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后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后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书信体的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情实感。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比较和平的圣土上,很难体会到“战争”这个可怕的代名词意味着什么!很难想象出作者雷利的痛苦心境。为此,在课前我让学生去收集资料,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初步了解战争,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文章内容感人至深,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融入文章的情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鸣的火花。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心”读书,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教学“雷利的爸爸是怎样的人?”部分,我引导学生把自已融入语境,将自己的角色替换成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但遗憾的是,这次课堂上读的形式还单一了些,我主要采用了自由体会读和齐读,没有广泛地采用抽学生读,相互评议的形式,不利于全面促进和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课堂应该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乐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多元反应,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的,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这一点。如:我设计了 “你们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收获;小组探讨学习,质疑问难,解决问题;等等。

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的本真,创设情境,才易于使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的过程。唯有此,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所以,在教学“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这两段话时,我让学生拿出自已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已的感想。

 

第二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唤》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第一课时

设计构想

本课以“呼声”起首,以“悲愤”贯之,以“渴盼”作结。全文落脚点在“呼声”,“呼声”承载的“惋惜”“悲痛”“愤恨”“渴盼”等情感意向如一条红线贯穿全文始终。基于这样的理念,再结合文本情真意切的写作特色,我设想本课第一课时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言”,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策略,运用“以疑导引,细读文本,互动生成”这一模式进行本课时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呼声”──入情

1.播放课件:学生聆听配乐诗朗诵《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节选),并同步观看一组有关战争的图片。

2.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对于战争,大多数学生缺乏深入的了解。为此,教者应创设声像情境,努力实现诗歌、诵读、战争画面的整合,借助视听冲击,达到拓展课程资源、铺垫史实背景、缩小情感落差、把握情绪基调、创造解读期待的目的。】

3.谈话导入课题。

二、以疑导引,聚焦“呼声”──传情

1.据题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问题一: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预设问题二:他发出什么样的呼声?

预设问题三: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

预设问题四:难道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2.学生自学反馈。(依据学情,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①检查自学情况。

②指名读课文。反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③自主释疑。

三、探究“呼声”,感悟父亲形象──动情

1.层递性拓展训练:爸爸在战争中牺牲了,他是个怎样的父亲?

【设计意图:以加利先生评价爸爸的一句话中的“卓越”一词为支点,进行层递性拓展:在学生通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有关语句,抓住关键词,运用恰当的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地谈谈雷利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2.情境创设:

①雷利多么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回来,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爸爸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什么?

②飞机已经在机场的上空盘旋,近了,更近了??雷利仿佛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的幸福生活场景,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递进的新情境,与下文的不幸形成强烈的对照。】

四、潜心会文,体味丧父之痛──煽情

1.多媒体播放哀乐,并再现灵枢归来的场景。

相机出示:

语段一:“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语段二:“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和平!和平!和平!”

(抓住“染红”“浸满”等关键词,揣摩体味,采用齐读、配乐情境引读、个别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读。)

2.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的心情如何?你会说些什么?

3.学生自由读文,思考:在第2自然段里,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说说你的感受。

相机出示

语段:“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抓住“沉浸”“深情”等关键词,揣摩体味,采用想象引读、自由读、齐读、评价读、比赛读、范读、创设情境读等多种形式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激情

此时此刻,你想对__________(雷利、雷父、雷母、加利先生)(任选一个)说:“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内在的多元化感受,进行写作迁移训练。】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课

师:老师今天想与你们聊一聊什么是幸福?你们觉得我们的生活幸福吗?是怎么感受到幸福的?

生1:幸福就是每天能和爸爸妈妈快乐的生活。

生2:幸福就是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

生3:幸福就是没有战火硝烟。

师:是的,我们有这样的幸福生活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和平国度,可在我们生活的星球上,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是这样的。今天,我们继续走进第15课,来倾听这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齐读课题。

生:“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师:读课题时语速应再紧凑些,每个字不能平均用力,应该有重点强调的地方,你们觉得哪个地方应重点强调啊?

生:(学生试读)“呼声”。

师:那好,请大家再读一遍,让大家感觉到这个呼声深沉而强烈。

二、巩固复习

(出示生词)

维和 牺牲 失去 悲痛 战争 呼吁 制止 维护

凯旋 征战 贡献 圣坛 罪恶 健康 阿姨 妻子

威胁 蓝盔 弥漫 永驻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请你们自由地读读这些词语。

生:(自由读)。

师:能不能用上前两行生词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先想一想再说。

生:爸爸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在战争中牺牲了,“我”要呼吁:制止战争,维护和平。 师:你用了几个词就把意思表达清楚了,简洁明了,不错。谁还愿意说说?

