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构建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机制的探讨

有效构建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机制的探讨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的超常规模发展,使得高职院校数量、在校生人数迅速扩大,短时间内还没有形成适合的、完整的学习成果评价体系。学习成果评价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现阶段高职学院学习成果评价机制的欠缺,提出了有效构建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学习成果评价;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学习成果是指学生在完成指定的学习内容后,应具有的知识(knowledge)、能力(skill)和素质(attitudes)的描述。知识是对于学习标的的内容有基本的记忆、理解,以及高层次的分析,评判或创新等运用。知识目标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监、创作六大层次。能力是指在知识的基础上,透过有组织的反复练习,使学生实际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能力目标分为观察、准备、模仿、表现、熟练、创造六大层次。素质是学生对于一门学科的兴趣、态度,以及对此领域的赏析与内涵价值观的内化与养成。素质目标分为接受、反应、评估、组织、形塑品格五大层次。预期学习成果是指教育主体运用科学的方法掌握企业对毕业生知识与能力的需求,确定学生对自我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以此为基础按照教育规律,设计学生完成学业后将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当前高职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问题

传统教学主要为输入式,过度聚焦于教师而不是学生,随之产生的传统的教学质量的评估成为了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与教师之间关系的反映。虽然在更高的层面上,很多人清楚教学活动是为学生服务的,但是在教学质量评估过程中这种思想并未能有效地贯彻。评估的指标更多的是反映为在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教学大纲、教学课时数,教学进度与计划符合度,教案书写规范度,评估标准注重形式而不注重结果,评估方法缺乏灵活性。存在着重评价、轻导向的认识误区;效度低,评价方式单一,使考试成为单一知识评价的工具;记忆性内容偏多,综合及创新能力不足;评价内容不合理,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查。传统的大学培养方案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的,课程设置通常是教师的兴趣与经验,师资配比的反映,课程结构相当松散,很难达到平衡与有效。近年来,关于课程评价研究的课题绝大多数局限于对理论方面的研究和探讨,而且主要是对国外研究成果和内容在理论方面的借鉴和吸收,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关于课程评价的概念、范围、功能、程序、方法、模式和标准等基本理论问题,但缺乏对实践领域问题的广泛关注。从研究成果上看,研究的范围涉及方方面面,积累的资料可谓丰富;但课程评价对象狭窄、主体局限、评价方法和技术落后,缺乏明确具体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对如何建立健全课程评价机制、如何在课程改革试验中全面发挥课程评价的功能、怎样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等问题较少涉及。

陈旧的教学质量评估的观念单纯强调教师教的环节而忽视了学生学的环节,因而使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缺乏对社会关于人才需求的认知,盲目的一相情愿地按所谓的教学规范来组织教学和评估教学,教学质量的评估一旦离开了社会需求的标准,教学质量很难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要想改变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估方法,首先必须有效构建“以预期学习成果”为基础的学习成果评价机制,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成果设计培养方案,使学习成果形成于方案、课程与模块,成为课程之间的联系,各门课程在总体的课程结构中都不可或缺,

各门课程的学习成果相加会得到整个培养方案的学习成果。由不同的教育途径获得的相同的学习成果,一个学习方案的学习成果也更容易被认可为另一个学习方案的组成部分或者作为升学的基础,因此相对传统的课程设计,学习成果的使用为大学保留了更多的灵活性、多样性,也尊重大学及其他教育文化的自主性。

2预期学习成果为基础的教学质量评估探讨

预期学习成果是指教育主体运用科学的方法掌握企业对毕业生知识与能力的需求,确定学生对自我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的需求,规划学生完成学业后将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学生预期成果的设计是成果为本的课程体系设置关键,它上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下连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所以一是从学生实际和思想需求出发来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和新课程开发,包括选修课的设计,以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人文知识、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奋斗精神等多元的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在一个教学周期之后,以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为标准来评估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又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学校的师资和教学资源状况进行设计,确保学生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能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预期学习成果的描述不等同于教学目标,它是知识、技能与工作任务有机结合的结果,要有可评价性和可检测性。

2.1明确各级评估主体的职责

建立合理的学习成果评价机制首先需要明确各级评价主体的职责,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行业企业应有什么样的评价职责,必须有明确的表述和规定,各级课程管理部门才可能依据这些要求开展各自的评价活动。在明确评价职责的基础上,高职学院还应形成灵活有效的运作机制。学校需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校教学委员会下设立了教学质量与评估指导委员会,负责规划和指导学校教学工作质量评估和保证体系的建设;成立了教学督导组,对学校日常教学秩序、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为学校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和意见;成立教学质量学生工作委员会,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教务处教学质量办公室负责组织与布置日常的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工作,了解学院师资队伍情况、教学条件及其运行状态和效率、课程水平与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基础信息,以及学生对课程教学情况的反映。

