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范文

爱心铺就教学路

——读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有关文章心得体会

我一直喜欢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一些文章,读罢感触颇深也受益匪浅。其实,在小学教学的这条路上,如果用爱心去作为铺路石,那么,这条路坚实而又宽阔。师生之间关系非常融洽,有效地促进的教学和教育,孩子们都健康茁壮地成长起来。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一、走近学生,真诚与生心灵相犀。

陈大伟著的《有效观课议课》中有这样一个故事[1]:有一位校长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接受了“教师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缩短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因此,教室里的课桌可以放置在学生当中”的建议,回到学校后,就征询老师们的意见。教师们轰然答应,觉得没有什么困难。然而事与愿违,第二天校长在巡视的时候,发现课桌位置都在黑板前面。于是他亲自走进一间教室,将课桌搬到学生当中。如此反复几次,最终,讲桌还是回到了黑板前面。当这位校长问起热烈响应的一位老师,老师也是一脸尴尬,觉得将讲桌放在学生当中,找不到当老师的感觉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其实很多老师都在潜意识里认为,学生和老师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需要一种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如果想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观念,那么,就需要真正走近学生,和学生心有灵犀,而不是像上述例子中走走形式而已。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学校和老师都积极响应。想出各种办法和措施,采用各种形式学习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想要做到学有所获。然而学过了,理解了,决定执行了,却大大打了折扣。这就是观念和行动的不相协调。长此以往,老师与学生之间还是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无法走近。

然而王晓春著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是另一番景象[2]。《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中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课堂,老师与学生之间像聊天一样侃侃而谈,学生喜欢与老师交流,感觉师生之间那么亲切。这是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课:快到端午节的时候,老师问学生哪位同学愿意请老师到自己家里做客?学生们都非常高兴,热情邀请老师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老师接着适时引导,谁要是做的菜最好吃,就到谁家去。接着老师鼓励学生只要肯学,都能真正学会做菜。放学回到家,学生们都主动跟父母学做菜。到上作文课的时候,由于学生们都有亲身实践,所以都想讲给老师听。老师带着疑问,“有什么办法让老师知道每位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学生都跃跃欲试,想要把做菜的过程写成文字。

这堂课改变了原有的作文教学模式:老师给出一个题目,然后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时间里写出一篇作文。老师只字未提“作文”,然而学生却兴趣盎然。认为老师在和自己平等对话,像朋友一样聊聊家常,师生之间再也没有难以逾越的鸿沟,一切都那么亲切、自然、随和。师生关系得到了有效改善,课堂效果也得到了充分提高。

二、不吝表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香港小学中国语文教育研究学会会长、保良局蔡继有学校总校长刘峳玲博士说,“理解你的学生,相信你的学生”;所以说,相信学生能行,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学生的潜力会自然地发挥出来,也许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老师的鼓励对于孩子而言,是他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清代教育家颜元也曾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可见,坚持正面的教育和引导,以表扬和鼓励为主要教育方法,就能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

在《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中有一篇案例分析颇值得我们思考[2]。曾经是一个让所有老师都头疼的学生,却在一位注重激励教育的老师的引导下,变得积极、上进,一改往日的“恶习”,努力做这位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这是多么典型的一个事例!这位学生自己不但不认真学习,而且还影响其他的同学;不但自己不遵守游戏规则,老师批评他的时候还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然而,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这位老师适时反省自己的行为,放下怒气,微笑着对这个孩子说,“我知道,你是可能遇到难题了,所以去向同学请教吧?老师最喜欢这样的同学。来,老师和你一起来解决难题。”虽然老师说的话是为了顾忌这个孩子的自尊心,然而就这一次的鼓励,对孩子以后的人生走向却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这个孩子开始变化了,作业写得并不对,但是写得很认真。老师破例给了他一个五角星。在以后的日子里,老师总是用一种赞许的目光看这个孩子,从点点滴滴都注意鼓励这个孩子,最后,这个孩子学习越来越好,改掉了好几年养成的种种“陋习”,成为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哲学家詹姆士精辟的话语就有力地印证了这一点。有这种叛逆心理的孩子,会两种情况:一种是走向良性,会越来越好。另一种是走向恶性,会越来越差,甚至是走向罪恶。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的必要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老师一味批评他、职责他,那么孩子的叛逆心理会越来越严重;反之,如果老师能细心观察,找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适时表扬和鼓励,那么孩子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