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撷博采厚积薄发_谈中学生作文材料的积累

广撷博采厚积薄发_谈中学生作文材料的积累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以便正确地掌握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写作能力

则综合反映学生听、说、读的实际水平。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历来重视作文教学,并视之为教学重点,呕心呖血

去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中学生却最怕作文,不少学生在作文课中冥思苦索,却提不起精神,许多人

往往抱着应付老师的态度去写作。据某校教师对初三两个班109名学生调查,平时爱作文者仅40人,占3

7%,怕作文的69人,占63%,怕的原因是什么?多数人认为是“没有东西可写,词汇贫乏,不会开头、

结尾,感到头痛难写。”也就是说,写作材料匮乏,是导致学生产生怕作文心理的主要因素。

从学生的写作心理过程分析,一般说学生看到题目,相关的材料呈现于脑际,然后将材料归类疏理,根据

题意分清主次,从中立意后决定取舍,形成提纲,才动笔写作。但囿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积累不多,许多

人往往无法根据题意广泛联想,去回顾和选取平时生活中的材料,从而感到自己想写却苦于言之无物,难以广

泛联想,于是感到害怕,激不起作文兴趣。

可见,平时善于广撷博采,重视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是学生增强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如何帮助中学生广撷博采,积累写作材料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六个途径予以引导、鼓励。

一、观察积累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生活的种种特色,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

累,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从作文角度说,观察就是有意识

、有目的的知觉自然或认识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观察的过程,便是积累材料的过程。因此,中学

生要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并要把

观察的所得、所知、所感的各种细微特征及时记录、随时积累,才会使材料越来越丰富,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

,得心应手地选择材料,正确立意。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要侧重方法的指导,通过课内分析讲解、课外观察示范等,教会学生由整体到部分的

全面观察、捕捉事物特点的集中观察,由此及彼互相对照发现异同的比较观察等,从中准确认识事物,把握事

物特征,发现事物变化规律。这样积累的材料,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准确性。此外,还要教会学生多角度、

多侧面观察,如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上位和下位、远视和近视、仰视和俯视等,到写作时,就能根据需

要自由选择材料,并能由近到远,由今到古,通过广泛联想,把平时观察积累的不同时空的材料按照某种特征

或写作目的组织起来,思接千载,情通万里,澎湃时间长河,激荡空间风云,使文章内容生动,立意升华。如

《荔枝蜜》一文结尾,作者以“为他人酿造生活的蜜”这一共同特征,从蜜蜂酿蜜联想到水里农民插秧,还梦

见“自己成了一只小蜜蜂”,由物到人,由人到己有序组织,使文章主题逐步深化。也可由虚到实,由现在到

未来,将积累的材料予以创造性想象组合,使文章思路更活跃,开阔,增强表现力。如《井冈翠竹》一文,在

叙述三十万根毛竹砍伐后,运用以往积累的材料想象井冈翠竹将要穿云钻雾,走上迢迢征途的情景,突出了井

冈山人的新风格和新贡献,也就突出了文章中心。

二、阅读积累

自然环境海阔天空,社会生活瞬息万变,大千世界内容丰富,人们靠直接观察所获的材料,只能是凤毛麟

角,必须借助间接观察大量补充。间接观察的重要手段就是阅读。阅读包括课内外,而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

主要指课外阅读。大量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兼容,是前人观察成果

的结晶,更是中学生写作中可以广泛采撷的素材。所以,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承受熏陶、

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提倡鼓励和指导中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首先要从良好习惯培养开始,主要培

养自觉阅读、动笔阅读、多形式阅读的习惯。自觉指兴趣浓,千方百计找书看,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社

会、哲学经济、文学艺术广阅博览并持之以恒;动笔墨指阅读过程随时动笔圈、划、点、批、摘、记,将书中

有用的材料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形成读书卡片、笔记,到写作时,便可自如运用;多形式如粗读、精读、详

读、略读、泛读、速读等均需掌握,并会根据需要和读物内容决定读书方式,提高阅读效果,积累广泛而又精

要的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非从阅读始不可。

三、视听积累

现代社会是信息量丰富、信息传播手段现代化的社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跃发展,现代信

息传播手段日益普及,广播电视等夜以继日传播丰富的信息,且比书刊杂志更形象可感,更生动活泼有魅力,

是对青少年具有强烈吸引力的间接观察手段。广大青少年早已自发地而且饶有兴趣地通过广播电视积累信息,

但往往凭兴趣爱好,随机收看,缺乏选择性和目的性,娱乐消遣性强。家长则多以影响学习为由加以阻止,教

师则往往忽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实际上,教师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从现代化视听渠道中积累丰富的

材料,如新闻联播、环球45分钟、好望角、动物世界、假日晨曲、各种节日晚会节目、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等

