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上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的学科常识

1、 研究对象:文学

2、 学科归属:人文社会科学——文艺学

文学概论属于文艺学的只是分值。文艺学(或文字虐)又包含着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值,即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而“文学概论”则是属于文学理论的范围,是文学理论的基础课程,或者说是文学理论的ABC。

第一章 文学活动论

第一节 文学活动的发生

一、摹仿说

二、游戏说

1、 康德

艺术是感觉的自由游戏

艺术是观念的游戏

2、 席勒

游戏冲动:两种冲动相互协调,人不受制约,获得自由,对象是生活的形象,是美。

三、巫术说

宗教说

四、心灵表现说

五、劳动说 马克思

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因素)

一、首先,影响文学发展的外因

1因素所推动的。

(1) 首先,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中产生的文学,所反映的内容也都是不同的。

(2) 其次,不同时代的社会情绪会影响到文学的风格。

2、从第二个层次上说:上层建筑中的其他社会活动会影响到文学活动的发展。 包括政治制度、道德、宗教等因素

如政治、政权对文艺的审查制度、政治领袖个人好恶等常常对文学的发展起着很强的引导或制约作用。

二、第二种观点认为:文学活动的发展是由它自身内部的原因造成的。

文学的发展是自身历史积累与超越的结果,都是在继承前代文学技巧的基础上产生的。 主张在文学内部寻找文学发展的动力。

第二章 文学本质论

第一节 引论

二、他本质——自本质——无本质

1、所谓他本质,就是说在一开始没有独立的文学观念,文学混杂在各种文化现象中,文学自身的合法性依赖于他者,比如它具有道德教化的价值等。

文学概论·大二上 1

2、自本质 在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发展后,文学开始寻求自律,就是想摆脱道德教化等外在活动的束缚,找到自身独立的和合法性依据,以审美作为自身价值,从而主张一种文学内部的自本质。

3、无本质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趋向于多元化,甚至取消对文学本质规定的探索。

第二节 文学含义的发展

一、中国古典文论发端期:先秦(春秋战国)两汉

1、“文”第一个与文学有关的含义指文献或文章。

2、“诗”专指文学 诗可以兴观群怨(论语·为政)

小结:

归结发端期对文学含义和本质的认识:这个时候还没有较纯粹的文学观念,“文”有类似于文化、文献的宽泛含义;表达文学这个概念的主要词语是“诗”;文学的发生被看作是因为人有抒发志向的需要;文学有很重要的功能,即对政治和道德教化起到辅助作用。

二、中国文论的成熟期:魏晋南北朝

1、 曹丕《典论·论文》

(1)谈文学的价值

(2)区分文体

(3)关于作家气质与作品风格

2、 陆机的《文赋》

(1)作文之由 感于外物,感于前人之作

(2)构思

(3)文体,修辞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声律

(4)灵感

3、 刘勰《文心雕龙》

《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里记载:“邹衍之所言:五德终始,天地广大,尽言天事,故曰‘谈天’。 邹奭修行之文饰,若雕镂龙文,故曰“雕龙奭”。

全书共十五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主要部分;最后一篇《序志》说明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结构完整,体系周全。

《文心雕龙·精采》: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性情。故情者文之精,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为本源也。

小结:

魏晋时代形成了关于文学本质的一些根本性的认识。文学从原来的一个宽泛的文化概念,变得越来越专门化。这一时期的人们倾向于把文学看作是用来表达情感或事理的一种富有声律、词采、结构之美的语言艺术。这样一种对文学特征和概念的理解注重了文学审美特点,比较具有独立性。从那以后,文学的审美性始终是中国文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个传统。

三、唐以降

隋唐到清代,是中国文论的成熟和发展期,意境理论、小说戏曲理论等各自取得长足发展,使关于文学本质的研究更加细致、丰富。

四、西方文论中的文学含义演变

文学概论·大二上 2

1、 摹仿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 修辞说:亚里士多德、朗古努斯

朗古努斯《论崇高》:恰当的惊人的措辞会对于听者有巨大的威力,迷人的魅力,美妙的措辞就是思想的特有的光辉。

3、 文学审美含义的确立

1747年,法国学者查尔斯·巴托在其论著《论美的艺术的界限与共性的原理》里首次用“美的艺术”来指绘画、雕塑、音乐、诗歌、舞蹈、建筑与修辞,由此标划了现代“艺术“概念的基本外延。语言、想象、情感逐渐被作为文学的本质特征,其审美内涵得到强调。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1、 意识形态概念演变,从特拉西到马克思

