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第六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从军行》。

教材与学情分析

《从军行》这首边塞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诗中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和决心打败入侵之敌的英雄气概。此诗以边塞的景物,思乡的情感,以及环境的艰苦,战争的残酷反衬出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诗人视野开阔,青海,甘肃,新疆,边塞战场尽收笔底,气势博大,悲壮高亢。

依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渲染情境,真正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在读懂诗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孤”、“遥”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介绍边塞诗。

告诉学生“边塞”指“边关” “边界”,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2.解释“从军行”

“从军行”即 “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3.简介作者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白,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称,被称为“七绝圣手”。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 品诗句,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2.再读,整体感知

(1) 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2) 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3.研读,读懂诗意

(1)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 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而把诗初步读懂是这一切的前提,此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情感。并注重了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逐步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三、 想意境,悟诗情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指名读,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再请同学读。

(2).透过这两句诗,透过这“暗”“孤”,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出哪些词?

(3).请你走进这个画面,你是那个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在想些什么?

(4).将你的体会融入诗句,读这两句诗。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你从这两句中又读出了什么?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黄沙“百战”“ 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抓住“终不还”去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2).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

3.感受此诗的艺术技巧。

(1).一、二句的写景对表现边疆将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 .小结: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的高度统一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突出特点。

4.配乐朗诵,背诵

【设计意图】古诗的用词极其精妙,所以这个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 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边塞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些雄浑开阔的边塞诗让我们透过历史再次走进了那些弃家入塞,许身报国戍边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2.简介其他的边塞诗人,引导学生课下继续收集资料,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此类资料的兴趣。

【设计意图】本环节与新课开始时首尾呼应,以简介边塞诗开头,以继续了解边塞诗结束,前后照应,并自然而然地把对古诗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展示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仅是在丰富学生的积累,也是希望学生在大量的搜集与阅读中对边塞诗有更多的了解,对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有更深入的感悟。

【整体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

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用对古诗词的喜爱,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带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带着对古诗词的崇敬之情,去学习.口评.赏析,从中汲取文学营养。教师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丰富了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了艺术想象力。

【教学评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很好地创设了古诗的教学情境。古诗的意境有时给人的感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对于《 从军行》这首诗来说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的意境更是很不容易,因为这首诗描写的历史年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非常遥远,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方面困难不小。感其境,才能激其情。这个教学设计中教者先借助简介边塞诗特点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而在学生读古诗时,教者又很好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语去想象一个一个与诗情相符合的场面。把这些雄伟苍茫的图景联成一体,这首诗的意境就跃然纸上了。再加上教者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解说,点评,完全能把学生带入到这首诗特有的悲壮与苍凉中。学生自然入情入境,自然就读出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第二篇:小学三年级s版《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边塞诗。

2.学会本诗两个生字。

3.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中人物的爱国情怀和人物所体现出的英雄气概。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

二)导入课文

师:中国几千年的慢慢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朝代都会有战争的刀光剑影,今天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来看看硝烟弥漫的古战场。

学生:看影视。

师:能说说你们的感受吗?

生1:我体会到了战士们为了国家不顾一切的精神。

生2:我觉得战争是残酷的,但这些军人为了国家的安定,他们宁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师:这两位同学都说得不错,同学们这些场景在文学上也留下了它们的印记,描写战争的诗歌在我们中国的诗坛上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从军行》。(板书课题)

师:从军行是古代乐府诗集的一个题目,一般是用来描写古代军旅生活的,同学们来齐读课题。

生:从军行

师: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学生:王昌龄

师:(板书作者)通过收集质料你们对作者了解多少?

学生: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三)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师:是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虽然他没有参加过战争,但他也在边塞生活过好几年,他与战士们情同兄弟,所以他写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边塞诗。看来收集质料对我们学习课文了解类容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诗,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先把诗读通顺。(注意文中的两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

生:自由读2分钟。

师:哪位同学来读读?

学生1:读诗

师:普通话很标准。

学生2:读诗。

师:读得很投入,文中的多音字也读得很准。

四)再读诗歌:画节奏,读韵味。

师:来,同学们再来读读诗,画出节奏,读出韵味来。(请5-6个同学读)

学生:齐读2分钟。

师:好,请这位同学来读读。

生1:读诗。

师:你读得很投入。这位同学来读读看。

生2:读诗

师:你读出了自己的节奏,还有谁想读的?

生3:读诗

师:多有古人吟诗的味道啊。

五)三读诗歌:解诗意,悟诗情。

师:同学们虽然这首诗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但通过我们读,想,悟也会知道这首诗的意思情感,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通过小组交流,结合课文的注释了解诗的意思。

生:读诗并交流。(3分钟)

师:你来说说。

学生1: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孤零零的城池遥望着玉门关。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铁甲,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师:理解很到位。

师:这位同学来说说。

生:我觉得他说的第二句有点不对,不是城池望着玉门关,而是人望着玉门关。 师:这位同学很善于发现问题,很好。

师:同学们能结合注释了解诗意,这也是应该学习的好方法啊。

师:同学们请看诗的前两行,作者写到了哪几个地方?

生1:作者写到了青海湖,玉门关。

师:还有没有?

生2:还有雪山。

师:你们了解这几个地方吗?

师:出示图片讲解。这就是边塞地区,看了后你们想到了边塞是怎么样的?(板书:边塞)

生1:我想到了别人要来侵略我们。

生2:我想到了茫茫戈壁。

生3:我想到了危险。

生4:我想到了守卫边塞的军人。

师:好,同学们来读一读前两句,把这里的条件艰苦,人们生活环境恶劣的词圈出来。(板书:边塞:荒凉艰苦)

学生1:我圈出了“长云”这表示天气恶劣。

学生2:我圈出了“暗”,这个字体现了当时的雪山都被遮住了。

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得真好。

生3:我圈出了“孤城”,他们在这肯定没有吃的。(学生记住“孤”字)

师: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假如是你处在那样的环境中会怎么想呢?

生:会想家。

师:好,你来读读这种情感。

生:读。

师:读得很好,大家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虽然生活艰苦,思乡心切,但当战斗的号角吹响,他们会忘记一切地冲向敌人。全班男同学齐读后两句。

男生:齐读。

师:从第三句诗里你读到了什么?

生1:我读到了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场面。

生2:我读到了读到了这场战争的惨烈。

师:好,你读一读吧。

生:读诗。

生3:我觉得他们打了很多仗。

师:读一读。

生3:读诗。

师:好几个同学都说到了打了很多仗,你还能从诗中哪个词看出这一点?

生:百战。

师:好,一起来读一读。(单读,男女读,全读)(板书:战争:持久惨烈)

师:艰苦的环境,惨烈的战斗,令许多人都望而却步,可是这些战士们却发出了壮烈的誓言。齐读诗的最后一句。

生:齐读。

师:“不还”是什么意思?

生:不回家

师:他们为什么不还呢?

生:因为他们要保卫国家。

师:是啊 ,没有国家哪有小家呢。

师:你来读(请3-4个 同学读)

生:读

师:你真正走进了将士们的内心。将士们就是这样豪迈。

师:一起来读。(板书:战士:誓死灭敌)

生:齐读

师:这不仅是一份庄严地誓言,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啊。正是有了这千里黄沙下的累累忠骨,才有了人们幸福安定的生活。

五)四读诗歌:背诵默写。

师:同学们一起来齐读。

生:齐读全诗。(配乐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

六)板书

边塞:荒凉艰苦

战争:持久惨烈

将士:誓死灭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