,都对学生有益智、地行、激情、开拓视野、丰富生活体验等作用,均属积累写作材料的范畴;同时要帮助学

生提高自控能力,克服纯消遣趣味性收视倾向,并学会动态观察,提高观察水平和积累的材料质量。

四、活动积累

在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实践中,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也是中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

而且这些材料情感性强,心理活动素材多,动态发展变化内容多,为其他积累渠道所少有。为此,语文教师应

积极组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如采取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自编小报刊、课外阅读成果展、社会调查、专题辩

论等中学生喜爱的形式,同时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各种德育活动、节日活动、社会实践等内容,指导学生积

极参与,有意观察,强化体验,从中积累真情实感,体验活动中各种人际交往的真伪虚实、优劣美丑,观察活

动过程中各种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变化。活动中所积累的材料往往由于富有情趣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再

现容易,而且写作中使用起来容易抒发情感,达到文情并茂。

五、练笔积累

上述各种途径的材料积累,均属无形积累,储存在大脑中,使用时不仅要再现、梳理、选择,还得考虑材

料的文字表达。有形的文字材料积累(除动笔墨读书外)被忽视了,即练得太少。因此,要提倡练笔积累,教

师要引导学生在上述途径的材料积累中勤于练笔,积累有形的文字材料,并从中提高运用语言技能。叶圣陶先

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

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

适应生活的需要,

也非多做不可。写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产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容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

会,决不放过,这也是而且必须做到的。”据推算,中学生写作水平要能基本达到大纲要求,各类练笔不得少

于50万字。因此,教师应在对中学生材料积累的指导过程中,结合给予练笔指导,并把练笔也当成材料积累

的重要途径。

练笔的形式一般有:

(1)阅读练笔,即动笔墨读书,包括词语摘抄,内容概括,佳句警句抄录,读后感,书刊评论等。

(2)观察练笔,主要是写观察片断、观察日记。

(3)视听练笔、活动练笔等,均可用日记形式写观后感、活动收获等。

六、强记积累

不少名篇佳作、名言警句,以及成语、歇后语等,在阅读欣赏之后,还必须反复吟诵,琅琅上口,达到熟

练背诵,到写作时,就能整句整段引用、模仿或迁移,成为锦上添花的写作材料,这属于强记积累。中学生是

记忆力发展最佳时期,且能在理解基础上形成长时记忆。元朝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谈到作文

要读韩愈的文章时说:“日熟读一篇或二篇,亦需百遍成诵,缘一生靠此为作文骨子也??。所以,应该着力

背诵些名家名篇,如朱自清《春》、《荷塘月色》、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吴伯箫的《菜园小

记》、陶铸的《松树的风格》、杨朔的《荔枝蜜》、茅盾的《白杨礼赞》、袁鹰的《井冈翠竹》、峻青的《秋

色赋》等。教师应提倡、鼓励和指导并严格要求学生强记部分经过选择的名家名篇,让学生终生享用。此外,

名言警句、成语、歇后语均需尽量多地强记熟读。

古语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千剑”、“千曲”皆靠积累。“观”、“操”概括了积累

方式,“千”强调积累的广博;观察、阅读、视听均系“观”类,活动、练笔、强记可属“操”类。当然“观

”、“操”均不应截然分开,观中有操(如练笔、强记),练中有观(如活动中观察),但无论“观”、“操

”,要达“千”境,主要靠勤,靠学生自觉、主动,而要使“观、操”有效,不成为无用功,全靠教师指导,

使学生“观、操”有法、有度,从中把握“观”、“操”规律,运用自如,只有这样,才能大量积累材料为写

作服务,厚积薄发,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第二篇:广撷博采 厚积薄发

广撷博采 厚积薄发

――对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思考

内容提要

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对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拓展思维空间和完善人格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本文针对当前课外阅读现状和存在的误区,认真研究课外阅读实施的原则、方法和途径,着重思考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就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提出个人的观点。

关键词:中学 语文 课外阅读

广撷博采 厚积薄发

――对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思考

大语文教育观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树立的又一个重要的观念。语文学科有其社会性的特点,不能简单地把语文教学跟语文课堂等同起来,必须走进生活,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让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被摆在了教学目标的首位,而课外阅读是实施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九年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课外阅读非常重要,通过阅读学生广撷博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必须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要让广泛的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必修课。教师应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但现在中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读书群体单一,读书人数锐减及读书层次低浅的现象,甚至连起码的阅读都无法保证,更别说达到新课标中提出的?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学生不重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阅读功利性日趋攀升,较多的学生死抱课本,把自己封闭在?课本?这个狭小的天地里,课外阅读门庭冷落。(2)家长不理解。中学生的课业负担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大,他们只

