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目入手,质疑激趣

1、(出示课题)同学们,看到“大自然的文字”这个题目,你知道哪些信息?心中产生哪些疑问呢?(信息:①文字有书本文字与大自然的文字,②课文写的是关于大自然的一些文字。问题:①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②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③大自然的文字是否神秘?④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2、简介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本文作者伊林及其代表作《十万个为什么》。

【设计意图:题目入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又能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预先的感知;关于作者的简介,则便于激发起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热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品悟文本,并且试着完成三个任务:

①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读顺句子;②关于大自然的文字,课文介绍了哪些方面的

内容?③课文中,你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试着写下来。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交换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设计意图:书不读熟不开讲。上课伊始,放足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分接触文本,目的性、针对性强,便于学生对文本获得清楚的认识与理解;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的收获与体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品读感悟,深化理解

(一)检查生字词及课文的诵读情况。

1、字词检查:刚才请大家自学了生字新词,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在自读课文时学到了哪些的生字新词,有哪些动人的发现?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绺”“砧”这两个字的读音及意义,“铁砧”的意思,教师可根据汇报,辅以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一改生字词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汇报有哪些收获与发现,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讨论:关于大自然的文字,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小节,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的同学当当小评委,看他读得怎么样,好吗?

【设计意图:改变传统的朗读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便于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

(二)理解文本内容。

1、课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①学生默读课文,用笔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

②讨论交流。(神奇的天书:星、云;有趣的地书:石灰石、花岗石。)

2、为什么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①学生仔细品读文本,圈画出重点句子,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感悟。

②师生抓住重点语句,反复品读咀嚼,真正走进文本。

(认识方向:“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辨识天气:“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明识地貌变迁。“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海洋。”“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根本没有森林。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设计意图: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讨论、辨论以及合作探究中获取新知、懂得道理,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活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3、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讨论: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你见到过大自然的文字吗?有哪些?

(彤云密布,是下雪前的征兆;下雨前,蚂蚁会成群集队地赶路;猫儿吃草时,天马上就会下雨了……)

【设计意图:搭建平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懂得大自然的文字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化理解。】

4、讨论交流: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注意观察大自然,向书本求教,虚心请教别人。)

5、指导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学了课文之后,你懂得了什么,有些什么启发或者打算呢?

2、走进大自然,在父母或老师的指导下,观察一种大自然的文字,然后以《我发现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3、结语:大自然丰富多彩、奥妙无穷的,让我们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走进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不断破译大自然的密码吧!相信只要这样,我们便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便会攀上科学的高峰,到达成功的彼岸。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说打算、写发现,升华了文章的理解,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有效延伸;激情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便于学生树立起认识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热情与志向。】

板书设计:

北极星—辨别方向

砧状云—预测天气

大自然的文字石灰石—了解地质变化

花岗石—了解地形变迁

文本解析:

《大自然的文字》(苏教国标版第11册)是一篇科普性文学作品,它不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种种文字,而且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认识这些文字的方法与意义,教育学生要从小树立起认识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篇十分耐读的好文章。

设计理念:

针对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教学在课件演示、情境创设的基础上,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组织学生对文本充分地读、品、悟,说、议、写,从而开启思维,积淀情感,使学生走进文本,完成文本的真正解读。

 

第二篇:六上24《大自然的文字》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4、大自然的文字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 “耸立、 预兆 、铁砧 、青苔 、罗盘 、小熊星座 、罗盘”等词语的意思,积累科学知识。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3.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弄清课文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了解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主要途径,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难点:理解“天上的每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等句子。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遵循先学后教原则,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指名读、观察、交流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情况,做到以学定教,适应学情。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适当渗透一些课外的大自然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3.借助拓展训练,训练学生写一段自己了解的大自然的文字,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单。(见附件)

教师:1.查看学生前置性学习单,了解学情。

2.多媒体课件。

3.查阅有关石灰石、花岗石的资料。

五、教学课时:2 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书本上的文字,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却与我们书本上的文字不同,它是新奇的、有趣的。那么它是什么样的文字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

作者简介:伊林,代表作《十万个为什么》、《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检查生字的识、写。

(1)投影出示前置性学习单,检查学生对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的朗读。

六上24大自然的文字

同桌互读互纠,指名读,纠正读不准的字音。

(2)交流其中不理解词语的意思。

(耸立——换近义词的方式来理解;预兆——用词素分析法来理解,即“兆”的意思是?“预”的意思是?,预兆就是?然后读课文中的句子“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他远远的才好。”——出示图片来认识;同时用变化“换句话说,就是??”的句式来表达对该句话的理解,顺便就把“铁砧”理解了。)

2.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交流初读理解:大自然的文字是写在哪本书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指的是什么?