生:爸爸是一名维和战士,在战争中光荣牺牲了,失去爸爸我很悲痛,“我”要向全世界大声呼吁:希望全世界的人们不要战争,维护和平。

师:你组织语言的能力很强,句子说的很完整。

师: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谈谈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是光荣战士。

师:请把话说完整,再来说说。

生1:爸爸是光荣战士。

生2:爸爸是卓越的军事观察员。

生3:爸爸非常爱自己的家人。

生4:爸爸很热爱和平。

三、精读课文、感悟悲痛

师:爸爸就是这么一个令我骄傲的人,他自从踏上维和的征程就再也没有回来,与爸爸临别时的场景至今难以忘怀。想象当时的场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从这个自然段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生:(自由读文)

生:我感到爸爸很不舍得走。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深情的目光。

师:是呀,这深情的一个回眸,表达的都是爱,都是不舍,谁能用深情的朗读再让我们重温这饱含爱意的“深情的目光”。请你读读这句话。

生:(读句子)。

师:我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亲情,眼睛真是心灵的窗户。

生:从“相约”一词体会到“我”也很舍不得爸爸走。希望他早点回来,早点见到他。 师:你能用朗读让我们感到小作者此时的心情吗?试试看。

生:(读句子)。

生:我从“一定”感到爸爸此时内心很复杂,他走时也知道自己有危险,可是他不想让家人为他担心,所以他这样说是给家人吃一颗定心丸。

师:你理解的真好,你能透过文字,看到文字背面的含义,真了不起。你来读读这句话,感受爸爸临别时的心情。

生:(读句子)

师:这个“一定”很有分量,此时爱也在父子内心之间传递着。

师:谁想再饱含深情的读读这段句子,再现当时难舍难分的情景。

生:(指名读)

师:是啊,我们和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捧着世界上最美的鲜花迎接他。这一天终于盼到了,我和妈妈早早来到机场等待爸爸的归来。远处,一架飞机冲进我的视线,我高兴的都要蹦起来了,因为爸爸就要回来了,能想想小作者现在的心情吗?

生1:很激动。

生2:非常高兴。

师:飞机越来越近,飞快地滑向地面停住了,你们知道小作者现在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生1:跑过去亲吻爸爸。

生2:给爸爸一个热情的拥抱。

师:此时,飞机的门缓缓打开,我马上就要冲过去拥抱我亲爱的爸爸,可我看到的是──(老师配乐朗读正文第三段)

师:听了老师的朗读,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很想哭

生2:我感到非常悲痛。

生3:我很为雷利而难过。

师:试着把你的感受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生自由读)

师:这个自然能段中哪个地方最令你难受、悲痛,你能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生:(读句子)

师:从“染红、浸满”我仿佛看到了爸爸牺牲时的场景,也许爸爸是为了调解战争双方而不幸中弹,也许

生:也许是为战友挡住一颗子弹。

师:也许

生:也许是在救援行动中不幸受到伤害。

师:我们不忍心再想下去。

生:(读句子)

师:爸爸此时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生:和平。

师:(板书“和平”)谁来读读爸爸的心愿,注意标点符号。

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师:为什么爸爸的心愿要用三个“和平”来表达?

生:因为爸爸“和平”的愿望非常强烈。

师:是呀,一声比一声强烈。(板书后两个和平,一个比一个大)引读: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师:有了和平,才有?

生1:幸福。

生2:欢乐。

生3:健康。

师:因为战争,让她失去亲人,再让我们切身感受小作者内心的痛苦,入情入境地读一读这令人难忘的一幕。齐读第三自然段。

生:齐读。

四、结合资料、体会战争带来的灾难

师: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的国度,多幸福呀。可世界其它地区的国家也安宁、和平吗?默读

5.6自然段,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生1:我知道现在世界并不太平,许多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生2:许多人还生活在战火的恐惧和饥荒中。

师:那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什么是“和平之神”?

生1:就是和平幸福的生活环境。

生2:为什么说是“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和平之花’”?

生3:因为子弹伤害到很多人。

生4:大家都渴望幸福,但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不和平,还在打仗。

师:花朵是非常娇艳的,也是极容易破坏的,和平就象这柔弱的花朵一样,让那些总为了一己私利的人轻易地摧毁。现在世界上有许多地方、许多人也许因为争夺地盘,也许为了掠夺资源,也许为了金钱的利益,他们挑起战争,让数以万计的百姓无家可归,生活到水生火热当中。

师:(播放图片,渲染情境)孩子们这就是战争。

图1:9.11事件让多少人失去亲人;顷刻间五角大楼倒塌,此时有多少人要面临死亡

图2:这是阿富汗难民营,炮火让这些孩子失去妈妈,让这些无辜的百姓失去家园;

