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读后感

《影响力》读后感

《影响力》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罗伯特.B.西奥迪尼,全书分为8章,分别讲述了营销人员常用的一些技巧和陷阱,包括:1影响的武器,2互惠,3承诺和一致,4社会认同,5喜好,6权威,7短缺,8立即生效的影响力。其中有许多东西是我们平日里经常可以看到的,还有一些是我们虽然见过,但是迷惑不解的,我想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它解答了我的一些疑惑,并且让我突然觉得,社会科学其实也是很深奥的。希望我的老师原谅我,虽然我是学经济方面的,但是我原先的兴趣还是在自然科学方面,总觉得社科的东西有些华而不实。通过作者的研究和分析,让我看到了在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博大精深的体系,原先我总是搞不懂他们是作甚么的,更重要的是我没有看到在经济方面它的实用性,这也可能是因为我对过于理论化的东西有种很难说明的排斥感。

影响是一种行为,而“影响力”则是一种去影响他人行为方式的能力。每个人在各自的生活环境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固定行为模式”,而过往的经验,也早已在脑中形成属于自己思维构架的“图示”,这些经验都会不自觉的去抵御外来影响,想要改变,谈何容易?也许,《影响力》的魅力恰恰在于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透析宏伟哲理,反向推之,验证哲理的例子又俯手皆是,也许你正经历着,也许刚刚经历过,每每看到《影响力》书中得出的结果,不禁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哦,我说怎么会这样呢?”,等阅尽所有文字,最后,才信了。

动物可能会因为看到某种颜色的羽毛而变得具有攻击性,或是听到某种叫声就对自己的天敌呵护有加动物的这种愚蠢可笑的机械反应在人类身上也有,当某一个触发特征出现时.我们就会不假思索地做出相应反应,之所以我们会做出这样的反厘,就是受到那些我们难以察觉的影响力的武器所摆布.

为什么无人问津的东西,价格乘以,以后.反而枚一抢而空,为什么房地产商在售楼时,会先带顾客去看没人会买的攻房子,为什么汽车经销商在顾客掏钱买车之后才会建议顾客裹各种配件?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谊尽量以相同的方式报答他人力我们所做的一切.简单地说,就是对他人的某种行为.我们要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回报.如果人家给了我们某种东西,我们就应该以另外一种好处来报答他人的恩惠,而此无动于衷,更不能以怨报德,于是,我们身边这一最有效妁影响力的武器,就被某些人利用皋谋取利益了。

为什么精明的政客套让连普通人都能看出皋的暮番的“水门事件”发生,为什么我们明明不喜欢某个人.却对他提出的要求无法拒垲,为什么趕审总喜欢提供“免费试用”?

承诺和一致原理认为:一旦我们做出丁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 在这个极具杀伤的影响力的武器的作用下,我们经常会做出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为什么像宝沽和通用食品这样的大公司, 经常发起有奖征文比赛?参赛者无需购买谊公司任何产品,却有机会获得大荚。力什么一些二于车经销商在收购旧车时,令故毒高估旧车的价格?

社会认同原理认为: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时。如果我们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我们就套断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在遇紧急情况时,什么才是最有效 的求救方式?为什么当自杀事件广为报道时.报道所覆盖的地区,自杀事件反而增多了7圭王那琼斯城910名教徒集体自杀事件。

人们总是愿意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提出的要求,这应谊是很自然的事,没有谁会对此感到惊讶。然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条原理却被一些想要我们答应他们要求的陌生人用形形色色的方式利用了。

特百惠公司的家度柬舍,利用喜好原 理,每天的销售颇矗过250万荚元。在审讯嫜疑犯妁过程中,“好警察、坏警察”妁方法巧妙地运用了喜好原理。为什么舍出现狂怒的球迷在比赛堵棹以后杀死运动贝和裁判員的事件?

权威所具有的强大力量全影响我们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真L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受过正規培训的护理人更为什么会毫不犹豫地执行一十明明是漏洞百出的

为什么行璃高于们总是以抉裴作为一种行骗手段?

越少,价值就越高的短缺原理会时我们的行为造成全面的影响,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比希望得到同等价值东西的想法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更大。

为什么面值一元的措版紙币.其价值远远超过了面值的几百倍,为什么在拍卖场里,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不停举牌,短缺原理所产生的心理抗拒是青少年反叛的根源。

促使我们做出顺从决策的几个最常用的信息,在正常情况下都可以引导我们伙出正确的决策,这就是为什我们在决筑时频繁地、机械地使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以及短缺原理的原因、每一个原理本身都能够极为可靠地提示我们,什么时候说“是”比说“不”更加有利。但是,由于丈量的信息和极易伪造的信息,使得有人引诱我们做出机械的反应并从中获利。