(学生读课文,教师画书样)明确:大自然好像一部书,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书中的星、云、石等物。

(2)交流读书并推进读懂:

大自然这本书可分为两个分册。下面,请大家依据课文给分册取书名并编写目录,让我们共同尝试编书的滋味,好吗?明确:这两本分册,一本叫神奇的天书;一本叫有趣的地书。神奇的天书的目录有星、云;有趣的地书的目录有石灰石、花岗石。(板书)

结合你课前划分的段落和概括的段意,小组内交流。

①指名读课文第1、2、3自然段,这三段话写了什么内容,你能从这段话中选取句子概括主要内容吗?(读书时注意纠正不正确的地方;交流主要内容引向第1段的最后一句,提取关键词语——天上的每一颗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2

②指名读第4、5、6自然段,从这三段话中选取句子概括主要内容。(读书时注意纠正不正确的地方;交流主要内容引向第4自然段,提取关键句子——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在认识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3)大自然这部书就像老师画得这么厚吗?这有多厚、多重?(请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大家看板书,根据你所掌握的说明文知识,说说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教师小结:本文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比作文字,然后分天空和大地,列举我们周围的自然现象加以说明,读来趣味盎然。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读课文时,课文围绕大自然的文字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课文围绕大自然的文字主要讲述了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课文的最后讲述了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4.完成《新课堂》基础知识部分的练习并矫正。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激趣导入

曾有人做过这样的对联“天作棋盘星为子,何人敢下;地作琵琶径为弦,谁人能弹”,这对联的气势的确吓人。然而今天,我们却迎难而上,偏要揭开天地这本厚厚的书籍,继续去探索——大自然的文字。

(二)研读神奇的“天书”

研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思考:水手是怎样读“天书”上的文字的?读懂“天书”上文字对于他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2 .出示:“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罗盘是古代人们辨别方向的器物,有了大自然的文字——星星,即使没有罗盘,也不会迷失方向呢!用上这个关联词,让我们明白了看星星的意义。(板书:辨别方向)

3 .用“即使??也??”说一句话。

3

六上24大自然的文字

4.课文告诉我们,水手们是怎样看星星辨别方向的?

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

六上24大自然的文字

六上24大自然的文字

小熊星座 北极星

5 .水手们朝天望望,就可以辨别方向了,他们生来具有如此能耐吗?(他们游历了五湖四海,观察了无数星相,才总结出了经验的!如果我们像水手一样多走一走、看一看的话,也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研读第 3 自然段

1 .正如作者所说: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可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还远远不止这些呢,自由朗读课文第 3 自然段,看一看你读懂了什么?

2 .注意“砧”(zhēn)的读音;什么叫铁砧? (砧:锤或砸东西时垫在底下的器具称为“砧”, 我们平时切菜用的砧板。那么铁砧就是砸钢铁材料时用的铁制成的叫铁砧)出示铁砧图)

3 .用波浪线划出描写砧状云样子的语句,说说这是什么句?

4 .先让学生自由交流,你读后有什么收获?(出示砧状云;板书:云可以预报气象)

六上24大自然的文字

砧状云

5 .大自然留在天上的文字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三)研读有趣的“地书”

过渡:阅读天空的这本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脚下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么认识他们,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1.小组比赛朗读 4、 5 、6 自然段。

4

2.根据第 5 自然段完成填空。是大自然的文字,告诉我们 )。

(1)出示:石灰石图片。

六上24大自然的文字

石灰石

(2)在一般人认为—— 。懂大自然的文字的人知道并不普通。因为——

(3)品读:“大家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就是一片汪洋。”感受沧海桑田、地壳变化。

(4)现在的建筑工地( )。(补充:石灰石的用途)

(石灰石是用途极广的宝贵资源。石灰石是石灰岩作为矿物原料的商品名称。石灰岩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其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易于获取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作为重要的建筑材料有着悠久的开采历史,在现代工业中,石灰石是制造水泥、石灰、电石的主要原料,是冶金工业中不可缺少的熔剂灰岩,优质石灰石经超细粉磨后,被广泛应用于造纸、橡胶、油漆、涂料、医药、化妆品、饲料、密封、粘结、抛光等产品的制造中。)

(5)(北京:画面出示)考古发现6亿年前北京竟是汪洋(出示画面),真是沧海桑田!

六上24大自然的文字

六上24大自然的文字

北京 汪洋一片

由此可见:我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板书:地质变化)

3.提问 :第 6 自然段告诉我们,脚下的文字还有什么意义?这是一块怎样的花岗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出示花岗岩图片)

(1)同样是石头,这块花岗石又是怎么来的?找出句子中的动词。(搬、爬、带、走)

(2)冰块是一下子把花岗石搬来的吗?你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爬)

(3)(出示冰川的材料)体会一个“爬”字,写出速度之慢,可看出(板书:地质的变迁) 5

六上24大自然的文字

六上24大自然的文字

冰川 冰川

(4)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自然段,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自然段,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大自然的文字真奇妙。

4.小组讨论:你在生活中还认识那些“大自然的文字”?你知道的哪些谚语中包含了“大自然的语言”? (“乌云块块叠,雷雨眼面前”“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日出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四)学习最后一段

1. 齐读。提问:要想了解更多的大自然的文字我们有哪些途径去了解呢?

2 .指名回答,师小结。(多媒体出示:留心观察 注重积累 虚心求教 查阅书籍)

3.总结:我们前面所学的两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同学们,走进自然,走进书本,善于请教,就才能更好的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懂大自然这本很厚的书,感受自然的无穷奥妙。

环节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读写训练

(五)读写训练,拓展练笔

1.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许多的自然现象,比如燕子低飞,是在告诉我们天将要下雨-----你们又想到了些什么呢?

2.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懂得的大自然的文字。

3.小练笔:选择一种大自然的文字,仿照课文,试着把这种文字介绍的生动、具体、形象。

七、板书设计:

24、大自然的文字

星星——辨别方向

天书

云——观察气象 留心观察 注重积累

石灰石—— 地质变化 虚心求教 查阅书籍

地书

6

花岗石——地质变迁

教学反思:

教学建议:

结合整个单元的安排意图,在教学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可联系前面两首古诗中阐发的道理及“学与问”的关系引起学生对学习的重新审视,从而把对“学习”一词的认识再提高一个层次。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