2、 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的属性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所以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式将受经济基础制

(2) 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经济基础往往通过中间环节才能发生支配作用 普列汉夫“五项因素公式”:

① 生产力的状况;

② 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

③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

④ 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人的

心理;

⑤ 反映这种心理特征的各种思想体系。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活动的意识形态,内容总是以审美的方式体现出来的,这是它和道德、哲学、宗教活动不同的地方。

文学作品在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的审美特征的种类,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 无功利与功利的统一

(1) 文学的无功利性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往往是一个虚拟的申美食杰,这就要求作家的创作心理应该是虚静的,排除了外在世俗事物的干扰。

(2) 文学的功利性

文学的无功利性,是它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一面。从相反的方面说,文学的无功利性背后常常会暗藏着某种功利性。(教育的功能、宣传的功能、治疗的功能、交流的功能??)

(3) 功利性与无功利性的关系

文学的无功利性是明显的、表面的,功利性是内在的、隐含的;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也就是说,无功利的文学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实现了许多功利的目的。

文学概论·大二上 3

2、 形象与理性

(1) 文学的存在方式:形象

以哲学的方式阐述意识形态的内容,是试用概念、范畴展开的,有严密的逻辑性,表达必须准确而明晰。

文学则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传达意识形态观念。

(2) 文学形象的审美特征

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文学形象是个性化的、丰富多彩的;另一方面,文学形象带有情感性、体验性特色。

(3) 理性要素将对文学形象起到生化作用,会强化文学形象的审美意韵,使之更趋丰富

与深刻。

(4) 在文学中,形象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文学首先是形象的,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

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哲理性。

第四节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一、文学与话语

文学话语的五个要素:

1、 说话人:在文学活动中,说话人就是作品中叙述者、描写者、抒情者和作

家因素。

2、 受话人:也即阅读和倾听的人,就是读者。

3、 文本:是供阅读的语言系统,由作者创作出来的,也即那本你正在读的书

或文章。

4、 沟通:是文学话语活动的目的,作者和读者通过文本相互交流,达到的融

洽状态。

5、 语境:是使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发生的那个特定社会环境,包括广

泛的社 会历史环境和具体的当下情境。

二、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1、 何谓蕴藉?

这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概念。“蕴”这个字是积聚、收藏;“藉”是指草席,草席是人坐的躺的时候所依托的一个铺垫,它的引申意义是含蓄。在文学评论中,古人用“蕴藉”这个词来称赞文学作品有内涵,意义含蓄甚远。

2、 文学话语蕴藉的具体体现

(1) 第一:含蓄。在有限的话语中蕴含无限的意味。

(2) 第二:含混。环宇的意义不确定,歧义丛生。

3、 话语蕴藉的途径与方法

(1) 双关

(2) 借代、借指与“共名”

(3) 留有空白(有人称之“跳跃含蓄法”)

(4) 侧面落笔含蓄法

(5) 用典故

第三章 文学创造论

第一节 文学创造是一种精神生产

1、 精神生产是与物质生产相对称的概念

文学概论·大二上 4

与物质生产相比:精神生产是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精神生产与uwuzhishengchan的发展可能是不平衡的;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力。

2、 文学创造与科学研究的区别

文学概论上

3、 文学创造是以语言为材料的生产

与科学语言相比:科学语言强调眼睛的逻辑,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杜绝主观色彩,要与事实一致,可概括为严谨、明确、朴素。 文学语言则强调个人情感色彩,而且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与日常语言比较:文学语言要求较高的艺术性与技巧性,更加精炼。

第二节 文学活动创造的主体与客体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

1、 客体即自然说

2、 客体即情感说

3、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生活论

一是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必须是具有什么价值的。

二是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是经过作家体验的社会生活。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

