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网络课程总结WORD形式

现代通信网络课程总结 教学内容

第一专题 总论 第二专题 交换技术 第三专题 计算机通信网 第四专题 移动通信网 第五专题 卫星通信网 第一专题 总论

掌握通信网的基本概念、基本功能及其一般结构;理解通信网的网络体系结构;了解网内业务、路由选择、流量控制、多

址接入等知识。

通信网的基本概念:通信网:多个通信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协同工作。 通信网的构成要素 硬件要素:终端节点:主要功能是信号变换、信令交换,如电话机、计算机; 传输系统:主要功能是传输信息,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微波等; 交换节点:主要功能是完成各节点信息的汇集和分配,如交换中心、集中器、连接器等; 业务节点:由连接到通信网络边缘的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组成。

软件要素:信令、协议、标准。 通信网的一般结构 用户驻地网 用户接入网 核心网 业务节点接口 用户网络接口 标准及其制订机构 标准:由那些得到国家或国际公认的机构正式认证并采纳的法则。法定标准、事实标准。

?制订标准的机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国际电子技术委员会、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电子工业协会;美国国家标准协会;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等。

协议的基本概念 协议: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为了开展某项活动,经过协商后达成的一致意见。协议三要素:语法:协议的数据格式;语义:包括协调和错误处理的控制信息;时序:包括同步和顺序控制。

分层体系结构中的协议:指位于一个系统上的第N层与另一个系统上的第N层通信时所使用的规则和约定的集合。 通信网体系模型:OSI参考模型,TCP\IP参考模型 路由选择 路由:通信信息穿过通信网络的有向路径。有向路径:一系列互连的链路将网络的两端节点连在一起而形成的集合。路由选择原则:正确性、简便性、健壮性;稳定性、公平性和最优化、利用率。

路由选择策略:确定型路由选择算法:扩散式(完全扩散式、选择扩散式)、随机式、固定式。自适应路由选择算法:独立路由选择策略、集中路由选择策略、分布路由选择策略。 流量控制:通过控制网中的通信量,使通信网工作在允许范围内。流量控制功能:防止网络因过载而引起通信吞吐量下降和延迟增加;避免死锁;网络及用户之间的速率匹配。 控制方法:缓冲区预约方式、许可证法;停--等流量控制、滑动窗口机制。 拥塞控制:解决通信网的面或全局的问题。 多址接入:把处于不同地点的多个用户接入一个公共传输媒

质,实现各用户之间通信的技术。 多址接入的分类:频分多址FDMA 时分多址TDMA 码分多址CDMA 空分多址SDMA 第二专题 交换技术

掌握电路交换、分组交换的原理;理解宽带交换技术;了解帧中继、快速分组交换技术;了解软交换技术。

交换的基本概念 交换:让网络根据用户实际的需求为其分配通信所需的网络资源,即用户有通信需求时,网络为其分配资源,通信结束后,网络再回收分配给用户的资源,让其他用户使用。

电路交换:在通信网中任意两个或多个用户终端之间建立电路暂时连接。电路的形式:频分复用中的频带;时分复用中的时隙。

交换体制:空分制;时分制。

报文交换 在用户拟发送的完整数据的前面添加一个报文头,用来指明报文的接收地址和有关控制信息,然后由交换机将其转发至目的地。特点:存储--转发(Store and Forward) 分组交换基本思想:将较长的报文分解成若干个较小的数据块,即分组;每一分组加上交换所需的呼叫控制信息以及差错控制信息;这些分组采用存储--转发方式通过交换网络进行传输;最后将数据分组递交到目的主机,并将数据分组重新组装。 技术特点: 存储转发 统计时分复用 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

第三专题 计算机通信网

了解计算机通信网的特点;理解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的基本概念以及HDLC、TCP/IP协议特点及其实现技术;理解局域网、广域网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了解计算机通信网络现状与发展方向。

计算机通信网的定义: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位臵分散、具有独立功能的许多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按照某种协议进行数据通信,以实现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

计算机通信网的组成:资源子网:负责全网数据处理业务,向网上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和网络服务;通信子网:承担全网的数据传输、转接、加工和变换

等通信信息处理功能;协议:通信的双方事先约定好的、必须遵守的规则。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

五层网络体系结构: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传输介质(传输媒体):网络中连接发送方与接收方的物理通路。

无线传输介质:电磁波 传输介质 有线传输介质: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

物理层 基本功能: 利用机械的、电气的、功能和规程特性,在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端接设备DCE之间,实现对

物理信道的建立、保持和拆除功能。接口标准:机械特性:规定DTE和DCE的接口在机械上的分界方法;电气特性:规定导线的电气连接及有关电路的特性;功能特性:规定接口的信号各自具有的特定功能;规程特性:规定使用交换的控制步骤。 数据链路层

