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学反思

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反思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受到了严峻挑战。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需要的是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的人才就成为从事学前教育教师教学的根本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是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为使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也应跟上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 推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一、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科技的进步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科技的进步为教学提供了现代化, 信息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让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运用, 但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成为教学的一大问题。同时,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使学生对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知识爆炸的现实,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一只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已显得力不从心, 很难将现在丰富先进的儿童心理学理论及实践应用展现给学生,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2.招生规模扩大, 班级规模增加。随着目前招生规模的扩大, 高校招的学生人数增加, 班级规模扩大, 使原先一些不愿学习, 不会学习的学生随大流进入。班级规模的扩大导致教师不认识学生, 极大增加了教学难度, 教学中 的师生互动难, 教师很难了解每一个学生, 难以达到“因材施教”。这种形势给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问题。

3.主体性教育和有效教学思想的应用。主体性教育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 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与创造性。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较高, 已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更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级参与, 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的师生双边互动。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较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 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要达到有效教学, 就应保证学生有学习兴趣, 能自我激发动机, 有自主权。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关注要“如何教”, 而且要关注“如何学”, 发展学生的主动性, 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

心, 关注学生需求,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改革原有教学模式, 站在专业发展的角度去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部分陈旧、繁杂。目前所选用的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材体系陈旧, 内容僵化, 并且理论性太强, 教材中的内容是从抽象理论到抽象理论, 讲授时难以选择有效教学方法, 只是从书本到书本, 从概念到概念。虽然经过几轮的教学对教学内容已做了相应的调整, 但仍有一部分内容稍显陈旧, 新的研究成果吸纳的少, 内容编排得不好, 有些庞杂, 应用性知识相对较少, 缺少体系。在教学中, 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应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建设,体现系统性, 整体性和应用性。

2.教学方法单一, 师生互动少。教学方法非常多, 但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讲授法。虽有课内见习活动, 但次数较少。虽有多媒体的使用, 但多是文字搬家, 未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单一的讲授法往往导致教学信息传递单向化, 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 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教师的职责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一学期讲完一本书就算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只是按时听课, 或是记录重点, 缺乏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缺乏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互动。这种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参与较少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缺少表达自己的机会, 沟通和交流少, 教师对学生的接受情况不了解, 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 求知欲不强。

3.教学中理论讲授多, 实践少。大部分教学内容仍是围绕教材, 以课堂为中心进行, 实践活动较少。学生虽掌握了一些基本概念, 但对实际理论缺乏应用, 对实践活动缺乏理解和分析。理论讲授中也存在不足, 对概念理论的解释抽象的阐述多, 操作性阐述少; 对心理现象描述的多, 分析、解释的少; 要求学生概念原理掌握多, 实际运用能力训练少。学生在学习中只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 缺少在现实中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教学改革的措施

1.合理增减教学内容, 构建有效教学内容体系。目前该课程教学内容一部分相对较陈旧、繁杂, 应用性知识较少。为使教学内容适合现代大学生的需求, 为就业做准备, 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首先, 注意剔除旧的教学内容, 引

进新的研究成果。近年来,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取得 了巨大的进展。教学中, 对于已经过时的知识应进行适当删减, 尽量把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纳入教学, 使学生及时掌握本领域的新发展, 体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其次, 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在对以往教学内容梳理和反思的基础上,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 重新构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体系。课程可以采用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横向, 主要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和心理发展各过程的总特点; 纵向, 主要包括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和实践中的应用。采用横向与纵向交错的教学内容体系不仅能较好反映该学科内容, 而且也便于学生系统全面的学习和掌握。

