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对夏洛蒂勃朗特写作风格的影响

旅法经历对夏洛蒂·勃朗特的思想和文学创造的影响

1.作家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1816年英国约克郡索恩托镇的牧师家庭, 排行第三,前面有两个姐姐, 后面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姐弟妹一共六个。四岁时举家迁移到一个名叫霍沃斯的小镇。1821年夏洛蒂勃朗特五岁时母亲去世, 留下一大群幼小的孩子。父亲不得不在1824年把夏洛蒂勃朗特和她的姐弟都送进由慈善机构创办的寄宿学校。寄宿学校的生活非常艰苦。不久, 肺病流行起来, 夺去了夏洛蒂勃朗特两个姐姐的生命。夏洛蒂勃朗特的父亲便把她和弟弟接出来, 1831年把他们送进了离家不远的罗赫德寄宿学校, 在这里夏洛蒂勃朗特生活得十分愉快。1835年夏洛蒂勃朗特返回罗赫德任教。1838-1842年, 夏洛蒂勃朗特与妹妹们辗转各地, 以当家庭教师为生。1842年夏洛蒂勃朗特为了获得办学资格, 在姨妈的资助下, 赴布鲁塞尔一所学校短期进修德语和法语, 同时执教英语, 并住进了教师埃热夫妇的家里, 但最后办学校的愿望没有成功。与此同时, 父亲的健康江河日下, 颇有才气却缺乏自律的弟弟染上了酗酒和吸毒的恶习, 沦为废人。在生活的重压下夏洛蒂勃朗特和妹妹开始了写作。1854年, 夏洛蒂勃朗特与时任副牧师的尼古拉斯成婚, 却在几个月后散步时遇雨得病, 于1855年故去, 年仅39岁。

2.旅行经历

1842年2月,25岁的夏洛蒂和23岁的艾米莉来到布鲁塞尔,来到克莱儿经营的寄宿学校,这所学校坐落在很久之前就被拆除的伊莎贝尔街。姐妹俩去比利时完成学业,希望有朝一日回到约克郡能开办自己的学校。克莱儿的丈夫埃热先生是附近雅典娜皇家学院的老师,也在寄宿学校教法国文学。作为一位有天赋且尽职尽责的老师,埃热先生根据课堂上所学的名家作品给姐妹俩布置家庭作业。她们效仿这些名家用法语写作,并从中选择她们自己的主题。一方面,埃热先生唤起了夏洛蒂潜在的文学写作才能;另一方面,她对他倾注的一片纯洁而热烈的真情却没有任何回应。

1842年11月夏洛蒂姐妹因阿姨布兰威尔去世回到霍沃斯,两人在寄宿学校的学习戛然中止。1843年1月,夏洛蒂一人回到布鲁塞尔成为寄宿学校的一名英语老师。

1848年7月,夏洛蒂与妹妹安妮同赴伦敦史密斯埃尔德公司洽谈出版事宜,这是夏洛蒂和乔治史密斯之间的第一次会面,那一年女作家已经三十二岁了。以后夏洛蒂数次访问伦敦,乔治不仅热情款待,还提供食宿。两人密切交往,通信频繁,但乔治的母亲对于这样的关系不表赞同。一八五三年一月,夏洛蒂最后一次访问伦敦,其时乔治已与另一位女子订婚。因夏洛蒂认为自己配不上他而 放弃了这段感情。

3.旅行对夏洛蒂作品的影响

3.1书信

在两年的布鲁塞尔求学生活中, 她不可救药地爱上了校长的丈夫, 才华横溢的埃热先生。1844 年, 夏洛蒂因父亲病重等原因返回家乡后, 仍念念不忘这段恋情, 1844年和1845年,她给埃热先生写了一些信。在盖斯凯尔夫人所写的夏洛蒂的传记中,对有关于此的情节一概略过,只是引用了夏洛蒂给埃热先生的信中感情不是很明确的一小段。

夏洛蒂·勃朗特写给埃热先生的四封情书,最近在她位于约克郡的故居向公众展出。专家称,它们是英语文学中最动人的情书之一。這些情书用法语写成,是夏洛蒂·勃朗特痛苦的青年時代最好的见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它们也是研究夏洛蒂的小说《维莱特》的重要参考材料。

“先生,穷人不需要很多的东西来维持活命,他们只要求得到富人餐桌上掉下来的一点面包屑。可是如果拒绝给他们这些面包屑,他们就会饿死。同样,我也不需要从我所爱的人那儿得到许多情谊。完整而美满的友谊,我从不知道该怎样应付,我不习惯于这种友谊。可是我在布鲁塞尔做你的学生的时候,你曾对我有一点点关怀,我希望保持这一点点

的关怀,就像寄希望于生命。”

以上是夏洛蒂写给埃热先生的书信的一部分。以夏洛蒂的自尊,如果不是内心无法抑制的冲动在激励着她,这种甚至带有一丝哀求的话语是不会从她口中说出的,自尊和理智已不再属于这时的夏洛蒂,此时的她已经深陷爱的囚牢,而那个拿着牢门钥匙的人却永远不会来解救她。

