堂上,不仅教学形式是活的,而且学生的学也是活的。

3.教学方法要妙。教学方法也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教学的艺术是感情与理智的和谐,也是激情与智慧的结合。有了丰富多彩的教材,但如果我们教法千篇一律,也必然使学生学得兴味索然。只有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因素、思维发展规律恰当地“妙”用教学方法,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教学活动才能成为对学生具有最犬吸引力的心灵契机,也只有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共鸣时,才能产生学生主动参与的“火花”。

4.媒体使用要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图片、实物、模型、音响、CAI课件等多种教学媒体不断进入课堂,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做到一个“巧”字,充分发挥其激趣效应,使课堂生动活泼;同时要发挥激情效应,使学生主动参与;发挥激思效应,使学生思维活跃;发挥释疑效应,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要灵活选用“巧”在恰到好处;要适时选用,“巧”在雪中送炭;要在关键处选用,“巧”在画龙点睛。

5.信息反馈要快。教学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个信息交流、信息处理的过程,信息反馈得越快,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巡视、检查、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大量获取学生学习的信息,也就是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6.师生关系要融,师生关系和谐、平等、友爱,课堂气氛就活跃,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就高。反之,则紧张沉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就低。

7.教师语言要甜。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美"的特征,优美动听,亲切说耳:应该具有“情”的表现,感清丰富,情绪饱满;应该具有"理"的性质,表达准确,评价中肯;应该具有"趣"的品昧,凤趣幽默,委婉含蓄;应该具有"导"的力度,激发鼓励,循循善诱;应该具有"韵"的格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教师只有充分展示多彩多姿的语言才

华,才能使学生不断获取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愉悦,才能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8.学生活动要多。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整个教学活动要体现两个字、一个"扶",一个"放"。在学习方法上,要把学生“扶上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注意“送一程”,"放手行"。“扶上马”最多占用一堂课1/3的时间,而更多的应该是学生活动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主角"的角色,充当指导者、引导者、启动者、参与者、督促者、评价者的角色。

课例 二年级上册 第五课 爱劳动 (音乐活动课)

一、教学目标:

通过听《海娃的歌》、《劳动歌》,唱《不再麻烦好妈妈》、《种玉米》,理解劳动的喜悦与欢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激励学生大胆运用自己的双手进行表演、创造,体会成功的快乐。

三、教具:钢琴 多媒体课件 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

谜语:“两棵树,十个杈,不长叶,不开花,吃饭劳动全靠它。”猜人身体的一个部位。(老师说谜语,学生猜谜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们的手。

[二]引导

1、说说你有一双什么样的手?

2、说一说你周围人的手(如:妈妈的手、老师的手、工人叔叔的手、农民伯伯的手)。

三、尝试

(一)聆听《劳动歌》

1、初听前,讲述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

听后提示:《劳动歌》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复听时,自编动作表演,可分小组设计动作,尤其对“用力”的表现。使学生通过动作表现、理解劳动内容。

(二)表演《不再麻烦好妈妈》

1、听教师范唱感受歌曲。

2、启发学生叙述妈妈对自己的呵护、辛劳,指导学生用柔和的声音、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

3、歌曲中的妈妈可以理解为其他和辈,再将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编创成新歌词演唱。

(三)聆听《海娃的歌》

1、初听前提示:是否去过海边,见过大海退潮的情景?退潮后海滩上都有什么? 你捡过贝壳、小虾吗?让学生明白“赶海”的含义。

2、初听后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小海娃给你怎样的印象?

3、复听歌曲,边听边做动作表演。

(四)表演《种玉米》

1、唱《种玉米》,变换方式感受歌曲。

2、指导学生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但不要唱得过强,要有内在的力度,蕴含着力量。另外注意“锄”“要”“种”三处附点要唱清楚;连续的两个附点不要忽略;两拍的长音要唱足。

3、选几名学生按课本上的标记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沙球是左手一拍一次,右手一拍两次。)还可以建议学生选用其他打击乐器,设计敲击的方法,尝试效果。

四、探究

把以上四首歌曲分别安排到各小组,每小组一首歌曲,利用唱、舞、说等多种形式展现人们劳动的场景和劳动时的心情。

五、表现

各小组展示交流表现歌曲。

教师学生评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