1、 摹仿者与创造者

2、 旁观者或移情者

3、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观

(1) 艺术生产者

(2) 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创造者

(3) 具体的社会人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过程

一、发生阶段

1、 创作动机:指的是作者从事创作活动或创造一部特定作品的内在需要或策动力,它是与

一定的主观愿望或目的相联系的。

2、 搜集材料

所谓文学材料是作家在生活中有意或无意地获得的、比较丰富而比较粗糙的创作原料。 可通过深入生活体验了解,直接的获取;可通过书本、其他作家的创作简介获取材料。

3、 艺术发现

作家在积累材料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和评价生活的原则及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绅士时获得的一种独特感知。

二、文学创造的第二个阶段:艺术构思

文学构思是一个非常丰富而神秘的过程

文学创造的环节和步骤:

1、 回忆

文学概论·大二上 5

2、 联想与想象

(1) 相似联想:即在眼前事物和想起的事物间有某种相似性,二者有相似关系。

(2) 接近联想:两事物不一定有相似性,但其中一个与另一个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

所以看见或听见这个便自然想起那个。

(3) 对比联想:事物与事物之间有刚好相反的特性,由此而联想及彼。

(4) 想象:产生了一个新形象,可能是联想引起的,也可能是凭空虚拟的。 3灵感与直觉

(1) 灵感的特点

首先,灵感是一触即发的,具有突发性。

其次,灵感来临时精神上高度灵敏和兴奋。

(2) 灵感的来源

灵感首先是源于人脑的复杂的机能。

灵感是长期思考的结果。

(3) 直觉

灵感是长期思考后突然发生的一种感悟,直觉是一种没有经过思考而直接对

事物发生的认识。直觉强调的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敏锐感觉,不需要深思、推理

就发生了判断认定。

灵感和直觉的差异。二者都是突然发生的认识,但是——

第一,灵感是长期思索和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而直觉都是从整理上对事

物的突兀判断。

第二,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而直觉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第三,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而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答案。

4、理智和感情

理智是指作家有意识的理性认知和思维。

理智要素是一种约束和规范。

5、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是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能表达意义的有机整体的心理能力。无意识是作家没有明显地觉察到但暗中对排列和组合材料发生作用的深层心理能力。

三、物化阶段

将脑海中的构思转化为文本

规律:行之于心→行之于手

字句锤炼

第五节 文学创造的价值功能

一、文学创造的求真价值追求

历史的真实:经验的 有客观实在性 (历史学、新闻)

逻辑的真实(科学真实):抽象的 概括性 本质的真实

艺术真实;《神木》刘庆邦→电影《盲井》

第一:情理的真实 《红楼梦》

第二:

第三:历史普遍规律的真实

文学概论·大二上 6

1、 与真实生活相比,艺术真实是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可称之

为一种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2、 跟科学真实相比,文学追求的艺术真实带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二、文学创造的尚善价值追求

1、 文论史上的相关阐述

2、 文学道德判断的特点

文学道德判断的特点:与伦理道德相比,前者以情感评价的方式实现,带有作家的主观色彩;后者是一系列客观观念与惯例,应尽量排出个人情感色彩。

3、 文学道德价值追求的两个要点

相对道德:(集体主义) 空间性 时间性

绝对道德(终极道德)

文学概论·大二上 7

 

第二篇:文学概论上半学期总复习笔记

文学概论上半学期总复习笔记

绪论

文学理论(狭义)

文学理论史

(广义)文艺学五大部分 文学批评 (填空题,选择题) 文学批评史

文学史

第一章 文学的本质属性(本质论)

第一节

孔子创造了文学这个词,引作:《论语·先进》。其中提出了孔门四科:德行、 言语、政事、文学。

第二节 文学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源自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艺术家是自然的奴隶。 唯心主义的文学观:文学来源于个体的心灵和理念。

唯物主义的文学观:文学来源于客观实际且高于客观实际。

(1)文学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 ①文学的体裁,文学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折射。 ②文学的体裁,文学的形式也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 (2)文学具有相对的独特性:

①文学总是受到上层建筑,特别是政治的制约,而呈现出特有的面貌。 ②文学也因为受到哲学、道德、宗教等,其它社会意识的影响而呈现出与社会 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相对独立性。

③旧时代的文艺并不会因为产生它的社会经济基础的消亡而消亡,而是经过时 间的沉淀积累下来,构成后世文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3)文学对社会结构中其它部分的反作用:

