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容易出现的问题

独生子女容易出现的问题

世界上有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但是像中国这样由政府强制实行的计划生育太少见了。既然父母、长辈不是自愿选择只生一个,这种被动的结果自然就会牵动父母更多的情感,例如焦虑,过多的呵护,可怜孩子,可怜自己,等等。这些情感或多或少都会体现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直接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形成。

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自打有了计划生育政策就一直在进行。最早一批的独生子女已经三十多岁了,成家立业,在单位进入中层,在家有的已为人父母。这让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他们在社会行为、人际关系、价值体系等方面共有的一些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有的人曾经说,独生子女就是老大加老小的混合体,他们的所有特点加在一起就是独生子女的特点。事实上没有这么简单。排行影响到父母和家人对孩子的不同期待和对待,但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更不可能是决定因素。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其自身的特点。

很多资料显示,独生子女固然有聪明伶俐、善解人意、责任感强等优点,但是,他们娇气任性、自私冷漠、叛逆心重、耐挫力差,依赖性重,不合群,不团结,纪律性差,不知感恩等等,有这些统计,说明独生子女人群确实有这些共性。我的治疗经验,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家庭治疗经验告诉我,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不是表面这么简单,或者说,其后面的成因很复杂,独生子女的物质条件虽好,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受到的负面影响、微创伤也很多。 对孩子的长久伤害

1)唯成就论,失去自我。家里有好几个孩子的时候,孩子各自的特点对比明显,家长会相对客观地选择鼓励孩子有不同的发展。而当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父母会希望这个孩子走“最好”的路,比较的对象也成了别家的孩子或者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因此家家学钢琴,人人考奥数。这两年由于社会形态多元,由于吸取了八九十年代的教训,家长们已经不那么疯狂了。前面80后90后的早期独生子女,都经历过这种野蛮的、不顾孩子实际情况的竞争。“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当时应运而生的口号,并影响至今。

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下,家长倾向于认定我家孩子是优秀的,并希望孩子也确实显示出优秀。外人能看到的优秀,只是外显的这些成就:会什么本事,考了什么大学,拿了什么奖,挣了多少钱。我们自己知道,我的优秀、卓越是在我自身给定的内在和外在环境、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的外在成就和内在人格的修养,可是很多家长不知道,他们只知道让孩子去拼抢外在的成就。长此以往,孩子会分不清自己价值和自己的“东西”的价值,外在的失败变成对自己的否定,外在的成功意味着自己的提升,总有一天,孩子会因为没有自我的建立,没有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关注而出现问题。可以参看第六篇的相关内容。

2)想得多,道理多,行动力和能力差。从小被一众长辈灌输不同的道理,被逼着看各种有意义的名人传记和世界名著,跟着大人在成人世界混,耳濡目染,独生子女大多能说会道,知识很多,会讲道理,而且本能地就知道什么样的人爱听什么样的话。一般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a. 会复述大人的话和书本上的知识,例如,8岁的孩子能说出几大行星,欧洲第一高峰,非洲的特产等,不代表聪明。他只是“知道”,既无关“智”,也无关“识”,逻辑思维清晰,大体近智,有自己的发挥和想法,才是“识”。

b. 能根据情况,选择恰当的道理或理论来解释,但不等于明白事理。

我有过一个大三的女性来访者,她说自己就是同学们的“知心姐姐”,因为她脾气好,肯听别人说话,给的建议也中肯,但她自己的事她却想不清楚。我问她:“你真的对别人很‘知心’吗?”她说,其实也不是。同学来诉说的那点事,无非是恋爱了,跟爸妈吵架了,心情不好不振作了,烦考试不愿意学习了,这些事该怎么看怎么办就那些道理呗,我说

出来可能不像父母、老师说的那么生硬,所以她们都能听。就像小时候玩儿配配对,猴子配香蕉,猫配鱼,狗配骨头。我又问她:“你对这些道理怎么看?你认同吗?”她说,讲得肯定都是理,大家的经验总结的。不过,说别人容易,自己做起来很难。

