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纲要

基础心理学知识

一、

◎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也没有心理,只有有了神经系统的动物才有了心理。

◎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主观的,而不是物质的。

◎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盖伦提出了气质这个概念。

◎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世界上第—个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心理学诞生

◎构造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主张用实验内省的方法,从意识经验的构造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冯特的内省法,统觉学说和情感三维说(情感包括愉快和不愉快、兴奋和沉静、紧松弛三个维度)。

◎实验法:由实验者选择用来引起被试心理或行为变化的刺激变量叫自变量;由自变量引起的被试者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叫因变量。实验者还要控制除自变量之外的—切能够对被试者的心理或行为产生影响的客观条件,这些条件叫做无关的额外变量。

◎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它包括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不受意识支配,与情绪有密切的关系。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脑干(脑干网状结构是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包括延脑(有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桥脑(联系大脑与小脑)和中脑(有瞳孔反射和眼动的中枢)三部分, ◎颞叶听觉,枕叶视觉。把左半球主管言语的区域叫做布洛卡区。布洛卡的发现已经证明了左半球的言语优势

◎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甲状、胸、胰、肾上、生殖六腺组成,受自主神经支配

◎反射是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也是心理现象。

◎把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做动力定型。动力定型是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

◎华生认为研究行为的任务,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即S—R)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可预测行为,并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是—种典型的环

境决定论。他的一段名言是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观点的典型写照:“给我12个

◎格式塔心理学:德国魏特海墨、克勒和科夫卡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相加,意识经验也不等于感觉和感情等元素的集合,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元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建立完形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学派始创于杜威,它是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和詹姆士实用主义思想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侵犯的原因用本能论解释:人的性本能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性本能遵循快乐原则,而自我保存本能使人趋利避害、适应环境。侵犯是性本能的部分。后来,他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人有生本能与死本能两种对立的基本本能。解释异常心理现象,从两个基本命题出发: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依据上述两个命题,弗洛伊德又推演出以下判断:1.心理发展动力,是性本能和营养本能的复合体。2.人类的生物本能称为“力比多”;“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

性心理发展,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关于心理发展 :①口欲期(0—1岁左右)②肛欲期(1—3岁)③生殖器期(3—5岁)④潜伏期(5—12岁)⑤生殖期(12岁以后)。3.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与此相对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包含人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以后被压抑的人的欲望。前意识是介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4.“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5.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这种能力叫做“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关于适应问题:①若不能宣泄,就可以形成神经症焦虑。焦虑是弗洛伊德确立适应观点的重要概念。焦虑是冲突引起的结果,具有特殊的功能,它能唤醒自我警惕,并去发现已经存在的内部或外部的危险。②自我防御:认知如何影响情绪症状。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置换、反向、合理化、升华、转移

◎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

应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由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是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人本主义心理学又与他们有明显的分歧,因此在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 布洛卡发现左半球的言语优势,人们把左半球主管言语的区域叫做布洛卡区。美国神经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做了“割裂脑”的实验

◎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叫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其英文缩写为j.n.d。

◎韦伯定律即差别感觉阈限定律: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个常数。用公式表示就是△I/I=K。△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就是—个常数,这个常数叫韦伯常数,或者叫韦伯分数。

◎费希纳定律: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刺激强度按对数级数增长,它所引起的心理强度

却只按算术级数在增长

◎ 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我们把这个范围的空气振动叫声波。比16赫兹低的次声,以及比20000赫兹高的超声人们都听不到。

◎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的线索

◎锥体细胞叫明视觉器官。杆体细胞叫暗视觉器官。 ◎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非彩色只有明度—种特性

◎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

◎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 ◎ 双眼视差:我们的两只眼睛相距大约65毫米的距离,是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的线索。

◎似动、诱导运动和自主运动都是把不动的东西看成是动的,实际上他们都是视觉的运动错觉。错觉是客观存在,是有规律的而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

◎表象就是形象记忆,表象的片断不稳定性、可操作性使表象成了想像的素材。表象属于记忆的范畴;想像属于思维的范畴

◎费希纳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开创了心理物理学的新领域;通过实验测量了刺激的物理量和它所引起的心理量之间的关系。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刺激强度按对数级数增长,它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却只按算术级数在增长

◎缪勒—莱尔错觉:两条—样长的线段,—条加了箭头,—条加了箭尾,看起来箭头线短,箭尾线长了。 ◎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将刚看完卡片能保持很短时间的记忆叫瞬时记忆。视觉的瞬时记忆叫图象记忆,听觉的瞬时记忆叫声象记忆。

◎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容量为7±2,注意的广度大约是7±2,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即易记住的是声而不是形象;长时记忆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两类。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种不平衡状态,动物也有需要,社会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所以又叫获得性需要。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种心理活动,

◎情感是感情的内容,即感情的体验和感受;情绪是感情的反映过程。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

的基本形式,又叫原始情绪。

◎焦虑:由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

◎动机冲突的四种形式:双趋式——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双避式——两个目标都想避开;趋避式——想吃糖又怕胖;双重趋避式——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

◎人格的特性: 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人格的结构: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超常儿童:智商高于140的儿童,约占全人口的1%;智力落后:智力远低于中等水平;弱智儿童:智商低于70,约占全人口的3%。

◎前摄抑制: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思维操作的基本形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 生物节律:以24小时为单位所表现出来的机体活

动的一贯的、规律性的变化模式。

◎ 梦剥夺:对快速眼动的睡眠进行剥夺。

◎有意后注意:—种既有目的,又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如骑自行车。

◎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对自然概念的模拟。例如,布鲁纳设计的人工概念包括81张图片

◎〔美〕卢钦斯做了一个量水的实验,说明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已经养成的习惯,会影响后面所进行的活动。这就是思维定势的作用。

◎德国威尔尼克发现,颞上回受到损伤,患者能听到声音,却不能分辨语音,对字词也失去了理解的能力。这—中枢叫言语听觉中枢,也称威尔尼克中枢。这—中枢受到损伤所发生的失语症叫接受性失语症。 ◎斯金纳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

◎高级神经活动的两个基本过程:即兴奋和抑制。有三个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胆汁质:冲动型(强、不平衡、灵活)

多血质:活泼型(强、平衡、灵活)

粘液质:安静型(强、平衡、不灵活)

抑郁质:抑制型(弱、不平衡、不灵活)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性格的结构:态度、意志,情绪和理智特征四个成分。态度特征是性格的核心

◎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所以被称作情绪的外周理论。

◎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沦认为,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提出了情绪的中枢理论

◎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情绪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直接把情绪看作是动机。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认为,能力是由—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两个部分构成的。G体现在各种活动中,是

人人都有的,只是各人G的量值不同。—个人的聪明程度是由G的量值的大小决定的。

◎塞斯顿 7因素:任何智力活动都是由许多彼此互不相关的原始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他对大量智力测验进行了因素分析,结果找到了7种因素,即词的理解、词的流畅性、计数、记忆、推理、空间知觉和知觉速度。

◎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的理论:把—般智力活动所共有的操作方式、内容和产品作为智力的三个维量,并把这三个维量作为长、宽、高构成—个智力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型。

◎克雷奇米尔根据自己的临床观察发现,病人所犯精神病的种类和他的体型有关。他认为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别。

