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第八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义和团的兴起

(2)理解“扶清灭洋”口号

(3)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发展以及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转变

(4)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6)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2、德育目标

(1)义和团运动是在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历史条件下自发兴起的,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通过学习该节内容,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2)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及其历史经验和教训,是学生认识到,由于农民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旧式农民运动无法完成反帝斗争任务。

(3)《辛丑条约》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3、能力目标

(1)从“扶清灭洋”口号进步性与局限性的分析中,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从对《辛丑条约》内容的分析,并与之前的不平等条约进行比较,从而学生认识该条约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历史事件的比较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2)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3)《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2、难点

(1)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

(2)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给近代中国带来最严重的危害是什么?

学生回答:

师: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并且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在民族危难之际,我们中国人民是怎样救亡图存的?除了康、梁为首的维新变法之外,还有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个“三多”,率先竖起“扶清灭洋”大旗,开启的义和团运动。好,我们看第八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板书:   第八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过渡: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社会各阶层奋起反抗,反洋教斗争不断,义和团运动兴起。那么在这里,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有哪些原因呢?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认真阅读一下课本65页的内容。

板书: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师:义和团原名是叫义和拳,产生于乾隆年间,是山东、直隶、河南这些地方的民间秘密组织,成员以农民为主,平时主要是务农,鸦片战争后,他们自发地加入反洋教斗争中。那,刚刚老师也给时间同学们看书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自发地开展义和团运动呢?

板书:1、原因

学生回答:

:《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不断,平且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社会各阶级为了救亡图存在奔走呼号着,在资产阶级领域有了我们上一节课学习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而在农民阶级就有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义和团运动,所以,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也就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除了这个之外,大家也看了课本,还有什么原因呢?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教会势力的渗入,利用教会势力侵略中国已经是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一大特点。我们看课本,课本中说,19世纪末洋教遍布山东,当时山东是天主教分布最集中的一个地方,仅仅教堂就有1000多处,传教士以传教为名,充当列强的侦探和帮凶,而这时候,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更是刺激了山东民众。此外,自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严重破坏了中国城乡手工业,尤其是在山东、直隶的京津一带。农民不仅失业,还要保守清政府的压榨,加上洋教士的搅局,于是他们揭竿而起。在1898年秋,山东冠县发生了外国教会势力勾结官府,强拆玉皇庙改建教堂的事件,激起了村民的愤怒,鲁西北义和拳首领赵三多(不是《士兵突击》中的三多哦)在冠县蒋家庄,竖起了“扶清灭洋”的大旗,解开了运动的序幕。义和团为什么最终选择了“扶清灭洋”作为他们的口号?我们又该如何评价它呢?这是学习“扶清灭洋”口号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板书:2、“扶清灭洋”口号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66页小字部分内容,提问学生,义和拳是基于什么目的会竖起这样的大旗,提出这样的口号?

学生回答:一则……二则……

师:同学们都能找出来了。现在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该怎么评价口号呢?

学生思考:

师:从字面来看,这四个字,明显地,“灭洋”是口号的核心所在,“扶清灭洋”口号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要求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具有明显的爱国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义和团要打击的对象主要是外国的侵略势力,大家看一下右边的黑体字(老师读,同时指出“最恨合约”中的“合约”指的是鸦片战争以来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从而更加说明“灭洋”是核心。但是这一口号却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引用课本正文的话),我们怎么理解呢?

大家先看一下黑板上的这几句义和团有关的文告,,“保护中原,驱逐洋寇”,“上能保国,下能安民”,“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这其中的“中原、国、国家”都指的是中国,所以我们把这场运动叫做反帝爱国运动。课本小字有一句话“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这样子可以得到清政府官军的支持但是,农民阶级没有新的经济基础,依然是小农经济,没有冲破皇权思想的束缚,把“中国、朝廷、大清”等概念混淆了,也容易让人民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不能识破清政府的阴谋诡计,以招致后来的上当受骗。“扶清灭洋”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所以,它能够动员广大的人民群众参加反帝斗争,然而它不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外来近代文明”,盲目排外,在运动的过程中,拔电杆、拆铁路就是很好的体现,所以这一口号具有笼统的排外色彩。因此,我们在评价或者是看待这一口号时,既要看到它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得看到它的局限性。

板书:

(1)目的

(2)评价

积极意义:具有爱国性质

局限性:放松警惕、笼统排外

过渡:

1899年,这场斗争的火焰已蔓延到山东、直隶的许多州县义和团的名称也逐步被采用,义和团运动得到了发展,我们接下来看一下义和团运动发展的概况,大家先看一下课本的内容。