很多独生子女都是这样,父母埋怨他们家长的话听不进去,其实那么经年累月的唠叨,听是肯定听到了,都会背了,不过呢,是存在脑子里的未必进入了心里。只有听进去的道理在实际生活中有了体验,最好是正反两方面的体验,孩子才能真的明白这个道理的含义。大多数家长只是口头上一串串的道理,孩子没有机会去体会,或者发生了实际的事情而家长没给及时的联系,则孩子对道理仍然隔膜。

c. 就算孩子很聪明,道理也真的懂,其行动力、创造力也仍然需要磨炼,否则就只是眼高手低、纸上谈兵。孩子小的时候空谈大话,大人听了心里还挺高兴,觉得孩子有理想,有志气。等孩子大了,仍然只会夸夸其谈,不仅家长懊恼,周围的人嘲笑,自己也会觉得慌乱和自卑,然后再用幻想的蓝图给自己打一针强心针。

这种想得多,知道得多,却缺少能力和行动力的孩子,最容易在遇到挫折或矛盾冲突的时候躲避到幻想中去寻求安慰和鼓励,最容易染上网瘾,打游戏或读网络小说,等等,因为在虚拟的世界不需要真正的能力,只要动动手指头就能武功超群,智定神州,孤单杀敌,挣得家财万贯。

3)被期许、被要求、被安排下的依赖性强,逆反心重和不知感恩。

因为只有这一个孩子,家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管教孩子。因为对唯一孩子的珍惜和期待,家长管与教得太多了,关注得太多了,换个角度看就是控制得太多。我听到过好几个家长反映说,孩子三四年级了还常常问妈妈:“我作业写完了,下面该干啥了?”已经失去了自主性。一个妈妈觉得烦,另一个妈妈则警觉了,意识到孩子太依赖,不能主动找事做,不会安排自己的时间。

等孩子再大一些,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了。家长本来是守护者,保住必要的社会规则、道德规范,任由孩子去发挥他的天资和兴趣。现在家长成了控制者,孩子的活力很大一部分放在了反家长上,而不是去发展自己的兴趣,自主获取知识和经验。与前面讲的相连的是,很多孩子空有逆反心,没有真本事去做符合自己意愿的事,再加上依赖性强,没有父母在鞍前马后,也做不成什么,因此大多数孩子的逆反也不过是跟父母发脾气,摔上自己的房门不理他们而已。我遇到过独生子女的来访者曾经小时候离家出走,基本上还没等家长发现就自己回家了。

作业是给家长做的,考试是给家长考的,工作是父母给找的,房子是父母给买的。家长于孩子到底有恩没恩?我遇到的所有案例,即便是孩子与父母或其中一方的关系已经闹得非常僵,孩子心底里也承认父母对他的爱以及父母对他的好。但独生子女认可父母的爱与关心,并不代表他们真的感恩,他们会感谢,会想着回报。

我有一个朋友是家中独子,事业不错,儿子都六岁了。儿子三岁钱他几乎每天都要回父母家,现在只有周末回去,每天下班后必须给妈妈打个电话。他和太太定好关于家里的事,哪怕是买个炉具,都会告诉他妈。他妈一旦有意见,例如反对购买或建议个别的牌子,他就会执行。惹得他太太极不高兴,大事小事积累得多了,太太都想跟他离婚。我朋友是孝顺的好儿子吗?有一次,他表姐来北京玩儿,在他家住了两周,他兴奋地告诉我,他表姐如何把他妈喳得说不出话来,如何就不听他妈的建议而把事儿办得特漂亮,如何讲着世界和社会把他妈听得一愣一愣地显得特无知,等等。他将得眉飞色舞,最后还说:“看着我表姐跟我妈斗法,感觉真爽啊!”

过多地介入孩子的生活,无论是由于爱护还是由于焦虑,就是在培养孩子依赖,培养孩子懦弱无能,逼孩子逆反,这让孩子怎么感恩?

4)一部分人的人际关系能力差,组织能力不好。

不少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上确实有孤独、任性、不合群等特点,我们会以为他们不愿与同龄人交往,事实上,绝大多数独生子女都渴望和同龄人建立友谊。可惜的是,孩子们不能常凑在一起,因为几乎每个孩子都有兴趣班,常常时间上不能一致;好不容易凑在一起的时间又太短了,没玩儿一会儿就被叫回家了。就算上面两个条件都满足,我们的交往又常被大人打断——刚与小朋友有了争执,不等我们自己解决,大人就过来劝和了;刚与小朋友见面,就让我们互相学习,其实是互相比试;刚与小朋友分开,大人就一个劲儿地问刚才发生了什么,把兴致全打乱了。由于缺少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孩子们自己去磨合,去摸索自己的与他人相处之道,由于孩子更多时间是与长辈相处,独生子女在与同龄人交往时会表现出不适应或能力较差。但只要有了环境和机会,大部分独生子女的同伴交往是不错的,他们分得清别人和自己,反倒是中国固有文化传统中“朋友如兄弟”“结拜”“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关系过分亲密了。独生子女的同伴交往中突出的是,交往不好的那一部分人表现得很极端,要么极其任性自私,不懂看人脸色或看见了别人脸色但看不懂;要么极其孤僻,惧怕与他人的来往,在关系中总是感到不舒服、紧张。