◎谢尔顿和斯蒂文斯提出,人的体型是由胚叶决定的,因此,胎儿的胚叶发育就已经决定了他的气质类型。日本古川竹二提出血型说。

◎佰曼把人分为4种内分泌腺的类型,即甲状腺型、垂体腺型、肾上腺型和性腺型,并认为内分泌腺类型不同的人气质也不相同。

◎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容格的内--外向人格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可指向内部,也可指向外部,指向内部叫内向,指向外部叫外向,而且每个人都有内向和外向两种特征。根据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占优势,可将人格分为内向型的和外向型的。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也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病人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的、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荣格的理论,从青年期到老年期,人格由年轻时的外倾变得越来越内倾,把关注的焦点投向内心世界。

荣格突出心理结构的整体性,提出“集体潜意识”等概念。他也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意识(自我)、个人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这和弗洛伊德的提法有所不同。

“个人潜意识”是人格结构的第二层,作用要比意识大。它包括一切被遗忘的记忆、 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梦和幻想等。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的内容是

情结。情结往往具有情绪色彩,是一组一组被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无意识丛,如恋父情结、批评情结、权力情结等。

“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的区别在于:它不是被遗忘的部分,而是我们一直都意识不到的东西。荣格曾用岛打了个比方,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岛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识;由于潮来潮去而显露出来的水面下的地面部分,就是个人无意识;而岛的最底层是作为基地的海床,就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

原型是集体潜意识中形象的总汇。

◎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认为特质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又分为三类,即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提出了社会促进的概念。主要贡献是19xx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这是自罗斯和麦独孤以来第三本有重大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著作。

◎卡特尔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又把

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卡特尔找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据此编制了“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卡特尔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这16种人格特质,只是表现的程度上有差异。用这个调查表所确定的人格特质,可以预测—个人的行为反应。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卡特尔在《心理》杂志上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这是心理测验第一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

◎艾森克的人格三维度模型PEN:内外倾(E)、神经质(N)、精神质(P)。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专门用于测定这三个基本特质维度的个体差异。艾森克和巴甫洛夫的理论都支持了四种气质类型的划分。内外倾和神经质,后来又找到第三个人格维度,即精神质。用艾森克的这三个人格基本维度的首写字母E、N和P,缩写为PEN,表示艾森克的人格三维度模型。

◎科斯塔和麦克雷提出,特质是遗传的,提出大五人格或五因素模型(简称FFM)。而且编制了—个测量五因素的工具,即NEO人格调查表。人格的五因素包括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0)、宜人性

(A)和认真性(C)。

 

第二篇:a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

基础知识书第一章改版后增删的知识点(重点了解一下):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原18页)删除,部分内容结合到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88页) 距离知觉的原内容条理化为:1、肌肉运动线索,2、单眼线索,3、双眼线索(36页) 对言语活动的形式做了详细介绍(53页)

能力的分类增加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81页)

以下知识点是按照原教材的知识点整理

心理学是一门内容广泛的学科,一般可分为基础心理学及应用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是心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规律

第一節 绪论

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基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心理及意识)活动过程及其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从人类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的维度上进行研究,形成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1.认知2.需要和动机3.情绪、情感和意志4.能力、气质和性格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人格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心理现象概述):

↗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注意)

心理过程 →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 意志过程:意志、挫折

心理现象

个性(人格)→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以致“心理是脑的机能”对大家来说已是一种常识性的知识了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离开客观现实来考察人的心理,心理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心理是一种主观映象,这种主观映象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是体验

~ 1 ~

心理是主观的而不是物质的

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可以透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

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

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又称交叉科学) 就心理学而言它是一门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很短的历史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个类型,及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德国心理学家韦伯1840年发现差别感觉阈限的定律,即韦伯定律

1860年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定律之基础上开创了心理物理学的新领域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了第一个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室,创办《哲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出版大量的心理学著作~~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

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之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之标志

二、学派的纷争

(一)构造心理学

主张: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份,及其连结为各种

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企图从意识经验的构造方面说明人的心理

代表人物为冯特及其学生铁钦纳

(二)行为主义

行为: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映的组合

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

只要确定刺激和反应(即S-R)的关系,即可预测行为—典型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代表人物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三)格式塔心理学

整体不等于部份的相加

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组成它的元素,建立完形心理学

完形即整体之意,格式塔为德文整体之译音

代表人物为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墨、克勒和科夫卡

(四)机能主义心理学

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之整体,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元素

反对将心理学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故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为杜威(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和詹姆士实用主义思想的推动下建立而成)

(五)精神分析学派

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

人的心理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 2 ~

主张:强调及重视潜意识动机的作用以及儿童期经验,对人的心理及人格的影响

代表人物为奥地利的弗洛伊德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20世纪30年代人们在争论中认识各个理论的局限性,故逐渐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对心理现象规律的探讨上,学派之争就结束了

心理学研究整合为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研究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

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

主张: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代表人物为罗杰斯和马斯洛

(二)认知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所发展的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主张: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三)生理心理学研究

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份,所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研究脑与行为的演化;脑的解剖与发展及其和行为的关系;认知、运动、控制、动机行为、情绪和精神障碍等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神经过程和神经机制

第四单元 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心理学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一要有科学的手段,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辩证发展原则

动物从没有心理到有心理,心理再从低级发展到高级,直至出现人的意识,这是心理现象的种族发展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观察人的行为和活动,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

展规律的方法叫观察法,或叫自然观察法

(二)调查法

以一问题,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被调查的对象提问,让他回答,通过对他的回答的分析

来了解他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叫调查法

以口头提问进行的调查叫访谈法

用问卷的方式提问让被调查者回答的调查叫问卷法

(三)个案法

对某一被试者所作的多方面的深入详细研究,包括其历史数据、作业成绩、测验结果,以

及别人对其的评价

例:狼孩

~ 3 ~

(四)实验法

主试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被试者的行为或活动,探索客观条件和人的心理活动之

间的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

由实验者选择用来引起被试者心理或行为变化的刺激变量叫自变量

由自变量引起的被试者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叫因变量(又称结果变量)

第二節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一、神经元及其功能

神经系统和机体的其它器官一样,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神经元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接受刺激:把刺激的物理、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能,即神经冲动

传递信息:沿着神经纤维传递神经冲动~或从感觉器官传至神经中枢

~或从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官

整合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外周神经系统就是由遍布全身的神经组成的

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包括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的

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

根据自主神经(或叫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和形态特点,可分为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其二者

的活动有拮抗作用

交感神经可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

自主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支配

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大量的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称作神经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又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组成

脑干:位于颅腔内与脊髓相连接的部位,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三部份

脑干网状结构由许多散在于综横交错的神经网中的大小不等、类型不同的神经元构成,贯

穿于脑干的大部份区域~是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使有机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间脑:除嗅觉器官外,其它感觉器官来的神经元都要在丘脑换一个神经元才能到达大脑 下丘脑是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

小脑:其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

四、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

~ 4 ~

端脑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大脑

大脑的外层是密集的神经细胞体,叫大脑灰质,又叫大脑皮质或大脑皮层

大脑的内部是髓鞘化了的神经纤维,称为大脑白质

大脑皮层的高度发达是人脑的主要特征

大脑半球的外侧面以外侧裂、中央沟等为界线可以分为四个叶 :额叶、顶叶、枕叶及颞叶 额叶以躯体运动的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

