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6新年的礼物-沪教版【小学学科网】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6新年的礼物沪教版         

深感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必定对文本有一定地钻研。这里的钻研可能不仅仅指教材本身中所蕴含的知识与技能,更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这往往容易被大多数教师所忽略。

初读《新年的礼物》,觉得这是一篇易教的文章。文中苇苇这一人物前后表现可谓对比鲜明:前者的贪玩、粗心、马虎、似乎还知错不改;后者的认真、踏实、一丝不苟。似乎褒后贬前是理所当然的。教学时,教师往往会将情感的落脚点放在对后文那个懂事苇苇的赞扬上,而前面的苇苇无疑成了抨击的对象。再读课文,发现作者的本意并非如此,前文的苇苇虽然有着一些缺点,依然是可爱的。若如此时教师将落脚点放在对其的批评上,可能一开始就拉开了学生的情感距离,很容易让学生感到老师正在进行说教。毕竟那看似顽皮的苇苇正是大部分这一年龄段孩子的缩影,聪明却有些贪玩,淘气却带着些可爱。了解了这一点,教师在上课时就可将着眼点放在“新年到了,苇苇分明也长高了!”这句双关语的理解上了。新年这个特殊的日子,本来从年龄上就意味着长大了一岁,长高了也是自然规律。而此时的“分明”却道出了作者从内心发出的赞许:长高了,长大了,真的懂事了!是啊,人的长高只是生理意义的长大,并不意味人生意义的成熟,懂事了,知道该怎么做了,才是真正的长大了,苇苇长大了。以此为突破口,深入解读课文,则可理解苇苇的懂事:了悟了老师的一番苦心,懂得用进步作为最好的礼物赠与老师。而其间关键之物便是那作业本,它是孩子真诚地体现,进步的见证。教学中需花些功夫,做足文章。

或许是情感的认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学生学得很投入,他们的情感世界本随着文本逐渐丰富。伴随着想象说话,一个个孩子仿佛自己就是那可爱的苇苇,正精心的准备着作业,无论是语文、数学等各个学科,还是各类意外的发生,他们都能应付自如,课堂上那些发自肺腑的语言,不就是孩子那一颗颗纯洁而真诚的心灵吗?而这种隐性知识的获得得益于教师对文本地钻研,对学生心理的把握。

一直觉得,要上好一堂课不容易,要让孩子能披文入情,更难!

 

第二篇: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5荒芜的花园-沪教版【小学学科网】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5荒芜的花园沪教版         

《荒芜的花园》是一篇含义深刻的文章。课文记叙了贝尔太太的花园由盛到衰的经历,提示了一个人生的哲理:与别人分享快乐的人,将拥有更多的快乐;而自私的人,面对的是孤独和寂寞。课文第一到第四节写贝尔太太的大花园吸引了无数游人前来游玩,她生气了,于是挂起了一块牌子:私人花园,未经允许,请勿入内。可是游人还是成群结队地前来。于是,贝尔太太换上了新牌子,威胁大家这里有毒蛇,并且此地去医院路途遥远,游人将有生命危险,这一招果然奏效,再也没人光顾大花园了。课文的第五节写几年后,美丽的大花园真的成了毒蛇横行的荒芜之处。贝尔太太开始怀念起以前的快乐的游客们了。第六节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很有思想深度的文章。记得以往教这篇课文时,我着重让学生通过议论来感悟课文的中心,当时感觉良好,学生对于课文最后一节的理解很到位。

现在再上这篇课文,我的理解有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想法:语文课要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要知道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揭示课文的主旨!

针对这样的理解,我针对课文的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引导学生阅读、走进文本。

以往进行本课的教学,我多处以媒体为介,课文伊始的一组花园的对比演示,设置学习的悬念,激发学习的兴趣;体会贝尔太太落寞、孤寂的心情的教学中,以一幅“荒芜的花园”的影像,这样借助媒体引领学生充分地读课文,边读边想,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这次,我则改变这样的方式,处处以文本为主,细读课文:初读课文,找出贝尔太太的花园现在的模样,而后引导学生质疑:以前的花园是怎样的?怎么现在会变得荒芜?在这些问题中,再次走进文本,随后我设计了说话训练:你认为贝尔太太以前的花园是怎样的?这下,教室里热闹非凡,同学们根据课文第2节的内容,运用“有…有…还有…”句式把花园又大又美说完整了。我发现现在我不让学生直观感知图片后,学生也同样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同时还对课文更熟悉了!一举两得!

(二)选准切入点、感悟文本。   

语文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历程。学生的内心的体验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学习更为深刻,它带着生命烙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   

本课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选择了解决文章理解难点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验文本。如教学重点片断时,以主人公贝尔太太的前后心情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读文章找相关语句,看媒体感受课文描述的情景,合作完成说话练习,探寻贝尔太太心情变化的原因,进而体悟“分享是快乐”的深刻蕴含,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地感悟文本,唤起了孩子们对“花园”一词的理解。

(三)培植发散点、升华文本。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本课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这点,有意识的设计教学的发散点,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丰富文本的内容,升华对文本的理解。   

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理解词语。在本课的几个重点词语的理解与积累时,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对于“忘乎所以”一词的理解,先从词语字面意义上,然后通过引读课文第二节的相关内容,让孩子们在朗读中感受人们在贝尔太太的花园了感受到的快乐,最后让学生从文本的语言中感悟出“忘乎所以”即是人们玩得忘记了一切,包括向主人致谢……同时借助这一词语的理解,学生对于文本的学习也得到了提升。   

除了词语理解与积累的设计外,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逐步引导学生在阅读课的学习中挖掘文本资源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提高表达与思维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本课的语言实践环节的设计是贯穿本课的教学,在课文的教学中,结合贝尔太太感情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借助文本之一载体,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揣摩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丰富了学生的人文情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可以说,这次的课堂更多地是让同学去读、去说,做到了返璞归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