要求子女一心一意读好课本,将课外书视为洪水猛兽,若捧起课外书,便认为是浪费时间,若成绩稍不理想,便怪?闲书?分心,坚决予以制止。(3)教师不提倡。在中、高考指挥棒的威慑之下,有的语文教师认为只要抓好课堂教学,狠抓基础知识,精讲多练,便完成了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无足轻重,既缺乏对课外阅读的科学指导,又忽视这块培养语文素质的肥沃土壤,课外阅读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其次,大纲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课的课文,只是例子,要提高语文素养,仅仅读读几个‘例子’是远远不够的。而课外阅读是相对独立的语文基础,课外阅读对学生的教益是语文课内所无法达到的。?广泛阅读,才能够培养兴趣,扩大思路,发展智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鲁迅先生曾提出这样的希望?爱看书的青年,大可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只有重视课外阅读,学习语文才能出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良性循环,语文教学质量呈螺旋式上升。

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打开一扇文化的窗口,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这块土壤上开垦耕作,结出丰硕的果实。更重要的是教师应交给学生一把金钥匙,去打开文化殿堂的大门。那该如何做起呢?

一、转变观念,激发兴趣

转变传统观念,认识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语文素质教育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之基础,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吮吸现代文化精髓,陶冶高尚情操,课外阅读是完成此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认识到它与课堂教学不相冲突,恰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两者相得益彰。同时注意激发阅读兴趣。苏霍林姆斯基曾说:?兴趣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便会营造出自觉阅读、乐于阅读、期待阅读的良好氛围。

二、走了误区,推荐经典

由于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学生在阅读文本的选择上存在着一些误区,认为?开卷有益?,逢书必看,读物良莠不齐,阅读随意性大。于是来自日本的卡通读物深受喜爱,刊登明星轶事的杂志大受青睐,社会上的精神污染对学生思想造成极坏影响。考尔德说:?仅次于选择益友的,就是选择好书?。所以教师要正确引导,严于把关,推荐优秀读物,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让学生走出误区。南京师大附中特级教师王栋生说:?阅读,应当尽早考虑读经典。?学生学业重,时间紧,更应该直接了解民族与人类文化的最高成就,直接进入精神文化的制高点。因此,新课标中推荐的课外阅读书

目应成为首选。如《格林童话》、《朝花夕拾》四大名著等,同时配合教材,拓展延伸,寻找课内外联结的契合点。如学习郦道元的《三峡》,推荐余秋雨的《三峡》;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推荐莫泊桑的《羊脂球》;学习《故乡》推荐鲁迅的《呐喊》这样学生可以比较同一作家的不同风格,同一内容的多种表现技巧。在比较中阅读,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加强指导,提高成效

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进行?放羊式?阅读,否则学生阅读盲目,易敷衍了事,久之便难以坚持,?课外阅读?只成为一句空话,难以收到成效。所以教师要强化指导,将阅读落到实处,提高成效,可以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制订计划,秩序渐进

教师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语文素质和学习特点,确定不同的课外阅读目标和阅读内容,依据秩序渐进的原则,要求学生制订详细的读书计划。例如,规定每日读书时间15分钟,读书速度500字,读书量7500字。遵循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推荐经典读物,进行分层阅读,在计划中列出详细的书目。例如七年级主要阅读中外经典童话及寓言故事;八年级以科普读物为主,更多地涉猎中外名著如《西游记》《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等;九年级名著阅读依旧

成为重点,同时涉猎时文杂志,接触各类戏剧作品,提升思想含量。这样有的放矢,避免阅读的随意性和单一性,在步步为营的阅读中,学生获得极大的阅读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指点方法,突出实效

要引导学生?知读?、?乐读?,更重要的是?善读?。课外阅读要有科学的方法,读法随文本而变化。第一,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略读即是广撷博采,是为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知识视野。精读即精雕细琢,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技巧等深入体味。精读与略读相辅相成。若只精读不博览,耗时多,知识面窄;若只博览不精读,就不求甚解,知识点不扎实。将两者相结合,既涉猎广泛又读有所获,兼容并蓄,才能提高阅读效率。第二,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延伸;阅读是吸收知识,写作是运作知识。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读写并举,事半功倍。如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读后感,人物点评,阅读心得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写作能力,达到阅读和写作的双赢。

(三)师生互动,共享书趣

教师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不仅是?领路人?,还要充当?产角?,绝不能纸上谈兵,坐而论道,要融入学生中,深入阅读里,共同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教师每日坚持15000字的阅读量,提高自身素养,这样师生共游书海,共

享书趣,教师的言传身教和陪伴鼓励,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更持久,更丰富。

在思想文化纷呈异彩的今天,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高瞻远瞩,贯彻落实新课标的精神理念,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走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拘囿,走入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让学生热爱读书,广撷博采。我们相信今天的?厚积?正是为了明天的飞跃,让书陪伴孩子的一生!

参考文献:

《叶圣陶、吕淑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会编 《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贺芬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站在大写的人字上》于漪

景德镇工作站何小平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