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的意义与特征,并结合具体的购物环境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首先让学生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又由于新年刚刚结束,学生都有一些压岁钱,购物是三年级学生最熟悉的情境。因此一上课我就创设了购物的情境,并出示商品的价格:笔记本3.50元,让学生说说这本笔记本是几元几角,这是理解小数的意义。在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中,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进行教学的,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易于接受。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从课堂上看,大部分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因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老师在教学中再加以指导,学习起来就比较轻松容易,而且整个课堂气氛也非常的热烈,但也有个别学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16.85读作十六点八十五,一张一角和一个五分写成1.5元。

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以及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所创设的情境是《买书》,教材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学习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的初步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计算错误。我觉得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粗心,不认真,而是因为他们没有体会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所以我觉得应该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如《买书》就是一个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问题,其实它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算”,在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结合购物情境来理解:3.2元+11.5元=14.7元有很多方法,(1)3元+11元=14元,2角+5角=7角,14元+7角也就是14.7元。(2)3.2元是32角,11.5元是115角,32+115=147角,也就是14.7元。(3)用竖式 1

计算,通过比较,发现(1)、(2)比较好理解,而(3)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打通了知识的迁移,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的有效途径。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的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也就是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学生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把整数加减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了。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由于本课课前我布置了学生预习,因此当我在屏幕上展示一些建筑物以及图形时,引起了学生的讨论与争议。我窃喜,火花的碰撞出来了,看来抛砖引玉的作用已经有了。但我并不急于给出最后的判定,只是说:“学完这节课的内容,相信同学们就能判断出这些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了。”

接下来,按照教案的设计,从欣赏开始,到多媒体课件演示,得出了判断轴对称图形的结论,一切都上得比较顺利。学生都明白判断的关键在于:对折后两部分能否完全重合。然后我出示了长方形、正方形,学生都非常快地判断“是”。当展示一个锐角三角形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判断“不是”。我请认为“是”的学生上来折一折,看能否使两部分完全重合,通过一折一看,最后都统一了意见。我再引一句:“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呢?”这时一位学生很快地举起了一个等边三角尺说:“这种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又引起了学生们的一阵讨论,也很快得出了统一的意见。

我看学生的判断能力都已经不错了,所以又展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我剪的时候故意做成一个邻边相差不太多的平行四边形)。

刚一举起,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是!”

“确定吗?”

“确定!”

“好,请一个同学上来折一折,看看能不能完全重合。”

好几位同学刚开始时都信心十足,经过一番努力后,结果都低着头悻悻而去。后来他们都同意了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课后我思考了,学生其实对于这个平行四边形很有探索的兴趣,如果能每人都给一个相同的平行四边形,让他们自己折,并互相讨论,相信更有信服力。而且最后还可以加一个拓展思考:怎么样的平行四边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呢?并让学生自己剪一个,这样才会加深学生的印象。

2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这一概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复杂。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把这些概念用文字概括告诉学生,可能相应的练习学生会掌握得很好,而到实际生活中却不会应用。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其实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有的学生还亲身经历过。如何化抽象的概念为通俗易懂的生活现象。课前我收集了一些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图,如:游览车、摩天轮、风车等,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平移、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于是,我用动作的准确性(用手势比划、肢体演示)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在教学平移、旋转的现象时,我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在教学物体往垂直方向平移时,我让学生用身体演示电梯上下运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

正确数出物体(或图形)平移的距离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如何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在教学中我设计情景以“哪条小鱼游的路线更长”这一问题引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让学生在动手摆学具,与同伴讨论中得出结果。学生有了结果时,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不同意见小组的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在教师引导学生的进一步操作下得出结论。最后让学生说说怎样正确数出物体平移的距离,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对平移的距离有了一定的了解,就能正确地说出平移的距离。

教师把抽象的概念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为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因而学生都能举出生活中许多有关平移、旋转的现象。如:国旗冉冉升起时做上下平移运动;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做平移运动车轮却在做旋转运动……