3.2小说

夏洛蒂一共著有四部小说《教师》、《简·爱》、《谢利》和《维莱特》。在我看来,这四部小说或多或少都有受到她在布鲁塞尔求学时候经历的影响。

夏洛蒂从布鲁塞尔回到英国后写的第一部小说《教师》于1846 年完成。由于这一时期夏洛蒂忘不了埃热先生,正遭受着思念之苦并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压力,她对埃热先生的感情遭到拒绝,而她的倔强又让她对任何人都只字不提,以致把自己都折磨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而《教师》的写作对她那颗受伤的心灵来说应该是某种慰藉。《教师》的男女主人公均系孤儿,在他俩身上不难发现埃热先生和夏洛蒂自己的影子。故事结尾,克林沃斯这个孤独奋斗的教师最终和她的学生弗兰西斯·昂利幸福地走到了一起。夏洛蒂之所以给予这个师生恋的故事一个美好的结局,就在于她那颗破碎的心灵还没有完全绝望,可以说她把自己的希望寄予小说的主人公,美好的结局不正是夏洛蒂内心所向往的么。但因为过于写实,故事平淡无奇,因此《教师》6 次被出版商退稿,夏洛蒂逝世 2年后才出版。由于夏洛蒂不愿放弃这个故事,因此后来她又写了《维莱特》,可见夏洛蒂对在布鲁塞尔的经历以及对埃热先生的感情有多不舍。“ 若是我能写作,我就不会感到空虚无聊??我要写一本书,把她奉献给我的文学老师——我唯一的老师——奉献给你。”这是夏洛蒂写给埃热的信中所表达的创作动机,足见她对那份给她来心理创伤的感情的不能释怀。

《维莱特》是夏洛蒂的自传体小说,因为书中女主人公露西·斯诺与两位男主人公的感情纠葛,在夏洛蒂的现实生活中是有本可考的。现实中的两位男士,一位是康斯坦丁·埃热先生,那个夏洛蒂为他痴迷的男人,另一位是乔治·史密斯先生,那个她自认为配不上而不敢去爱的男人。

“维莱特”,源于法文Villette,系“小城”的意思,19世纪的英国人用这个字指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夏洛蒂用这个词当作小说的书名,虽有出于虚构的需要,其实还暗合着自己一生中刻骨铭心的两段爱情。

《维莱特》写于 1851 年,是夏洛蒂在极度孤寂的情感支配下写成的。《维莱特》中那些怪诞、虚妄的场景不仅是她创作过程中心情孤寂的结果,更是她接近崩溃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

书中的露西斯诺无疑是夏洛蒂的代言人; 保罗埃曼纽尔显然是从埃热先生脱胎而来; 而贝克夫人则代表生活中的埃热夫人。埃热夫人拆散夏洛蒂与埃热先生, 夏洛蒂一直耿耿于怀。终于, 她拿起纸笔, 在《维莱特》中将自己的怨恨一泄无余。只是, 书中的贝克夫人是保罗埃曼纽尔和露西斯诺爱情中的第三者, 生活中的夏洛蒂却是埃热先生和夫人婚姻的第三者。

夏洛蒂的生活经历与《维莱特》中露西斯诺的遭遇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夏洛蒂失去母亲、弟妹后形单影只, 露西斯诺在刚成年时也成了孤儿。她们为了生存, 选择了教书这个在当时社会里表面 上还算体面的职业, 两人的求职道路都几经波折。夏洛蒂奋笔疾书, 借此渲泄内心的苦闷; 露西斯诺则通过学习、神游等来排解离群索居的孤独。夏洛蒂年轻时曾爱上出版商乔治史密斯, 因觉得自己配不上他而而放弃追求; 而露西斯诺对约翰大夫无望的爱不正是这段经历的再现吗? 在布鲁塞尔留学时, 夏洛蒂与埃热先生的感情遭到埃热夫人的阻挠, 《维莱特》中的贝克夫人也屡屡为露西和保罗先生的爱情设置障碍。夏洛蒂求爱无果, 露西最终在海难中失去了保罗。

由上可见,夏洛蒂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求学的经历对《维莱特》的创作有很深的影响。夏洛蒂在布鲁塞尔和伦敦遇到并喜欢上的两个男人成为了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而夏洛蒂也通

过小说表达了自己内心不愿意说出来的感情以及她在现实生活中的失意在小说中也得到了满足。

夏洛蒂的《简·爱》中也有她对于埃热先生感情的影子。对于夏洛蒂来说,埃热太太是阻碍她和埃热先生结合的障碍;小说中,罗彻斯特的妻子伯莎·梅森同样阻止了简·爱同罗彻斯特的结合。在现实生活中,夏洛蒂不可能去除埃热太太这个障碍而使她渴望这份感情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因此她便在小说中安排进伯莎·梅森,这个疯女人,用她的疯狂行为实现了夏洛蒂无法在现实中实现的结局——摧毁古老的城堡,扫清爱情道路上的障碍,使自己的感情得以宣泄。

4.结论

不难看出唯美的师生恋情是夏洛蒂这几部作品一再重复的主题。尽管结局不尽相同,但夏洛蒂笔下的女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都在追寻一个温暖的居所,一份让她们心暖的爱情。她一直在苦苦的寻找属于自己的维莱特,属于自己的康斯坦丁·埃热。有人说夏洛蒂是一个清心寡欲的女作家,但是没有亲身经历过苦痛的爱情又怎么能够写出如此曲折温婉的爱情故事。不得不说,在布鲁塞尔和伦敦的感情经历对夏洛蒂的写作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p/193901/

2. 《一个真实的夏洛蒂·勃朗特》 吴少平 东方出版社

3. 《谈夏洛蒂·勃朗特作品中的创伤记忆书写》 张莹

4. 《结算这笔命运》 /article/jiesuanmingyunzhebizhang-7180-1.html

5. 《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 /p-793551927356.html

 

第二篇:夏洛蒂·勃朗特

夏洛蒂勃朗特

夏洛蒂勃朗特

夏洛蒂勃朗特

夏洛蒂勃朗特

夏洛蒂勃朗特

夏洛蒂勃朗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