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及反思

6、大自然的语言

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尉丹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的科普儿童诗。全诗共十小节,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妙。作者把大自然拟人化了,读起来生动有趣。诗歌更是一种召唤——召唤我们走进大自然,去读懂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文中3个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段落背诵下来。

3. 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课本结合起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

2.通过朗读诗歌,思考交流“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指导学生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

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大自然的其他语言。

体会介绍科普知识儿童诗的语言特色,体味作者的情感。教学时引导学生读进去,以语感引发情感,以情感带动语感,尝试体验声情一致的朗读能力生成与提升的过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主题

师: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语言。请你看看!(板书“语言”,出示课件)

1、多媒体展示画面:电闪雷鸣、公鸡打鸣、黄叶纷落、燕子低飞。

师:说一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电闪雷鸣——要下雨了;公鸡打鸣——天亮了;黄叶纷落——天气冷了,秋冬将至;燕子低飞——大雨要来。

2、同学们,你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画面,这些画面上,天气、动物、植物告诉给我们的信息也是语言,这些都是谁的语言?

生:大自然的语言。(补充板书:大自然的)。

3、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奇妙的语言,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大自然的小诗,发现更多大自然的语言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读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

2、检查读音情况,学生开火车读(每人读一小节)。

师:老师想请10位同学合作读完这首诗。谁想读?

师:其他同学认真听,帮助没有读正确的同学纠正字音。

3、认读生字词。(课件出示:嵌在、撒在、搬起、游泳、钓鱼、睁眼、鱼鳞、蚂蚁、大雁、晴天、逗点、省略号、汪洋)

指名认读词语。

4、再次正确地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师:认识了这么多生字朋友,回到课文里找一找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笔在课文里圈一圈、画一画。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小组交流你读懂的大自然的语言。

2、互动交流。

师:谁想说一个你读懂的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三小节:白云高飘,是晴天;蚂蚁搬家,要下雨。

(1)师:白云和蚂蚁就像小小的天气预报员能准确的为我们预报天气。谁也想作一次预报员为大家预报天气?

(指名读诗句)

师:知道了白云高飘是晴天,我们就可以?

生:安排郊游;放心的游戏? ?

师:知道了蚂蚁搬家要下雨,我们就要?

生:带好雨具;不出门? ?

(2)师:看来读懂大自然的语言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我国劳动人民还总结了不少有关天气的谚语呢,你知道哪些?

生自由回答。

第四、五小节: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飞,秋天到。

(1)师: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这里的“逗点”“省略号”分别指的是什么?

生:“逗点”指的是蝌蚪;“省略号”指的是大雁。

师:句子后面的问好是在问我们什么吗?

生:不是,这是个反问句。

师:谁来作只小蝌蚪,告诉大家大自然的语言!(指名读)

师:哪一群小蝌蚪要表达大自然的语言?(小组读)

(2)师:愿意做个传达消息的使者告诉我们大自然有趣的语言吗?(指名的)

(3)师:你还知道大自然中的哪些传达四季到来的语言?(指名说一说)

第六、七小节:大树的年轮,一年只长一圈;鱼鳞上的圆圈,一圈就是一岁。

师:(课件出示图片)你读懂了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学生说出从树的年轮和鱼鳞片中知道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师:让我们读读大自然奇妙的语言。把我们明白的这两种大自然的语言介绍给那些不知道的人?(指名读这两小节)

师:更神奇的大自然的语言写在喜马拉雅山巅,写在江南的庐山。我们一起去看看。

第八、九小节:“三叶虫”化石,推测汪洋地质;“漂砾”,推测冰川地貌。

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脉、“三叶虫”化石,庐山图片。(观看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视频资料)

师: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查找、阅读,了解更多的动植物化石,懂得更多大自然的语言。

师:谁来告诉我们这一大自然的语言?(指名读。引导读出“三叶虫”化石的古老,山巅的高、险,汪洋的深、广,等)

师:谁在带大家到江南的庐山看看大自然的语言?(指名读。)

3、读后交流

师:读了这八个小节,关于大自然的语言,你想说点什么?

师:所以今后大家千万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

师:是不是每个人都能看见大自然的这些语言?

生:不是。

师:让我们告诉自己: (读最后一小节)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4、配乐再次自由读课文。

师:会学习、爱思考的孩子们,再去课文中聆听一遍大自然的语言吧!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引发思考:你是个爱学习、爱思考的孩子吗?你有去了解大自然的好方法吗?和大家说一说。

2、根据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文中某一小节的写法,写一小节小诗。

课后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诗歌,课文的科普性较强,教学设计时重点想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文中写到的大自然的语言,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像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使人联想到事物的发生和变化。让学生学会在读中发现,在读中学会质疑,培养探究意识,初步学生合作,在朗读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产生渴望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愿望。

本节课在有意识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特别是小诗的第四和第五小节,讲的是蝌蚪和大雁带给我们的关于大自然的语言。蝌蚪和大雁孩子们并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点”,大雁像省略号一串。此时,以问代讲,引导孩子们在脑海里进行充分想象,让学生充分表达,感受两种动物不同的可爱之处,让孩子们带着感受进行感情朗读。

