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项城一高 史明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2、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乡,故乡之于我们,就如同母亲一样。曾经爱过,就永远爱过,永远不能忘怀。尽管可能会因为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上来,温暖我们一生的梦。那么在这种思恋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冷的雨,又会怎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寻找那一份久违的感动。

二、作者与作品

1、写作背景

余光中于19xx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xx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xx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2、作者介绍:

余光中19xx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xx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xx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xx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xx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投放课件)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听听那冷雨》教案

1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注:“乡愁”是文学创作中一个亘古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说:“大概作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开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

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如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的割舍不断的牵挂。这是他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着怎样的一段情缘呢?

三、夯实基础,检查字词

1、给下面的字注音

惊蛰 (jīng zhé),仓颉(jié), 氤氲 (yīnyūn),米芾 (fú),羯(jié)鼓 ,寒濑 (lài)惊悸 (jīng jì),淅沥 (xīlì),滂沱(pāng tuó),忐忐忑忑(tǎn tè), 擎(qíng)天 嘈嘈(cáo)切切,鸟声啾啾(jiū ),蓊 (wěng)郁,树香沁(qìn)鼻 , 窥见(kuī),潺潺(chán chán ), 遣散(qiǎn), 岑寂(cénjì), 冉冉(rán rán),

雾霭(ǎi),万籁(lài) 雷电霹雹(báo),炮制(páo),贮足(zhù),熨帖(yù, 泥泞,(nìng),憬悟(jǐng),涟漪(yǐ),斫折(zhuó),皑皑(ái),

2、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

薄荷(bò ) 薄饼(báo) 妄自菲薄(bó )

3、给下面的字组词

揪(揪住) 锹(铁锹) 啾(啁啾) 愀(愀然)

4、解释下面词语:

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三月5,6或7日。蛰: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 料峭:形容微寒,多形容春寒。春寒料峭。(汉语词汇是多么丰富!)

淅沥: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例: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 霏霏细雨:霏霏,雨雪纷飞;烟云很盛。比较,菲菲:花草茂盛、美丽。

安慰孺慕:孺慕:爱戴、怀念。

仓颉:见书下注释。

滂沱:大雨貌。

百读不厌:厌,为满足。

舔(tiǎn)与舐(shì)区别。舐 :舔。舔舐: 用舌头舔的意思。比喻人在受到心灵创伤之

后,躲在一旁独自忍受和自我安慰。

鸹犊情深: 是母牛常舔小牛的毛以示爱怜,比喻父母对子女深切的爱。

蠢蠢而蠕:蠢蠢,形容蠢动的样子。蠢蠢欲动,指敌人准备进功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 《听听那冷雨》教案

2

云气氤氲:烟气、烟云弥漫的样子;气或光混合动荡的样子。

岑寂:高而静;清冷。比较 涔涔 (cén) : 形容汗、泪、水等不断往下流的样子:汗~下。

雨意迷离:迷离,模糊和难以分辨清楚。

宵寒袭肘:宵,夜。比较,霄:云,天空。

石破天惊:石破天惊逗秋雨。出自李贺《李凭箜篌引》。现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本形

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料,有不可名状的奇境。

湿黏黏(nián):黏同粘。粘连的意思。

忐忐忑忑:心神不安,胆怯。

羯鼓:我国古代一种鼓。腰部细。据说起源于羯族。

寒濑:寒凉湍急的水。比较“水獭(tǎ)”:(俗名)獭,獭猫,鱼猫,水狗,水毛子。 翩翩:很快地飞。轻快地飞舞的样子。

擎天:意为向上托举。

嘈嘈切切:错杂乱。嘈嘈:众声喧杂的样子

苔藓tái xian:阴花植物一类。

沉思冥想:冥,深。

鸟声啾啾:读法注意。

惊悸:因惊恐而心跳得厉害。

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响声;一切声音。

皑皑:洁白的样子,多形容霜雪。

四、总体把握,有的放矢

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觉得好懂吗?它的语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的作者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是用一种诗歌的语言来写诗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许多的传统文化。但是它的主旨却是十分明确的,因为无论他写到美国、还是台湾,最后他的落脚点总是回到中国,回到大陆的,这就很好的表现了他的那种深深的家国之思。

