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 一 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中国共 产 党从19xx年成立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从那个时候起,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共 产 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同中国各族人民的事业、利益和前途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曾经提出过要研究怎样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

19xx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这个命题的提出,标志了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从感性升华到了理性,实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之间关系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 产 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论新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精神实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对于中国本土文化来讲,马克思主义最初也是一种外来文化。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毛泽东思想;

2)邓小平理论;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十七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围绕探索和回答三大基本问题形成的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1)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3)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的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概念,有着明确的含义。

第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三,是中国共 产 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2)群众路线——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3)独立自主——革命与建设的根本立足点

(三)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一阶段:基本命题提出;

第二阶段:理论轮廓总结;

第三阶段:思想体系形成;

第四阶段:指导地位确立。

当然,举重若轻的邓小平一生“三落三起”的革命生涯;邓小平在中国共 产 党的历史上,始终处在决策者的领导地位的特殊经历,也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1) 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3) 改革开放的理论;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5) 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祖国完全统一、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理论 。

(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

1) 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

2) 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

3) 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五、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续性、连续性。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坚持统筹兼顾,就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摘要: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初具规模的队伍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纷纭认识,而这个理论也常常会被混淆,甚至忽略。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构成要素、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特点等方面作了详细阐述,既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社会主义时期 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一)作为“概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概念,既不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也不是离开人和自然界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而是“在实践基础上人的头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形式”,“是对客观对象的‘独特’的反映。”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明确的和完整的概念或命题,就正是在这样的一个逐渐认识分清的过程中首先由毛泽东所提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概念”,最初由哪个人首先提出来,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五四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起点,李大钊是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第一人”;而毛泽东是“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的领路人。还有人认为,二十世纪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朱执信,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代表人物,其撰写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第一个历史文献,相对于李大钊提出这一“思想”的时间而言,朱执信应该更早。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所谓内涵,通常情况下,主要是指某一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从它与“概念”的关系而看,如果说“概念”单纯的就是概念本身或一个“人”抽象影像,那它就是概念的具体内容或“血肉、思想和精神”。这就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民族化和新鲜化:“具体化,就是要适合中国情况,并形成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民族化,就是要赋予它中华民族的风格和特点,集中反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新鲜化,就是要立足于中国实际,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实践和新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不断推向新的阶段。”

对于上述观点的理解,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赋予了新的解释和界定。张静如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体系。”对此,杨世文在自己的文章中还提醒注意说,张教授在这里所着重强调的理论体系,“既源于马克思主义又是中国实践经验的总结,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生成新的理论形态。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我们就无法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规律。”他认为,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所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上是指“政治层面的中国化”。

二、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统与要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偌大的系统,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或关键就在于从事“相结合”工作的具体的人。在这里,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 产 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这是因为,在人和物的关系中,只能把人看做主体;只有人才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才是感性的、能思维的社会存在物,才是能能动地认识客体和改造客体的发动者和承担者。这“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统中,只有这个“人”才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有生命的“活”的

物,其它的则都是通过人而来发挥“要素”的具体作用的,即便是中国化过程中的各种运作要求,在本质上也是针对这个主体而提出来的。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个规定“主体”中,有人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划分为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中国化”的实际,把这个“人”划分为革命家主体、政治领袖主体和理论家主体等两类三种。有人根据主体的人员成分,而把这个“人”划分为人民群众、无产阶级、党的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党的领袖等五种。有人根据产生和成长的渠道不同,还把思想家、理论家主体的“人”划分为四种:一是“从‘五四’时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演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二是“建党后从西欧和俄国留学归来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三是“在中国革命实践中,边干边学、土生土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理论家”;四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赴苏留学、本国培养和在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年轻的思想家、理论家”等四类。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相互关系

(一)“中国化”内在地本性地蕴含着“时代化”和“大众化”

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基本历程而看,每一具体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实上总是党准确把握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紧密结合这一时期的中国具体实际,全力解决“当代”(实为某个具体时期—“当时”—的“当代”)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时代化的结果。因此,可以说:一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民族化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时代化发展史;而每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向实践的转化,事实上又总是同这一时期党对人民群众革命建设改革斗争需要的准确把握密切相关、同党对人民群众迫切关心重大问题的解决紧密相连,这样,它在事实上又成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和结果。

(二)“时代化”是“中国化”和“大众化”的根本要求

在现实的具体生活当中,尽管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但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的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因而,“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同样,当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具体分析某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还一定要“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

四、革命、建设、改革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特点

(一)反映改革开放伟大变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题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两大理论成果。在上世纪 80 年代以前的中国,坚持毛泽东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当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其时,也是“当代”的)。而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更趋多样化科学化的传播方式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提供了多重路径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共 产 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力求适应科学技术的新变化,积极利用新的传播媒介,丰富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进”教育成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助推力量。高

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

五、总结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紧跟一步。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熟悉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以世情、国情为基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为主体,为了大众、依靠大众、服务大众。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模糊性认识,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各种错误观点或思想,科学回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论文

学号:121001211

姓名:刘莉

指导老师:许佳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