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示

试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事? 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气候变暖、物种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人类终于认识到,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决不能破坏自然平衡,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世界各国也开始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

一、

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文明形式。它的主旨是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依据是可持续发展,着眼点是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共生。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明是相对于 “野蛮”而言的。从生产水平的角度来看,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面向自然的无限度的索求是合法的人类活动,所谓“物质中心”的观念也就无可厚非了。然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带给人们的灾

唤起了人们的“生态文明难性识的惩罚,终于”意。19xx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

同保护环境宣的言序》,幕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19xx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并于19xx年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xx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直到最近有192个国家参与召开的旨在讨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至此,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的自然观,从理论层面上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良策。 对生态问题和生态文明的研究随之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迄今为止,人们就生态文明的认识基本达成一致,世界各国都致力于环境保护以求缓解或解决生态问题。但是,相比之下,从哲学层面,特别是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哲学的角度对生态问题进行探讨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二、

解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没有直接使用生态文明这一词语,但是马思主义的自然观以实践为出发点,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肯定自然

界的客观性,又重视它的属人特性,主张人与自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协调统一,这一认识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给人们敲响了保护环境的警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显得越来越迫切。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经典论述中。本文通过对这些经典论述的诠释,解读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所蕴含的生态哲学意蕴。 而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生态观点,是生态文明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来源之一。解读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发展、社会生产关系与经济制度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的哲学意蕴。

(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之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中的要点,对于这一要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作过科学而全面的论述。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来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得出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的结论。马克思主义从本体论的角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指出:“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他本来就是自然界,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人的历史范畴即: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通过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自己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产生、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说:“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生命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因此,人与自然是相统一的,人和自然通过互为对象而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既是人的可持续发展也是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因此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维持和保护人类自身存在、发展的条件,说到底是保持人类自身的发展。 (二)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之自然存在的客观性和对象性

自然界是客观性和对象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对象性的关系。对象性关系是指一个物体与某对象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

系是指人和自然界互为对象。首先,人以自然界为对象,

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把自然界作为自己有意识的实践活动的对象,通过实践活动从自然界中获取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生活和生产资料。因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是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在环境危机中,人类应当承担完全的责任。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只有依靠人类自身。人类要在自身的实践中,协调自身和自然的关系,改变自己对自然的野蛮掠夺的行为方式。 其次,自然在从自在自然向自为自然转化,实现自身现实性的过程中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因此也表现为自然界以人为对象。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方向完全取决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性中,自然界的发展于是就表现为自然向人为自然的生成。因此,现实的自然界一方面按照其既有的自然规律运动,另一方面又受人的实践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自然与人的对象性关系表明,人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对象。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和自然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人应该把自然视为自身发展的一部分危害自然也就是危人类自身的发展,保护自然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要想人类生存就不能只看到当代人的生存,而要顾及几代人的生存和延续。我们现在所处的人化自然,既是我们前人和我们自己实践的结果,又是我们后人实践的前提。我们后人的生存发展的条件,取决于我们现在实践的结果。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认识到自然界的客观性和对象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特点,才能真正建成现代生态文明。

(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之自然界的异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还具有历史性的特点。自然界有自身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 自然界的历史性主要是指自然界在人类历史过程所发生的、由人的实践活动所引起和造成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不断向着人化自然发展,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和基础,而这种人化了的自然才是人类现实的自然,因此自然的历史化过程也就是自然的人化过程。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劳动分工的形成,私有财产的分配以及经济利益的驱使,人逐渐产生异化现象。在人的异化了的作用下,人化自然也随之转化为异化自然。异化自然主要表现为: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改造所造成的对人类惩罚性的结果,如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人类对自然施加的异化作用越大,自然的异化就会越严重。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因此,我们面

临的环境危机、生态危机实质上都是人的异化引起的自然的异化。那么进一步解放劳动生产力,完善市场经济制度,解决人的异化问题也就是对自然异化的解决即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建设现代生态文明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是矛盾的统一体,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对此,应加以全面理解:一要准确定位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位置;二要反思传统 的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

准确定位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位置

人与自然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人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受制于自然,依赖于自然,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将自身融入自然或以自然充实自身。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又是主体。马克思充分肯定了人对自然改造中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把人的意志力量绝对化,而是为了把人的意志力量严格限制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前提之下。生态系统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自然异化产生的生态问题是人类一手造成的。生态系统的调控,首先是对人类行为的调控。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并不意味着人这个主体掌握自然的控制权。相反,人类必须服从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去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反思传统的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然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渗透,那么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善待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中心主义”“科技万能论”