那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一)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 由雨季的开始,满怀深情地联系到祖国。(1)

第二部分:由“雨”展开具体的想像,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

1、(2-4)写在文化、文字方面对祖国的印象。

2、(5-10)多角度的描写,突出了听雨的主题,描写了残缺的回忆,抒发了深藏的哀愁。

3、(11-14)写台北的雨,以及在雨中的各种记忆。

第三部分:思绪回到现实,将对故乡的思慕、回忆埋入心底,沉淀。(15)

(二)探究课文,掌握重点

1、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题目看主要写听雨,那么课文哪些小节是描写听雨的?作者都《听听那冷雨》教案

3

在哪些地方听雨?

提示:7——12是听雨

在蒋捷的词里面听(7节) 在王禹偁的竹楼听(8节)

在大陆的屋瓦下听(9节) 在台湾日式的古屋里听(10-12节)

2、作者借听雨表达了什么感情?

思乡之愁

3、找出文中的依据,蕴涵这种乡思乡愁感情的句子。

第7节——“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

第8节——“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第12节——“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4、既然作者借听雨表达了思乡之愁,为何还要我们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那么开头和结尾又有什么作用?

(1)节:总体感受雨

(2-4)节写在文化、文字方面对祖国的印象。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 5节:嗅雨

6节:观雨,谈到米芾父子的山水画,这里作者又一次借传统文化表达对大陆的眷恋。

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体味雨串起了一系列的人生感悟,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深深的眷恋。而作为一个有着浓厚的古典修养的文化人,“听雨”更能体现他对中国传统的继承,更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13、14、15节就将这种感情推向了顶点。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美丽的灰蝴蝶飞入了历史的记忆,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 但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沧桑,家国之思永远都不会改变。

五、概括主题:

思乡之情,思念故土。作者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抒发了一个远离祖国大陆多年的游子对久别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切眷恋之情。

六、总结

“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情多在雨声中”,张咏在《雨夜》里怕听雨声,因为那揪心的乡愁;余光中要听听那冷雨,也是因为乡愁。但余光中的乡愁不仅仅有一个漂泊游子“同乡会”式的乡愁,更有一个读书人特有的文化乡愁。一花一世界,一雨蕴情怀,这世上的点点滴滴都有无限的风景,就需要我们“慢慢走,欣赏啊”!

七、作业:锁定自己喜欢的语段,品味语言,并尝试背诵。

第二课时

一、重点解析,难点突破

1、学生齐读第一段前四句,总结文章的语言特色(叠词叠句),抓住第三句话,提问为什么躲不过整个雨季?联系学生想家心理思考为什么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

明确:以雨开头,告诉我们,有时虽然可以暂时排遣心境,但是那分游子思乡的牵挂却《听听那冷雨》教案

4

是无处不在的。他也想家啊。

2第一节中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还有第十三节中 “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子,黑白的默片”如何理解呢?

提示:我们来审视中国近代的历史,我们都会感到非常悲痛,确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我们历史的概念里面有的是悲凉、悲伤的概念。在痛定思痛的时候,我们就是反思。我们在付出这么沉重的学费的时候,如果历史允许重新书写的时候,我们的中国应该怎么办?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3、下面就需要大家的思绪跳一下了,跟着作者跳到台湾,看下面的文字(第一段的第五句到四段文字)这几段作者写了现实中的雨吗?

提示:不是,而是写了由“雨”展开具体的想像,描写独特的体验,在文化、文字方面对祖国的印象,抒发浓浓的相思。其实我们汉字是世界上表意最丰富的一种文字,比方说这里的霜雪云霞的美丽,雷电霹雹的骇人。在这里作者就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比如“磁石一般的向心力”

4、文章中的“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怎么理解呢? 提示“杏花。春雨。江南。”我们可以联想到:“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天街小雨润如酥”。 春天的雨,是少女,她温柔、清新。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她的衣袂飘过,天地万物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多美啊!美丽的中文! 我们可以联想到: (唐)杜牧的《清明》