板书: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师: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引起列强的恐慌,列强要求请政府尽快扑灭义和团,清政府于是就撤了纵容义和团的山东巡抚“毓(yu)1899年底任命袁世凯为山东巡抚,袁世凯就率领7000人,杀气腾腾上任了,上任之后马山血腥镇压义和团,山东义和团被迫中心转移,转移到直隶(今河北),与当地的义和团联合斗争。

板书:1、袁世凯血腥镇压义和团

师: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后,联合斗争,挥旗北上,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这时候,京津地区的义和团人数高达10万多人。虽然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口号,但是在遭到清政府镇压时,并没有被“扶清”所束缚,这也是它能够发展壮大的主观原因,这个同学们了解一下就好了。

板书:2、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

然而,此时的义和团不断的壮大发展到了京津地区,京津地区是清政府的心脏所在,面对此时的义和团,清政府是继续选择血腥镇压,还是采取其他的办法?大家读一下课本67页的黑体字(老师引导)

两段黑体字反映了,清政府认为和此时的义和团硬碰硬的“剿灭”只会引起更严重的后果。所以,慈禧太后看到义和团难以“剿灭”就改用“招抚”的办法,默许义和团为合法的民团,清政府真的把义和团当朋友了吗?大家说它的“招抚”是有什么目的的?

学生回答:企图控制利用义和团

板书:3、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

过渡:

得到清政府的默许,义和团纷纷涌进北京、天津,更加引起侵略者的恐慌,1900年6月中旬,在北京城发生了多起外国侵略者枪杀义和团战士的事件,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爱国清军和义和团战士包围了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并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不久,清廷对外宣战,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在这里,同学们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为什么清廷要对外宣战?为什么这时候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大家先看一下第67页小字部分的内容。

师(分析):我们看小字部分,这次照会的目的在于促使慈禧太后对外宣战,而当时义和团正迅猛的发展,是清廷对付列强最好不过的工具。于是,载勋和刚毅统帅义和团,对列强开战,义和团成为重要部分,由此,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

过渡:

对于义和团的发展,列强是要求清政府尽快扑灭义和团,而清政府后来却采取了招抚”的政策,帝国主义各国就商议,一致决定联合出兵共同镇压义和团,也就是要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但是大家要明确的是,镇压义和团只是列强出兵中国的一个契机,他们的真正目的正如德国公使所说的,“这些行动是瓜分中国的开端”,这样子,帝国主义各国组成联军发动了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接下来,我们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大家先看一下这部分内容,找出战争爆发的时间,八国是哪八国,战争经历了那几个过程?

板书: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

板书:1、时间:19006

      2、参与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

过渡:在这场有八个国家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中,有几场重要的战役,结果又如何?我们先来看一下它的战争过程。

板书:3、战争过程

师(讲述):1900年初这八个国家组成联军2100人,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大家用笔把西摩尔这名字圈起来,他们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在清军的配合下沿途阻击敌人。在廊坊、杨村一带,侵略军遭受重创,狼狈逃回天津租界地。因此第一场战役就是……

学生回答:

板书:(1)杨村、廊坊战役→重创敌军

师:6月中旬,大批联军在大沽口登录,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同守卫天津的清军英勇抗击,清军将领聂士成阵亡。聂士成这个名字大家听了是不是很熟悉,他曾经在哪出现过?

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的辽东战役

师:看来同学们对知识记得很牢固。好,我们继续,7月14日,天津陷落,侵略军成立都统衙门,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大家用笔把都统衙门圈起来。记得,我们也曾学过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地方傀儡政权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广州联军委员会

板书:(2)天津保卫战→天津陷落,成立都统衙门

板书:(3)北京义和团的战斗

师:8月初,联军由天津进犯北京,不久北京陷落。北京陷落前,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和亲信大臣逃了出去,他们先是逃到了太原,再逃到西安。考一下大家的记忆力,在哪一次战争中,北京也曾经陷落过一次?

学生回答:第二次鸦片战争

师:对,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也被英法联军占领,那时候的皇帝是咸丰帝,而这时候的是光绪帝。好,我们回到课本,慈禧逃到太原的时候,下令铲除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失败了。而且北京陷落之后,联军在北京实习分区占领,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在紫禁城内设立司令部,统治北京城,在北京城犯下了骇人听闻的罪行,大家把瓦德西这名字圈起来。

第二课时

板书:四、义和团运动的结局

过渡:

慈禧太后在出逃的途中,她命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失败了。为什么义和团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呢,大家想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板书:1、失败

2、失败的原因

学生回答:

师:分析它失败的原因,我们应该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客观上,像同学们是所说的,是因为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主观方面就必须从义和团自身找原因了,义和团运动是一次自发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农民阶级比较分散,没有也不能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也没有科学理论指导,更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等等,我们把这些归结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此外我们必须注意“扶清灭洋”口号的局限性(按前面所讲的)。所以,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其实也表明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旧式农民战争是无法抵挡帝国主义的侵略,无法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板书:(1)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2)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口号的局限性

过渡: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我们中国近代社会中产生了有着历史意义,我们来看一下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同学们先看一下课本68页中间的小字内容,看一下能找出来么?