在平等的、AA制的集体活动中,独生子女的表现相当好。在有目的、有规则、有纪律的团队活动中,独生子女的普遍问题就出来了。例如,在公司中,当需要领导者与执行者的角色分工时,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差,执行者的服从能力差,常常玩儿不转。

5)与权威的沟通互动不好。

史铁生先生在他的文章里写过“好运设计”,在一个人出生前,设计好他的人生,全是幸运的事。其中之一是要有一个好母亲,以免“听她的,你觉得对不起自己;听自己的,你又觉得对不起她”。很多独生子女与家长的关系就正是这样的一个双输纠缠状态,总有一个人不好受!既然只有两个选项,孩子的表现就常常是两种极端:要么极度任性,就得听我们的;要么极度压抑,一切你们说了算。再任性,孩子也知道自己不能离开父母,他们会巧妙地保持住与家长的关系,事后道歉,装无辜,等等,因此再任性的行为,孩子自己也觉得不够彻底,因为他仍有很多顾虑和牵绊。而压抑呢,就像字面显示的,他只是把自己的想法或需要压了下去,并不是心服口服,因此何时能压何时不能压,能压多久,哪些可以压哪些压不住,就有很大的随机性。很多家长就会被孩子的表现搞得很困惑,一会儿挺乖的,一会儿又挺倔的。

与家长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与学校老师、公司经理、团队领导、学术泰斗、业界领袖等权威人物的关系。我们认为家长不公平,对他们一直持愤愤不平的态度,在单位也会去挑领导的毛病,不能与领导好好相处。我们若一直敬畏家长,听家长的话,期待得到家长的表扬,在公司也会是尊重领导,认真完成领导布置的工作的人。独生子女的“双输型”或“矛盾型”权威关系模式一旦形成,就成了今天很多企业、单位都发现的“80后不好管理”的问题。我曾经听一个经理抱怨:“你说他听明白了吧,拿出来的活儿根本不对。你说他有不同意见吧,又不跟你说,照样按他自己的来。你要是对我不满,也该有所表示吧,我又看不出来,而且有时候跟我笑起来很可爱的样子。你说他挺满意,干得挺开心,可突然有一天就跑来辞职了。唉,真搞不懂这些80后。”有的时候,连80后自己都搞不懂自己,所以直到成年,仍然是双输模式。

我们应该怎么做?

80后90后这一代的独生子女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了上一代父母养育独生子女上的长久伤害,作为当今的独生子女父母,不管是自己是否是独生子女都需要在养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把握一些基本的原则:

1) 从小与孩子的沟通、互动,关系要保持双赢而不是双输。不存在“听孩子的还是听家长的”悖论问题。

2) 我们做的选择和决定一定是在充分考虑双方的要求的基础上,磋商得来的。当

家长尊重孩子,不是只命令你、要求你听话,孩子不仅会建立起良好的自尊,还会主动尊重家长。

3) 当家长在孩子任性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引导,就不是压制孩子,而是让孩子学会根据外界环境、他人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调节自己的行为。

4) 客观地了解和接纳孩子的能力和特长,不要把一切美好的东西东寄托在孩子身上,例如,既希望孩子听话、对自己有感情,能待在自己身边,又希望孩子有创造力、有成绩,远走高飞。

只有从小一点一滴地这样做,才能养成孩子尊重别人、尊重自己,以及双赢的与权威、与他人的互动关系。独生子女相对于多子女家庭中的孩子,特征不是很鲜明,可以说他们比较整合,因为父母给予了他们爱,同时有教导,有要求;也可以说他们比较矛盾,他们有想法无践行,有机会无自由,得到爱也得到限制。家长们要注意的是,让我们唯一的孩子得到整合的资源和空间去成长,而不是被矛盾的指令和期待所抑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