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

走上讲台半年多,也陆陆续续接触了很多文体,但是对于散文,我总觉得自己不能教好。散文,在我看来是给予了作者许多细腻情感的文体,教好它首先自己要有很充分的情感体会,而这个情感体会对于我来说,有时候不是那么容易。

执教《听听那冷雨》时,我把重点是定位在对课文这种文化乡愁的把握。但是文化乡愁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太遥远太模糊,他们根本不知道何为文化乡愁。于是我很困惑,怎样能够通过我一堂课的讲解让学生体会到余光中的这种惆怅与凄迷呢?

首先我想到的是从修辞入手。本文通感以及叠词修辞的运用是一大特色,于是我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修辞的美妙之处。不过紧接着我又发现一个问题:学生能知道修辞的妙处,但却不知这些言语和文章的感情有何联系。于是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从字词入手,分析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发现,教师提问题的时候不能将问题设置的太复杂,一来学生要费时间揣摩问题,二来有些学生可能听不大清楚。所以我就非常直接简单地提出我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终于学生们发现了文章蕴含的乡愁,但他们也就仅仅解读到乡愁。关于文化乡愁,我又顺势进行了一番讲解与引导。

但这节课留下了的一个问题是,怎样把散文上得生动,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因为这一堂课而有所收获。

 

第二篇:《听听那冷雨》课堂实录及反思

《听听那冷雨》课堂实录及反思

山东寿光二中 唐星强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2、品味语言,鉴赏文章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情思。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实录:

一、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大家学过的诗。(课件显示余光中的《乡愁》,播放录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录音播放完毕)

师:同学们,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余光中

师: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生:思乡之情。

师:在这首《乡愁》中,余光中先生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达了自己浓浓的思乡愁绪,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样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去“听听那冷雨”,感受一下作者的游子情怀。

师: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其人。(课件显示)

余光中19xx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xx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xx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xx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xx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二、疏通文意

师: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觉得好懂吗?

生:不好懂。

师:文章的语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的作者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

他是用一种诗歌的语言来写散文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许多的传统文化。下面同学们速读全文3分钟,划出文章中提示文章行文思路的语句。

(学生们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提示性的句子。)

师:请同学们把你划出的句子给在大家读一下,说出提示了哪些内容。

生1:第一段“惊蛰一过,春寒加剧。”“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由雨写到思乡之情。 生2:第3段中“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通过感觉写雨,重点写嗅觉。

生3:第4段中,“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这一段重点写观

雨。

生4:第5段中,“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第6段中,“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

都清脆可听。”这两段都是写听雨。

生5:第9段,“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

第10段,“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从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 这两段也是写听雨。

生6:第11段中,“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写雨

的音乐。

生7:第12段中,“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

自我补偿吧。”作者又回到现实。

师:大家发言都非常踊跃,找的语句也挺准确,可是第2段大家没有说,第二段写的是什么

呢?

生:汉字。

师:正确。根据大家的回答,文章的脉络就比较清晰了。第1段由雨季引出乡情,第2段通

过汉字写雨,第3段嗅雨,第4段观雨,第5—11段写听雨,第12段回到现实。 老师板书 : 雨季思乡 嗅雨 观雨 听雨 回到现实

三、品味语言,鉴赏意境,把握情思

师:文章的标题是“听听那冷雨”,那么作者在文章中哪些地方描写了“冷雨”,下面请大家

找出在这些片断,反复诵读,讨论探究,鉴赏其意境,看看它是如何表达作者感、情的? (学生诵读、讨论约10分钟)

师:下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讨论鉴赏的成果,看哪一个同学分析得好?

学生1:我找的是第一段中的“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

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这一段文字位于文章开头,即点了题,又运用了叠词,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

沥沥、潮潮、湿湿、潇潇等词,形成了一种凄冷凝重的意境,“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作者由自然界的雨联想到内心的情感,做到了情景交融,表达了浓浓的乡愁。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大家掌声鼓励。

(同学们热烈鼓掌)

生2:第3段“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

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作者调动各种感官来写“冷雨”,形成了一种空蒙而迷幻朦胧的意境,语言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说“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作者从冷雨中嗅出了“清清爽爽新新”的薄荷味和淡淡的土腥味,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学生们鼓掌)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也很好,大家看看这段文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生:长短句结合。

师:很好,长短句结合使意思表达的更充分。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喜欢“冷雨”呢? 生:因为冷雨能引起思乡之情。

师:非常正确。哪位同学再来读一段?

生: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

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寻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来,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蜗壳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

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濑泻过,秋意便弥漫日式的庭院了。

这一段描写了黄梅雨,长短句结合,通过台风、台雨、雷雨、秋意,构成了一种激烈动荡难以平静的氛围,从这一段我们可以体味到作者不平静的心绪和冷湿的情怀。 (同学们鼓掌)

师:刚才三位同学的发言都非常精彩,另外文章中还有很多段落都能让我们细细品味,希望

大家课后交流。本文作为一篇抒情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站在台湾溪头,面对苍翠交叠的山影,听听那冷雨,只感到凄迷,感觉不到在大陆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的美感,暴雨摧残中,更思念“杏花。春雨。江南”,抒发了浓浓的乡愁。

板书:乡愁

师:本文选择的意象是什么?

生:冷雨

师:怎样理解“冷雨”的“冷”呢?

生1:天气冷。

生2:下雨感到冷。

师:“冷雨”什么特点?

生:湿冷

师:作者表达的感情什么特点?

生:凄凉

老师板书:冷雨、湿冷、凄凉

师:那么“冷”包含几层意思?

生:两层。

师:对了,“冷”包含两层意思,它既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又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

四、总结

师:这篇诗一样的散文,以“听雨”为主线,通过嗅雨、观雨、听雨,时空联想,交织成一

种湿冷沧桑、情切意浓的境界,表现了作者内心凄凉缠绵的思乡之情。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作为生活在祖国怀抱中的幸运儿,我们更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家乡,为建设我们的祖国而努力学习。

五、研究性作业

师:教材158页有一篇散文——《永远的蝴蝶》,这篇散文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场冷雨,请大

家课后研读这篇文章,比较一下两篇文章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板书设计]

雨季思乡

嗅雨

观雨 乡愁

听雨 (凄凉)

回到现实

教学反思:

《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个专题《慢慢走,欣赏啊》中的一课。这一专题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走进文学作品这片激情的森林、诗化的王国进行美的探寻,即通过文学鉴赏来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听听那冷雨》与本专题中的《荷塘月色》一样是一篇极具意境美的散文。因此让学生在欣赏优美的语言的过程中,品读出作家独特的心境,及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景与情,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感知、体会作者情态与志趣的目的。

从兴趣角度考虑,导课我设计成放余光中《乡愁》录音,以此尽可能引起学生对阅读课文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了解余光中作品中所体现的民族意识和思乡情怀。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因此,我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并归纳概括,鉴于本文语言对高一学生阅读有一定难度,我运用让学生先找提示语的方式,效果不错。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多元的,合作学习能促进每个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建构知识。因此,在让学生品味语言,鉴赏意境的时候,我让学生在获得个性化体验的基础上,学生之间积极进行互动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从学生回答的问题来看,本堂课合作讨论运用的是十分成功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对抒情类散文的鉴赏能力,从而提高了整体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诵读教学贯彻得不够彻底,在品味语言,鉴赏意境方面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去品味,去鉴赏,由于时间关系,在诵读方面,我没有做具体的指导,学生读的次数也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坚决贯彻诵读教学,将琅琅书声还给语文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