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厚积薄发”对于学生写作的意义

论“厚积薄发”对于学生写作的意义

摘要: “厚积薄发”是一个对作文教学很有启发意义的成语。所谓厚积,就是大量阅读,积累基本的语文素养。对学生而言,“厚积”至少有三层意义,即积累思想,使之有可能捕捉到生活的种种情趣;积累素材,使之在操作中有材料可用;积累经验,使之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阅读;诗意;话语方式;语感;文体感

最近,我在初一年级中作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阅读兴趣决定了学生作文的风格和质量。如惯于看漫画的学生语文素养明显低于阅读名著的学生;把作文选当作首要课外书的学生觉得作文难在没什么可写;偏爱《三国演义》之类理性书籍的学生觉得作文难以写出文采。这只是一个现象,在此基础上,本文努力探寻了“厚积薄发”对于学生写作的几点现实意义,挖掘了现象背后的原因。

一、 积累思想,捕捉生活情趣

文学作品中倾泻着作家对生活的体验,对世界的看法。我们通过阅读作品与作家进行对话。对话原本应是平等的,但作为学生,阅历与思想都与作家存在很大差距,因而阅读活动大多是不平等的。而这种不平等突显了阅读的必要性。怀疑、质问、吸收都是阅读的收获;愤怒与宁静,欣悦与哀伤都是阅读的乐趣。当我们沉浸书中,喜怒哀乐为其所牵时,我们付出了我们的情感与思想。这时,对话有不平等趋于平等,因为作品激活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思想丰富了作品的含义。经常作这样的交流,学生的思想就会越来越多姿多彩。

许多人认为,学生习作没什么内容可写是因为学生生活单调,而我认为真正苍白的是学生的思想。丰富的人与浅薄的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人间词话》说:“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名风月。有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人与花草共忧乐。”⑴学生不是诗人,但带一点诗意的目光看生活,生活将露出迷人色彩。当学生能从小事中发现生活情趣时,写作文时还愁“无米下锅”吗?作文教学中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是可行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太费心机,不可能常常使用,所以激发学生热情最长久有效的方法莫过于阅读。生活如同一滴水珠,思想如同一缕阳光,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思想,让生活在思想的折射下光彩可人。

二、积累素材,充分利用阅读

1

初中语文重视感性的积累,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学生阅读文化经典著作、小说、诗歌散文、语言文学理论著作等。⑵可见,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阅读要求。阅读多多益善。书本如同矿藏,可供学生开采利用的东西很多。对学生来说,我认为利用课外书的方法至少有以下三种。

引用。引用即直接引用名言佳句,增添文采。这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有一次,我提出要取消每星期的阅读课,学生反对,我让他们写短文反驳。这之前我没有讲过任何关于议论文的知识,没想到他们竟用名言引证阅读的好处,倒也恰当。引用的前提是理解所引语句的含义,并能根据需要进行,否则,引用显得无聊多余。阅读中积累好次好句是阅读的好习惯,但若阅读只为摘录,那么阅读过于功利,失去语文本质。

借用。借用是借作品中的某个故事或词句产生自己的思想。借用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借用好比酿酒,作品就是酿酒的原材料。至于酿出什么样的酒就要看酿造者的技术了。学生常使用生硬的搬运,如讲述一个听来的故事,文末发表简单的议论。巧妙的借用,如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作者熟谙三国故事,模仿文言写作,借而没有借的痕迹。借用的技术靠平时磨练,阅读时常常思考,“借”也能借来艺术。

化用。化用是对所读作品的改造和创新。宋词美,美在词句的丰富和细腻,但有许多宋词的名句都是化用唐诗而来。鲁迅的《铸剑》取材于春秋战国故事,但与原故事相比已有许多变化,变化之处就是作者思想闪现之处。对于习作者而言化用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好途径。学习者可以改直接引用为用自己的语言尽可能地表现原句的思想,并不断更新。化用的妙处在于无迹可寻,尽得风流。

三、积累写作经验,寻求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如本文开头所述,学生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方式各有偏好,教师无法勉强这些有个性的写作主体放弃或接受某中表达方式。正如《走进语文教学之门》所言:“经验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应付各种类型的语言应用场合。??一个人对话语体式掌握的广度、深度、精度决定了他的语言应用能力,这个能力表现为词语的恰当选用,句式的灵巧组合,以及布局的妥帖自然。”⑶看来,学生偏于用确定的方式表达思想,是因为他拙于使用其它方式。教师对此也常无可奈何,而阅读却能为习作者提供榜样,获得新的话语体式。课外书以其多样性为学生提供多种话语体式。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多接触各种样本,学生就能渐渐模仿,并学会使用新的话语体式。模仿也是一种能力,写作方式的模仿如同初学书法的人临摹字帖,都是合理而有效的。至于后来脱离他人的束缚,有自己的创新,那是更高层次的表现了。 或许有人会质疑:写作经验是感性的个人的素养,难道也可以学吗?不错,仅凭阅读学 2

习写作,无疑是纸上谈兵,但写作能力的培养以积累感性知识为基础却是正确的途径。“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主要表现为对文字符号的认知和运用上。这就有赖于从大量的阅读和写作中去感悟,以形成基本的语感和文体感。语感和文体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言语表现力,使高水平的写作行为成为可能。”⑷阅读最大的意义就在于积累语感和文体感,见多识广能纠正个人兴趣过偏带来的负面影响。当然,通过阅读所得的经验是间接的,满足于读而不加以应用使一切都成空谈,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化读为用。学生是一个有活力的群体,面对大量的作品时,他们会经历选择、比较、犹豫、尝试、接受的心理过程。根据各自的主观鉴别,最后阅读投射于创作的影子也是不同的。学生会品尝到阅读的乐趣,并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这就是阅读所要的理想的结果。

总之,厚积才能薄发,解决学生习作难题,阅读是一个釜底抽薪的方法。教师应努力开拓学生的阅读空间,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用活泼的方式交流阅读经验。读与思结合,学与用结合,学生写作定能不断超越原有水平。

注释:

[1]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8.