①文学中包含哲学的意味,成为改变时代的哲学主流。

②文学中包含道德的内容,为社会生活提供道德标准和道德理想。 ③文学成为表达宗教教义的工具,或者成为揭露宗教虚伪的武器。 简答题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具有历史形态倾向性。(注:只需简写,简答即可)

第三节 文学审美特性(特立独行) 简答题

1. 文学的形象性又是理性的:指文学与形象这一审美形象的存在,文学形象 是艺术形象的独特形象之一,包括感性、意象或审美意象。它是一种直接的 形象。

文学具有间接的思想性指在创作和欣赏的形象思维的过程中,渗透着理性的 抽象思维,在艺术作品的感性形象中蕴含着哲理性。

2. 文学的情感性又是认识的,文学的情感性是一种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

形象中的作家的主观态度,或审美形象激发出的读者的情感体验。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第四节 文学审美特性

1. 文学的直接的无功利性:它指在文学的创作活动中,无论是作家还是读

者都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的满足,既不追求经济和政治的实际利益也不

是为了直接达到某种科学的目的。

2. 文学的功利性:文学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不具有物质性的实际功利,

但却具有精神性的审美功利给人于审美意欲,进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文

学这种精神审美上的功利性,是创作的动力。

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功利性的观点:“兴、观、群、怨”。

兴:启发想象,感发意志。

观:观察事物,观察时政。

群:会和群体,群居切磋。

怨:表达哀怨,怨刺上政。

以上观点体现文学具有功利性。

第二章 文学文本与解读

第一节 文本的构成

名词解释题 文本:文本的本义是正文和原文。

在文学理论中,文本是指单个文学创作成品,它是未经读者阅读前的作

品存在形式,文本是文学活动的中介和桥梁,它一头连接着作家的原创

思维,另一头连接着读者的再创造思维活动。

第二节 文本的构成

①言:文本的语言层面。

②意:文本的意蕴层面。

③象:文本的形象层面。

“文、意、象”的概念最早是从《周易·系辞》里提出的。

观点:圣人立象以尽意。

(一)文学文本的语言层面:

文学语言的特点:

①文学语言有内指性(审美性)。普通的语言(日常) 是外指性的语言,指向语言符号之外的现实世界,所以它必须符

合现实生活的逻辑。文学语言则是内指性语言,指向文本中的艺

术世界,不必符合现实生活逻辑,只要与艺术的氛围相统一即可,

文学语言只要遵循诗意的逻辑。

② 文学语言有心理蕴含性(隐喻性):一般的语言侧重于指称功能,

具有抽象性,文学的语言侧重发挥语言的表现功能,语言中蕴含

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想象、直觉、暗示等心理体验,有特定的隐

喻性。

③ 文学语言具有陌生化(创新性)的特点:陌生化是使文学形式变

得复杂的形式,增加人们感知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的一种艺术手 法,陌生化主要把语言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 的语言,以求增加读者感知的难度,延长感知时间,从而获得更 强烈的审美效果。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最早提及文学的语言创新性。 维·什克洛夫斯基(俄国)明确提出的陌生化特点。

填空题 生命的历史意蕴:从社会学角度看,文学是时代的镜子,社会变迁的晴 雨表,通过一部作品往往能反映出历史社会时代的进 步与演变。

生命的哲学意蕴:文学的文本中把宇宙人生的真谛,与生动感人的形象 结合起来,使读者在联想中获得领悟。哲学意蕴就是 以艺术的方式体现宇宙人生的哲理。

填空题 审美意蕴:是指文学中纯美的纯艺术的作品文本,没有任何政治教化 色彩。

第三节 文学作品的构成

《论语·雍也》质胜之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形式

质:内容

第三章 文学的审美形态

填空题 文学艺术至境三美神:意象、意境、典型。

第一节 典型

别林斯基在《熟识的陌生人》中提出文学典型的思想。

名词解释 文学典型的定义:是指优秀作品创造的,具有独特个性,又包含巨 大深刻的历史内容的人物形象,在叙事型的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 或典型性格,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第二节 文学的意境

模拟试题 中国古代意境说发展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意境学说的提出者:

① 魏晋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情系。他首次提出了境的观点, 并用境来评价阮籍、嵇康的诗歌。

② 唐代 王昌龄,最早在《诗格》中提出了意境这个词。其中他还

③ 唐代

④ 晚唐 提出了三境界:物境、情境、意境。 皎然,在《诗式》中提出“诗情缘境发”,把境和情联系起 来。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 之象,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并提出了“韵味说”。

⑤ 清末 王国维,是成熟阶段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在《人间辞话》 中提出了“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意境的发展过程最早是在先秦《周易》、《庄子》。

填、选择题 意境的特征是什么?