链路:一条无源的、点到点的物理线路段,其中间没有任何其他的交换结点。

数据链路: 结合实现通信协议的软硬件以及物理链路。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 链路管理 信息区分 流量控制与差错控制 寻址 帧定界 透明传输

局域网 定义:指一个局部地域范围内,将多个终端以及数据库等设

备相互连接起来,进行数据传输的计算机通信网。特征:传输距离有限;为一个单位或组织拥有;以短的距离 获取获取高数据率。 组成:硬件组成:用户工作站、网络服务器;网络适配器(又称网卡);传输介质及附属设备。 软件组成:网络协议软件;通信软件;网络操作系统。 主要技术要素:网络拓扑结构、传输介质、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IEEE 802.3协议 拓扑结构:总线;介质访问方式:CSMA/CD。 EUI-48地址:前三个字节:公司标识符;后三个字节:扩展标识符。

CSMA/CD协议 多点接入: 表示许多计算机以多点接入的方式连接在一根总线上。 载波监听: 指每一个站在发送数据之前先要检测一下总线上是否有其他计算

机在发送数据,以免发生碰撞。 碰撞检测:指计算机边发送数据边检测信道上的信号电压大小。

二进制指数类型退避算法:确定基本退避时间,一般是取为争用期2? ;定义重传次数k,k?10,即k = Min[重

传次数,10];从整数集合[0,1,?,(2 k1)]中随机地取出

一个数,记为r,重传所需的时延就是r倍的基本退避时间;当重传达16次仍不能成功时即丢弃该帧,并向高层报告。其它局域网协议 IEEE 802.5协议: 拓扑结构:环形;介质访问方式:令牌。 IEEE 802.4协议:拓扑结构:总线(物理),环形(逻辑);介质访问方式:令牌。

基本服务集 基本组成: 一个基站(接入点AP); 若干个移动站(工作站)。 特点: 本BSS内所有站都可进行通信; 和本BSS以外的站通过基站通信。 分类:基础的基本服务集 独立的基本服务集 组网方式:分布式控制方式 集中式控制方式 混合控制方式

CSMA/CA协议 协议描述:用户发送数据前进行载波监听,查看媒体是否空闲;在媒体空闲后,等待一个随机时间再发送,使信号的

碰撞概率减到最小;增加确认机制,设臵ACK应答帧指示碰撞的发生。

避免碰撞的措施: 规定帧间间隔IFS; 采用虚拟载波监听机制; 使用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的争用窗口机制。 帧间间隔 帧间间隔长度: 取决于该站欲发送帧的类型; 高优先级帧需等待较短的时间; 低优先级帧需等待较长的时间。

帧间间隔分类: 短帧间间隔SIFS 点协调功能帧间间隔PIFS 分布协调功能帧间间隔DIFS 扩展帧间间隔EIFS

虚拟载波监听 实现机制:源站通知:源站在发送数据帧时,将它要占用信道的时间(包括目的站发回确认帧)填入相应字段;其他站收到持续时间通知后,调整自己的网络分配向量NAV,在这一段时间都停止发送数据。

网络分配向量:当一个站检测到正在信道中传送的MAC帧的持续时间字段时,设臵自己的网络分配向量;NAV指出必须经过多少时间才能完成数据帧的这次传输,使信道转入到空闲状态,避免碰撞的可能。

争用窗口 实现机制:信道从忙态变为空闲时,任何一个站要发送数据帧时,都必须先等待一个帧间间隔;然后进入争用窗口,计算随机退避时间;站点每过一个时隙,就检测一次信道;若信道空闲,退避计时器继续倒计时;若信道忙,则冻结退避计时器,重新等待信道变为空闲并再经过一个帧间间隔后,从剩余时间开始继续倒计时。如果退避计时器减小到零,站点开始发送数据帧。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第i次退避就在2 2+i个时隙中随机地选择一个;当时隙编号达到255时不再增加。

网络互联定义:把网络与网络连接起来;在用户之间实现跨网络的通信与操作技术。 分类:局域网与局域网、局域网与广域网、广域网与广域网。

网络互联的问题:不同的寻址方案 不同的最大分组长度 不同的网络接入机制 不同的超时控制机制 不同的差错恢复方法

不同的服务 不同的状态报告方法 不同的路由选择技术 不同的用户接入控制 不同的管理与控制方式

网络互联的方法 应用层 运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物理层中继系统: 中继器或转发器。 数据链路层中继系统: 网桥或桥接器。网络层中继系统: 路由器。网桥和路由器的混合物:桥路器。 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 网关。 IP地址 定义:给每个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分配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惟一的32bit的标识符。 编码方法:分类的IP地址:最基本的编址方法,在19xx年通过相应的标准协议;划分子网:对基本编址方法的改进,其标准[RFC 950]在19xx年通过;构成超网:较新的无分类编址方法,1993

