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大自然的色彩1教案及反思2课时

大自然的色彩1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能够了解和感受春天给自然界带来的变化,知道表现春天的常用色彩。
(2)情感性目标:感受自然现象,大胆表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能力性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和识别能力。
(4)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大胆表现、乐于交流、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观察和记忆色彩,能够利用各种方法进行表现,并体验到活动的乐趣。
教学难点:表现方法的运用以及整体色彩的把握及创新表现。
 教学资源:
(1)教师:各种颜色彩纸、工具材料、板刷。
(2)学生:彩笔、各色彩纸、水粉色、有关春天色彩的图片材料。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激发兴趣
(学生观察、记忆、想象,感受春天的色彩。)
 二、主动交流,启思联想
教师启发学生除了绘画方法还可以通过音乐、诗歌、舞蹈等多种方法来表现美丽的春天,体现学科的综合性,让学生体验、感受艺术表现的多元性。
三、观察联想,合作探究。(说一说)
学生出示收集到的有关春天景色的图片。
1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讨论、探究的结果。
2教师出示课题:春天的色彩
四、欣赏感受,拓展思维

设问: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春天的色彩?

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绘画作品中点、线、面是美术的最基本的语言,有了它们,我们的作品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五、作业时段:

分组进行比赛“哪里的春天最美丽”

4人小组共同合作,根据意愿画出春天的色彩。
(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创新设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合作学习的能力。)
2.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六、成功展示,教学评价。
学生展示作业,并告诉大家是怎样想的,怎样表现的

教学反思:课堂中只有实现角色互换,才能拉近师生距离。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完成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

 

第二篇:大自然色彩反思

《大自然的色彩》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色彩是今年七年级起始年级新教材中第六课,通过这次上课我和学生都收获很多,本课的题眼是“色彩”,对于色彩我们并不陌生,但是对色彩的相关知识,学生认识还是不够强。如:色彩产生的原理是物理学家牛顿通过实验发现的,光产生色。但是连续呈现的色带(红、橙、黄、绿、蓝、紫)讲解过于浅,如何呈现这块知识只是浮于表面,我并没有深入讲解。通过我准备的三原色红黄蓝,和学生一起实践三原色两两相加变成复色,总认为这个知识点大家都知道,但是通过和学生一起采用喷壶实验的方法,突然发现教具的直接演示中,学生直接明了的感受到色彩的变化,色调的倾向。但是后面记忆色彩创作作业环节中,我采用大量未完成的用油画棒画的画,采用喷壶喷色调的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亲自看到颜色相融合时产生的色彩变化。但是讲四季时,我采纳色彩归纳的方法,通过色块让学生猜是哪个季节时,学生的回答和我预设的答案不一样,其实,色彩对于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