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 对于人与自然观念的反思

对于人与自然观念的反思

摘要:通过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认识到每一种学说理论都有自己的合理之处和不足的一面,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及合理处理这种学说理论,并进行对其的的全方位研究,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大师牛顿这句话是谦虚的表达了他的成就借鉴了前人的探索经验,然而通向真理的路上,当你发现一个框架并借鉴它的时候,很可能也是被框住的时候。人与自然学史上基本形成了三种观念:人类中心论、自然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论。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反思

“我们总是通过学到的和自己发展的知识来认识这个世界,并且称之为现实,然而实际上我们又总是被自己的知识所困。”这是动画片《火影忍者》中的人物鼬的一句经典话语。虽然不知道《火影忍者》的作者从哪里知道的这句话,但它确实体现了人们认识自然过程的曲折。从现实情况看,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普遍化、深化和尖锐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成为迫切需要。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

反思之一:人类中心主义传统价值观的缺失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是一种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人类中心主义,.或人类中心论,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以人的价值标准作为评价万事万物的尺度,人类把人对自然的征服、索取和改造、统治看成是合理的。对自然资源进行着肆无忌惮的掠夺,全球性生态危机也便因此出现了。

主体性规定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所依据的基础。主体性使人具有价值评价的能力和行使道德规范的职能。主体性是价值的本质,价值是由人的主体性决定的。以人的利益和价值作为标准,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下,功利主义占据一切。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尽管现代人类中心论者也提出环境保护环境,但这种

保护是限制在自己直接的生存环境范围内,有意无意地剪断自己同整个生物圈复杂联系的网络,在人类的利益与环境保护发生矛盾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其他生物的利益,使自己的危境得到暂时的保护而使生物的环境受到破坏,最终还是导致环境的破坏,生存危机的出现。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与人类中心主义有着根源性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把握上,人类中心主义把两者变成了“中心”与“服从”·的关系,“主人”与“仆役”的关系,片面、过分强调了人的主体的作用和地位。因而不能客观、现实、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

反思之二:自然论的基本观念和看法

自然论又称自然观,或者自然哲学,是人类由于生产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索活动而形成的对于自然界的基本认识,主要体现在:

第一,自然界的本质或本源问题。即自然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各种存在物之间有没有一定的联系、结构和秩序。 第二,运动变化问题。自然存在物是永恒存在的,还是运动变化的,是循环往复的变化还是有一定方向的演化,运动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基本的规律。

第三,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包括人类是否有能力获取自然界的知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其来源是否可靠;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关系等问题。

反思之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针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缺陷,以生态科学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和哲学的研究成果,生态中心主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理论支柱一一机械自然观进行了深入批判,唤起了人们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对生态文明的重视。但是生态中心主义认为人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一员,与其他物种处于同一层面,并不具有超越其他物种之上的权利,这样就消解了人的主体性从而进入到另一个极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上都不能彻底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笔者认为唯一能解决当前生态危机的理论就是辩证自然观。

辩证唯物论自然观明确的阐述了人、自然、社会相统一的整体论思想,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论自然观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承认自然界的独立性、本原性与系统性。马克思强调作为劳动的物质前提而出现的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

位,而恩格斯认为唯物主义自然观不过是对自然界本来面目的朴素的了解,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第二,承认自然界存在着客观辩证法。恩格斯认为“在自然界里同样的辩证法的规律在无数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发生作用,”而我们应该“从自然界中找出这些规律并加以阐发”。

总结

知识是无穷尽的,对自然界地认知过程也是充满曲折的。当我们在迈向自以为是的真理时不妨停下来想一想,或许会发现自己只是抓到了真理的一角。我们都是奋斗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人,我们要怀疑别人,更要怀疑自己。这样我们自己才能不被已有的知识所束缚,才能永远的接近真理。

或许这些观点本身而言也是一种束缚。因为当持有这种“不要被已有的知识所束缚”的已有观点时,不是已经被它所束缚了吗?伟大的牛顿还说过,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象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这就话体现了大师的虚怀若谷的科学品德与永无止境的探索品质。从怀疑一切到怀疑“怀疑一切”,谦虚的、敬畏的、细致的、辩证的探索,我们的知识才能更加丰富全面,科学的真理光芒才能更加耀眼。

班级:自然辩证法1班 学号:201403704093 姓名: 刘 超

 

第二篇: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通过章教授的自然辨证法课程,我对自然辨证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自然辨证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方法训练,对提高能力和开阔视野有很大的帮助。我大体明白了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辨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辨证法。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同时自然辩证法不可能也不应该以自己的哲学研究来代替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

关于自然辨证法,虽然通过学习我收获很多,但是,我更为感兴趣的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探索。要想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这么一个信息,即人类是自然选择的产物。这不仅是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思想的最好解释,同时也是当今科学界的共识。其次,在确定上个观点后我们就要从源头来了解自然和人类的起源。关于这个方面,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斯塔夫里阿若斯教授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给了我们很好的解释。他认为,在地球的发展进程中,与生命有关的大的事件有三个。第一是生命在地球中的出现,第二是人类的出现。在第一个大转折点中,生命从非生命物质转化过来,所有的生物种类都是通过适应其生存环境,以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方式进化而来。也就是说,生物的基因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人类出现以后,这个方式改变了。人类通过改变环境来使环境适应自己的基因,也就是说,不再改变自己的基因来适应环境。今天,随着人类关于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知识不断增加与深入,人类能够很快既改变自己的基因,又改变其所处的环境,这样,地球发展进程中的第三个划时代的转折点也就即将到来了。

