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设计相机策划书

包装设计相机策划书

1、相机发展史

照相机自1839年由法国人发明以来,已经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发展道路。在这200年里,照相机走过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纯光学、机械架构演变为光学、机械、电子三位一体,从传统银盐胶片发展到今天的以数字存储器作为记录媒介。笑看浮云遮望眼,瞬间沧海变桑田,数码相机的出现正式标志着相机产业向数字化新纪元的跨越式发展,人们的影像生活也由此得到了彻底改变。    

  自从1969年10月17日,美国贝尔研究所的鲍尔和史密斯宣布发明“CCD”(电荷耦合元件)以来,这种感光元件在经过进一步完善之后,终于在今天得到了广泛应用。4色CCD、SUPER CCD等最新改良版不断涌现,像素数早已跨越了千万像素,而成像效果却也已臻于完美。 

    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发展,DC产业早已走出了自己的幼年,外观设计更趋成熟,操作功能日渐强大,并且随着制造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这类产品的发展已经显露出了不可限量的发展苗头。    

    总体来看,DC产业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一直秉承了“更高、更快、更强、更加人性化”的发展脉络,正是在制造厂商的不懈努力之下,今天的数码相机市场才会变得如此繁荣和美丽。人们在享受科技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仍会不由得念起数码相机诞生之初所走过的坎坷道路,对这一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经典机型至今依然让人难以忘却。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许多生命突然出现在寒武纪,整个地球一夜间就变得多姿多彩,充满生命气息,考古学家对其原因至今未能给出明确答案。80年代无异于数码相机产业的寒武纪,在不足十年的时光里,数码相机快速脱离了襁褓并逐渐学会了蹒跚迈步,尽管那时的分辨率依然十分低下,但众多厂商的参与却让这一产业慢慢充满了勃勃生机。    

    索尼马维卡(MABIKA)——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胶片的电子相机    

    1973年11月,索尼公司正式开始了“电子眼”CCD的研究工作,在不断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它于1981年推出了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胶片的电子相机——静态视频“马维卡(MABIKA)”。该相机使用了10 mm×12 mm的CCD薄片,分辨率仅为570× 490(27.9万)像素,首次将光信号改为电子信号传输。    

    紧随其后,松下、COPAL、富士、佳能、尼康等公司也纷纷开始了电子相机的研制工作,并于1984-1986年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原型电子相机,生命大爆发就此开始。

    索尼MYC-A7AF——第一次让数码相机具备了纯物理操作方法 

    在DC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二款相机同样出于索尼之手,由此可见,该公司今天所取得的市场地位绝非“浪得虚名”。1986年索尼发布了MYC-A7AF,第一次让数码相机具备了纯物理操作方法,能够在2英寸盘片上记录静止图像,像素分辨率也已扩展到了38万像素。卡西欧VS-101——首台CMOS感光器件电子相机

    1987年,卡西欧首先在市场上发售使用了CMOS感光器件的VS-101电子相机,尽管分辨率仅能达到28万像素,但这对于DC产业的意义非常重大

    就今天来看,CMOS与CCD在数码相机感光器件正统方面的争夺早已尘埃落定,CMOS除了在今天的佳能高端相机上还被广泛应用之外,其他厂商均已把CCD当作了自己产品的主导方向。不容否认,CMOS所具有的全幅面、低能耗等优势的确非常吸引人,但动态范围低的弊病却不能不让人们对它“敬而远之”。

    佳能RC-760-----首台60万像素机型

    想要获得接近于传统相机的拍摄效果,提升CCD像素分辨率算得上最根本的解决途径,但在数码相机诞生的初期,想要在像素上更上一层楼却又谈何容易。几年间,厂商们一直在30万像素的水平上艰难徘徊,直到1988年才由佳能公司推出了60万像素的机型RC-760。 

    这台电子相机使用了2/3英寸60万像素CCD,外观在今天来看略显呆板,不过这可是那个年代最高像素的机器,售价比今天的一辆小车还贵。

  白垩纪-恐龙凶猛 

    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和演变,终于在白垩纪诞生了更高级的生命形式,世界也就一下子变得更加热闹起来了。80年代不断的技术积累终于为我们迎来了90年代数码相机产业的真正繁荣,从此之后,数码相机确立了其基本的生存模式。 

    柯达DCS 100——首次在世界上确立了数码相机的一般模式    

    1990年,柯达推出了DCS100电子相机,首次在世界上确立了数码相机的一般模式,从此之后,这一模式成为了业内标准。

对于专业摄影师们来说,如果一台新机器有着他们熟悉的机身和操控模式,上手无疑会变得更加简单。为了迎合这一消费心理,柯达公司为DCS100应用了在当时众所周知的尼康F3机身,内部功能除了对焦屏和卷片马达作了较大改动,所有功能均与F3一般无二,并且兼容大多数尼康镜头,真可谓考虑周详。