年提出后很快就得到推广应用。

IP数据报的格式 分组转发算法 从IP数据报首部中提取目的IP地址D, 得出目的网络地址N; 若网络N与此路由器直接相连,则直接将数据报交付给目的站D,否则是间接交付,执行(3);若路由表中有目的地址D的特定主机路由,则传送给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4);若路由表中有到达网络N的路由,则传送给路由表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5); 若路由表中有一个默认路由,则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默认路由器,否则,执行(6);报告转发分组出错。

分组转发算法从收到的分组的首部提取目的IP地址D;先用本网络的子网掩码和D逐比特相与,看是否和相应的网络地址匹配,若匹配,则将分组直接交付,否则就是间接交付,执行(3);若路由表中有目的地址为D的特定主机路由,则将分组传送给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4);对路由表中的每一行的子网掩码和D逐比特相与,若其结果与该行的目的网络地址匹配,则将分组传送给该行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5);若路由表中有一个默认路由,则将分组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默认路由器,否则,执行(6);报告转发分组出错。

无分类编址 CIDR的两级编址的记法是:IP地址::={<网络前缀>,<主机号>} 斜线记法(CIDR记法):在IP地址后加上斜线/以及网络前缀所占的比特数。

CIDR地址块:由网络前缀都相同的连续的IP地址组成。 路由聚合:一个CIDR地址块可以表示很多个传统的分类地址,可以减少路由表中的项目。

最长前缀匹配:从匹配结果中选择具有最长网络前缀的路由。 网络地址转换NAT 私有地址段(RFC 1918):A类(1):10.0.0.0 -- 10.255.255.255 B类(16):172.16.0.0 -- 172.31.255.255 C类(256):192.168.0.0 -- 192.168.255.255

? NAT路由器:在相应的路由器上安装NAT软件,它至少有一个有效的

外部全球地址IP G; 所有使用本地地址的主机在和外界通信时,都要在NAT路由器上将其本地地址转换成IP G才能和因特网连接。转换方案:多地址NAT、端口映射NAT。 IPv6协议 IPv6的地址空间 IPv6的IP地址域为128比特。 拥有2的128次方巨大的地址空间,但实际可用数要小的多 三种基本类型地址: 单播(unicast)、多播(multicast)、任播(anycast)。冒号十六进制记法:

9 每个16bit用十六进制值表示,各值之间用冒号分隔。 ? 零压缩(zero compression):

9 一连串连续的零可以为一对冒号所取代。

? 其它记法:冒号十六进制记法结合点分十进制记法; CIDR斜线表示法。

IPv6的地址空间 类型前缀(二进制) 0000 0000 0000 001 0000 010 001

1111 1110 10 1111 1110 11 1111 1111

地址类型 保留(与IPv4兼容) 网络服务访问点NSAP地址IPX(Novell)地址 可聚合的全球单播地址 本地链路单播地址 本地网点单播地址 多播地址 占地址空间的份额 1/256 1/128 1/128 1/8 1/1024 1/1024 1/256

从IPv4向IPv6过渡双协议栈技术:在完全过渡到IPv6之前,使一部分主机(或路由器)装有两个协议栈:IPv4和IPv6双协议栈主机(或路由

器)既能够和IPv6的系统通信,又能够和IPv4的系统通信;双协议栈记主机(或路由器)记为IPv6/IPv4表明它具有两种IP地址。

隧道技术:在IPv6数据报进入IPv4网络时,将其封装成为IPv4数据报,整个IPv6数据报变成IPv4数据报的数据部分然后IPv6数据报在IPv4网络的隧道中传输;当IPv4数据报离开IPv4网络时,再将数据部分(即原来的IPv6数据报) 交给主机的IPv6协议栈 第四专题 移动通信网

掌握移动通信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系统构成、多址方式、双工方式; 覆盖方式、区群组成、信道配臵。 了解几种常用蜂窝移动通信网基础知识;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窄带CDMA移动通信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 了解下一代无线蜂窝网即将采用的新技术。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定义:通信双方或至少一方在运动状态(或暂时静止)中进行信息传递的通信方式。

移动通信网中的多址方式 频分多址方式FDMA: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时分多址方式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码分多址方式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空分多址方式SDMA:Spac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移动通信网中的双工方式

单工方式:通信双方在某一时刻只能处于一种工作状态,不能同时进行收发。

半双工方式:通信中有一方(基站)可以同时收发信息;另一方(移动台)则以单工方式工作。全双工方式:通信双方均可同时进行接收和发送信息。

移动通信网的覆盖方式 小容量大区制: 优点:组成简单,投资少,见效快。 缺点:频率利用率低。大容量小区制:优点:提高频率利用率,减少相互干扰,组网灵活。 缺点:成本高,控制复杂。

区群的组成 区群组成的条件:区群之间可邻接,进行无空隙无重叠地覆盖;邻接之后的区群应保证各个相邻同信道小区之间的距离相等。

区群内的小区数应满足下式:N=i 2+ij+j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