《住新房》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经历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由于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两位数,《新课程》指出: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面对问题,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无论哪个学生,凡是以自己的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特点,以自己的步调进行学习,都是有效的。为此在教学时我十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方法多样化,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我出示这样的情境:老师这两天搬新家,我了解到这栋楼有12层,每层有14户,你能帮老师算一算这栋楼能住多少户?学生知道算式是12×14,我就让他们独立探究计算方法,汇报时有以下的算法:生1:14×10=140,14×2=28,140+28=168;生2:12×10=120,12×4=48,120+48=168; 3

生3:用乘法竖式算出得数,我请他上黑板演示并说说计算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比比那种方法好?如果用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学生的思维活跃,比较策略的多样性足以说明学生是有自己的数学现实的,学生的学习总是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建构。

但本节课也让我有一个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优生的长处,同时也更好地关注学困生?

(1)教学设计的优劣,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今后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到如何使优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也使学困生不畏困难,掌握最基本的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分组讨论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优生学困生相互搭配,师应更多的关注学困生,在引导生生交流过程中更好地互相帮助。使优生说够,也使学困生会说敢说,从而缩小学困生的数量。

(3)课后要常常找学困生了解学习存在的问题,关注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化解困难,促其进步。

《电影院》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把教学目标具体定为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多样化。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估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由于本课的问题与上节课类似,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上节课也学过,所不同的是本节学习的是进位乘法,也由于处理乘法的进位,学生有一定的经验,所以,本节课我就放手地让学生独立进行解决问题,只是必要时提醒他们注意乘法时的进位即可,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算法的切磋与交流。虽然通过集体汇报学生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也能主动提出新问题,但课后反思到学生的学习潜能还没更好的发挥,课堂练习的量不够。在强调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如何才能落实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呢?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角度的不同,计算方法多样化是必然的。计算方法多样化是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培养思维灵活性是教学中应着重的,良好的计算能力也是学生终身必备的。但如何培养学生优选方法,提升选择方法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今后教学中应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

4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第七周对学生进行了第三单元的测试,本次测试主要是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能否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测试,我发现三(1)班的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掌握的较好,而三(2)班掌握的较差,平均分相差了 分。看到两个班成绩的差距这么大,我很纳闷:同样的教师,同样的教学,只是学生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经过前面一个多学期的教学,其实我发现这两个班的学生无论在智力上还是在表达上都是相差无几的,但为什么每次的测试都会有差别呢?通过反复的思考与反思,我总结如下:

1、在课堂的学习积极性上有差别:三(1)班的学生上课的精神面貌较好,回答问题比较积极,小组讨论也比较有实效;而三(2)班的学生上课精神面貌看上去是不错,但有部分学生是人在课室心在外,回答问题的学生总是那几个,小组讨论也落不到实处。

2、在对待作业上有差别:三(1)班的学生做作业比较认真,书写比较工整,作业的质量也比较好;而三(2)班的学生做作业比较马虎,有部分学生简直就是应付了事,作业的质量也较差,有个别学生还出现了互相抄袭的现象。

3、家长配合方面也有差别:三(1)班的家长大部分会主动找老师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三(2)班的家长很少;我要求《口算》这本练习每天由家长批改,老师检查,三(1)班大部分家长都能认真负责的做好这项工作,而三(2)班只有少部分家长能做到。

综上所述,我是否应在今后的教学上对三(2)班进行“因班施教”呢?这些的确有待我思考。

“认识面积”教学反思

我觉得体验是学习个体在数学活动中的行为、认知与情感的整体参与。数学课堂上的行为具体表现为:摸一摸、画一画、摆一摆、看一看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和各种思维活动。在这节课的对教学“面积”中,我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操作中感悟。如我先让学生自己去摸书本的封面,再摸课桌的表面,然后说一说摸的感受,有的学生觉得书本的封面平平的,有的学生觉得书本的封面滑滑的,有的学生觉得课桌的封面平得像一面镜子??。然后我再让学生画出物体的一个表面看一看是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这个图形,说一说摸图形的感受。通过大量的感观最后师生共同得出面积的概念。

