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

课堂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

榆社县太星小学 李丽芬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贯彻实施,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功能也发生着根本的变化。课堂教学评价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各种表现所作出的评价性语言,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语言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及感情的发展,许多名师的课堂教学都有一种内隐的“魔力”,那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形成这种魔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精当的课堂评价语言,那么怎样的课堂评价语言才是精当的呢?

一、评价应简明、准确,让学生听得真切、听得明白

评价语应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语言要简洁明了,不冗长,不含糊,对于着意要强调的某个方面,更要讲得清清楚楚。

准确性是评价语言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师的评价语言就没有生命力,无论用词如何考究、语句多么华美,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评价语务必恰如其分,有分寸感。评价时因人而异,体现个性化。评价是多元的,我本着“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评价标准。更多的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是否有浓厚的兴趣,是否去主动探索研究,尊重个性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二、评价应饱含激励,让学生获得自信、走向成功

人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赏识,人人都需要他人的鼓励。因此,教师

充满激励的评价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冷淡、责怪、不适当的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心去鼓励学生获得自信,饱含激励的加以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在表扬激励的同时,用其可接受的方式让学生在发现自身不足的同时,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爱,得到了向上的力量。教师的评价,变成一种赏识,变成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一种激励,一种人文关怀,即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更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新课程的课堂评价提倡的是强化激励和反馈的功能,帮助学生发展多方面的潜能,认识自己拥有的自信。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老师们,让我们善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让我们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抬起头迎接每一天吧!

三、评价应富于变化,让学生耳目常新、喜闻乐见

教师课堂评价语言不能单一,不能老套,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棒”,学生听后肯定感到腻烦。反之,评价语言灵活多样、随机变化、注重创新,学生就想听、爱听、听不厌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机智敏锐,收放自如,学生兴趣盎然,主动参与,师生间妙语连珠,精彩叠出,会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老师通过言语、表情、行动等,把朗读要求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 理暗示,特别是教师真诚的评价,注重了随机变化和创新,使学生兴

趣高涨,反应积极,都期待自己的巨大潜能被发现。

四、评价应情真意切,让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

教育,是一种温暖的抚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赞美一定要真诚而亲切。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教师一句简单的评价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尤其是对于身体有缺陷的孩子,教师情真意切的评价,定会让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让我们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用爱心正确评价。让我们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创造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

新课程下的课堂评价主体及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评价空间,使我们对学生有了清晰全面、深刻的认识与考查,将学生作为一个个主体、完整发展的人,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各方面发展

 

第二篇: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个学生面前,甚至于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最感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并使他在这个领域里达到一个高处,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他为此大声疾呼“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我想这正是素质教育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往往深刻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它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自信心的确立、学习动机的改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课堂评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针对小学劳技课中,教师应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评价我做出了一下设想:

一、评价的形式:师生共同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构成应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同学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等等。这些做法既能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确立。在劳技课上,学会知识技能是一个重点内容,运用技能是对本课知识技能的一个延伸。因此,激励性的评价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教师与同学的肯定是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的源泉,学生有了较强的学习兴趣自然会愿意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一次三年级的剪纸课上,同学们都在用心的剪纸自己设计的剪纸图样,可是王东却坐在位子上东张西望好像在寻找着什么,我走到他面前为他为什么不动手,他很惭愧的告诉我他不会设计图样,他想看看人家是怎么设计的。了解情况后,我拿起了一支笔在折好的纸上随意的画了几个图形让他看清楚,并且用剪刀剪了下来,打开让他看看漂不漂亮,他兴奋得说:“老师您剪的真好看!”于是我对他说:“那你刚才看到老师是怎么设计的了吗?老师只是在上面随意的画了些图形剪出来就很漂亮,老师相信,只要你肯动手,你剪的一定会比老师的漂亮!”王东听了很受启发,自己动手设计起了图样,剪好后拿到我跟前用试探的语气问道:“老师您看我剪的好吗?”当时我看到他剪的并不是很好,但是为了不伤害他的主动创作的积极性,我稍稍放大了声音对他说:“呦!看王东的手多

巧啊!你剪的真好,设计的很有新意,如果你可以把它设计的再细致一些就更好了。”王东回到了座位上,面带笑容的又开始了新的创作。教师的一句激励性的评价打开了学生创作的思路,同样,同学间的相互肯定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件法宝。在一次四年级的制作玫瑰花一课上,同学们在最后整理花形时都遇到了困难,卷起来以后的玫瑰花倒像是郁金香,可就在这时一个同学举起了同桌的玫瑰花站起来大声地说:“老师您看,郑淼卷的多好啊!”这时本来内向不善表达的郑淼脸一下子红了,伴之而来的还有同学们羡慕的眼光和一声声的惊叹:“哇!真漂亮!”“郑淼你是怎么卷的啊!”同学们的肯定使郑淼大胆的走到了讲台前,自信的为大家做了一次演示。在以后的劳技课上,原本很拘束的郑淼每次都可以大方的说出自己的做法或是位为同学们做示范。

