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有感

上课有感

—记《水利水电工程管理》课程

一、授课方式篇

工程管理课程始于第七周——十月中旬。无独有偶,这段时间也是就业应聘的高峰期,很多同学都徘徊在找工作和上课之间,我也是其中的一员。记得申明亮老师曾经上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概论》这门课程,老师上课时的风趣幽默至今依旧不忘,所以还是选择了去上课。

在课上,申老师依旧保持着诙谐的风格和敢于说真话的特点。申老师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遵循书上的知识脉络结合工程实际给我们授课,使得处于象牙塔的我们明白了工程招投标中的实际操作情况,知道了书本讲解和社会实际工作间的差距,更加有利于我们以后的工作。知识是在学校可以掌握的,而为人处事的智慧是需要依靠生活经验慢慢累积的。在申老师的课堂中,时常可以感受到老师处事的智慧——通常这些比课本上的知识更加可贵和难于获得的。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使得老师讲解课程总是信手捏来,虽然这些对老师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我们极其重要——真正体会到了工程的实施过程,避免了我们在以后工作中“碰壁”。李民老师上课虽然没有申老师那么生动有趣,但是老师极其负责,对书上的知识点都讲得很彻底,使我了解到了大坝后期管理方面的知识,明白大坝建成后并不代表着这个工程就完结了,还需要后期管理。

二、 教材编制篇

这本教材是多位老师联合编制而成,几乎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只是有些小瑕疵。

1、个别地方存在着错别字,如13页中“国民经济”输成了“国名经济”,当然错别字在很多书本中都有,毕竟编制量太大了。

2、书本中可能在举例方面有所欠缺。

 

第二篇:上课记读后感

《上课记》读后感

孙淼淼 人的一生如果能遇到几位好老师,将是一生的幸运。好的老师,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刻,总是起到重要的作用;好的老师,不光是教授知识,更是引导着人勇敢、自立、自强、追求梦想、自由和独立精神。《上课记》中的王小妮老师,原本是诗人,后转职在海南大学教授影视文学和诗歌。而这本书便是她多年来记录下来的一些课堂随感集。 这本书里,每一个思考的闪光点,都被记录下来了。

《上课记》是一本好书,作者记录了教学中想法,在启迪学生的时候也启迪了我们。 也许,教师的教学内容是枯燥而重复的,可是学生是不同的。作者就记录下了教课中的学生,自己困惑。一点一滴,锱铢必较,成了一本书。

王小妮的文字非常平实,正如她在文中提倡的“消灭好词好句”,她用冷静清醒的笔墨淡淡勾勒了20xx年到20xx年间与学生互动的点滴小事。学生和老师在教室的那些事里,并没有使用炫目的文字,从文中看不出她当年诗歌的痕迹,也没有刻意制造引人同情或者滴泪的煽情情节,她只是记录,平实地记录,只是写下她的观察,她的思考,她的学生并透视这个社会,从作业、从短信,从邮件,从课堂、从讲台边缘,从路上从街头从小卖店偶遇学生的种种。她的文字里并没有非常强烈的情绪,没有如同教育先锋一样大声急呼教育的变更,或者义愤填膺地痛斥社会的不公和学生们的艰难。相反,“只写我亲眼所见”,很干净,很细腻,很内敛,也很清醒,无论是对教育,对

社会,对一年年学生不同的现状,或者是对每一个学生背后的家庭都抱持深切的关注、同情和关照。字里行间,渐渐被这位老师感动。 王小妮带领学生们读新闻、关注历史、读诗、让学生们去发现生活中的诗意,用自己的语言解读生活,从生活中发掘温润、和善、柔软的力量。她将目光投注到每一位学生身上,无论是讲台边转悠,课堂活跃者,还是在课堂角落沉默者,她尊重每一位学生,甚至努力在讲台上坐得更低,努力坐到学生中间,倾听呵护每一位学生的心语,她总结“生活的角落,每一个孩子都在发光”。

王小妮说,“每个面目完整的人,内心都冲突顶逆着,我和他们也许就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关系,这才是现实的残酷”。又说,“一个人的力量渺小,却不等于什么都不能做。”现状让人失望,生活的诗意夹缝中寻找,王小妮以自己的坚持做着她觉得应该做的,相信像王小妮这样在教育战线上默默无闻的良师益友们还有许多许多,他们也正在做着,将希望、信念、力量、责任传递到更多人手上。

王小妮笔下的每一个孩子,就像是我在课堂内遇见的孩子,他们就是他们,我爱他们忽闪忽闪的渴望求知的眼睛,任凭怎样的挫折、误导、威逼、压制,心中一点灵明不灭。我的感激在于,王小妮这样一位老师,她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了善意,她愿意停下脚步,俯下身子,倾听年轻人絮絮叨叨甚至言不及义的述说。这种善意来自天性,带着母爱的光泽。尽管初读此书时,我自负地觉得王小妮真不像个老师,她可能不很懂教育学和心理学,但读完之后,为之前这种可笑的浅见而无比汗颜。真正的教育是不需要技术的,孔夫子不言而化,他

何尝读过杜威?王小妮老师就是这样,她有一腔普遍之爱,她关注每个个体的困惑,努力去理解他们的困境。这种心灵的温暖,感动人的力量,远大于理性的制度批判。爱,是教育的核心。王小妮老师会温暖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读者,不管他是教师还是学生。 她在我们轻轻滑过的地方停下来,她努力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情,解读他们的内心,她在我们熟视无睹的琐事上思考,到底何谓人文教育。这个沉重的话题,因为她的一个个温暖的小故事而软化而动情。她欣赏执拗,拒绝逢迎,也希望自己的学生如此。她的一些“不谙世事”的想法,折射出我们的浑浊和世故;她对真相的认知,让我们惭愧羞赧。她毫不讳言自己的教育理念:

我的目的就是消灭模式,我希望你们获得开放的眼界和思路,学会关注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时刻做一个有准备有头脑有创造力的人,我们不是要造八十块标准的红砖,我是没有模坯的。

她坚信:“一个人的力量过于渺小,却不等于什么都不能做。”我想,她所有的付出只是为了“对得起这满堂含着水分的注视”。很幸运,在春光明媚的三月遇到这本《上课记》,深情而隽永,朴素而动人。

我感受到王小妮老师行文中时常袭来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甚至大于我的挫败感。但我更深刻地感知到了王小妮老师的力量,这是一种温和而绵长的能量,有着对“这个世界会好吗”这一疑问的肯定信念。诗人,成了教师,这是多么令人惊喜的事件。就像她的诗歌曾经

带给我们的温暖那样,我非常爱她的散文式叙述,她娓娓道来,字里行间充满了温情和善意,她从不抱怨,将朴素与随和毫无掩饰地施予每一位读者。这让我想起《悬空而挂》中的两句:

整个大地

因为我而满盈。

比起我们甚至上代人,今天的学生可复杂多了。但是,发现了再微小的纯净,也一定要讲出来,说给他自己和更多的人知道,这个在今天我认为尤为重要! 我很希望,我的学生,在他们长大考上大学之后,能遇到王小妮这样的老师。

一个正常的社会,缺少的不是精英,而是更多平凡的好人。——我们也正是因此而不断努力着……

感谢炎热的八月读到这本朴素凉爽的上课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