2.建立融洽互动的师生关系, 创造良好课堂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也是衡量教师和学生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 以学生为主体, 必须改变原来“ 一言堂”、“满堂灌” 的现象。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建立双向互动的良好师生关系, 教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善于倾听不同意见, 让学生共同参与,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启发学生思维, 让学生乐学、好学。课堂气氛是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宽松、融洽的气氛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和大胆表现,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学生面前不摆权威, 而要以友善的指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出现,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和观点, 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 形成学生主动发言, 共同讨论的气氛,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有法, 但无完法, 贵在得法”。教师教学中可根据内容不同采取“讲授+讨论”、“讲授+案例”、“讲授+演示”、 “讲授+见习” 四种教学方法。针对教学内容中概念、原理等理论性较强和一些有争议的看法, 可采用“讲授+讨论”, 提出一定的问题, 启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规律可采用“讲授+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案例来阐明理论或分析教育实际中如何利用一些心理发展规律。教学中涉及到的实验和发展模式可采用“讲授+演示”,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实验的操作流程以及发展的历程,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学具有一

定的实践性, 为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 清楚儿童心理学的具体发展特点, 采用“讲授+见习”, 让学生深入儿童群体, 观察儿童、了解儿童,获得直接感性的认识。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强调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 需要学生深入实际。实践是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实验教学、现场观察、调查研究、看录像等教学环节, 让学生在实践和操作中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应用操作性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学会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 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5.建立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为使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改革科学有效, 就必需打破原有的一元化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既要重视考核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 又要重视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基于这种思想,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为6 ∶ 3 ∶ 1, 具体是指学生的学习总评成绩包括: 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占60%, 实践活动中的观察报告和论文占30%, 平时的读书笔记和心得占10%。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重视结果, 又重视过程, 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堂学习与自我学习相结合, 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学前心理学》教学反思

五年高职学院:张苗

2013-12-24

 

第二篇: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反思

20xx年11月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Nov.2009Vol.15No.6

第15卷?第6期????????JournalofInnerMongolia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课程教学的反思

?

郑祥专,郑有珠

(三明学院教师教育系,福建三明365004)

???摘?要?如何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符合教育部20xx年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这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中,提倡教学目标的积极价值取向、重视教学方法的师生互动、重视课内课外的结合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149(2009)06-0181-02

??教育部于20xx年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关键任务,在普通高校开展正规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往高校把所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有效方式,当成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或帮助具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的有效手段。这种做法与?意见?所提出的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或说,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完全符合?意见?精神。因此,针对各高校都极为重视的当前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理性思考,对于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单向传授与师生互动

(一)情境体验1、心理情景剧

心理情景剧原指精神分析学派的一种治疗方法,让来访者把自己的焦虑或者困惑用情景剧的方式表现出来,心理咨询师在一旁进行点评,并借此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治疗,而来访者在咨询师指导以后继续表演情景剧,直到最终对自己的问题解决有所帮助。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情景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某些片段,用短小的(小品式的)心理情景剧的表演方式,让学生扮演角色并进行即兴表演。它即可以使成员把平时压

抑的情绪通过表演得以释放、解脱,同时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及获得处理问题的灵感并加以练习,还可以引导学生改变剧情,让演员分别体验不同做法的不同感受。除表演者对情境有深刻的体验外,还要让其他同学参与评价,有所感悟。

心理情景剧生动形象,参与性、互动性强,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它用生动的表现方式演绎生活中各种复杂的心理问题,使同学们可以用第三人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因此,对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具有很大的意义,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2、游戏体验

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不断地进行养成训练,设计一些对学生心理发展有益的游戏,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许多团体训练所设计的游戏活动,对人的自信心的建立、对自身潜力的发掘、对在交往中相互信任意识的形成、对积极人格发展的促进等都有重要作用。如,?信任被摔?、?盲行?、?留舍最爱?等,凡参与游戏的同学,都可体验到所游戏设计的相应的情感,?信任被摔?、?盲行????体验信任与被信任、爱与被爱的感觉,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用心?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性等;?留舍最爱????体验到为难、心痛、感激、幸福等。

3、放松体验

放松、安静、自然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中,人们才能表现正常,才能深谋远虑,才能得心应手。经

??收稿日期?2009-09-25

?基金项目?三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W0817/Q)。

?作者简介?郑祥专(1962-),男,福建三明人,三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心理及心理健康教育。