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是教学中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体现。学生正确地看到了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优点、不足,已经可以看到学生对正确的技术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同时老师利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进行改正,这时学生会很主动地寻找解决办法进行正确的制作。

二、评价的手段:注意有效的激励

教学中应避免“廉价的表扬”,进而激发起学生长久的、内在的积极性。这不仅需要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去不断发现探究,也需要研究评价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激励。所谓激励,指的是通过刺激,激发个体心理动力,使这一心理动力水平在某一时间里始终维持在一定的兴奋状态。教师运用激励的方法,目的就是通过外部刺激,激活内在的推动力量。有效的激励应体现以下特点:

1.注重情感投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一个“好”,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感到有勉强应付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赞赏。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内在的动机力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注重情感投入,即用简短、恰当的措辞,热情地给予褒奖。如“你真的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孩子!”“你设计的真有新意,老师都没有想到这样做!”“真棒!你可以做个设计师了!” 等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尤其是对一些后进学生的评价更要注意倾注感情,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师是发自内心的在肯定他,如:“你看你这次做的,是不是要比上次做的好多了,真棒!”

2.注意内容详实

能激发内驱力的评价,不仅要注重情感因素,而且应注重内容翔实,有根有据,防止激励性语言苍白乏力。也就是说,激励要以事实说话。学生制作的好与不好,他们通过自己与老师与同学的作品进行比较有着自己一定的了解,教师评价要根据制作的实际情况进行。比如:李甜的鱼鳞结编制,在绳子松紧上掌握的不是很平均,但是她的编制方法却是正确的,这时与老师的作品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她的问题所在,为了让她可以改正用力不均的问题,我首先表扬了她在编制过程中正确的技术方法,然后又提出让她自己与老师的作品进行比较告诉她,如果你能在编制时可以做到用力均匀相信你编的会比老师的这个结还要漂亮。

3.重视归因心理

心理学研究中把行为原因归之于个人内在倾向等非环境因素的过程称之为“意向归因”,如学习成绩好则归因于自己努力、肯下功夫,成绩不好则归因于自己粗心大意、马虎懒散,于是吸取教训迎头赶上。与之相对的叫“情境归因”,即把个人行为原因归之于情境或环境因素的过程。有此倾向的学生往往怨天忧人,寻找种种外界的理由推诿责任,或在取得成绩时,也归因于“运气好”或“聪明”,一旦受挫马上又垂头丧气。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归因心理。首先,不要一味赞赏学生的智能,如“你真聪明”、“你在这方面很有天赋”等等,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便觉得自己很笨,而丧失自信。其次,应更多地赞赏学生付出的劳动,赞赏他们良好的学习方式。如“这是因为你肯动脑筋”、“你看你动手做了,是不是觉得很容易啊?”

4.借助体态语言,传递

第一:眼神,即用眼睛说话、适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学生答问时,教师一般应双目注释学生,流露出柔和热诚的目光,让学生感到你注意着他,他是全班的中心,从教师的目光中让学生感受到热情、赞许、鼓舞和喜欢。学生答问时,教师的目光切忌过于严厉、责备,以免使学生失去答问的信心。第二:身势,就是身体呈现的样子,即人的整体姿势。学生答问时,教师应该身体向这个学生前倾,辅以适当的手势,或侧耳倾听,或点头微笑??利用身势,传达给学生这样的信息:我饶有兴趣地听着呢,以鼓励学生热心答题,同时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师生间的心理同步效应。第三:无声评价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程度的关键性一步。只有当学生在你的鼓励下将他所要说的一切都顺利地说出来、展示出来,教师才可能真正做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所以,在学生答问时、展示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借助眼神、身势等一系列体态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

答问的尊重和真心诚意的关注,切忌漠不关心,毫无表情,或者在学生答问时干别的事,如擦黑板、看参考书、找资料等。

三.评价的效果:要有发展性

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获益的体系,所谓从评价中获益就是从评价中获得激励,获得进步的动力,获得帮助,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准确合理的评价能把学生已形成的学习上的内在需要充分调动起来,使之始终保持乐此不疲且持之以恒的积极学习状态。

总之,对学生进行评价,要做到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评价不仅要注意它的时效性还要注意具有一定的发展性。使学生通过评价,进一步了解自己,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确立学习知识技能的信心。真正做到评价是为学生服务,教师通过强调改进学习方法和鼓励学生使其产生的成就感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机。

相关推荐