了解了上述三个转折点,我们知道了人类而且只有人类能够创造一个自己想要的环境。由于我们拥有独有的变革环境的能力,人类不必经过生理上的突变就能很好的应对周围的环境。但是,现实中,我们却越来越感觉到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协调。那么,为什么人类现在越来越显得不能控制自己创造出来的环境?为什么人类日渐觉得自己创造出来的环境越来越不适合居住?

我想答案就在于基因进化与文化进化的根本差别之中。基因进化通过基因突变起作用。如果一个物种的基因突变符合自然选择的要求,它就会在生命史中短短几千年里成为地球傻瓜占统治地位的物种。与此相对,文化进化是通过引入新工具、新思想或新制度能够使自己在几乎一夜之间就改变整个社会。比如19世纪中期的蒸汽机、20世纪的内燃机和今天的核能、计算机等,这些人类发明的新工具深刻得改造着我们的环境。明白了这些,我们再看看一个悖论:人类在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的同时,越来越能够依照自己的意愿来改造环境,但是,却越来越不能使我们的环境越来越适合居住。

之所以出现这个悖论,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我们不不了解环境,而是我们有这么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如何解决自身知识的不断增加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人类迫切需要学会在获得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智慧之间达平衡。做不好这个,那么人类便会像爱因斯坦警告我们时说的那样:人类现在正面临着的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可以说是一场“无与伦比的灾难”。

在我们步入工业社会后,变出现了一种病态般的社会,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一个病态的社会,其特征是极其简单的,这就是它为人的生物学需要提供得太多,但同时却处于精神饥饿状态。”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人所自有欲望和自身能力的肯定,对自身利益、个人主义倾向一种过度追求所导致的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状况。这种观念具体表现为倡导高消费,高享受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许多人的吃、穿、住、行、用的消费都大大超过了实际需要。本来从人的身体健康而言,在饮食方面,明明是科学搭配,保证营养即可。可

实际情况是,在许多场合下的请客吃饭是为了讲排场,摆阔气,显富贵,把这种实际需要发展到极端铺张浪费的地步。从住房条件看,明明是求得安全、方便、舒适、温馨即可。但实际情况却把这种需要发展到宾馆式,宫殿般的豪华享受而且陷入盲目的攀比中不能自拔,人人累得气喘息息。正是由于高消费、高享受的生活消费观,造成了当今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生态系统的高破坏。因为人类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如果无人消费,这个产品就无法生产了。因此正是由于高消费刺激了高生产,高生产导致向大自然的高索取,而高索取必然造成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生态平衡的高破坏。从而使人类社会陷入了高消费→高生产→高索取→高消耗、高污染、高破坏的恶性循环之中。可以说高消费、高享受的生活方式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终结原因。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漠视,之所以说是漠视而非无知,是因为人类对自然规律是有认识的,但却因自身的利益而不愿意理睬种种自然规律。这也是社会文化与自然文化发展不平衡所产生的恶果。

那么这种观念导致自然界无情的报复,我们面对种种非正常的人与自然关系所表现出得现象,应该如何应对,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历史性难题。英国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先生提出解决21世纪的矛盾、冲突的方法:“只有大乘佛法与中国的孔孟学说”。当然,我们不仅是要从传统理论中找答案,也要在具体的现实环境中找答案。我认为在现今条件下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法制建设层面。基于人性的弱点,我们有必要而且只能通过这种硬性的、有约束力的法律来不断完善立法、严格司法。

第二,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人天合一的自然观。首先,人类要认识到,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万物之一员,自然之一份子。人类要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这个位置,给自己定好位。人类不能狂妄自大,不能什么都以人类为中心。其次,人类要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家园,保护自然,就是保护全人类共同的家园。

第三,建立社会经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人类要彻底改变“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环境可以无限容纳污染与废物”的旧观念。采用经济、文化、资源、人居环境和人的素质等综合指标来衡量社会的发展,从而把资源节约,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公民素质的提高都包括在发展概念中,以引导各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选择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观。人类要改变过去那种追求高消费,高享受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提倡勤俭节约,反对讲排场,摆阔气,奢侈浪费,选择健康适度的消费行为,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以利于人类的健康发展与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第五,大力发展绿色科技。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环境资源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等绿色科学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以保护环境为已任的绿色技术。这是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面对环境破坏这一问题,我们有很多解决之道,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清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法自然”,既是要人类的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可以改变事物的具体形式,但不能改变事物的内在规律。承认人的能力的有限性,承认并尊重规律,是我们的必修课。

最后,我想感谢章汝先教授带给我的这门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得我的研究生生活更加有意义,对我今后的成长、发展、对我的世界观、价值观均有及其重要的积极影响。另外在此感谢章教授的“阳光心态妙语200条”及课堂上的精彩讲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