常进行心理放松训练,对于解除疲劳,集中注意听课,整理自己的心情等大有益处。心理放松的方法方式多种多样,适用于课堂教学的主要是那些简单易行的,主要有:深呼吸放松法、伸懒腰式放松法、想象放松法、肌肉紧张放松法等。

(二)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在课堂中将教师所选择的,具有现实性、代表性、生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对心理学知识的具体应用。

(三)讨论分享

讨论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班级成员根据资料与经验对大学生中的一些共同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讨论的方法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讨论、论坛式讨论、辩论式讨论等。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一般不参与,静观其变,当学生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时,可派代表让其在班上发言,陈述理由,说服大家进一步形成一致意见;如果形成不了一致的观点,就请若干同学各自代表自己的观点进行陈述,让同学在讨论中开发心智,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另外,在讨论过程中,任何同学有什么感悟、收获,都应鼓励其及时表达,让全体同学分享。最后,无论有没有结论,教师都可根据具体情况作一个总结,对本次讨论做出一个客观的评述。

(四)课堂训练

在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认为有些大学生存在自卑、胆怯、自信心严重不足的现象。因为,他们不自信,常常看不到自己的优势,经常是拿自己的劣势去与他人的优势作比较,甚至明明是优点,也都因为自卑变成了缺点等等。因此在教学中,针对这个情况,教导学生学会增强自信的方法。这些做法本身没什么错误,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自信心的培养不一定要针对那些自信心严重不足的大学生,其实每个大学生都需要通过积极的训练来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积极的课堂训练可以多种多样。

1、积极暗示。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在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积极的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等。如,在课堂上分别给每个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走上讲台,大声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尽量介绍自己的优点与长处,不能少于15条优点。这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通过这一训练可以锻炼学生在公众场合发言的胆量,从积极的方面暗示自己,增强自信心。

2、学会沟通。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而言,是否能准确传达出自己的愿望或对某事不予赞同的态度,获得更佳更多的合作,减少各种各样的误解,是需要进行沟通训练的。比如,进行礼貌用语训练;表达请求训练(学生以两人或多人为一组,根据学生自己提供的情

境或指导者提供的情境,相互对应练习);学会拒绝训练(创设一些假设的情境或学生自己遇到过的情境,把学生分成小组,训练不自信的学生向对方清楚地说出?不?,让学生学会作肯定的拒绝)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内教学与课外拓展(一)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环节。配合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身心健康的保持有着重要作用。让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了解现实,了解人民,有利于淡化他们头脑中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重新调整自我,摆正个人与社

?7?

会的关系,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合理位置。这在一定程度

上可以弥补学生经验的不足,感受真实的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美育等活动。

体育运动不仅锻炼了身体,使大学生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更重要的是其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手段,在现场活动氛围中,学生可以经常体验到愉悦、痛快和自豪,同时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烦恼、颓丧、愤怒、不安等不良情绪也能得到合理的宣泄,从而使学生身心放松,消除其疲劳,缓解其心理压力,形成积极阳光心态。此外,还能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人际交往,提高交往能力,正确地对待挫折,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艺术教育通过情感的共鸣,引发人们进行思考,进而对人生产生积极的启迪作用,促进和实现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特别是积极人格的发展,这是其它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无论是一幅感人至深的美术作品,或是一幅动人心弦的摄影作品,或是一首优美动听的音乐作品,都能超越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作用于大学生,让大学生在各种形式的?美?的欣赏与表达中受到熏陶、感染、激励和教育,激发热爱人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引导学生进行参与校内社团及校内实践活动。广泛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第二课堂活动。学生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学校应充分发挥校?心理成长协会?等学生社团的作用,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知识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吸收。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心理健康教育沙龙?、?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自觉意识,提高广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加深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扩大认识范围,解决一些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与人格。

?参考文献?

?1?李有华,段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社,2000.

?2?盛湘鄂.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的探索?J?.交通高教研究,2001,

(4):60-62.

?责任校对?包金山?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