[3]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49.

[4]潘新和主编.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

3

 

第二篇:厚积薄发 重在积累

厚积薄发 重在积累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延吉市进学小学 宋继红

在充满知识与激情的时代,跳动的思绪追赶着时光的脚步,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为未来的人才发展铺就了坚实的道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深知其中的重要性,而今的语文教学在时代的发展需求下,不仅仅是只局限在课文的讲解上,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而应是适应学生发展的“大语文”教学观念下的广阔天地。

基于此,从20xx年起,我开始制订并实施了旨在注重语言积累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综合素养的实施方案,鼓励学生对成语典故,古诗词、名言警句、好词佳句、哲文、美文进行积累,并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书香氛围。在每学期适时举行了朗读、演讲、习作、写字等多种形式的竞赛,以期达到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

一、实施背诵、晨读计划

孩子们不愿写作文、不会写作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孩子积累、掌握的语言太少。没有“砖瓦”材料,怎能搭建起文章的“大厦”?有人提出“语文教学应向私塾教育回归”的论点--私塾最大的特点是“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确在儿童和少年这段记忆的黄金时代,通过扩大阅读量,背诵经典,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增强人文底缊。并从背诵中领悟作者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在实施方案中也明确制定了古诗词、篇章、名言警句的背诵计划。另外在每天早晨上课前20分钟安排了晨读,每周有一节语文课外阅读课,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情的阅读。传统的上课前的“课前一歌”已被换成了“课前一诵”了。以此把积累语言落到了实处。

二、通过多渠道,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其实也是在积累语言,充实语言仓库。清代康彪总结读书经验时说:“阅读必宜博,经史文与古文时文,不多闻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吕淑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

(1)开辟阵地,为学生创设课外阅读的条件,有组织、有针对地向学校、市少儿图书馆借阅学生喜欢读的书刊,在班级成立了图书角,使学生随时随地就可以读书,形成优越的读书氛围。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采取多种形式,诸如:故事会、演讲赛、朗读赛、读书交流会、好书推荐会等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教师的激情引导作用,如故事诱读、课外延伸引读、摘录扩读等更好地刺激学生阅读欲望。

(4)营造一种“让书香溢满校园”的氛围,让读书成为孩子们的习惯,必须打造一个读书的平台,让孩子们在平台上表演,班级的“读书之星”应运而生。通过读书积分卡和背诵及习作综合,由教师认定学生获得几颗读书星。这个充满挑战性、竞争性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的积极性。

经过三年的实验、探究和不断的改进完善,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道路逐步走向规范化、合理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享受到了触摸语文的快乐,同时也在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激情引趣、开拓视野

单调而又枯燥的课本上的几篇文章使学生厌倦,现在加入了学生喜欢的故事、名人名言、美文、哲文、歇后语等课外阅读内容,满足了不同层次阅读需求的学生的心理而显得生动活泼,学生对语言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大为提高,理解、想象、分析、综合、概括等多方面能力也明显增强,与此同时学生由于广泛的涉猎,知识面也开阔了,天文、地理、历史、时事、军事、自然、艺术,人文等成为了他们焦点。

(二)、说话、朗读能力明显提高。

由于平时大量的阅读、积累,促使学生在朗读中对语言的感悟、情感的把握、停顿的处理做得恰到好处,在每学期的朗读、演讲等测试中,优秀率超过半数。

(三)、习作水平日趋向上

从词汇量上看,学生运用到了许多课本上未出现的词语,还能将所积累的成语、歇后语、古诗词、名人名言等运用其中,起到画龙点睛之妙,同时习作的体裁、结构、语言风格、表达手法等方面也有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变化,使文章显得诙谐生动、颇有名家风范。在全国小学生语文能力读写大赛中也有一大批学生获奖,在多次征文和各级各类的书刊杂志上也有很多同学崭露头脚??

(四)、丰富业余,多方面发展。

在平时的积累中,学生们都积蓄了一笔可观的财产--积累本。这不仅成为他们习作素材的源泉,更开拓了他们心灵的空间,给他们提供了综合能力的展台,积累本中不但记录、摘抄了清新秀雅、慷慨激昂的美文哲篇,更有他们对时事的观点、热门话题的点评、历史的感悟、人生的追求??为了使心中的这块净土更加美丽富饶,他们尽显自己的书法、绘画、

设计、排版等能力,把小小的积累本装点得如件件艺术珍品。

(五)、陶冶情操、启迪心智

古诗文的注入让学生更有灵气、琅琅诗声时时飘荡在校园上空,袅袅古韵轻轻融进时代的潮流,学生的诗词掌握量超过了原计划,学生用诗、写诗兴趣高涨。学生从《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过零丁洋》等诗作中学生体会到了爱国热情;从《绝句》、《小池》、《秋词》、《惊雪》等诗作中学会热爱大自然;从《独坐敬亭山》、《题西林壁》、《望庐山瀑布》中学会了热爱祖国壮丽河山;从《赠汪伦》、《游子吟》中学会珍惜友情、体会母爱,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一本好书胜似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言中,激励了学生去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正是在这种种情感的感染下,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逐步提高。

以上是我三年来开展“如何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研究的一些做法。对语文的教学研究和整个教育教学的研究将是没有穷尽的,新的问题、新的教学要求仍摆在我们的面前。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有一分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我会继续努力探索,把对教育教学的研究推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