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感悟

书法感悟

1、学习书法,不论楷、行、草、篆、隶哪种书体,都应当“师出有名”,也就是要从碑帖法书中汲足营养。若是急于求成,背离法帖而信手成体,就会造成“先天不足”。

2、学书临帖,先要应规入矩,写得越像越好,这就是“先与古人合”。 如果不恪守法度,未得其妙就急于求变,势必会“畸形发育”。当临帖到相当程度,再须融入己意,化古为我,这就是“后与古人离”。如若循规蹈矩而无新意,一成不变地写下去,那就成为“书奴”了。

3、有人夸赞某写家:“他太有才了!写谁像谁!”我却不以为然。唐代李邕早就说过,“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学谁像谁,这容易做到。然而我们学书的目标是博采众长而自成一体。如果一辈子也没形成自己的风格,模仿得再像,充其量也只是“书匠”而已。

4、学书选帖,首先起点要高。要选取古代著名碑帖为范本,因为那是千百年来被社会公推认可了的。正如前人对学书者的教诲:“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

中,斯为下矣”。倘若选取当代人还并不成熟的书作为范本,岂不是“斯为下下矣”?

5、学习书法究竟先从哪种书体入手?尽管古人早有定论,可当前书界似乎仍众说不一。有的主张先学篆,有的主张先学隶,还有的则主张先写行草。然而宋人苏轼却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你看那些楷书功力不佳的人,写出的行草书是多么的“营养不良”!更有甚者简直就是“畸形儿”。

6、习书练字的过程应当是:“始于摹拟、终于变化”。而书法的境界由低到高的进程则是:技——法——道。技,即书写的能力与技巧;法,即书体的法度与法则;而道,则是在掌握了技巧、法度基础上的化古为我、书入我神的融合,是水到渠成的变化,是从心所欲的挥洒,是无法有法、有法无法的创新,是我中有书、书中有我、人书合一的最高境界。

7、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在书家掌握了精湛的技艺,达到较高的境界时,书法尤能陶性寄情、言志抒怀,充分显现书家的字外功夫和人格象征。所以我们认为书以学为本,书以品自高,书以神为上,书以气自华。“学”者,学养也。学养深厚,其书也就典雅。品,乃

品质、品位也。心正笔正,人品重于书品。“气”者,气韵、气质是也。腹有诗书气自华。神,乃神采、精神也。“书之妙道,神采为上”。那些没有内涵、没有品位、没有气韵、没有神采的书作,无异于抄写公文。

8、书法,既是高深的艺术,又是大众的艺术;既要继承传统,发展个性;又要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所欣赏。如若丢掉传统而一味追求怪异,那势必误入歧途,失去读者和观众;这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9、创作要师古出新。师古,即学习古法、继承传统。古人云:“法心师古,意从我出”。师古但不泥古,即所谓出新。出新,就是创新。怎样才能算是“新”?这不能自己说了算。自己认为写的字与古人不一样就算是“创新”了?这不可能。创新是在对古代优秀传统的继承中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它要接受专家内行的鉴定,要得到社会的认可,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有些人既不习名碑法帖,又不懂书法艺术本质,任笔为体,聚墨成形,有胆无功,信手乱画,还美其名曰“自成一家”,真乃亵渎艺术。

10、书以“法”为本。“法”者,方法、法则、法度也。学习任何东西都要讲究方法,要遵循事物的法则、规矩和规律。书法,即书写之方法,它主要由笔法、结字

法和章法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其中包括执笔、运笔、点画、间架结构、篇章布局等,都要讲究一定的法则和规矩。清代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不从规矩而出。”学书先要“法古”,即先要临摹效法古代名家之法帖,也叫法书,从中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及规律,即应规入矩,“先与古人合”。而后化古为我,书入我意,在“师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即“后与古人离”,“从规矩而出”,形成自己的风格。则“法”是“书”之本业,不讲法则,不合法度,而乱“变”一通,势必误入歧途。

书以“学”为贵。“学”者,学问、学识、学养也。中国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真正的书法艺术家,不仅要有精致的书法技艺,丰富的书法知识,高深的书法理论,同时还要具有书法以外的宽博的知识和深厚的素养。这就是古人所讲的“字外功夫”。学,即学问、学识;养,乃素养、修养也。前者是指书家必须善于学习,积累学问,后者则指把学得的知识融于自己的人格之中,修身养性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不“学”则无以“养”,不“养”则徒然“学”。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苏东坡云:“退笔如山味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只有学养深厚,才会有超凡脱俗的气质,才能在较高的

精神层次上形成书法的品格。这就是书法艺术家与“书写匠”的根本区别所在。

书以“品”自高。“品”者,品质、品格、品位也。清人朱和羹《临池心解》中云:“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褚外。”人有丑俊,性情各异,书有工拙,品有高低。“书如其人”之说,古来有志,现代笔迹学也证明,任何人的字都是其性格的一种表现,心直则笔正。

 

第二篇:书法学习的一点感悟

书法学习的一点感悟

刘晨

学习了云南大学姜文清教授主讲的《书法艺术》选修课之后,我对中华民族传统的书法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受益良多。从学习中,我感悟出一些道理:要想写出一手好字,临摹古帖是学习书法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以前我对书法的理解是似懂非懂。经过学习,我对书法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书法不仅仅是按一些笔法来写字,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书法让浮澡的心沉静下来,使心与字融为一体,使别人从你的字中就能看到你的内心世界,读懂你的性。学习书法先临摹后创作,先继承后创新,這是最起码的程序和方法。临摹重在技术训练,掌握古人书法作品中的技法规律;创作重在艺术体悟,领略古人书法作品中的艺术韵味。沒有扎实、认真、刻苦的临摹,创作只是一句空話;但沒有创作的追求,临摹也就失去了动力和意义,只有临摹和创作相結合,既注重技法练习,又注意艺术体悟,才能百尺竿头更上一层。如果你怕麻烦的話,你就要想到万丈高楼从地起,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沒有刻苦练习是不行的。用姜教授的话来说:要写好一手好字,不临贴的话,至少要1000年的时间。

随着姜教授的讲解我了解了: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艺术青春常在。在每个时代,社会环境不同、人们的审美欣赏角度不同,又随着文化地发展容入,书法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不断完善。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 1

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为精辟的总结。

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地美。

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

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凤,正是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法,以书达意,表达一种心境。

元、明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书法上则是崇尚摹古,平庸无奇。

至于明末书坛“反流俗”的狂飙,以及清代后期崇尚碑版金石之风的兴起,正如地下奔突的岩浆,黑夜中闪电中的电光或是火石,折射出一个社会巨大变动的征兆。

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在书家掌握了精湛的技艺,达到较高的境界时,书法尤能陶性寄情、言志抒怀,充分显现书家的字外功夫和人格象征。所以我们认为书以学为本,书以品自高,书以神为上,书以气自华。“学”者,学养也。学养深厚,其书也就典雅。品,乃品质、品位也。心正笔正,人品重于书品。“气”者,气韵、气质是也。腹有诗书气自华。

20xx年12月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