实际上是传统发展观的错误。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挑战和反思,其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传统发展观,通常是指工业文明时代的增长性发展观。增长性发展观其发展路径是通过向大自然的无度索取而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这种发展观人与自然完全对立,违背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手段是生态化的科学技术,使人类索取自然资源的速度与大自然再造能实现平衡,又使人类排泄的废弃物与自然再造能力实现平衡。发展的目的是在不伤害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前提下全面提升人类的生存质量。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对于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的认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类目前已经取得普遍共识,这就是将任意对待自然和无节制开发、虐待自然、征服自然的活动方式调整为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爱护自然、 养护自然的基础上可持续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建设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

 

第二篇: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全球性的难题,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如何应对生态难题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日益严峻的课题,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对于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启发、借鉴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社会关系;生态文明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全球性的难题,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面对物质利益的巨大诱惑与大自然的空前报复,人类似乎陷入了难以自拔的自我矛盾之中,如何在获取物质利益的同时避免大自然的报复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选择。这一问题的实质其实就是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有真正从根源上解决了这种关系,才能保持人与自然的良性发展。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对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了丰富的生态学说,科学地分析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生态学说对于当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有着较强的启发作用,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也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问题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是站在人类的最终解放这个宏伟目标的基础上来谈论生态问题的,认为人类本身的解放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是密切相关的,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根源在于人类社会内部,这一大智慧的背后包含着丰富的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想。

首先,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定位。具有什么样的自然观直接决定了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方式。如果认为自然是单方面为人类服务的、人类高高在上,则极有可能就会陷入人类中心主义的巢臼,从而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一问题有着深刻的论述,充分论证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性,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依靠,脱离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生存。马克思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也曾经说过:“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越是不仅再次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愈不可能成立了。”因此,人类是自然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无法脱离复杂的生态网络而存在,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即“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结合。

其次,是关于人类如何对待自然的分析。人类产生于自然,生存与发展又要依赖于自然,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直接决定着自然对待人类的态度,人类必须善待自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相处的,在人类与自然的交互运动中通过人类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实现着“物质变换”,而这种以人类的劳动实践为表现形式的“物质变换”是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纽带。借此纽带消除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实现前时可以有所作为的。

第三,关于自然规律的分析。马克思主义虽然认为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但是这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人类首先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先在性基础之上的。因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因此,人类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必须以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为前提,实现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又指出,若人类的行为违背生态平衡的自然界发展规律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恩格斯曾经说过:“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包含了诸多富有智慧的观点,全面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些思想对于面临生态危机背景下的当代社会的生态建设具有较强的启发、借鉴意义。

第一,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启发。长期以来,人们受“人类中心主义”影响甚大,一直认为人类是整个世界的统治者,自然只有有了人类才有价值,人类的使命就是征服自然,人与自然是相对立的。在此思想误导下,人类贪婪地索取和无情地掠夺地球上的生态资源,最终的结果是在破坏自然界的同时也破坏了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于是生态危机频频出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固然我们要征服自然,自然要为人类服务,但是决不能因此而把自然和人类对立起来,对自然界进行随心所欲的无情掠夺。人类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并且要牢记“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像站在自然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思想既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过分夸大主体能动性、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对立的缺陷,也避免了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中忽视人的主体能动性、强调人对自然应该从属的误区,使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的这些生态方面的思想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时,一方面仍然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能因为片面保护环境而停止发展;另一方面在发展时,要爱护自然,善待自然,实现人类

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

第二,对处理好社会关系的启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发生关系需要某种中介,这个中介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紧张的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紧张。当这种社会关系是良性的时候,则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当这种社会关系是恶性的时候,则会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良好关系,甚至破坏生态系统。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重大影响。要改变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就要改变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对自然征服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要从人与自然之外寻找途径,即从社会问题切入。由此可见,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要做好具体的爱护环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的工作,而且更重要的还要从社会关系入手。

目前来看,在这一方面的重点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价值观的转变问题。包括人类征服自然的价值观的转变,对物质利益无限追求的价值观的转变以及树立崇高的信念理想等等。另一方面则是对经济利益对抗矛盾的化解。这种利益的对抗主要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的掠夺,这种对抗使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转化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化解不同利益主体的矛盾,如何分担保护生态环境的成本就成了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所在。最后,建立、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制度。对于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制度坚决的加以改革,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

第三,对生态文明建设终极价值目标的启发。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正确处理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而这种真正的和解只有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是站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高度上来看待生态问题的,把生态问题的改善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紧密地联系起来了。因此,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也应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更是事关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问题,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当作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来统筹考虑,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终极和解。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并把其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这是我们党继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又一重大文明建设,也是第一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体现了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地位的认同,也体现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终极价值目标的追求。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思想及其推演路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