这节课我还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践体验的机会,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探讨的空间,让他们在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的过程中掌握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以及通过在方格纸上画面积相等的不同图形,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面积的认识,在实践中使他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及数学情感得到和谐的发展。

5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主要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营造宽松环境,给学生学习的“安全感”。。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在课前导入中,我就以拍手游戏告诉学生:拍手需要左手和右手的合作,课堂也需要合作,有相互间的合作才能有成功。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种“安全感”,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

(二)创设情景, 举例生活化,感悟知识。

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造作的机会”。而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操场的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的,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探索知识主动积极,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期中复习教学反思

期中复习了,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同一班级内学生的个别差异问题,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总有一部分学习比较落后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不愿意学习,教师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无从谈起,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益,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是我们教师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特别关注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困生进行有效的个别辅导,对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现阶段辅导学困生,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教师自身入手,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为了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教师首先要树立信心,要真心地去爱这些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一种信任感和亲近感,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管理。同时,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困生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

二.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是最主要的) 当然,在复习阶段,我们只有一个人,而“差生”不会只有一个。所以,我尽量发挥集体的力量。组织学习小组,开展互帮互学,让学习比较好的帮助学习有困难的,指导练习,订正等。这样,差生有进步,那些好的学生进步也很大,正所谓是“一举两得”。

6

《面积》单元教学反思

在考完《面积》这个单元的检测卷后,我心里真不是滋味,成绩是本学期以来的新低。在平静心情后,我对这个单元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面积》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认识面积,认识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换算。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但在小学阶段的几何知识中,“周长”与“面积”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学生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往往容易与周长的计算混淆。虽然学生了解周长与面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有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就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求面积的问题理解为求周长,求周长的问题理解为求面积。

为了解决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我补充了“周长与面积的对比”内容的学习。因为北师大版教材是没有安排例题对周长与面积比较学习的,所以教师要补充相关的知识,旨在对已学知识加以区分和归纳,同时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扫清障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个学习内容要着重引导学生从三方面去区分:首先从概念上分清周长和面积;其次是从计算方法上分清各该怎样算;最后从计量单位上分清各该用什么单位。此外,在练习中还加强对比练习,并适当出一些联系实际的问题,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还要多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寻找具体形象的素材,通过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做一做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中发现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且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在对比、辨析周长和面积的异同中,建立起概念,让学生用属于自己的方法去建构知识体系。

经过一系列的“补救”措施,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但这种亡羊补牢的事情还是少做为好。

7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家长开放日那天我上了“分数的认识”,学生们都很投入,对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一是课堂气氛很和谐,二是小家伙们都放得比较开,敢说,能说;三是根据作业反馈情况来看,这节课的目标基本达到;四是我强调了数学概念的产生及它有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分数与自然数各自的用途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课堂语言的使用应更细。

每一个数都不是孤立与实物之外而独立存在的,它总是和这样或那样的事物相联系,分数也不例外。在课的开始指导学生理解1/2的意义时,应将1/2与具体的情境、实物联系起来,数与物相结合,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更直观易懂。

2、教学设计应更有层次。

这节课的目标是认识分数,其中包含了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我原来的设计是从认识1/2入手,并通过1/2了解分数的组成及各部分的意义,然后,通过1/4、2/4??4/4的过渡,了解4/4等于1。在这环节上,可再多举几个实例,先让学生说一说,巩固对几分之几的认识,也可加深学生对单位“1”这个概念的感受,然后再引入4/4等于1。

3、让数学课有浓郁的数学味与人情味。

有数学味的课堂,通过数学语言营造,通过抓准课堂教学内容中的关键和本质来体现,如这节课,紧扣“平均分”,设计中处处体现“平均分”,让学生明确用要分数来表示,前提是进行了“平均分”。其次,人情味需要对各层次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和对学生的理解。这与独特的课堂评价语是一样的,正是课堂用语表达着人情味。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