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是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本课情感强烈,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的无比可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催人泪下。在第一课时,完成本课14个生字的读写,理解新词意思,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理清作者叙述脉络的基础上,第二课时的教学我主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一、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情趣,才能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王国。

在品读“痛失父亲”一段后,学生已经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小作者失去亲人的悲伤和痛苦,但我觉得还不够。于是,我又范读了这部分课文。从学生们专注的神情中,从教室里那凝重的气氛中,我感觉到自己在范读时声音的颤动,感觉到孩子们激情涌动的心情,感觉到他们的确被深深地感染了,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文中来。

在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一灵魂语句时,我让学生观看一组战争图片,黝黑的武器、落魄的人群、燃烧的家园、惊恐的眼睛、残缺的肢体??随着一个个画面的消失,教室里不时发出戚戚喳喳、长吁短叹的声音。我知道,孩子们被触动了,被震撼了。他们通过这些活生生的现实,真正地了解和认识了战争。

二、注重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情。

朱作仁教授曾说过: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则使人感受。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我注重把朗读权交给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1、品词析句,引导感情朗读。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感的载体。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运用品味、揣摩、交流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精练、细腻与形象,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2、发挥想象,引导感情朗读。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教学“痛失父亲”一部分时,我通过引导学生品读“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引领学生进入作者所表达的情景当中去。并引导学生想象:接爸爸回来的那一天,机场里会是怎样的场面?学生积极地想象、感受:“人们一定会准备许多鲜花,像迎接一位凯旋的英雄”“也许还会立刻送往医院,看看还能不能把爸爸抢救过来”“我和妈妈肯定会失声痛哭”??然后通过朗读,入情入境地完成了对本段文字的理解及对思想感情的挖掘 。

3、运用范读,引导情感朗读。

语音是口耳之学,加上学生的模仿力又很强。因此,课堂上,我注重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将作品的情感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在示范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失父之痛时,我就通过自己饱含深情的朗读,很好地将学生的感情调动起来,使他们体会到了激荡在语言文字当中的思想感情。学生们也不由自主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语境中来,出色地朗读了这一部分课文。

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朗读,很好地完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在朗读中,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也得到了提升。

三、注重读写结合,夯实学生的情感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本学段的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

和想象。在学习“世界并不太平”这一部分时,我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联系图片中受伤的伊拉克小男孩,写出对现实的恐惧和对战争的憎恨。这样,通过创设具体情景,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真切,更加深刻,进一步强化课文的人

文内涵,使学生的理解感悟落到实处。学生的表达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我一想起家园被毁的那一惨象,一想起失去的双手和惨死的爸爸,眼泪就会不由自主地流下来。”“我想说,别再打了,救救我吧!”“我平时最喜欢画画,可无情的子弹却把我的双手炸没了。但是,我还要画!即使用纱布缠着笔,我也要画!”“我想摆脱战争这个恶魔!”??这一句句充满童真的话语,凝聚了他们的真情实感,表达了他们的独特体验。在读写结合中完成了语言的实践过程,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释放,也为学习下一部分的课文做好了情感铺垫。

总的评价自己这堂课,从激发学生的情感入手,通过朗读、交流、练笔、拓展,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言、体会情感、学习知识,在努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

但是,从自己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表现出来的或多或少的 “急躁”,能反映出自己对课堂中师生角色、地位的理解是不透彻的。在课堂中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很值得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弥补和解决。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深深地感到: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执著地追求她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苦与乐。

 

第二篇:15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与反思

15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中,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题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初读:启疑导入,感知全文

1、导入:同学们,当你在和平的环境中享受着幸福安宁的生活时,你可曾想到还有许多我因为战争正挣扎在死亡线上。你能说说吗?(生说)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倾听一个中国孩子面对战争所发出的呼声吧? 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2、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生说

3、师:同学们,请带着我们想弄明白的这些问题,自由地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出相关的语句)

二、细读:深入探究,感悟形象

1、过渡: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吧!

2、问:你从哪儿知道的?

3、师评:你们真会学习,这是一篇书信体裁的文章,所以你在这封信的落款处看到了??

师:那他发出的呼声是什么呢?生说

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师:他为什么要发出这个呼声呢?

4、师生互动交流。学生读有关语句,并互相评价。

板书;:爱和平 爱家庭 有才华

〖第 二 课 时〗

三、品读:入情入境,潜心会文

1、过渡。

2、品味词句。生自由发言。师生评价。

3、交流谈感受。

4、自由读读爸爸的心愿这段话,你是怎么理解世界并不太平的?可以结合你从电视新闻等收集的资料谈谈吗?(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

四、诵读:点题明理,拓展升华

1、课件出示:下面就让我们来亲身感受一下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吧。 学生解说。

2、问:看到这儿,你们的心里怎样想的?

3、此时此刻,我们禁不住要和雷利一同呼吁——生齐:要和平不要战争!

4、这是谁的呼声?

5、小结: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为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能做点什么呢?生诉说

6、出示:让我们一呼吁:

课件出示:“让世界充满阳光。让和平永驻人间”

五、作业设计

板 书 设 计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救救孩子们!

要和平,不要战争!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由于现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教学时我注意联系生活的实际,联系当前世界的局势,通过多幅画面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引导学生体会理解,并在充分的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感悟书中的这种情感,感受和平的可贵,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来表达自己爱好和平的美好的愿望。

新课程改革和实施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现有的教材和学生。传授式的教学越来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发展。因此,在小学中年段的教学中,以导学式的教学方式来代替传授式的传统教育,以教师的教授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潜

在的巨大动力。在教学中,我始终坚守“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从书面语言中获取相关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创造性地感受、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体现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用“心”读书,重视个性阅读也有所体现。因此,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我就注意了教学中的几点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在没有答案的阅读中,学生迸发出独特的体验。

教学中,我注意营造“理解、宽容、平等”的对话平台,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及时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赞赏学生。如在2~4段学生的自读感悟后的汇报交流中,我允许学生“误读”——有差别的对文本解读,倡导“创读”,鼓励学生多元的体会,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情感,课堂上呈现出“我补充”“我反对”“我有不同的体会”“我赞同××,但想帮他补上一点”。这些是学生发自肺腑的感受,这与“阅读期待”是一脉相承的。学生只有在“没有答案的阅读中”,才会如此没有心理负担地把心“浸”进去。

二、在充满激励的评介语中,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本文教学我多采用延时性评价并充满赞赏的语气,由于采用延时评价,使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如在学生深深感悟到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苦难,真切地渴望和平时,我让学生谈谈,“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做些什么?”学生有的说,“要从现在开始用功学习,长大为祖国作贡献”。有的说,“要向‘父亲’那样学多种语言,当外交官”。还有一个说,“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看见同学间有争吵、小闹就得上前制止,否则会引发战争??”。逐个学生汇报时,我都以激励性的语言给予肯定,及时鼓励其他同学谈感受。这样学生才有了富有个性的思维、多角度、有创意的见解。

三、在声情并茂的读书中,学生深受感染与熏陶。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整体认识后,我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在学2—4段时,先是自主批注,再进行个性化诠读。然后学生通过互相评读,取长补短后赛读,最后全班有感情读,这样在学生悲痛低缓的朗读声中,足见学生已与小作者产生共鸣。整堂课还有听录音读、配乐朗读、师引读、全体起立读??多种形式多层次的读,以读促思,以读代讲,既在学习中体验情感又表达了情感,培养了语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