清 明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杜牧 王 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渭城朝雨汜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也能给你些许启迪吧。在这里我们为失去的亲人找一块永久的空间,让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亲友为失落的真情而祈祷。在这里我们庆祝每一个生命特有的璀璨,让生命的故事作为时代的缩影在世间永远流传。我们的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呢?我们该怎样珍惜?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方块字,就是汉字,因为每一个汉字一般占一个方块面积。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土壤,一个民族的精神就在其中。无论是霜雪云霞的美丽,还是雷电霹雹的骇人,它们一个个都寄托着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

中华文明、传统文化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强烈地吸引着自己。可是,自己却“不能扑进她怀里”,这是怎样的愁苦啊!

5、那么就让我们来听听那冷雨吧。请齐读第五段找出里面表现雨的感性的句子。“空蒙而迷幻”是视觉;“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气”是嗅觉;“冷”是触觉。讲了女性的雨,而女性又是最感性的,是一场多情的雨。

6、我们再看看其他的地方是否也给了作者同样的感觉呢?于是作者又写了美国。让学生迅速阅读第六段找出描写美国西部,落基山美在哪里,并思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听听那冷雨》教案

5

明确:此处写了美国西部多沙漠,干旱,落基山胜在石,在雪,在红的土,白的云。虽然这里很美,但是毕竟是在异国他乡,他的心是漂泊的,是没有寄托的,只有当他的脚步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心里才觉得踏实。只有那种“白云回望合,清霭入看无”的境界才属于中国,这里用美国反衬出台湾“云气氤氲,雨气迷蒙”的情调,又一次回到了我们中国。而且讲到了米芾父子的山水画,只有这种情调才更像我国的山水画,才更有古中国的情韵。这里作者又一次借传统文化表达了对大陆的眷恋。

7、如果上面几段主要写了雨的视觉和嗅觉,那么下面的部分将主要写到“听雨”。(找学生阅读第七段)回答问题:

(1) 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

明确:首先是美感,然后听了“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

(2) 这两种感觉是否相同呢?

明确:不同。凄迷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

(3)提问:作者在这里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的处境与蒋捷相似,都是“饱经风霜”。面对萧萧秋雨,自然会想到自己的一生。

余光中去台湾时才21岁,“掉头一去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是雪满白头”。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少年时候,欢乐无忧,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客舟”一词就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惆怅和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更是凄苦无奈。这一切,都与雨景交融一起。雨声让他沉静,让他找到灵魂深处的自己,雨在窗外召唤着那个迷失的灵魂。

(4)思考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谁在喊呢?

明确: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

8、接下来(第十一、十二段)讲到了“日式古屋里听雨”,大家看一下两个日式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

明确:不是。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宁静,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

但是是梦总会醒的,是回忆总会回到现实的,于是他又无法不回到70年代的台北,回到那个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美丽的蝴蝶飞入了历史的记忆,现在真的不需要了吗?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却单一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张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一种家国之痛的遗憾。

9、 第11小节里,我们看到了:四月里霏霏不绝的黄梅雨、七月的台风台雨、雷雨、滔天的暴雨,还有斜斜的西北雨。四月里的雨和七月雨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提示:四月的雨,绵绵不绝,我们可以联想到《岳阳楼记》里这样的文字:若夫淫雨《听听那冷雨》教案

6

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哀。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雨声滴滴嗒嗒、没完没了,作者的心再也无法平静。就像“湿黏黏的苔藓”一样,“去国怀乡”的冷湿情怀,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对大陆的回忆,在心底越积越多,越发苦涩、厚重。

七月的雨,作者连用了“挟”“掀”“压”“泻”“扑”“弹”“刷”“鞭”“打”等九个动词,我们可以感觉到这是什么样的雨?——雨下得那么急,那么有气势,显示出一份狂野。

在台湾,再也听不到大陆上那样温柔的雨,狂野的雨里,找寻不出一丝安慰,正像作者此时的心情,思念大陆,心潮澎湃,难以平复。

10、随着作者,我们一起进入这雨的世界,文化世界。“雨”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作者就是在春寒料峭漫长雨季中,思慕着中国的传统文化,遥望着祖国大陆。回顾这雨中肆意流淌的文化,我们不禁要问:作者写了这么多雨的文化,为何用一个“冷”字修饰?