2.2评估体系构造多元化

在评价体系建立时,还要充分重视行业企业、学生和家长及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的评价作用,形成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通过专业调研、职业岗位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掌握企业对毕业生的基本知识、职业能力的需求,通过学生基础状况调查,了解学生职业基础知识、职业基础能力状况,根据企业需求和学生基础的比较分析,确定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和理念等方面的学习需求,以此为基础按照教育规律进行转化,设计专业预期学习成果,最后根据专业预期学习成果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的教育,高职教育的专业是针对行业人才需求设置的,所以,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前必须做扎实的专业调研。构建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课程体系需进行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和学生基础状况两方面的调研。一是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包括行业人才需求调查、行业企业调查、企业岗位调查、岗位能力需求调查和人才培养状况调查等。二是学生基础状况调研,包括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基本知识、职业基础能力、职业经历等。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实际运行中,院系可以负责规范课的建设和管理,学校则着重规划、建设和管理优秀课、

精品课。充分调动教师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形成一套持续发展、持续提高的课程建设机制。2.3提高教师的各项能力

在预期学习成果为基础的教学质量评估路径下,教师首先要能准确地制定出预期学习成果,包括专业预期学习成果、课程预期学习成果、单元预期学习成果和课堂预期学习成果等。并能基于预期学习成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教师的调查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多种课堂组织方式和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形式更多元,无形比有形更难。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互相影响的两个方面,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没有科学研究,教学质量就无法提高,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也就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坚持搞科学研究,使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才能使科研促进教学。教师应自觉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当今世界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因此作为教师个体而言,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使自己时刻紧跟本专业的发展前沿并对本专业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广泛的涉猎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对于老师在教学、科研与自我学习等三个方面都必须有高要求,一定要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并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跟踪学科发展动态,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要多交流。教师教学能力是在教师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过培养和训练有很大的延伸性,应当通过对教师知识、经验、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完善,发展教师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学生学习成果评价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实践中的运行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所在。学习成果评价是一个资料收集的过程,显示教师所提供的教学、活动或经验传承,对于那些参与的学生是否有预期的影响,教师对于他们所教育的学生是否能创造出正向差异性。高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有责任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并兼顾素质的教学目标,才不会过于窄化教学目标及教学活动。有效的学习成果评价机制将有助教师获知该单元、课程和专业的教学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美欧,张本海,谢丽娜高职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的建构[J].今日财富,20xx(10)

[2]曹艳芳以预期学习成果为基础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职教通讯,20xx(12)

[3]白雪对预期学习成果为基础的教学质量评估理念思考与路径探索[J].内蒙古财经学院院报,20xx(3)

 

第二篇:构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探讨

构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探讨

[摘 要]对高校学生党员加强先进性教育,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先锋模范和引领带动作用,有助于更多大学生追求思想上的进步。本文通过对西南科技大学大学生党员的调研,针对高校学生党员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从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以及基层组建三个方面来探讨构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长效机制

1 引 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急剧增长,学生党员将成为新时期我党新生骨干力量的重要来源。对大学生党员加强先进性教育,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先锋模范和引领带动作用,有助于更多大学生追求思想上的进步。因此,在新形势下建立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建工作,从根本上推动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进展,探索和建立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对开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者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西南科技大学的500名大学生党员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并根据调研所得,对构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进行了探讨。

2 学生党员的调查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从抽样调查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党员的素质能够得到学校师生的认可,同时也发现了高校在学生党员先进性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动机复杂化、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大多数学生都具有比较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比较正确的入党动机,能做到全面发展,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但由于社会现实和思想认识等因素影响,也有个别大学生党员把入党看成是一种“筹码”、“跳板”或某种“通行证”、“优惠券”。调查表明:46.7%的学生认为入党能在参评各类先进时加分,35.8%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时入党对找工作有利。

2.2 党员教育不系统,学生党员教育“入党前紧,入党后松”

当前,部分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党员时存在党组织重视党员入党前的培养,而忽视入党后的继续教育的现象,使培养发展与继续教育相脱节。特别是在对新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方面,缺少较为有效的具体措施,致使一部分学生党员疏于学习、疏于教育、疏于管理,思想上、行动上成为“自由人”。

在“参加党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或坚持自学”的调查中:选择长期坚持的占25%,选择基本坚持的占20.45%,选择偶尔参加的占52.27%,选择基本没有的占

2.27%。可见,学生党员主动学习政治理论的意识不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重点往

往放在发展新党员上,在学生党员转正之后,对正式党员的后续教育却不够注重。

2.3 组织工作方式不规范、活动形式单一

在开展党支部活动时,仍存在“学习、讨论、交流”的“老三篇”,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和渗透力。在“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内容及其成效”的调查中,有42.16%的学生党员认为形式呆板,效果较差;在“党支部发展党员的程序”的调查中,选择严肃、认真、选择规范的占46.71 %,选择比较规范的占18.73%,选择不规范的占34.56 %。