顶叶以躯体感觉的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

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

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额中回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1860年法国外科医生布洛卡发现,大脑左半额叶受损伤导致了运动性失语症,即患者虽然发音器官没毛病,却失去说话能力~左半球主管言语的区域叫布洛卡区

美国神经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做了“割裂脑”的实验~切断病人联结左右两个半球的神经纤维束-胼胝体,把两个半球分裂开来

这实验证明,对右利手来说,他的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

第二单元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生殖腺等组长

一、垂体腺:位于丘脑下部,受丘脑控制,由垂体前叶和垂体后叶组成

垂体后叶:控制泌尿、血压,并影响着分娩及乳汁的分泌

垂体前叶:直接影响着生长的速度和生长持续的时间,并影响其它腺体的活动

二、肾上腺:位于肾脏的上部,由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两个腺体组成

三、甲状腺:促进机体代谢

第三单元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通过对人和动物的反射活动的实验证明,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一、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兴奋和抑制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兴奋:指神经活动由静止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 抑制: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转为静止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

(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回应

反射弧:指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

个部份组成

神经中枢就是脊髓和脑

传出神经是运动神经

反馈: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

更有效的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例:吃食物流口水、光照使瞳孔收缩

~ 5 ~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例:狗形成对灯光的

条件反射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斯金纳也进行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例:饥饿白鼠﹣杠杆﹣食物 巴甫洛夫式的条件反射(经典反射)

斯金纳式的条件反射(操作反射)

(四)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例:灯光、铃声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是人所独有的

二、巴甫洛夫发现的几个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条件反射的抑制

外抑制

超限抑制或保护性抑制:神经细胞长时间的工作,或受到强烈刺激的作用,会使条件反射受到

抑制

消退抑制

分化抑制

(二)扩散和集中

扩散和集中: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运动的基本形式

(三)相互诱导

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正诱导:在一个部位发生抑制引起它周围发生兴奋的过程

负诱导: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发生兴奋时,在它周围引起抑制过程

继时性诱导:当皮层某一部位的抑制会使其后在这一部位出现的兴奋加强

诱导可是同时性的诱导也可以是相继性诱导

(四)动力定型

刺激形成了固定的顺序,反应也跟着形成了固定的顺序

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动力定型

巴甫洛夫认为动力定型是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动力定型的破坏会引起人的消极情绪反应

第三節 感觉和知觉

第一单元 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

每个感觉器官对物体一种属性的反映就是一种感觉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

感觉是由物体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的,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由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

感觉(皮肤感觉又分为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

感觉,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

~ 6 ~

第二单元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 客观事物对感觉器官所发生的作用叫刺激(中性的),发生作用的物体叫刺激物

刺激此概念:既可以是对感觉器官发生的作用,亦可以是发生作用的物体

一种感觉器官只对一种刺激最敏感,例:眼睛对光敏感

某种感觉器官感觉最敏锐的那种刺激,就是此种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其它的刺激对这种感觉器

官来说是非适宜刺激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种类

感受性可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感觉阈限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又称绝对阈限:表示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又称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 英文缩写为j.n.d

感觉阈限:能感觉到的最小刺激强度叫下限,能忍受刺激的最大强度叫上限

三、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

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发现能觉察到重量的变化,增加或减少的重量需答到原来重量的1/52

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差别阈限和原来

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一个常数。

公式:△I∕I=K。△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是一个常数(韦伯常数)

不同的感觉道韦伯常数(韦伯分数)的差别是很大的,例:重量200克K=1/52;高

音2000Hz时K=1/333;咸味浓度3克分子/公升时K=1/5,故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

的刺激强度

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发现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即1克是重量单位而

不是心理量的单位

费希纳受韦伯定律的启发,认为可以用差别阈限作为感觉的单位,一个刺激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可

以用这个刺激所包含的差别阈限值来表示

费希纳定律: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刺激强度按对数级数增长,其所引起的心理

强度却只按算数级数增长

公式:S=KlgR。S是心理量;R是物理量;K是一个常数

不同感觉道的K值是不同的

费希纳定律也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第三单元 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从亮环境到暗环境、从暗环境到亮环境的逐渐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对暗适应需要很长时间,一般需要30~40分钟

~ 7 ~

在光的作用下,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分解,此为对光适应的过程;在暗环境中视紫红质又重新合

成,这是对暗适应的过程。

视紫红质分解得快合成得慢,故对光适应快对暗适应慢。

要保护对暗适应需设法不让视紫红质分解,办法为戴上红色眼睛~红光能保护对暗适应

二、感觉后象

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

正后象:感觉后象有时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同

例:看到灯光是亮的,灯灭后留下的视觉形象还是亮的灯

负后象:感觉后象有时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反

例:看到灯灭了,眼睛却留下一个黑色灯泡的形象

彩色的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例:红包的负后象是蓝绿色,黄包的负后象是蓝色

三、感觉对比

对比:将二张明度相同之灰色纸分别放置黑色背景和白色背景中,发现黑色背景的灰更亮了;白

色背景的灰更暗了

不仅明度有对比的效果,颜色也会发生对比

彩色对比结果:在绿纸间中放一小张灰纸,注意看绿纸会发现绿纸中间的灰纸带上红色

彩色对比效果:产生对比色的补色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都有对比的现象

例:闻臭后再闻香,香味更浓、吃苦后再吃甜,甜味更甜、摸冷后再摸热,热度更热 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

相继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

各种感觉道出现的对比分别为:视觉对比、嗅觉对比、味觉对比和温度对比等

四、联觉

联觉:一个刺激物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例:见红色觉温暖、见蓝色觉清凉

五、感觉的补偿

指一种感官功能减弱或丧失时,其它感官功能特别敏感的现象

例:以耳代目

六、痛觉

是触觉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而产生的,它不是一个独立的感觉

分类:→ 皮肤痛与深部痛

↘ 钝痛(慢痛)第二痛觉

第四单元 各种感觉

一、视觉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此范围内之电磁波叫光波) 可见光谱介于紫外线和红外线之间,而紫外线和红外线皆是肉眼见不到的

(二)视觉器官

外界光线通过角膜、前房和瞳孔进入水晶体,再通过玻璃体射到视网膜上

从视网膜出来的视神经,最终到达大脑皮层的枕叶后端,即枕极的部位产生视觉

~ 8 ~

视网膜是一个由视觉神经细胞组成的薄膜,分为三层,最外边一层视细胞层是直接接受光刺激

的感受器

视细胞层上有二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锥体细胞:在强光下起作用叫明视觉器官,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呈圆锥状

杆体细胞:对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官,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

(三)颜色视觉

1.颜色的特性

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非彩色只有明度一种特性 光波的波长决定颜色的色调

光波的物理强度决定颜色的明度

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决定颜色的饱和度

用三棱镜从太阳光中分出来的彩虹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是最纯的颜色,饱和度为100%

2.颜色混合

颜色混合有二种:色光混合(电视的色彩)和颜料混合(颜料染布)

