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新史学

梁启超的“新史学”

1、建立的原因

?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可读耶?二十四史,两通鉴,九通,五纪事本末,乃至其他别史、杂史等,都计不下数万卷,幼童习焉,白首而不能殚,在昔犹苦之,况于百学待治之今日,学子精力能有几者?中国历史可不读耶?然则此数万卷者,以之覆瓿,以之当薪,举凡数千年来我祖宗活动之迹足征于文献者,认为一无价值,而永屏诸人类文化产物之圈外,非惟吾侪为人子孙者所不忍,抑亦全人类所不许也。既不可不读,而又不可读,其必有若而人焉,竭其心力以求善读之,然后出其所读者以供人之读。是故新史之作,可谓我学界今日最迫切之要求也已。”

可见,梁启超对旧史学非常不满,因此就要建立新史学。那么不满在哪儿呢?

2、对旧史学的批判

这一部分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因为确实没有接触过对史学的批判。我们提到历史、史书,就觉得以前的史书很多,记载的东西也很多。如果问以前的史学有什么弊病吗?就会觉得,弊病?什么弊病?不知道。那看到梁启超的文章,他对旧史学就进行了特别犀利的批判,所以我觉得特别新鲜,感触也特别大。

? “然而陈陈相因,一丘之貉,未闻有能为史界辟一新天地,而令兹学之功德普及于国民者。”

? “四病二弊三恶果”

? “四弊”指:

? “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

二十四史也只不过是“二十四姓之家谱”,“盖从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曾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可见梁启超心目中的新史学应当是全体国民的历史。

“其大弊在不知朝廷与国家之分别,以为舍朝廷外无国家。”

史学家记载历史,你只记载这个朝廷的历史,记载这一朝代是怎么建立的的,怎么发展的,怎么灭亡的。你记载的是这个国家的历史吗?是国民的历史吗?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历史吗?你不记载我们这个国家的历史,却记载帝王的、朝廷的历史!朝廷和国家一样吗?

我看过一个电视剧,里面有个人就说了一句话“我可以为国家而死,可是我绝不甘心为政府而死。”这两个意思应该差不多吧。

“死节之所以可贵者,在死国,非在死君也。”

国家只有一个,政府可以有很多,政府只是人民选出来代替他们行使权力的一个机构。

“知有朝廷不知有国家”,记载历史不记载我们国民的历史,就激发不了学子的爱国、爱民族之心。记载某个帝王的朝廷的历史,培养的只是屈服在封 1

建王朝的奴隶根性。

他指出正统论的实质是用武力和强权夺取政权后的专制统治者,为了欺骗人民,防止人民反抗而制造出来的理论,并用来巩固其不合法的统治。

《中国历史研究法》:

《史记》以社会全体为史的中枢,故不失为国民的历史。

《汉书》以下则以帝室为史的中枢,自是而史乃变为帝王家谱也。

? “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

? 他认为中国传统史学宣扬的是一种英雄史观,那些所谓的历史,“质而言之,则合无数之墓志铭而成者耳”,

? 历史学家贵在“其能叙一群人相交涉、相竞争、相团结、之道,能叙一群人所以休养生息同体进化之状,使后之读者爱其群、善其群之心,油然生焉”。

《中国历史研究法》: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今欲成一适合于现代中国人所需要之中国史,其重要项目,例如: 中华民族是否中国之原住民,抑移住民?

中华民族由几许民族混合而成?其混合醇化之迹何如?

中华民族最初之活动,以中国何部分之地为本据?何时代发展至某部分,何时代又发展至某部分?最近是否仍进行发展,抑已停顿?

外来蛮族和我族的纷争,其纷争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世界其他民族与我们的交通接触何如?对我们文化的影响。

? “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

? 写历史不是为了给“陈死人作纪念碑”,也不是为“过去事作歌舞剧”,而是让当世之人“鉴之裁之,以为经世致用也”。

? 故泰西之史,愈近世则记载愈详。中国不然,非鼎革之后,则一朝之史不能出现。

? 推病根所从起,实由认历史为朝廷所专有物,舍朝廷外无可记载故也。

? “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缘此四弊,复生二病:

? “二病”:

? “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

2

? “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

? “三恶果”:

? “一曰难读。二曰难别择。三曰无感触”

论正统

? “中国史家之谬,未有过于言正统也。言正统者,以为天下不可一日无君也,于是乎有统;又以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也,于是乎有正统。”

? “一言蔽之曰,自为奴隶根性所束缚,而复以煽后人之奴隶根性而已。”

3、对新史学的探索

(1)史学之界说

第一,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

宇宙间的现象有两种,一是循环,二是进化。循环,它的进化有一定周期,周而复始,就像四季变迁,天体运行。进化,其变化有一定的次序,不断生长、发达,就像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

天下万事万物,处在空间之中,又在时间之中。天然学研究空间的现象,历史学研究时间的现象。在天然学的视角看这个世界,是一个圆。在历史学的角度看这个世界是一个螺线。

第二,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

第三,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2)关于史学的意义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之资鉴者也。”1古今中外,史学的意义大抵如是,关键在于一个“鉴 “是故今日而欲得一理想的中国史,以供现代人之资鉴者,非经新史家一番努力焉不可也。”2可见,梁启超创新史的目的就是寻获一部理想的中国史,以便作为他人之鉴,中国之鉴。

拓展:《梁启超<新史学>的真实意义及历史学的误解》

1、批判旧史学和旧史家的政治作用。

2、批判专制政治和专制体制

3、批判落后的国民性

3

 

第二篇:关于梁启超

关于梁启超

人物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举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 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

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进步诗歌理论,对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起了指导作用。在他的理论影响下,黄遵宪等一大批新派诗人出现了。梁启超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也努力实践新的诗歌理论,他的诗作留存不多,多数创作于流亡日本时期,但是用语通俗自由,敢于运用新思想、新知识入诗,诗风流畅。《爱国歌四章》、《志未酬》等诗感情真挚,语言明白晓畅,是其诗论的较好体现。梁启超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后又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并在创作上进行了积极的有意义的尝试。与诗歌、小说、戏曲相比,梁启超在文章方面取得的成就要高得多。以他于1896年《时务报》到19xx年《新民丛报》十年内发表的一组文章为标志,完成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文章领域的创举——新文体的确立(亦称“新民体”)。梁启超“夙不善桐城派古文”,在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进行了重大突破。他的文章或揭露批判黑暗丑恶的现实,或为祖国的现状忧心忡忡,或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与科技,积极呼吁变法自强,将文章作为其变法思想的宣传工具。在形式上,他的文章议论纵横、气势磅礴,笔端常带感情,极富鼓动性,“对于读者,别具一种魔力”;语言半文半白,“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拘束”代表作《少年中国说》,针对中国现状,分析透彻,说理条理清楚,运用一连串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行文一泻千里,呈现出大气磅礴的风格。故梁启超文章的影响极大,“每一文出,则全国之身目为之一耸。”

以梁启超散文为代表的新文体是对桐城派以来文章的一次解放,它的出现为中国古典散文向现代散文尤其是“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转化作了必要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