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知识点归纳(答案版)

苏武传

一、知识要点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2xx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它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2、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与其父:班彪;弟:班超并称“三班”。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大部份写作。

二、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一种毛织物。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4、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5、头县北阙 县:通“悬”悬挂

6、何以女为见 女:通“汝”

三、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 古义:抵当。 今义:差不多。

2、我丈人行也 丈人: 古义:对年长者的尊称 今义:岳父。

3、欲因此时降武。 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4、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还活着。今义:诚实、老实。

5、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6、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币:古义:礼品 今义:钱币

遗: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7、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 古义:正遇上。今义:聚会、集合。

8、此必及我 及:古义:连累 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9、会论虞常。 论: 古义:判决罪犯 今义:常作议论

10、以货物与常 货物: 古义:财物 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1、卧起操持 操持: 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12、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古义:在 今义:介词

13、如惠语以让单于 古义:责备 今义:请

14、即谋单于 古义:如果 今义:即使

四、一词多义

1、使

(1)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 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2、语

(1)以状语武 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 语:说的话。

3、引

(1)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连

(2)引佩刀自刺 引:拔出,抽出

4、食

(1)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食:吃。

(3)廪食不至 食:粮食。

5、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派遣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发动劫持阏氏归汗的事,起事。

(3)恐前语发 发:泄露。

6、乃

(1)见犯乃死,重负国 乃:副词,才

(2)恐汉袭之,乃曰 乃:副词,于是、就

7、见

(1)见犯乃死,重负国 见:被

(2)何以女为见 见:看见

8、及

(1)及卫律所将降者 及:和

(2)此必及我 及:连累到

(3)及还,须发尽白 及:等到

9、会

(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正遇上

(2)会论虞常 会:会同,一起

(3)会武等至匈奴 会:恰逢

10、得

(1)虞常生得 得:抓住

(2)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得:能

11、如

(1)事如此,此必及我 如:到

(2)如惠语以让单于 如:按照

12、为

(1)兄弟并为郎 担任

(2)汝为人臣子 作为

(3)匈奴以为神 看作,当做

(4)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替

13、因

(1)君因我降 通过

(2)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顺便

(3)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趁

14、以

(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介词,因为)

(2)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介词,在)

(3)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通“已”,已经)

四、词类活用

1、名词做动词

(1)天雨雪 雨:落下。

(2)羝乳乃得归 乳:生育。

(3)杖汉节牧羊 杖:拄着。

(4)以状语武 语:告诉

2、名词做状语

(1)惠等哭,舆归营 用车子。

(2)剑斩虞常已 用剑

(3)得夜见汉使 在夜里

(4)其一人夜亡 在夜里

(5)朝夕遣人候问武 在早上和晚上

3、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以……为壮

4、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归

(8)屈节辱命 屈:使……屈 辱:使……受辱

(9)宜皆降之 使……投降

五、句式

1、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皆为陛下所成就

(3)无标志的被动句

A、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B、缑王等皆死,虞常得生

2、倒装句

(1)宾语前置

A、何以女为见?

B、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C、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D、引佩刀自刺.

E、子卿尚复谁为乎

(2)介词结构后置

为降虏于蛮夷

(3)定语后置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六、翻译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汉朝天子是我的长辈啊。

2、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全让汉朝被扣留的使者路充国等人回去了。

3、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到了匈奴后,置办财物赠送给单于;单于更加骄横,不是汉朝所希望的那样。

4、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私下里一起谋划,劫持单于的母后阏氏回汉朝。

5、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

虞常在汉朝时,向来与副使张胜相知心,(于是)偷偷地去拜访他。

6、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这一定会累及到我,被侮辱才死,深重地辜负了我的国家!

7、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使节义和使命受辱,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

8、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常惠等人痛哭,用舆车拉着回到营地。单于认为他的节义很壮美,早晚都派人问候苏武;但是同时收押拘禁了张胜等人。

9、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本身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亲属关系,怎么说要定我的罪?

10、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白白地用身躯滋养草野,谁又懂得你?

11、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你作人君的臣子,不顾及皇恩节义,背叛主上亲戚,在匈奴成为俘虏,为什么要见你呢?