色光的混合是相加的混合;颜料混合是相减的混合

混合的结果是各混合色都不吸收的颜色

光谱上最长的波和最短的波混合得到紫色,故紫色不是光谱的颜色,是由色光混合而来的

3.色觉异常

按色觉异常的程度可分为色弱、部份色盲和全色盲

色弱:能分辨颜色但感受性差

部份色盲:分为红绿色盲和黄蓝色盲

全色盲:什么颜色都看不见,看到的只有明度不同的灰

色觉异常之人自己觉察不到别人也难以发现,有色觉缺陷的人对明度特别敏感,能分辨明度上很细微之差别

石原氏色盲检查图表:让颜色的色调不同但颜色的明度相同

色觉异常为遗传造成,而遗传途径为:显性的外祖父透过隐性的妈妈遗传给男孩,妈妈为遗

传基因的携带者

若外祖父为色盲,爸爸也是色盲,女孩才会是色盲 故男性色盲人数远高于女性色盲人数

二、听觉

(一)听觉的适应刺激和听觉的感受性

16(或20)~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此范围内的空气振动称声波 人类对1000Hz~4000Hz范围之间的声音最敏感

20岁以前随年龄增长听觉感受性逐渐提高,60岁便逐渐降低(首先丧失的是对高频音的听

觉,其次是往低频音发展,扩展至中频时就影响言语的听觉)

听觉适应:在声音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

听觉疲劳:声音强度太大或作用时间太长,引起听觉感受器在一定时间内降低之现象 职业性耳聋:听觉疲劳不断累积并长期得不到恢复将导致永久性耳聋

(二)听觉器官

听觉器官: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和内耳组成

耳廓:收集声波的作用

~ 9 ~

外耳道:起共鸣箱的作用

(三)听觉的特性

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

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参与混合的声波的性质决定了最终的波形

三、嗅觉和味觉

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

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

嗅觉的感受器是鼻腔上膜的嗅细胞

嗅觉是难于分类的一种感觉,至今仍用引起嗅觉的物质来标示各种嗅觉

适应环境的需要造就动物敏锐的嗅觉

分布在舌面、上颚上面的味蕾是接受味觉刺激的感受器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

味觉:味觉刺激刺激了味蕾,味蕾将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能,沿舌咽神经传至大脑中央后回 最基本的味觉:甜(舌尖)、酸(舌边后部)、苦(舌根)、咸(舌边前部)

味觉感受性与机体身体状况密切相联:饥饿时对甜、咸感受性高;饱时对酸、苦感受性高

四、皮肤感觉

被动的触觉:触、压觉

主动的触觉:触觉和动觉结合产生触摸觉

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

皮肤的冷觉和温觉容易适应,但痛觉难以适应

五、平衡觉

平衡觉又叫静觉,其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

平衡器官过于敏感易引起前庭器官的高度兴奋,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例:晕船、晕车

六、运动觉

运动觉又叫动觉,其感受器分布在肌肉、肌腱和关节中

动觉在心理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七、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又叫机体觉

内脏器官向大脑输送的信息较少也较弱;某个内脏器官发生异常或病变时,才引起明显内脏感觉

八、痛觉

皮肤感觉和内脏感觉中都有痛觉,各感觉器官中也都有痛觉,痛觉遍布全身所有组织中 皮肤痛与内脏痛之区别:皮肤痛说得清楚定位也很准确

内脏痛性质不清、定位不准且具有放射的现象

痛觉具有生物学的意义:1痛觉最难适应

2人们对痛觉的感受性有很大差别:(1)对疼的认识

(2)态度

(3)性格和意志特点

第五单元 知觉概述

~ 10 ~

一、知觉的定义

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及简单的关系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感觉又不同于感觉

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

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感觉不依赖个人之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知识经验越丰富知觉越完善全面) 看到一个物体的视觉包含对此物体的距离、方位乃至对此物体其它外部特征的认识,故,现实中

很难有单独存在的感觉,我们往往需在实验室里研究感觉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是对物体整体的反映,它已把对此一物体的各种感觉结合在一起 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

(二)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把一部份物体当作知觉的对象,知觉得格外清晰,而把其它对象当背景,知

觉得比较模糊,也就是有选择的知觉外界物体

作为知觉对象的物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例:两可图形

(三)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变化,而知觉的印象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

知觉特性,简称常性,例:不同距离看人,近时视像大,远时视像小

80米以外就超出了人用视觉判断距离的限度

(四)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知觉外界物体时,人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

的特性

第六单元 知觉的种类

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一、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方位知觉:可以自身作为参照,或以双耳听觉提供的信息为参照;差别越大判断越准确,来自正

前或正后方声音的方位判断准确性差

距离知觉:判断距离远近的知觉,又称深度知觉,可根据以下条件:

1.对象的重迭

2.线条或空气的透视作用

3.明暗、阴影

4.运动视差,例:火车

5.眼睛的调节作用

上述五个条件通过一只眼睛就能判断远近,故称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

双眼视觉也能给我们提供判断远近的线索,双眼线索包括:

1. 双眼视轴辐合:所提供的眼机动觉信息也是深度知觉的线索

2. 双眼视差: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二个略有差异的视像,是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的线

索,例立体摄影、立体电影

~ 11 ~

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例:以钟表、昼夜交替、四季周期性的变化、

人体生理、心理活动周期性的变化来估计时间

影响时间知觉准确性的因素:

视觉(准确性低)、听觉(准确性高)、触觉(准确性居中)较长的时间容易低估、较短的时间容易高估;活动内容丰富易低估、活动内容贫乏易高估

生物钟: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的变化所引起的外部行为的节律性变化

机体生理活动节律性的变化像一个时钟,调节人的活动,也给人们估计时间提供依据

三、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光的运动速度非常快,每秒钟能走30万公里;太快的运动人们看不到

似动现象:物体在空间中并无位移,却能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又称动景现象、Φ现象 例:电影、霓虹灯、路牌广告中画面

诱导运动:夜晚看到月亮从云层中出来,是云彩在动,但视觉的效果却是月亮在动

自主运动:屏幕上一个亮点,盯久了会觉得亮点在移动,是因光点较小周围又无其它东西可参照 似动现象、诱导运动和自主运动皆是把不动的东西看成是移动的,实际上都是视觉的运动错觉

四、错觉

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此歪曲带有固定的倾向

只要具备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然会产生的

是客观存在,是有规律而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

不可能找到某一种原因来解释所有的错觉

错觉有很多种:线条长短、线条方向、面积大小、不同感觉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产生错觉 形重错觉:两个大小不等但重量相等的木盒,掂起时觉得小的重、大的轻

视听错觉:眼睛看讲台报告的人,觉得声音从台上传来;低头不看讲台报告的人,觉得声音从旁

传来

错觉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电视的特效镜头、张贴广告中的动感、霓虹灯的变换效果 错觉的消极影响:飞行员的倒飞错觉

第四節 记 忆

第一单元 记忆及记忆过程

一、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记忆的种类

记忆的内容: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又称语词-逻辑记忆)、动作记忆

三、记忆过程

记忆过程:识记→保持→提取(回忆和再认)是记忆过程的三个环节

回忆和再认都是从大脑中往外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

四、遗忘及遗忘规律

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是记忆的反面

~ 12 ~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在识记后的最初阶段里遗忘的速度很快,随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

度越来越慢

保持曲线:说明遗忘进程的曲线,以间隔的时间为横坐标,以保存量为纵坐标;也叫遗忘曲线 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故遗忘的速率越来越慢