图3:再看看这位孤独的小姑娘,他的妈妈到哪里了,看到他蓬乱的头发,猜想他刚才一定经历了一场不小的惊吓。

师:孩子们,这就是在战争中生活的人们。

师:你们课下收集到关于战争的资料了吗?拿出自己收集和老师发的资料,快速浏览,边浏览边划出你们感受深的或令你们惊讶的信息。

师:这些事件、这些数字让我们刻骨铭心,让我们痛恨战争。阅读完资料大家想说什么? 生1:战争带给人类巨大的灾难,尤其是疾病对他们造成了生命的威胁。

生2:战争让许多人无家可归、颠沛流离。

生3:战争给环境造成了灾难性的污染,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无法还原。

生4:战争中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

师:是啊,孩子是最大受害者,他们也是民族的希望,少年不强,国家也就没有了希望。妇女和孩子手无寸铁,他们备受战争的折磨,恐惧、饥饿、无家可归让他们经历痛苦的生活。现在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们肯定有更深的体会。(出示句子)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和实施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现有的教材和学生。传授式的教学越来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发展。因此,在小学中年段的教学中,以导学式的教学方式来代替传授式的传统教育, 以教师的教授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潜在的巨大动力。因此,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我就注意了教学中的几点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把握好教学的时机。

要想真正的调动学生沉睡的潜能,我们必须把握好教学的良好的时机,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比如说,恰巧,在一夜之间美伊的战争再一次打响了。在关注伊拉克战事情况的同时,我们就可以关注到。《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美伊战争不就是活生生的教材吗?学生一定会查阅到很多资料,也能更直观的感受战争,理解课文的内容。

课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样,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文中感情的体会超出了我的预想。因此,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不能为教教材而教教材,应该更灵活的运用教材,为教学所用,适当安排。

2、确立适合于学生的导学思想。

要调动学生的潜能,还要确立正确的导学思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为此这节课我确定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读,通过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来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达到感情的升华。围绕这一主题,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

(l)自读,初步体会文中的情感;

(2)再读,感知课文内容,在读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以读促感,以感促读,达到与小作者情感的共鸣;

(3)让学生抓重点词句读,读的同时联系具体实例理解课文内容;

(4)多种形式比赛读,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就是说,让读贯穿本节课的始终,体现读中感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的思想。不仅学生不感到乏味,乐“读”不疲,而且,课文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的理解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的特别有道理。书是读懂的,不是教师教懂的。当然,这里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读才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只有让学生自己读,通过读去体会,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特别感人的书信体裁。在备课的时候,我就设想将小作者这种失父之痛,渴望和平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让学生通过对朗读中感情基调的把握来进一步理解课文,达到对课文的深入体会和理解。因此在全文的设计上,贯穿了一个读字。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淡到感人。让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也同时完成了由感知到理解直至深人理解的过程。让学生的心理完成了平静到起波澜直至被感动的过程。我想这种读甚至要胜过我们枯燥的一千句、一万句的讲解。所以,这节课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阅读教学中读的好处。

3、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学习。

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才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而空洞的讲解,乏味的说教,早已经被现在的小学生所厌倦,又何谈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本文的教学我就联系当前美伊战争和其他地区的战争情况。课题出示后就播放录像,创设情境;课中联系具体实例,加强理解;课后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实践。以此完成导学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学习于轻松、不知不觉

中。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所以,通过上节课也让我感受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语文,实际上是为学生选择了一条学习语文有效、有趣的捷径。

另外课堂中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主性。比如课前提出的读了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和语文实践中提出的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爱好和平的美好的愿望,都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在动机。不仅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形式多样,效果好。

4、读写结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语文实践。

学生的语文能力哪里来?它来源于学生充分的语文实践。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读写结合和语文实践来加强学生对文中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学生写的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才是我们语文教学之根本。因此,这节课我不拘一格,让学生自由阅读,各抒己见。尤其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尽管表述的不同,但都或近或远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形成了自己的主观意识,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感悟。所以针对本课的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学生的语文实践的环节。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爱好和平的心声。为此有的学生画漫画,配以一小段说明;有的用诗歌、想象文、书信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呼声。通过多种形式营造了语文实践广阔的空间。语文课上学生各显神通,尽展自己的才能!学生不仅学的高兴,而且学生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思想教育也蕴涵其中,一举多得。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照顾学生的差异,不必让学生‘一二一,齐步走!’我们应该让语文课的教学更具广阔的内涵,它应该是多学科的融合,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充分的发展。

回顾这节课总感觉应该更精彩。不是老师,而是学生们,他们应该更出色些。是什么影响了学生?仔细琢磨,发现:一节课有时为了完成多个目标,课前教师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而这种设计,有时恰恰是成了教师上课的锁链,也成了教学视网膜上的一个盲点,也使学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仔细考虑,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我们也要根据情况把这个权利还给学生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