    这台数码单反使用了拥有140万像素的20.5 x 16.4mm CCD,光变倍数1.8X,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并未给它配备内置存储器,只能连同一个笨重的外置存储单元(DSU)使用。DSU跟今天的相机底座差不多,以电池作为驱动能源,内置200MB存储器,可以存放150张未经压缩的RAW照片。 

    取景模式跟今天的机器比起来也是非常原始的,拍摄者可以使用相机上的光学取景器或DSU上的4英寸LCD液晶屏取景,尽管不太方便,但在当时可是非常高档的了。这台机器那时的售价相当于今天的22.5万人民币,真是贵得离谱啊。    

    在DCS100获得成功之后,柯达又在1992年推出了DCS100后续机型DCS200,它终于摆脱的DSU的累赘,存储器被安置在了机身内部,这样一来带着出门拍摄也就变得非常惬意了。

    尼康/富士E2/E2s——尼康、富士两巨头联手的数码单反

   无论柯达还是佳能,在早期的产品设计中都无不沿用了原来传统相机的胶片机身,尽管这能让专业摄影师们感受到产品的亲和力,但产品一多也就难免会让人产生乏味的感觉。1995年,尼康、富士两巨头联手推出了全新设计的E2/E2s,它不再照搬老掉牙的传统机身,采用了一体化设计风格,从而很容易就能让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台数码单反的分辨率仅有130万像素,跟同时代的柯达DCS460所拥有的600万像素相比有着天壤之别。E2/E2s最特别之处在于采用了尼康新开发的ROS光学系统,通过一组光学元件将光线投射到面积小于35mm胶片的CCD上,在这个基础上镜头的视角可以保持不变,但限于有效光圈严重缩水,成像质量受到了较大影响。    

    一体化设计让这台机器的外观看起来更加简洁,但内部结构的复杂却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外观体积的膨胀,总重量也呈现出了失控的迹象。这台机器为尼康的数码单反研发积累了很多经验,在它上市四年之后,尼康就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D1,数码相机产业的白垩纪时代也就被彻底结束了。

    侏罗纪-凶险丛林   

    侏罗纪的生物门类已经非常齐全了,那里有着温和柔顺的食草恐龙,有着活泼好动的白脸猴,还有着十分凶残的霸王龙,每个动物像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要想方设法变得更加强大一些,只有这样才能在这片弱肉强食的丛林过的轻松舒服。    

    尼康D1——尼康首台自行研制的数码单反

    1999年6月,尼康终于推出了该公司首部自行研制的数码单反-D1,凭借远低于柯达DCS系列相机的售价开创了数码单反民用化的新时代。    

    这款数码单反所采用的机身是在传统相机F5基础上经过改装完成的,依然保持了极具魅力的专业气质。它内置274万像素CCD,ISO感光度200-1600,采用CF卡/IBM微硬盘作为存储介质,支持的文件格式包括JPEG、TIFF、RAW 三种,售价5580美元,在今天来看仍然显得昂贵。

    佳能EOS 1D——佳能的数码单发神话

  长期以来,在像素分辨率争夺的同时,厂商们在拍摄速度上的竞争同样如火如荼。为了彻底超越尼康D1所营造的神话,佳能在20##年9月推出了专用于快速拍摄用途的EOS 1D,从而在速度和技术指标上全面压过了尼康D1,成就了DC产业新一代传奇。 

    这款数码单反拥有400万像素分辨率,ISO感光度100-1600,也采用CF卡/IBM微硬盘作为存储介质,售价在7000美元左右。

    奥林巴斯E-1——4/3系统代表作

    正像早期的笔记本厂商一样,为了给对手制造最大的赶超麻烦,数码单反厂商在进行产品设计时都要刻意做到避免与对手的产品兼容,这样一来,任何品牌的数码相机组件都无法通用,在组件损坏之后用户只能购买同一品牌的产品替换,厂商们由此便获得了利润最大化。   

    今天的笔记本早已做到了相互兼容,这可以说是电脑厂商日渐开明的表现,而数码相机产业的变革却也在悄悄进行。20##年12月,奥林巴斯发布了与柯达、富士两家公司联合研发的采用“4/3系统”的E-1。    

    4/3系统规定了CCD感光器件的面积,CCD与镜头之间的距离以及镜头的直径,因此,凡是采用这一系统的数码单反都能轻松做到镜头的相互兼容,这在以前的产品中绝对是不可想象的。 

    E-1采用了500万像素CCD,ISO感光度范围100-800,使用CF卡作为存储介质,支持JPEG、RAW、TIFF 文件格式。发布之初的售价高达16000元人民币。

    佳能EOS 300D——一代平民数码单反王

    数码单反功能强大,拍摄画质美轮美奂,但高昂售价却是其无法走近平民百姓的最大障碍。为了顺利完成数码单反的普及历程,厂商们总是在挖空心思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正是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一批价格合理的平民化数码单反才终于浮出了水面,而佳能E0S 300D无疑算得上这一进程的先行者。 