启示:为了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要做到及时的复习

影响遗忘的因素:1.个体需要

2.识记材料的性质

3.识记材料的数量

4.识记程度

5.材料位置:首尾易记住

第二单元 表象

一、表象的定义

表象: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或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

二、表象的特征和作用

表象是对事物形象的回忆,故表象的特征首先是它的直观形象性

表象是人们积累感性知识的一种形式

表象的直观形象性使其与知觉有了共同的特点

表象是人积累感性知识的一种形式

表象的可操作性:表象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是可以被操作的,可放大、缩小、翻转

没有表象为想象提供素材,想象无法进行

表象具有直观形象性又具概括性,这使表象起到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作用:没表象,思维无

法发展

第三单元 三个记忆系统

一、什么是三个记忆系统

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并按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方式的不

同,和信息储存时间长短的不同,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系统

此三系统无论在信息的编码、加工、储存和提取方式上,还是在信息储存时间的长短上,都不同

于其它系统

二、三个记忆系统的特点及相互联系

(一)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

的记忆

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发现刚看完卡片能保持很短时间的记忆

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

视觉的瞬时记忆叫图象记忆、听觉的瞬时记忆叫声象记忆

瞬时记忆之特点:1.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记住信息的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

2.瞬时记忆的容量很大(9~20比特)但保留的时间很短

图象记忆保持的时间为0.25~1秒

声象记忆保持的时间可超过1秒但不会长于4秒

3.如果对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注意,或者说当意识到瞬时记忆的信息

时,信息就被转入短时记忆了

~ 13 ~

未注意到的信息过1秒钟便会消失,即遗忘了

(二)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指外界刺激以级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之特点:1.容量:7±2,即5~9个项目,这是我们平日说的记忆广度

2.多为听觉编码

非语言文字的材料主要是形象的记忆,且视觉记忆的形象占更重要地位

3.信息加工时需借住己有的经验和知识,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

4.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不管是机械式的复述,还是运用记忆术所做

的精细复述,都可能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三)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指外界刺激以级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长时记忆之特点:1.信息的种类或数量都是无限的

2.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

3.若不是有意回忆人们不会意识到

4.若遗忘是因自然的消退或干扰造成,干扰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系列位置效应: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 系列开头:首因效应或首位效应

系列末尾:近因效应或新近效应

第五節 思维、言语及想象

第一单元 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特征:间接性: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加以认识

例:早晨看到雪判断昨晚下雪(下雪时没有直接看到)

概括性: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例:从众多物体中抽取其数量属性而形成数的概念

将树的共同特点抽取形成树的概念

概念以词的形式来表现,概念的形成是概括反映的结果,一个概念概括了

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

因为思维具间接性和概括性,人的思维才能超出感性认识的范围

感性认识不能达到事物的内在的规律

人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能预见到事物的发展,故人的认识具有超脱现实的性质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思维操作的基本形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份或各个属性的过程

综合:头脑中将事物的各个部份、各个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二)抽象与概括

抽象:思想上把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其非本质的属性和特征的过

~ 14 ~

概括:把抽取出来的共同属性和特征结合在一起的过程

第二单元 思维的种类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的形态可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例:儿童垒积木

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例:作家

抽象思维: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又称词的思维或逻辑思维

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这是思维的最本质特征,亦是人的思维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

二、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的不同可分: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辐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例:公式解题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更具创造性的思维

三、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根据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可分:再造性思维(用已知方法)和创造性思维(用独创方法)

第三单元 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一、概念的掌握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每一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二者之间是相反的关系

内涵: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外延: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含的范围

概念的内涵越深、包含的属性越多、属于这概念的个体越少、外延越窄

概念的内涵越浅、包含的属性越少、属于这概念的个体越多、外延越广

正确掌握概念就是要正确的把握它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掌握:或称概念形成,是指个体借助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知识和经

验的过程

概念有不同层次,其所概括的知识有深有浅

个体掌握概念是由浅到深的,个体掌握概念的层次反映了他的思维发展水平

二、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掌握概念的研究可在自然环境中通过观察的方法进行

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对自然概念的模拟,人工概念只是模拟自然概念,它与实际生活有很大

的差距

三、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一)问题解决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研究思维的一个途径就是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 问题空间:1.对问题解决情景的认识

2.对所要解决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

3.如何从初始状态过渡到目标状态的认识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迁移的作用: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的影响,分正迁移:学自行车后再学摩托车

~ 15 ~

负迁移:会自行车后学三轮车

2.原型启发的作用: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

例:水开时水蒸气将壶盖顶起,瓦特受其启发而发明蒸汽机

3.定势的作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的影响

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刚发生的经验都会使人产生定势

例:A为23,B为49,C为3,D为20

D=B-A-2C也可为D=A-C

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者说已养成的习惯,会影响后面所产生的活动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通用的问题解决的策略有: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

算法策略:将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加以尝试,最后总能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启发式策略:循环子目标策略、 逆向搜索策略、计划简化策略

第四单元 语言与言语

一、语言与言语

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叫言语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言语则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

言语需借助语言才能实现

言语离不开语言,借助语言才能实现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而语言也离不开言语

二、言语活动的形式

言语包括听、说、读、写

言语的形式可分两类(或以是否表达实际目的可分两类):

外部言语:用来进行交际的言语,又分: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内部言语:不是用来进行交际的言语

不是用来进行交际,而是为了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

内部言语虽不发声,并不是说思考时发音器官就不活动

内部言语的速度比较快

内部言语转化成外部言语时发生困难,是因内部言语的速度快,想得不细、不完整、

不系统

三、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言语活动是大脑皮质各个部位共同活动的结果,但皮质的不同部位又有相对的机能分工

(一)言语运动中枢

法国医生布洛卡1860年发现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测裂的部位叫言语运动中枢,又称布洛卡中枢

表达性失语症:此中枢受到损伤表现为说话迟钝费力,不能说出连贯、流畅的语言,但发

音器官并没毛病,且病人能听懂别人说的话,还能写字、认字的言语缺陷

(二)言语听觉中枢

1874年又德国学者威尔尼克发现,位于顶、枕、颞叶交会处的颞上回叫言语听觉中枢,又

称威尔尼克中枢

~ 16 ~

接受性失语症:言语听觉中枢受到损伤所发生的失语症(能听无法理解)

(三)视觉性言语中枢

视觉性言语中枢:位于顶、枕叶交会处的角回是主管阅读的

失读症:患者能看到字词却无法理解字词的含义

(四)书写性言语中枢

书写性言语中枢:位于额中回靠中央前回的地方,是主管书写功能的

失写症:患者其它运动机能正常,却不能写字绘画

第五单元 想 像

一、想象的定义

想象:有了表象,人们可以把表象的内容作为素材,在大脑里对这些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进而

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这过程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过程

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它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形象,是一种形象记忆

的过程,属于记忆的范畴

想象:是对表象的加工和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具有创造性,属于思维的范畴

想象以表象为素材,所以想象出来的事物来源于现实

想象具创造性,例:麒麟、发明飞机

二、想象的种类

想象按其是否有意识、有目的,可分为:

(一)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的例子;做梦是没有目的的,是不由意识支配的

清醒状态下的无意想象更加随心所欲

幻觉则是在异常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象

(二)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在一定目的、意图和任务的影响下有意识地进行的想象,可分:

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和图示,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例:作家、

画家、服装设计师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表模型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想象 幻 想:是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是我们对未来的憧