1. 情景交融(表现特征)

2. 虚实相生

3. 韵味无穷

填、选择题 情景交融有哪些类型?

1. 景中藏情《送孟浩然之扬州》 李白

2. 情中见景《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3. 情景并茂《登高》 杜甫

第三节 文学风格

西方风格: 法国,布封提出了风格既人《论风格》的观点,标志着西 方风格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风格: 钱钟书提出:文如其人(文学风格),知人论世的观点。

文学体裁对文学风格的影响。 诗缘情而,绮扉赋体而浏亮------陆机

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

第四章 文学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文学艺术起源源于劳动

一、模仿说

代表人物:得漠克利特,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观点:模仿是人的本能,文学艺术是起源于人对自然和社会人 生的模仿。

二、巫术说

代表人物:爱德华·泰勒弗雷泽(英国)

观点:最早的文学艺术是原始人、巫术意识的产物,古希腊悲 剧源于酒神节上祭祀酒神死亡的仪式。

三、游戏说

代表人物:康德、席勒·斯宾塞

观点:游戏说是在模仿说的基础上形成的。

四、心灵表现说

代表人物:雪莱、苏姗朗格、列夫·托尔斯泰

观点:这个学说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将心理因素作为文 学艺术产生的根源。心灵表现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 情感表现,一类是本能表现。

心灵表现说侧重从人的心理意识层面,解释文学艺术 的起源。

五、本能表现说

观点:本能表现说侧重从人的潜意识和无意识层面解释意识 的起源。

代表作:《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六、劳动说

马克思观点:文学起源于人民的劳动。

代表人物:普列汉诺

观点: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一切源泉。

第五章

第二节 文学发展的继承于革新

简答题 一、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

发生阶段:①艺术积累,生活的积累。

名词解释 材料:材料是文学创作的第一要素,也是文学创作的第一起点, 是作家从社会生活中,有意识有意接受或无意识获得的一 切丰富却相对粗糙的信息。

简答题 艺术发现:是指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 上,根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 向,对外界事物进行观察和认识时,所得到的一种感知 和领悟。

长期积累,偶然得知。——————周恩来

艺术的发现需要时间

简答题 创作动机:它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力,是作家在感 受生活和艺术发现中因动情而产生的一种艺术表达 冲动。

选择题 艺术构思与心理机制它们之间的区别?

P130-----P137 定义

例题 郑板桥--------竹

馆中之竹 →→→ 眼中之竹 →→→ 胸中之竹 →→→ 手中之竹

选择题 馆中之竹:艺术素材(艺术积累)

眼中之竹:艺术发现 发现 胸中之竹:艺术积累

手中之竹:艺术传达(物化)

第六章 文学接收与批评

一、文学接受 (明确提出人物)

文学接受是20世纪60~70年代德国产生的接受美学

文学接受发生的条件:

①接受者的素质修养:接受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 人生体验。

②接受者的审美心境:人的情绪性格影响到文学的阅读。《1844经 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

“虚静”:修心养静,修道的最高境界。

二、文学接受过程

①期待视野

②接收动机

共鸣(艺术迷醉:文学接受的高峰体验)孔子闻《韶》,三月不识 肉味。

净化 (灵魂,情感的升华)

P341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诗 大序》

③ 领悟 是人格境界的提升,生命智慧。

延留 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可能的心理延续和留 存状况,即文学作品在引发了读者的共鸣,使读者达到净化和领悟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名词解释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来的文学评论主张,《孟子·万章》中提出。 原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文学批评的写作: ①首先考虑某些作品或文化表明了些什么?(字数不需 太多,最多一百字) ②分析这部作品的影响和意义。 ③要高度的联系其他作品一起分析着写。④透彻分析需 要题写的内容。(自己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