12、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况且单于相信你,让你来决定人的死生,不能秉持公正,反而要让两主相斗坐观祸败。

七、文学常识

官职的任免升降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译为“授……官职”。如:于是辞相印不拜。

2、除。拜官授职。 如:予除右臣相兼枢密使。

(举、辟、授)

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A、升级:迁生、迁授、迁叙

(调、徙、转、改、放、出)

B、降级:迁削、迁谪、左迁。 平级转调:转迁、迁官、迁调。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黜。与“罢、免、夺”就是免去官职。

7、去。解除职务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八、给下列加点的词语加拼音。

且鞮..侯 jū dī 厩监.. jiù jiàn 栘.中yí 数.通使shuò

丈人行. háng 置币遗.单于wai 缑.王 gōu 阏.氏yān

伏弩.射杀之fú 以状语.武yù 凿地为坎. k.ǎ.n.

煴.火yūn 舆.归营 yú 膏.草野gào 宛.王yuān

诛.灭zhū 天雨.雪yù 啮.雪nia 羝.乳dī

节旄.m.á.o. 雍棫.阳宫yù 斧钺.汤镬. yua huò

北阙. 廪.食lǐn quē

 

第二篇: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初一版)

一、叙述人称(三种人称):

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自然、真实的感受。用“第一人称”写“我”,最适宜于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都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来的。用第一人称写“他”时,最适宜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因为用“我”的观感来写“他”的这些,较为客观。“第一人称”写“我”的外貌,写“他”的心理活动,必须加上摹拟的话,才能让读者心悦诚服。写“我”的外貌,可以这样写:“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的脸是多么红。”写“他”的心理活动,可以这样写:“心里很轻松似的。”)

2、第二人称(作用: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作用: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或者说“记叙的顺序”)(三种):

1、顺叙——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顺叙型的结构模式是:总叙+分叙(分叙1+分叙2+分叙3+分叙n)+结尾。作用: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完结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序写。作用: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 补叙属于插叙一种)——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这种插叙不是叙述的主体部分,一般不发生在主流的时间范围内。若把这种插叙删去,虽会削弱主体的深刻性,但不明显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有一种不常用的,叫“平叙”,即: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五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等。具体回答的时候要说明白是什么性格、什么心理等。

2、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3、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4、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四、修辞:

1、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形象。

2、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4、夸张: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6、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注意、思考。

7、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有音乐感;抒情酣畅;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8、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 注:上面只是简要给出各种修辞手法(方法)的作用,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具体来回答,避免空洞。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解释: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时,有一个方法或手段问题,人们习惯上将它称为表达方式。 比如: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而说明文则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标点符号:

1、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⑤特殊含义

2、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3、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

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八、十种常用写作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征 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例:《海燕》以海燕象征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例:《海燕》以海燕的高大形象与海鸭、海鸥、企鹅的卑怯形象作对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争的鲜明特征。

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例:《白杨礼赞》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的描摹百草园声色趣俱全的景观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 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白杨礼赞》以白杨树比喻北方军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军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

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例:《白杨礼赞》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而后称颂其是“伟丈夫”,更突出的强调了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

九、试卷题目常见的一些术语(问题):

1、有何作用 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2、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3、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课外阅读 指课本(教材)之外的阅读内容。不管是课内读的还是课外读的内容。

4、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5、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6、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7、注: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句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

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十、其他:“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语言特点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二种抒情:1、直接抒情 指作者直接出面就某种事物或情况抒发感情,由于是作者直接出面,直接抒情时的语言往往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 (1)为抒发感情而选择某种形象 (2)针对形象直接抒情

2、间接抒情 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过其它方式来抒发感情,语言比较冷静客观。 (1)借人物之口来抒情。 (2)通过特定的语调来抒情。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 贬义、 中性。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连贯、 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三种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包括六种:①一般←到→个别 ②现象←→本质 ③原因←→ 结果④概括←→具体 ⑤部分←→整体 ⑥主要←→次要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 诗歌、 戏剧、 散文。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 疑问句、 祈使句、 感叹句。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 ②搭配不当 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 ④前后矛盾 ⑤语序不当 ⑥误用 滥用虚词(介词)

七种说明方法:举例子、 打比方、 作比较、 列数字、 分类别、 下定义、引用。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物 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 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以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开端 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发展 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高潮 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结局 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环境 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 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 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