憬;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对一个人来说也是一种动力

幻想不是坏事,若只有对未来憧憬而没有实现这愿望的努力,而愿望

没有实现的可能,幻想则成了空想

美式幻想:科幻;中式幻想:神话

第六節 意识与注意

第一单元 意识概述

一、意识

意识: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映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的根本区别,是物质发展最高阶

~ 17 ~

段的产物,也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

心理活动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以及对这些心理活动的内容和

对自身行为的评价

冯特:用自我观察的内省方法来研究意识,由于对这种研究方法的怀疑和排斥,又导致了反对把

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张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的观点

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机能,它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的作用。人们可以有选择的

注意以适应感觉信道的容量;可以利用过去的经验对现在输入的信息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解释,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

二、无意识

无意识:并不是所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外界刺激我们都能意识到;没有处在意识范围内但又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是存在的,例:专心念书的人没听到别人叫他;骑车时不需特别

注意把手怎么扶、怎么踩脚蹬,但自行车会正常行驶

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它指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它既包括对刺激的无

意识,也包括无意识的行为

三、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

人的一生有约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脑电波变化的规律:

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为14~30赫兹,波幅较小的β波

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为8~13赫兹,波幅稍大的α波

大脑处于睡眠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更低,波幅更高的Δ波

β→α→Δ

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将睡眠分为四个阶段:

(1)频率和波幅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易惊醒)

(2)偶尔会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持续20分钟(难叫醒)

(3)脑电波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更大,出现Δ波,持续40分钟

(4)大多数脑电波呈现Δ波时,持续20分钟(深度睡眠阶段)

此四阶段约经过90分钟左右,此后便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此阶段:

1.Δ波消失

2.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

3.眼球快速上下左右移动

4.梦境出现

生物节律:以24小时为单位所表现出来的机体活动的一贯性、规律性的变化模式 人的生物节律和睡眠有关

睡眠不仅可以使机体恢复机能,而且从进化的角度来说,睡眠对机体也起着保护

的作用

(二)梦

通过仪器能监测人的睡眠过程

梦的内容可包括1.做梦时外界的刺激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3.机体的状态

梦的特点:

不连续性:梦中的思想、行为或情景会突然变成与原来无关的其它的思想、行为或情景

~ 18 ~

不协调性:

认知的不确定性

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做梦不会妨碍人的休息,梦的内容也不是别人给你带来的

某种信息,更不是吉凶祸福的预兆,不应该对梦抱有担心的心理

梦剥夺:对快速眼动的睡眠进行剥夺;会出现焦虑情形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压抑到潜意识里的冲动或愿望的反映;把分析梦作为了解精神病的原因和

治疗精神病的重要手段

第二单元 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由于感觉器官容量的限制,心理活动不能同时指向所有的对象

反映人们认识活动的选择特性

集中性: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所选择的对象上,表现在心理活动的紧张度和强度

被选择事物的反映的清晰和深入程度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

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它并不反映任何事物,也不反映事物的任何属性

注意的培养:(1)减少分心刺激

(2)目的单纯化

二、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

(二)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又叫随意注意

是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充分发挥有意注意的效率,就要加深对活

动目的的认识

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克服干扰:外界刺激物、机体状态、环境、意志、情绪

(2)培养间接情绪:学生学医的情趣

(3)对任务的理解和愿望

(三)有意后注意:是一种既有目的又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随意后注意

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三单元 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广度: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7±2,5~9个),又叫注意范围

二、注意稳定性: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

注意的起伏: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的增强或减弱的变化现象,又叫注

意的动摇

注意的分散: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即平常所说的分心,与注意稳定性相反

三、注意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的现象

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不同:注意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注意的分散则是心理活动离开当前的

任务

~ 19 ~

四、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 例:边听讲边记笔记;自拉自唱

注意分配的条件:

1. 非常熟练的

2. 活动之间应有内在的联系

3. 不在同一感觉道,不同心理操作

第七节 需要与动机

第一单元 需要与动机概述

一、需要

(一)需要的定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需要都有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动物也有需要

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贪得无厌)

(二)需要的种类

依产生的角度可分为:

自然需要: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如饮食、休息、求偶,又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

社会需要:反映社会要求的需要,如求知、交往。是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又叫

获得性需要

依满足需要的对象可分为:

物质需要:对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

精神需要:对社会精神产品的需要

需要的分类是相对的

二、动机

(一)动机的定义:人的需要产生后总要获得满足,为满足人的需要就要进行某种行为活动,去获

得满足需要的对象

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

动力

不能进行直接的观察但可依个体外部行为加以推断

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以意向、愿望的形式指向于某种对象,并激发

起人的行为活动,需要便转化成人的行为活动的动机

动机四要素:内驱力、定向活动、诱因、动机的作用

情绪具有动机的作用:积极的情绪会推动人去设法获得某种对象

消极的情绪会促使人远离某种对象

动机和行为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1.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2.不同的活动也可由相同

的或相似的动机引起3.不同的行为会由不同的动机引起

(二)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由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产生的动机,这种动机又叫驱力或内驱力

~ 20 ~

如:吃饭、穿衣

社会性动机:以人类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动机

如:交往动机、成就动机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 兴趣的质量:(1)兴趣的倾向性:对什么产生兴趣

(2)兴趣的广阔性:兴趣的范围

(3)兴趣的持久性:兴趣的稳定程度

(4)兴趣的效能:所产生推动人的活动的力量

2.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有意识动机:能意识到自己行为活动的动机

无意识动机:没有意识到或没有清楚地意识到的动机

定势:指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它对人的知觉、记忆、思维、行为和态度都

起到重要作用。定势的作用人们往往是意识不到的

3.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

外在动机: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动机

第二单元 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xx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是维持个体生存和种系发展的需要,在需要中是最优先的

安全的需要:人对生命财产的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

爱和归属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

马斯洛认为:无论从种族发展还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得越早;层次越高的

需要出现得越晚

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故较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

当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出现。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

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此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要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办到的,只有少数人 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要看作多层次的组织系统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自然禀赋的,是生物进化到人类以后出现的特征。他忽视了人是社会的人,

人的需要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

第八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一单元 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定义

概念:(1)客观事物刺激是产生情绪情感的来源

~ 21 ~

(2)情绪情感是以是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为中介的

(3)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发生联系产生的态度:

1.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

2.不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

3.能满足某一方但不能满足另一方需要的客观事物

(4)情绪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

(5)情绪情感不易自我控制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或说是一种内心的体验

表情:人的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可分:

面部表情:鉴别人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要标志

身段表情:是指身体动作上的变化,包括手势和身体的姿势

言语表情:是情绪和情感在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方面的表现

表情既有先天的、不学而会的性质,又有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性质

情绪和情感会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和血管容积上的变化

二、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荣格:情绪伴有心理反应,而情感则少有或微弱

感情:人们把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

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分别强调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情绪:感情反映的过程,即脑的活动过程;既可用于人类也可用于动物

代表的是感情的反映过程

情感: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的热爱;对美的欣赏 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即感情的体验和感受

情感通过情绪来表现,离开情绪,情感就无法表达

情绪和情感相比,情感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一)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

(二)动机功能:情绪和情感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它可以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提高人的活