    20##年8月,佳能推出了采用塑料机身的EOS 300D,它整合了前辈EOS-10D惯用的CMOS感光器件,售价首次低于1000美元,从而彻底改变了数码相机市场原有的竞争格局。    

 

第二篇:早白尖茶业包装设计策划书

早白尖简介

四川早白尖茶业有限公司位于原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的家乡、全国“早茶之乡”的宜宾高县。 
     公司主营茶叶制造和销售、进出口贸易。总资产2820万元,企业信用等级“AA”级。公司现有职工705人,其中专家、技术人员35人;注册商标“早白尖”为“四川省著名商标”。
公司是高县"十一五"规划重点扶持的茶叶产业骨干企业,是宜宾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是四川省商务厅着力培育的出口型企业,是全国“食品(茶叶)安全保证体系建设”六家试点企业之一。下属三个分公司和八个茶叶加工厂,拥有生产基地25000余亩。
     公司产品“早白尖”牌绿茶、红茶和花茶等,先后通过“QS质量安全认证”、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产品辐射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地区,出口俄罗斯、波兰等;曾获“世界优质食品博览会金奖”、“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博会金奖”、“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名牌产品”、“西部名优农产品”、 “四川省群众喜爱产品”、“四川省第十届‘峨眉杯’特等奖”、“宜宾十大农业产品”和“四川名牌产品”等多项殊荣。

公司坚持“自主创新、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服务三农”的发展理念,积极经营、努力进取,企业先后荣获 “全国质量无投诉、诚信示范企业”、“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市场产品质量稳定企业”“四川省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和“中国茶叶行业百强”等称号

茶业市场前景

    在28日至29日于天津召开的第六届“中国茶饮料、咖啡饮料发展研讨会”上,业内专家发表观点,中国茶叶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存在茶园种植集约化程度低、茶叶加工企业规模小等发展瓶颈,同时还面临着茶汤萃取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方面的挑战。

20##年中国大陆茶园面积达到了2700多万亩,稳居世界龙头地位。然而,中国茶的平均出口价格仅为每公斤2美元左右,约为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的一半,综合深加工相对落后。

有资料显示,尽管日本茶叶年产量仅为9万吨,不足中国的1/10,但茶产品的人均年消费量约为1500克,是中国的4倍。日本的茶产业链已延伸到面食、化妆品、除臭剂、茶染服装等领域。

在茶产业同样发达的中国台湾省,蕴含丰富的矿物质让“即饮茶”正在向“功能性饮料”转变,“以茶饮料代酒”的现代餐桌文化也在时下盛行。

专家认为,提高茶叶品质和安全卫生,开拓广阔的内需市场,是中国茶饮料市场的潜力所在。

   从这里不难看出,中国的市场空间的确是很大。

在中国大市场出发,中国年产量接近一百万吨,而早白尖在全国比重甚微,甚至在四川比重也很小,这就说明早白尖市场潜力很大,只要提高茶叶品质,精心包装,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早白尖品牌及早白尖茶叶的优势,就能充分提高早白尖的市场地位。

调研情况

企业分析

 规模:早白尖为四川宜宾企业,在宜宾茶业中实力略逊叙府茶业,20##年早白尖年产量2600余吨,实现销售收入10400多万元。具备完善的生产销售模式。

市场:早白尖主要市场分为三大块,其中最大市场在于外销国内(北京,上海,河北,浙江等地),其次为宜宾地区,同时出口外国。

销售: 销售方式为省、市级经销商代理批发销售,销售网络覆盖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国外,同时有专卖店加以辅助销售。

产品类型: 早白尖主要生产绿茶、红茶和花茶,

企业发展方向: 产品多元化、企业品牌化

早白尖目前使用的包装所存在的问题

一:视觉形象各元素之间缺乏统一性,logo变化不一,整体视觉形象不协调,各系列产品之间联系较小,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对于企业视觉形象的使用没有明确的规范,容易造成视觉上的混乱;

二:对于早白尖包装的系列品牌成熟度不够,各包装单一,色调单一,设计感不够,对于公司品牌定位不是特别清晰。

         

       

与同类产品的对比

在宜宾市场上主要竞争对手有:叙府茶业、屏山炒青等。而在中国市场上则竞争对手众多,总体来说中国茶企品牌营销以及销售占垄断地位的还没有。在包装设计上,竹叶青以及叙府茶业都比早白尖在包装设计上成功,无论是选取元素和装潢设计上。叙府茶业整体协调同时品质感很高,让人感觉清爽;而竹叶青则选取竹叶作为包装的主要元素,同时设计感很强烈,让人一看外包装不用看上面文字就知道是竹叶青。

包装设计策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