不过现在我的观念转变了,我看到了在社会学方面,科学规律就像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定理和经济学中的看不见的手一样悄无声息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只是我一直没有看到而已。这种规律来自与我们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以及人们共有的观念和生活经验。现代社会太复杂了,接受到的信息也太庞杂,要想自由自在的活下去真的不太容易。有时看似我们是自由的作出抉择,其实早已身不由己,善于利用这种规律的人轻松的掌握他人的动向,透过人们内心的负债感或是文化上的观念给人们以压力,迫使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活动。从这个方面来看,要想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判断力,或者说不被人欺骗,实在是有些困难,因为有时就算知道被骗,人们仍然踏进圈套,仅仅是因为希望遵守承诺,被人尊重,或是为了偿还一点点小小的人情,文化的习惯要求我们这么做,于是我们这么做了,可是却被骗了,但是没有办法,我们必须这么做,否则就将面临自我巨大的心理压力。

当我将这本书中描述的情形与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做比较时,事情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原来是这样的!记得以前看《苏菲的世界》时,里面有一章讲存在主义的,说人生来就是不自由的,当时我不太明白,现在我也许有些明白

了。人总是自以为自由的做着自己的选择,决定自己的人生,其实早有了潜在的规律,操纵着一切,人的意志只是严格的执行着它的决定而已,人并不拥有绝对的自由。突然想起这个道理初中的政治课就讲过了,不过当时只是谈到了人不能因为自由而随心所欲的做事,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那时这实在是说教气味太浓厚的一句话,也就没有在意。现在想想也就那么回事,生活就是如此。

而对于我来说,从书中受益的不仅仅是知道了“喜好、互惠、社会认同、权威、承诺和一致、短缺”这六条原则是怎样在生活中一次次的把我们捉弄。更重要的是,我需要重新审视我的工作模式,思考怎样运用这六种“武器”更好的服务于工作,既能“皆大欢喜”也能提高效率。作为市场营销人员,我们时刻在“影响”和“被影响”中轮流角色,怎样做能将“效果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怎样做能让权威的嘴帮我们说话,怎样做能让我们的产品获得最多的“社会认同”,怎样做能让我们在“互惠”的同时成为这个过程中最大的赢家?巧妙的开启“火鸡妈妈”身体里的磁带,能给我们带来额外的关怀;“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互惠原则”告诉我:给予以后的索取更能帮助我们顺利的拿到想要的资料,打造其他公司不具备的竞争能力,为客户的维护和资源的互换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子甚多,举不甚举,只怕是说多了,简单的事情就变得细碎而烦琐。只要稍加留心,你就会发现心理游戏的乐趣。

现在,我似乎明白这本书为什么要用“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封面,也许它意味心理学的神秘源自于人丰富的内心;也许,它预示着当“心理学”与“经济学”相遇就变得微妙迷离却又两者相宜。而这二者的结合,恰恰成就了《影响力》,只要是看过,以后在生活中就难以避免的要给某某事情对号入座。难怪,这本书要以“社会心理学著作”示人而非“销售技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懂得了,学会了,才能在关键时刻帮助抵御那些看似光鲜却暗藏玄机的心理陷阱,不要太大的实惠,仅此一点,足矣!

 

第二篇:《教育魅力》读后感

《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读后感

随着教学的时间越来越久,面对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当初的那份对教育的热情也日渐减退。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保持一颗纯真的教育心,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创造自己的教育风格,展现独特教育魅力,带着这许多疑惑,我翻开了于漪老师的《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一书,迫不及待地寻找着答案。

本书第四章—教师教育魅力探源与代记传承中详细罗列了历史上各朝各代杰出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孔子的?有教无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郑玄的?师说之明,则弟子好述之,教者言非,则学者失问?等等都让我颇有收获。其中,明代的王守仁既是封建教育的叛逆者,也是建设者,他模糊了原先?师道尊严?的主体意识,把自己的门人看作朋友,不加以训诫、体罚、而是寓教于乐,寓教于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见,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推演,教育一直是在不断地创造中步步向前,朝着更人性化、合理化、有效化的方向发展着。创造是人类进步的主题。

因此,教育事业与教育魅力一定要与创造联系起来。而教师创造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者,他跟孩子一起创造他和他们每一天的学校生活,也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作创造。

智慧的教育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充实学校生活,让教师感受到教书育人的满足和成就。而懂得创造的教师能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增强个体意识和集体意识,鼓舞着生命的进程。教师是丰富人生的重要工作。

2.教育的创造性还表现在‘转化’上,他把人类的精神财富转化成学生个人成长的精神财富。这个转化也是教育的独特挑战与魅力。

3.促使学生精神世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这样培养出来的新生代,就会与他的上一代不一样。?

因此,教师无论从事任何学科,首先应该想到的自己是一名创造者,其次才是教学工作。在工作中不能仅仅就经验来处理事情,不能只看事情的表面现象,而要深入地考虑自己是否从科学的教育手段来解决问题。而教育就是反思、再造与执行这一系列活动的周而复始。

《教育魅力》一书内容充实,字里行间看出的是于老师作为上海市首批特级教师的风范和几十年的领悟,我想这次阅读仅仅是一个开始,以上只是那冰山的一角,闲来定要将它多读几遍。

龚吟婷

20xx/2/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