动效率

内驱力是激活有机体行动的动力,情绪和情感可以对内驱力提供的信号产生放大

和增强的作用

情绪和情感放大和增强了内驱力提供的信号,从而驱动了人的取水行为,成为了

人的行为活动的动机

情绪和情感的动机作用还表现在对认识活动的驱动上

认识的对象并不具有驱动的活动性质,兴趣却可以作为认识活动的动机,驱动人

的认识和探究活动的作用

(三)组织功能:情绪和情感对其它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

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的作用

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瓦解和破坏的作用

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人的认识活动和操作的效果

~ 22 ~

(四)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情绪和情感都有外部的表现,即表情

情绪和情感的信号功能是通过表情实现的

医生常把表情作为诊断的指标之一(中医之望、闻、问、切)

表情既是思想的信号又是语言交流的重要补充手段

从发生上说,表情的交流比语言的交流出现的早(一见钟情)

第二单元 情绪理论

一、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

情绪的外周理论:詹姆斯和兰格都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

中的作用

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人是哭了才愁、动手打了才生气、发抖了才害怕 兰格:强调血液系统的变化和情绪发生的关系

二、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坎农反对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提出了很多质疑,其认为情绪变化快而生

理变化慢

坎农认为:情绪的心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

生的

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提出情绪的中枢理论是对情绪理论的发展。但此理论忽视了外因变

化的意义,也忽视了大脑皮层对情绪发生的作用,是有缺陷的

三、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任何一种情绪的发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

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

的作用

沙赫特将认知因素纳入到对情绪发生的解释,此对情绪的认识又是一个进步

四、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汤姆金斯:直接将情绪看作是动机;情绪起着放大作用的心理过程;情绪本身可以离开内驱力的

信号而起到动机的作用

伊扎德:情绪的主观成分,即体验就是起动机作用的心理机构,各种情绪体验是驱动有机体采取

行动的动机力量

情绪的分化是生命进化过程中的产物,只有情绪的分化,才使情绪具有多种多样的适应

功能,如此,情绪在生存和适应中才起到了核心作用

第三单元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两极性

一、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情绪情感变化有不同的维度

这种度量可以从情绪情感的动力性、激动度、强度和紧张度来进行。每种特征的变化都有两极对

立的特性

二、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

(一)情绪情感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的两极

(二)激动度有激动和平静的两极

~ 23 ~

(三)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

(四)紧张度有紧轻松的两极:情绪的紧张程度依赖于情景的紧迫程度和个体的心理准备和应

变能力

第四单元 情绪、情感的种类

一、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以生物进化的角度可将情绪分为:

基本情绪:人和动物都有的,不学而会的

每一基本情绪都有其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外部表现和不同的适应功能 如: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又称原始情绪

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

如:由愤怒、厌恶、轻蔑组合而成的复合情绪叫敌意

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而成的复合情绪叫焦虑

二、心境、激情和应激

按情绪状态,就是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把情绪划分为:

(一)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心情

心境会传染:踢飞猫例子

(二)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

理反应和外部行为的表现

激情状态下,人能做出平时做不出来的事,发挥出自己意想不到的潜能

意识狭窄现象:意识的控制作用减弱或丧失

(三)应激: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人的高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还有宗教情感、母爱等

(一)道德感: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二)美 感: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自然界、社会生活及文学艺术品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三)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如: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认知的兴趣

第五单元 意志

一、意志的定义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

有些行为是习惯性的、无意识的,这种行动不是意志行动,如:吃一顿饭、玩一会游戏

二、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一)准备阶段:在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里,需要在思想上确立行动的目的,选择行动的方案并

要作出决策

动机冲突:

1. 双趋式冲突: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如:鱼与雄掌不可兼得(两利取其重)

2. 双避式冲突: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目标时,难以做出抉择的矛盾心情

(两害取其轻,如:前有悬崖、后有追兵)

~ 24 ~

3. 趋避式冲突:想获得一个目标,它对自己既有利又有弊时所遇到的矛盾心情

4. 双重趋避式冲突:如果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 主意的矛盾心情,如:春节车票

(二)执行决定阶段

三、意志品质

(一)意志的自觉性:对行动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

的的质量。不随波逐流

与自觉性相反的是受暗示性和武断从事

(二)意志的果断性:是指迅速地、不失时机地采取决定的质量

优柔寡断和鲁莽草率都是和果断性意志质量背道而驰的

(三)意志的坚韧性:是指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永不退缩的质量

这种品质又叫毅力或顽强性

虎头蛇尾和执拗是和坚韧性相违背的

(四)意志的自制性:是指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动的能力,又叫自制力或意志力 怯懦是缺乏自制性的表现

意志质量的培养:1.从世界观上:有目标和理想(决定条件)

2.从实践活动中:脚踏实地、点滴做起

3.针对个人弱点:克服困难、锻炼和培养意志

4.加强意志质量的修养:养成自我锻炼的能力和习惯

第九节 人 格

第一单元 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

地点,它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它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质量

定义:是个性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二、人格的特性

(一)独特性:独特性不排斥共同性

(二)整体性

(三)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四)功能性:外界环境的刺激是通过人格的中介才起作用。人格对人的行为具有调节的功能 人格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五)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格的社会制约性:一个人的人格必然会反映出他生活在其中的

社会文化的特点

人格又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三、人格的结构

个性:强调个体之间的差异,认为个性是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的综合(前苏联心理学界

常用的概念)

人格:把人格看作是个性中除能力以外的其它部分(西方心理学家界常用的概念)

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1.生物因素

2.环境因素

3.实践活动

~ 25 ~

4.自我教育

人格为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分为:人格的倾向性:人格的动力

人格的心理特征:个体之间的差异

需要和动机是人格的动力,它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是人格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格积极性的源泉 人格的倾向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人对认识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 气质系统

↗ 表层结构 → 能力系统

人格结构 ↘ 性格系统

↗ 个性倾向性系统

↘ 深层结构 → 价值观倾向性系统

↘ 自我调节系统(自我意识)

第二单元 能 力

一、能力概述

(一)能力的定义: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人格的一种心理特

是和完成某种活动相联系的人格心理活动特征,离开了具体的活动或任务的

抽象的能力是没有的

从事任何一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 智力: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力是智力的支柱与核心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和巩固下来的,完成活动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没有某种能力难于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能力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的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

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会促进相应能力的发展,所以能力和知识技能有密切的联系

(三)能力的分类

1.能力、才能和天才:按照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可分:能力、才能和天才

2.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按照能力结构,可分:

一般能力:平常所说的智力

特殊能力: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或某种特殊领域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3.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来划分,可分:

认知能力:即智力

操作能力:支配肢体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从事社会交往的能力

4.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按创造程度划分

二、能力结构理论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由20世纪初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

能力是由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构成的

G体现在各种活动中,是人人都有的,但各人G的量质不同

~ 26 ~

(二)塞斯顿的群因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塞斯顿提出

原始能力:词的理解、词的流畅性、计数、记忆、推理、空间知觉和知觉速度

(三)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智力的三个维量:操作方式: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辐合思维、评价五种