2.4 部分学生党员对党的认识肤浅,党性观念不够强,模范作用不明显

在“多数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情况”的调查中,选择“作用发挥比较好”的占14.39%,选择“发挥作用的时候很少”48.48%,选择“不能发挥作用”32.58%,选择“不如普通群众”3.03%,而只有1.52%被调查的大学生党员选择“作用发挥很好”。在“是否能够将党员的意识带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调查中,20.78%的大学生党员认为不能,75.32%的大学生党员认为说不清楚。

3 构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探讨

党员的先进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党员的先进思想是坚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行党性修养,长期教育和培养出来的。因此,建立一种行之有效、持之以恒的党员教育培训机制,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客观要求。高等学校要适应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的要求,善于总结和吸收保持共 产 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并结合大学生党员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创新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以保障广大大学生党员正确行使权利与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党的先进性。

3.1 建立长期有效的学习教育机制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高校除坚持“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参观考察等日常的党员教育形式外,还应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大力加强制度建设。

(1)建立正面灌输教育的长效机制,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理论素质。建立健全集中培训制度。每年可分别举办一期预备党员培训班和一期正式党员培训班,使每一位大学生党员在校期间接受党组织全面、系统的教育。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坚持报告会制度。高校党组织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和任务,结合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邀请老革命家、老红军、英雄模范、有关专家、学者定期为学生党员作报告。

(2)建立大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的长效机制。高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功能,把学党章、学马列、学邓选、学“三个代表”等各种学习小组建在班上。要配备指导教师,定期对各个学习小组进行指导,拨出专项经费,支持研究

会开展论文报告会、知识竞赛、征文、讲座等活动。

(3)建立主题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加强学生党员发挥作用的载体建设。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结合日常工作、非常时期或重大事件,开展主题鲜明、生动活泼的党员主题实践活动,强化党员实践活动意识,让党员在活动中发挥作用、受到教育。近年来高校党组织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创造了一些好做法,诸如“党员宿舍”、“党员挂牌”、“党员督察岗”、“党员责任区”、“党员文明督导岗”、“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作用进班级”等。这些活动,既结合了学生工作,又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3.2 建立健全管理保障机制

要本着有利于高效管理、有利于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原则,主要是要坚持和完善学生党员监督机制、党员激励引导机制、学生党员考核评议机制,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认真落实“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组织方针,让学生党员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应履行的义务。

(1)规范“进出口”管理,确保新发展党员的质量,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加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力度,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需要。但是发展工作必须坚持标准,要规范党员发展程序,保证质量。要进一步规范入党积极分子推荐程序和发展对象的确定程序,认真把好政治审查、入党手续、上报审批等重要关口,进一步规范“党员发展”制度。针对目前存在的不少学生党员入党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的现象,要加大处置不合格党员的力度。

(2)建立学生党员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监督机制。要通过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开好党内民主生活会、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等途径,扩大党内民主,规范党员行为,严格党内监督。要拓宽监督渠道,拓展监督空间,把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

(3)建立行之有效的学生党员激励引导机制。通过各种激励方式的综合运用,将党员个人的成长目标与组织的发展目标融合起来。要不断探索多种激励手段,如目标激励、竞争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等。运用典型激励,在广泛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活动的同时,深入挖掘本校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大力表彰。

(4)建立严格明晰的学生党员考核评议机制。制定科学的民主评议的方法和程序,考评体系中任何一项内容的确定,都要交由广大党员讨论,要把制定考评方案的过程,变成党员提高认识、自我教育、积极参与的过程。党员量化考核制度要兼顾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不同年级、学院党员的不同特点,提出共 产 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并据此建立科学合理、指标明确的党员考核评估体系。考评体系要注重普遍考评与典型考评相结合,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通过严格明晰的学生党员考核评议机制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以此来调动党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党内事务。 3.3 构建高校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基层组织

组织机制是构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机制的重要保障。组织生活不仅要组织理论学习、专题报告会、座谈交流会、热点问题讨论;还要组织参观、调研、社会实践等活动。开展好党组织活动,必须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完善党的组织机制。组织建设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做到大学生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延伸到哪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学生党支部以各学院年级为载体,把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优秀党员紧紧团结在一起,有效地进行党的先进性教育与素质教育,使大学生党员得到全方位的教育和监督,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群体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这种基层党员组织方式来影响和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产生更多的优秀大学生党员群体,从而以此来构建高效学生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沈炜.长效机制: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保证[J].思想理论教育,20xx(10):52.

[2]高卫国,郭文华.论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机制的构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5):688-691.

[3]石炳文,陈智勇.育人为本,构建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3):79-82.

[4]叶斌,鲁宁.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xx(4):125-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