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感悟

学习“禁止?”图标

----妈妈的育儿感悟

又是周末,上午带安迪去莲花河畔小花园荡秋千,玩了一个上午,回家的路上,看到了莲花河畔的地下停车场,上面一行的禁止标志。自从知道了一个红色圆圈里面的喇叭划斜线是“禁止鸣喇叭”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只要看到类似图标就问我:“妈妈,这个是什么?”我只好一一作答。

“这是禁止通行;禁止自行车通行;禁止抽烟;禁止鸣喇叭。”路上他看到更多的图标,“这是禁止挖掘;禁止爬电线杆;禁止??。”

突然看到一辆大卡车的图标,我说这是禁止大卡车通行,谁知道,这时正好一辆大卡车载物通过,“妈妈禁止大卡车通行,你去告诉他!”然后说什么不肯走,我心想真是给我出难题。不过看到图标下面写着19:00-7:00;我只好耐心继续解释:“下面一行字是时间,在晚上7点到早上7点是禁止的,但是现在是上午11点,所以大卡车可以通过。”解释完毕,他满意了才肯继续走路。 接着继续走,他又发现派出所的门口有禁止汽车的图标,我说这是禁止汽车通行。但是,无独有偶,派出所里面显然停放了许多的警车,他继续问道:“妈妈,里面有汽车。”我只好继续解释,这是禁止外来车辆,因为这里是公安局派出所,所以只能允许警车入内,外面的车辆不能进入,我问他明白了吗?他竟然说:“我明白了!”然后满意地继续往前走。

接着他继续发现高压电线杆上禁止攀爬的标志,但是有些电线杆上有,有些电线杆上没有。他又开始问:“妈妈为什么啊?”直到我给了他满意的解释,他才肯继续往回走。就这样,平时10分钟的路,今天整整花费了30分钟还没走完呢。看来一段简短的回家路也变成了孩子的学习时间。不禁想起自己的论文,如果我能有安迪的这些穷追不舍的为什么,那么估计应该有很多的可写的课题呢! 昨天的教育学讲座上,一位上师大的教授提到一个观点,印象深刻,大意转述一下:教育不应该是是大人简单地给儿童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和儿童一起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过程。在教育的过程中,大人不应该把孩子看成是什么都不懂的孩子,而是和自己有着同等人格的平等对象,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 今天和安迪的一路学习,感觉的确如此,儿童的身上有着很多大人已经缺失的品质:好奇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

 

第二篇:育儿感悟--关于做父母

我的育儿感悟—关于做父母

每天上班、下班、带小孩,周末带小孩出去玩,似乎一成不变,曾经还抱怨没有自己的时间、没有自己的空间,后来发现即使小孩偶尔回老家的日子,自己好像也没干成什么事,逐渐也就适应并且享受着这种生活。

有人说过,自己不带小孩就是渎职。天啊,这周围有多少年轻父母以工作忙或者太累为理由,把孩子完全推给老人家、保姆,自己有了一点空,也要出去应酬、娱乐,殊不知这养育孩子的重任,是非父母自己承担不可的。可能很多父母要等孩子长大了才发现时间过得很快,后悔自己没有好好陪他,尤其6岁前的黄金阶段,是一个儿童性格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当然性格有遗传的因素,但是后天的教育方式方法更为重要。

我觉得,隔代“养”是可以的(因为没办法,父母要上班呀),但是隔代“育”却很难做得好,为什么?因为时代不一样、感情不一样,如果一个孩子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保姆的感情胜于父母,那这样的父母就是不尽责的、失败的,孩子在父母这里得不到太多温暖,就只能寻求其他的避风港,等他长大以后,某方面的情感就是缺失的。我的一位的德高望重的老师曾说过,他孩子成人了,但是身上某些缺点,都隐隐约约有以前小时候带他的那个保姆的痕迹,这太可怕了,我们口口声声说爱孩子,却不愿意花时间养育孩子,

我们自己工作、读书、娱乐,但忽略了一项伟大的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而错过了,将可能永远没有办法弥补。

或许有人会说,为什么有些父母全身心投入到孩子身上,孩子还是有问题?那就是父母的教育态度、方式不当或是家庭氛围不和谐,成人的很多问题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其童年时代,就像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里面阐述的那样。

教育态度、方式不当的父母,可能还不如对孩子放任自由的父母,并且最终会使孩子在痛苦中成长。李跃儿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中讲到“人才”的问题,我很赞同,有多少父母盼望孩子能成“才”,却忽略了要首先使孩子成“人”,这样,有可能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就是非人的“才”,这些非人的“才”可能会对家庭不利,甚至会威胁到社会,他们自己也过得不幸福。我特别欣赏这个观点:爱孩子,而不是爱孩子的表现。有多少父母是为孩子的表现能给自己争面子而爱孩子的啊,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拿来炫耀的工具,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真的爱他,而不是爱他的出色和优秀,这样,当他总有一天去到一个优秀人才汇集的地方,才不用担心自己不够优秀,才不会自惭形愧,才会相信自己总会有进步有提高,因为父母的爱一直伴随着。

关于家庭氛围,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真正幸福的人,都来自于一个和谐的家庭。所以当父母确实应该谨言慎行,你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你的孩子,不要到将来

抱怨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这不是孩子的错,怪就只能怪父母自己,自己以前某时候或者某时期给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一些不良的种子,长大以后这些种子发芽长大了,最后苦果就是一家人一起承受。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的家庭,不管是单亲还是双亲家庭,只要这个家是温暖的、积极的、和谐的,就一定能培养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这个孩子可以智力不突出、才艺不突出,但是他将来长大以后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会积极向上,和其他人和谐相处,他不管是白领、公务员还是做小生意,他依然会过得幸福快乐,他遇到不如自己的人总是会尽力帮助,他遇到比自己强的人总是虚心学习,他面对嘲讽不自卑,面对赞美不忘形,他不会怨天尤人,他会遇到挫折总是能很快找到突破口,他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他总相信自己可以把握自己的未来,用《把家当哈佛》这本书里面的说法,就是一个精神胚胎强大的人。

最后借用杨文在《和儿子一起成长》中的一句话:“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与年轻父母共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