操作内容:图形、符号、语义、行为四种

操作的产品: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含蓄六种

三、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有高低的差异,就全人类说,能力的个体差异成正态分布

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智商在100±16范围内的人口占全部人口68.2%

智商在100±32范围内的人口占全部人口95.4%

智商高于132和低于68的人口占少数

智商的分布是两头小、中间大

智商的高度发展教智力超常,智商高于140的儿童称超常儿童,占人口1%

智商远低于珠等水平叫智力落后,一般把智商低于70的儿童叫弱智儿童,占人口3% 智力水平是一个人创造成就的基本条件,但机遇和一个人的人格质量亦是重要的条件 一个懦弱的人很难会有克服重重困难争取胜利的毅力

70%机遇+20%能力+10%努力(勤奋)=100%成功

(二)能力类型的差异

包括感知觉能力、想象力以及特殊能力方面的明显差异

(三)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的因素

遗传的因素主要是指一个人的素质或叫天赋,即一个人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他

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及神经系统构造和机能的特点

英国学者高尔顿用的是谱系调查的方法:名人组中,父辈为名人而子辈中的名人多 普通人组中,父辈没名人则子辈中只有一名人 利用双生子所进行的研究较有说服力

(二)环境和教育的因素

利用养子养女与亲生父母和养父母能力发展的关系,来研究环境因素对能力发展的影响是

一种较好的方法

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可能的范围或限度,环境则决定了在遗传决定的范围内能力发展的具

体程度

遗传潜势较好的人,能力发展可塑的范围大,环境的影响也大

遗传潜势差的人,他的遗传条件限制了他的智力发展的能力,环境的影响也小

环境包括儿童正常发育的条件,儿童的家庭、儿童所在的学校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儿童正常发育的基本条件是营养

环境因素还包括环境的刺激

早期的环境因素更为重要

第三单元 气 质

~ 27 ~

一、气质概述: (一)气质定义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即我们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既表现在人的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中,也表现在人的情感

和意志活动中,在情感活动中表现最为明显

(二)气质类型学说

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根据自己的观察,将人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罗马医生盖伦在希波克拉底划分体质的基础上提出气质的概念 较有影响的气质类型学说:

1.体液说:希波克拉底提出人体内有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体液

2.体型说:20世纪20年代德国精神病医生克雷奇米尔发现,精神病人患病种类和他的体型有关

美国医生谢尔顿和心理学家斯蒂文斯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人的体形是由胚叶决定的,胎儿的胚叶发育决定他的气质类型 体型说或胚叶说从生理因素说明气质的根源 3.血型说:

4.激素说:美国心理学家伯曼把人分为甲状腺型、垂体腺型、肾上腺型和性腺型四种内分泌腺类型,并认为不同内分泌腺型的人气质也不相同

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巴甫洛夫运用动物条件反射实验的方法,建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一)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性

高级神经活动二个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

高级神经活动三个基本特性:

强 度:神经细胞能接受刺激的强弱程度及神经细胞持久工作的能力

平衡性:兴奋和抑制两种过程的力量是否均衡,有平衡与不平衡之分;不平衡又有兴奋占

优势和抑制占优势两种情况

灵活性:兴奋和抑制两种过程相互转化的难易程度,有灵活和不灵活之分

(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巴甫洛夫指出,两种基本神经过程的三个特性之间的不同组合,构成了高级神经活动的不

同类型

a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真正属于这四种气质类型的人不太多,大多数人是介于两种气质类型之间的中间型或混合型

(三)气质的特性

~ 28 ~

1.感受性和耐受性:耐受性指神经系统能够忍受外界刺激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

感受性和耐受性二者成反比

2.反应的敏捷性:神经过程灵活性的外在表现

3.可塑性

4.情绪的兴奋性

5.指向性

(四)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

1.胆汁质:直爽热情、情绪兴奋性高,但心境变化剧烈

2.多血质:言语行动敏捷,反应速度、注意力转移速度快,行为外向,善交际,容易接受新

事物,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

3.黏液质:反应速度慢,情绪兴奋性低但平稳,举止平和,做事有条不紊,踏踏实实,注意

力容易集中,稳定性强,不善言谈

4.抑郁质:多疑多虑,胆小,孤僻,爱独处,动作迟缓,防御反应明显

三、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一)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二)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气质对人来说没有选择的余地,了解自己并能发扬自己气质中的

积极方面,努力克服气质中消极方面

(三)气质类型不能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的效率;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智力

发展的水平,也不会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大小

(四)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和对环境的适应

(五)气质类型能影响健康

第四单元 性 格

一、性格的定义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态度:是一个人对人、物或思想观念的一种反应倾向性,它是后天生活中习得的,由认知、情感、

行为倾向组成

性格不同于气质,它受社会历史文化影响,有明显社会道德评价的意义,直接反映人的道德风貌。 气质体现人格的生物属性、性格则体现人格的社会属性,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的核心是性格的差 异

二、性格的结构

(一)性格的静态特征:可分为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

(二)性格的动态结构

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性格的核心,而且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又是最重要的态度 性格的各种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组合,常在不同场合下显露出一个人性格的不同侧面

第五单元 人格理论

一、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人原始的无意识本能。性本能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人的各种生

理需求,遵循快乐原则

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遵循道德原则

~ 29 ~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是在本我的冲突与实现本我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冲突中逐渐发展

的,遵循现实性原则

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是原始的人;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下让本能冲动能得到满足,是人

格的执行者

二、人格结构的类型理论-容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瑞士新精神分析学家容格于《心理类型论》中提出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容格认为,一个人的兴趣与关注可指向内部(内向)也可指向外部(外向)

内向特点:心理活动常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难于适应环境的变化

外向特点:关心外部事物,容易适应环境变化

三、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和人格五因素模型

特质理论把特质看作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也是评价人格的基本

单位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特质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是人

以一种特殊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

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分为两类:

共同特质:同一文化形态下的人们所共有、相同的特质

个人特质:个人所独有特质,代表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又可分为:

首要特质: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

中心特质:决定一个人一类行为而不是全部行为,能代表一个人主要行为倾向

的特质,其所起的作用比首要特质小一些

次要特质:只在特殊场合下才表现出来、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作用比中心特

质更小

诸葛亮:首要特质-忠君、足智多谋

中心特质-清高、才华出众、沉着冷静、温文尔雅

曹 操:首要特质-权欲熏心、奸炸狡猾

中心特质-狠毒、无情无义、诡计多端、猜疑妒忌

葛朗台:首要特质-吝啬

奥尔波特提出健康人格的六个特点:⑴ 自我广延的能力 ⑵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⑶情

绪上的安全感与自我认同感 ⑷具有现实性知觉 ⑸具有自我客观性 ⑹有一致的人哲学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依构成人格的特质可分:

共同特质:是一个小区或一个集团的成员具备的特质

个别特质:某个人所具有的特质

表面特质: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能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是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人的行为有决定作用,即

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卡特尔找出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编制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三)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

艾森克是特质论的心理学家

人格是生命体实际表现出来行为模式的总和

艾森克主张用特征群,而不是散在的特质去描述人格,他把人格的类型模式和特质模式有

~ 30 ~

机地结合,充分发挥两种模式的特点

艾森克的人格三维度模型:P(精神质)、E(外倾)、N(神经质),简称PEN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a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艾森克划分的四种人格类型与希克波拉底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吻合

(四)人格五因素模型

20世纪80年代,科斯塔和麦克雷提出:特质是遗传的,十分相似的因素可在不同的语言

和文化中找到

人格五因素: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和认真性(C) 测量五因素的工具:NEO人格调查表

~ 31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