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租舍明德小学 赵氏保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作者是安徒生。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困不堪。1835年开始写作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发表于1846年。当时,有一个朋友寄给他一封信,信里附着三幅图,要求他写篇童话,以配其中一幅图。他选择了描绘手中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一幅,配上了这篇童话。这是因为安徒生的母亲,幼年是个讨饭的孩子。安徒生说:“妈妈告诉我,她没有办法从任何人那里讨到一点东西,当她在一座桥底下坐下来的时候,她感到饿极了。她把手伸到水里去,沾了几滴水滴到舌头上,因为她相信这多少可以止住饥饿。最后她终于睡过去了,一直睡到下午。”这幅图,自然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的苦难童年。文中那小女孩的模特儿是安徒生的母亲。

一、活用“预习能力”,突显学段特点。

课文篇幅长,文中卖火柴的小女孩所遭受到的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一定的距离。在第一课时中,生字词的教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等都是绕不过的“弯”,如果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读整篇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势必要花费很多时间,或影响到后面的教学环节,或无法保证读书时间,匆匆“跑过场”,达不到初读感知的预期效果,那么,如何依据教材特点,体现年级特点呢?我充分利用了六年级学生已有的预习课文的能力。让学生课前做好生字新词的学习、读书感受的批注。课堂上挤出大量时间用来检查、交流、汇报,突出了对预习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

二、适时点拨,化繁为简,突出重点。

由于这篇童话较长,如果在教学中遍地撒网,可能会得不偿失。在本节课中我紧紧抓住能突出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擦火柴和悲惨死去这两部分的重点句子来学习,让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去感悟作者的情感,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巧用“对比阅读”,感受作者情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对话;这是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与文本激情互动的一个过程。课文中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内容是最能反映小女孩美好的幻想和悲惨生活的段落,于是,我就设置有鲜明对比的美好幻想和残酷现实这样的两个角色,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能很容易感受到小女孩可怜的生活,从而感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配乐朗读,深化文章情感。

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是深化文章主旨的段落,也是最能突出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段落,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配乐朗读,感染学生的听觉,使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资本主义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预设与生成有出入。

本节课我预设了对比阅读,感情朗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关注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小练笔等问题,但课上下来之后,我感觉我的这些预设并没有完全在课堂上生成。比如,感情朗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等,学生并没有真正把心放到文章中去,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导致理解句子时较肤浅。没有达到课堂预设目的。这是今后我要改进的地方。

卖火柴小女孩的现实生活是极其不幸的,安徒生却用不幸来凸显幸福。一根火柴的光芒是那样微弱,与其说是火柴给了小女孩温暖,不如说是她对美好理想的追求点燃了心头的幸福之火。她用微笑面对生活,即使是幻想中微不足道的幸福,她也没有放弃过追求。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可能有面对痛苦的时候。如果我们能从卖火柴的小女孩那里汲取力量,点亮心中的幸福之火,就可以驱赶现实中的黑暗和苦难。从这个意义上说,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幸福”,其实是一种信念,那就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第二篇:《卖火柴的小女孩》之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之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文重点是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想。而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这些幻觉是她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得到的,因而在她临死前产生了这样的幻觉。这些幻想与小女孩的现实处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衬托出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结合学生实际,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以小提纲的形式:卖火柴、擦火柴、冻死街头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理解长篇童话这种形式的文章是一个创新。

在处理“卖火柴”的部分时,提出中心问题:小女孩在大年夜卖火柴的部分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联系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由。从而引领学生从字词句入手,在紧抓文本的同时,让学生提升了自己的感悟。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发挥自己的想象,说出了自己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了小女孩的可怜,为以后故事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感情基础。

在处理“擦火柴”的部分时,重点讲解了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时看到的幻境,抓住了小女孩看到火柴燃起时惊喜的心理,

及火柴熄灭时巨大的失落,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小女孩那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带来的深切的痛苦。然后让学生以自读自悟的形式仿照第一次擦燃火柴的老师的学习方式自己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擦然火柴时的情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在讲到课文的高潮部分,擦然火柴看到奶奶的场景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种情境。把学生带进了彷佛奶奶就在眼前的意境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奶奶,请把我带走吧!带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在孩子们深情的呼唤中,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在处理“冻死街头”的部分时,课堂里面久久回荡着哀婉的音乐,用音乐衬托出小女孩的可怜,以轻声朗读的方式处理的这段,在心灵上与小女孩同悲同泣。小女孩走了,但是谁也不知道她曾经多么幸福,她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在这里紧抓住两个“幸福”的不同含义,帮学生体会到了安徒生老爷爷在写下这两个幸福时那种对小女孩的祝福、同情,对现实的抨击,对当时社会的愤怒……升华了学生的感情,学生对当时社会的认识,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最后,我又引导学生和当今社会的对比,进行话题说话训练(我和买火柴的小女孩相比,我感到……因为……)从而激发了孩子内在的真善美,唤醒他们对别人的爱,对弱小的爱,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当然,人无完人,课也无完课,上完这节课,我发现了很多问题,如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时,只有少数的学生积极参与,而

大多数学生则成为旁听者,那么,如何解决这种现象?在说话训练时,如何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真实有效地表达出来呢?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去学习,探讨。

总之,我感觉这节课上得还不算成功,上课前的预设没能完全实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使我的语文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吴 吉

20xx年4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