板书:3、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

师(总结):义和团运动是在中国近代社会长期反洋教斗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显示了中国人民强大的力量和伟大的民族精神。首先,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其次,通过义和团运动,也极大暴露了清王朝腐朽无能,加速了这个腐朽王朝的崩溃。

板书:(1)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2)暴露了清王朝腐朽无能,加速了这个腐朽王朝的崩溃。

过渡:

从义和拳到义和团,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到发展壮大,进入高峰,到最后的失败,我们来总结一下这其中,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有几次变化?

学生回答:

师(归纳):就如同学们所说的,镇压→控制利用→剿杀

过渡: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运动高潮是什么?和义和团运动比较,这两次农民斗争有什么异同点?

学生回答:

板书:4、义和团运动和天平天国运动的比较

(学生填表格)

过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接下来我们要重点学习“《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这一部分内容。大家先看一下这部分内容,找出条约签订的时间、参与国、条约的主要内容

板书:五:《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时间:19019

2、参与国:八国加“比利时、荷兰、西班牙”(外加三个,指导学生看注释)

3、主要内容:赔、划拆、惩、改、修

师:大家先来读一下条约的主要内容

学生朗读:

老师讲解:(主要是根据课本的原文适当引导解释),《辛丑条约》这六点内容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我们结合内容一点一点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的严重危害。

4、影响(危害)

第一点,赔白银4.5亿,分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大家回忆一下前面所签订的个不平等条约得赔款分别是多少——(南京,2100万银元;天津,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北京,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马关,白银2亿两)可见,这次是这么多不平等条约当中,赔款最多的一次。所以……(危害原文)。

(当时中国有4·5亿人,清政府每年收入是8千万两白银,9·8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12年总收入)

第二点,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这个使馆界实际上就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同时内容的第三点是说,摘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这样子,外国侵略者控制了京津地区,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第四点,惩办参加义和团运动的官吏,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等,旨在,要摧毁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以实现永远奴役中国人民的企图。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而且在这一点上,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已经是洋人的朝廷了。

第五点,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并且只能是皇宫贵族来担任。总理衙门是16861年建立的,主要负责外交、通商及其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地位要高于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也是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现在被改为外务部,还位居六部之上,这反映了什么?这反映了帝国主义硬是要提高外务部地位,操纵中国,清政府中央机构完全殖民地化。

第六点:(按原文),也就是一切按照帝国主义国家的要求来修改,以更加便利地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所以,《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国家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大家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学生思考:

教师分析:首先我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国家。其表现是:在政治上,国家主权遭到破坏,是一个已经丧失国家主权又没有完全丧失主权的国家,或者说是部分丧失国家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社会经济丧失独立地位,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在文化上,近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意识传入并有所发展,即“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经逐渐近代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因素产生并日益发展壮大,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产生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的国家。其表现是:在政治上,封建势力与外国资本主义相勾结,维持反动统治;在经济上,以地主经济为代表的封建生产关系继续存在,同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文化上,“西学东渐”。

我们回忆一下刚刚我们所学《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其中“划、拆”导致清政府处于帝国主义政治和军事控制之下,“惩”这一点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已经是洋人的朝廷了,“改”也表明了清政府的中央机构完全殖民地化了,所以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方面来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的中国已完全符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了,所以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好,到这里大家回忆一下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共61年,在这61年中,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慢慢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那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学生回答:《南京条约》——开始沦为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最终形成了

课堂总结:

这第八节的内容,主要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义和团运动,它的兴起、发展、壮大到最后的失败,还有这其中清政府对它态度的几次变化;一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从它的暴行,到《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大家要重点把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理解好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

板书设计:

第八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原因(根本、直接)

2、“扶清灭洋”口号(目的、评价)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1、袁世凯镇压义和团

2、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

3、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镇压……控制利用……剿杀

三、义和团运动的结局

1、失败

2、失败的原因

3、历史作用

4、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

1、时间:1900年6月

2、参与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

3、战争过程

(1)杨村、廊坊战役→重创敌军

(2)天津保卫战→天津陷落,成立都统衙门

(3)北京义和团的战斗→北京陷落

五:《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时间:1901年9月

2、参与国:八国加“比利时、荷兰、西班牙”(外加三个指导学生看注释)

3、主要内容:赔、划 拆、惩、改、修

4、影响(危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