不足之处在于课堂上对小组合作的指导不够,问题设置的指向性还值得再斟酌。如果出示文字提示,“我们小组读了第____自然段,这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________,它告诉我们_________。”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学生在汇报时的语言就会组织的较流利。

通过讲这节课,我有许多的收获,并且发现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提高。如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间。同时,我认为课堂气氛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多想办法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将教学互助、教学互长真正落到实处,坚信多思出智慧,只有想到,才能做到。

 

第二篇:大自然的语言反思案例

《大自然的语言》反思性案例分析

温三中 卢雪艳

●案例背景

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者。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我们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

●教材分析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四单元说明文单元中,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情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物候现象和物候学的说明;物候现象决定因素的说明。

说明顺序的条理性,语言的生动准确,说明方法的恰当。

2.难点:说明顺序的条理性,语言的生动准确,说明方法的恰当。

三.教学设想:

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一年有几个季节?(生)春、夏、秋、冬。

出示一年四季不同的画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就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具神韵,大自然以它独特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它丰富多彩的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板书文题和作者)

(通过优美的画面,师生的交流,学生马上被优美的画面点燃了激情火花,被这美的感觉所深深吸引,情绪完全融合在这美妙的课堂意境中,他们已经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可以说“激趣”成功了。)

2.出示课题和作者。

有谁了解作者竺可桢吗?

(生)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3.(过渡)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让我们走进文章,请同学们初读课文。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准备抢答。

(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通过四大组抢答竞赛的形式开展,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的答题速度快且答题准确率高,这一做法比较适合调节公开课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

4.小结:本文按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生)不能。

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逐个板书)

描述物象 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 作出解释 逻辑

竺可桢 推究原因 顺序

阐明意义 本质

5.精读6--10自然段推究原因

(1)自由读6--10自然段。

(这里本来设计的是教师范读,但是通过走到学生中间巡视,听了他们的自读与互读,感觉由于课文中没有太生疏的字和太长的句子,他们读的还不错。就省略了这一环节。)

(2)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几个?

(生)四个。追问:为什么作者把纬度放在第一个?

(生)因为纬度是最重要的。

(3)再追问: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生)从主要到次要。

(4)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我们有时还要注意说明方法,回忆一下有哪些常用的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

(5)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

(过渡)我们了解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后,老师想让同学结合白居易的诗,说说这首诗中描绘的物候是由哪种因素引起的?

多媒体出示:《大林寺桃花》

指名读,学生思考。

(生)高下因素。

(在学生感悟课文时,我努力让孩子们都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人们的生机,并引导学生去朗读文章,学生读的也很好。但是,课后的一件事情却给了我很多思考,班内一个孩子告诉我:“老师你觉得《大林寺桃花》中包含的是高下因素吗?可我连什么是高下因素都不明白,怎么去理解这首诗歌呢?”我在深深自责,在教学中我把自己领悟到的美感完全送给了我的学生,让学生和我站在一个高度去欣赏课文,却忽略了学生内心那种独特的体验,缺少了对课文多元的理解。如果在课堂上能够更贴近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在这节语文课上的收获会更大。)

6.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

多媒体出示:比19xx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迟五六天。

这种现象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2)请从句子中找到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词语。

(生)左右、极、常。

(3)这些词语限制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请同学找找相关的语段,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7.比较阅读。

(1)个别朗读1--2自然段。

(这是一个学生自己读课文的过程,每一次读课文都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自己读,争取读正确。第二次同桌读,要互评、纠错。第三次读就提高了要求,不但要正确而且要通顺、流利。第四次指读,检查是否达到要求。)

(2)多媒体出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3)让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8.总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9.布置作业: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知识。

●反思分析

(一)满意的地方

1、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借助字、词典自学字词,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本节课的学生答题的速度和准确性远远超乎教师的预计,可以说是几乎提前完成了教学任务。

2、精心的构思,充分的备课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在课堂语言的衔接上,只要舍得下功夫,也定有收获。而教材的处理,教学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间,哪怕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庆贺的。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能做到。

3、课件的制作、下载要及早着手,要勤于动手,要勤于动口,外因会促进内因。

(二)需要反思的地方

1、驾驭课堂的能力急待加强。上课过程中,当学生说出有关描绘春天特色的词语时,我没有给以肯定,因为当时我的脑海里只有一系列的秋冬两季的词语,课后我又仔细琢磨了一下,其实那些词语也是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句子中的词语,学生的回答是对的,是我没有处理好。

2、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没有做到从容,镇定。由于借班上课,对学情了解欠深入,而学生在整堂课上回答问题太顺利,远远超乎教师原本的预计。因此,还应该少量的设计一点反馈性的练习题,以备课堂需要。同时,这样既重视了能力训练,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这不正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了吗?

其实,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需求具有他相应的灵活性,我们的课堂应该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体化体验。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欣赏他人对文本的见解,也能自由开放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素质,把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以上是本人对《大自然的语言》案例的整个分析。不管怎么说,这只是一节课,我不能就此来论成败。我只想把它写出来,作为课改进程中的一个靶子,指导我前进:继承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

该文章转自[语文123资源网]:/Article/200510/1604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