明确:(1)突出雨在春寒料峭中给人的真实的触觉感受

(2)表现了作者远离祖国、远离中国传统文化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凉。

这“冷”雨,是作者在思念故土时感受到的雨冷、心冷。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难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隐忧,因为“古屋不再”、“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如果台湾少年不去了解传统文化,自然会与祖国文化渐行渐远。所以,作者一再呼唤台湾的青少年“听听那冷雨”,去感受那传统文化带来的人文关怀,不要遗忘了自己血脉中的华夏文明。

11、“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为什么比作“灰美人”?

提示:古屋灰色屋瓦上腾起的层层水雾,色调相似,生动形象;这一切是“如今在岛上回味”,是记忆中朦胧的雨,是一种模糊的印迹,融入了作者迷离的乡愁。

三、品读语言,概括特点。

(1)、句式长短变化多端。

(2)、大量叠音词的使用。

(3)、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大量使用比喻、拟人、通感、排比句式。

1、体会有下划线的文字有何妙处?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提示:“啼声”、“音乐”是听觉范畴,文中却诉诸于触觉“湿”、“潮潮润润”,别出心裁的写雨“湿”了布谷的啼声,运用通感委婉含蓄的表达作者在雨中回忆江南,思念家乡却又归不得的凄楚的内心感受,雨“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也下“湿”了作者思乡的心田。

2、第4节文字的语言尤其美丽,修辞手法也多种多样,请同学结合具体语句来谈一谈。

提示:拟人、比喻、通感、叠字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出一个空濛而迷幻的出神入化之境。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一句,《听听那冷雨》教案

7

综合运用了通感、叠字、排比等手法,渗融着诗的意境,有雨声的节奏感,诉之于感官,给读者的感觉是多方位的,此外还有长短句相结合(错落的句式造成一种回环往复、连绵不绝的语势和耐人寻味的效果)的写作特色。

四、作业

1、课内讨论:体会情感,拓展延伸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那么,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请大家仔细聆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冷雨,然后做一下口头交流。

(生发言,师适当点拨)

可拓展思路:乡土情、爱国情 、亲情、爱情、友情

学习、工作、人际交往

个人情绪(自卑等)

外在感受(文章、音乐、社会风气、道德水平等) 等

范文:

也许每个人都会在某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小心地晾晒自己收藏已久的心事,可是记忆还是会被这样的冷雨淋湿淋透。阴冷的天,细细飘洒的雨,远处朦胧的景物,这一切的一切都那么陌生又那么熟悉,往事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以为自己真的变坚强,所有悲伤和泪水,都成为过眼云烟,可是在这样的阴雨中,丝丝缕缕的回忆连缀起来,一切再次跳跃到眼前。

冷雨,漫天的飘着落着。

踏入冰冷的世界,接受冷雨的洗礼。雨滴落在脸上,却似打在心上――真实而凛冽。 道路清冷,天色微茫,一切仿佛都笼罩在一片晦色的梦里。眼前的景致是何其熟悉,似乎心中思念的那个人依然会出现在街口,大笑着和你一起在雨中奔跑。

这样的下午,总会想从这相似的场景里串起一些共同的思念,可是任你的目光怎样搜寻,却再也无法发现记忆中那个温馨的容颜。城市就这样湿湿的,粘粘的,冷冷的,象是挥之不去的忧郁。

雨下得这么长久,可是,我却清楚地知道,不会有期待,这只是临近冬天时的一场冷雨,所以,更象是一种告别――一如当年的分别。

姐姐――你在那边还好吗?

这段文字通过冷雨的描摹,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明确:表达了对已故姐姐的思念之情。

2、课外作业:

“我心中的冷雨”:

要求:(1)“我心中的”,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

(2)描写要生动、细腻,能够体现出情感与冷雨的共通之处。

《听听那冷雨》教案

8

(3)字数:300字以上。 《听听那冷雨》教案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